2018年9月6日歷史戰爭電影《法外之王》在網飛上映,影片講述羅伯特·布魯斯,這位蘇格蘭歷史中最重要的國王,領導蘇格蘭人民擊退英格蘭殖民軍的入侵,取得民族解放的故事,IMDB評分7.1,在歷史戰爭題材電影算是不錯的評分。
這場大戰稱之為班諾克本戰役,是歐洲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一場以弱勝強,以寡敵眾的大戰,說起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我們要從遙遠的年代的講起,還要順便扯上一部NB的電影,68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勇敢的心》和一部NB的劇集《都鐸王朝》;
我們就從羅馬徵服大不列顛以後說起吧,否則再把《斯巴達克斯》和《羅馬》兩部劇集扯進來就太長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羅馬佔領了大不列顛島的主要地區,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成功佔領全境,一群原住民在大不列顛島的北方持續南下侵擾不列顛,他們就是凱爾特民族;
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皇帝感覺不太好,就命令羅馬士兵修築了一道長達117.5公裡的長城,以防禦北方凱爾特人部落的入侵,哈德良長城把大不列顛島分為南方"羅馬治下的和平世界"與北方"無法無天的野人世界",也成為了今天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分界線;
但隨著羅馬帝國衰落,駐軍退回歐洲大陸,大不列顛島陷入真空狀態,隨之英格蘭人的祖先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從歐洲大陸遷徙過來,並接收了羅馬治下的地盤,撒克遜人埃德加在古羅馬人留下的溫泉療養勝地巴斯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加冕典禮,標誌著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誕生,當時的版圖大約是醬紫的;
而蘇格蘭這邊,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斯康石)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之後很多年,蘇格蘭和英格蘭都相安無事,反而經常攜手抵禦諾曼人的入侵,兩家的公主王子還經常聯姻什麼的;
但是1272年,外號「蘇格蘭鐵錘」的愛德華一世繼承英格蘭王位,相較於以往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具有更強烈的野心和渴望,而蘇格蘭自身卻陷入內戰,十幾家爭執不下的蘇格蘭貴族居然想請愛德華一世來仲裁王位,結果引狼入室,愛德華一世橫掃蘇格蘭,還搶走了歷代蘇格蘭國王加冕的"斯康石"運回了倫敦。
於是我們迎來了第一位主角,「威廉.華萊士」,也就是電影《勇敢的心》的歷史背景了,《勇敢的心》由梅爾·吉勃遜導演並主演,女主是蘇菲·瑪索,《勇敢的心》基本橫掃了68屆奧斯卡的各大獎項;
這部電影比較屌的地方是,影片中打鬥場面中的臨時演員,大多數是從愛爾蘭各個地區的自衛隊中借用,而在愛爾蘭這樣不同地區的自衛隊之間,競爭十分激烈,所以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敵我雙方的打鬥場是真打...其激烈程度和真實程度,遠遠超過了觀眾的想像...
公眾號內鍵入關鍵字「勇敢的心」即可獲取影片雲盤地址
再回來看歷史,1297年,威廉·華萊士帶著一群農民在斯特靈橋戰役中,以步兵戰勝了擁有大量騎兵的英格蘭軍,吹響了民族解放的號角;
之後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軍親徵,這場仗打了8年,到1305年,華萊士因被部下出賣而被逮捕,以叛國罪名處死。還記得《勇敢的心》中華萊士的飾演者梅爾·吉普森被綁在刑具上高呼「freedom」的動人場景嗎?
歷史上華萊士是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廣場被斬首,他的屍體被肢解成四塊,分別送到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四方,以警告人民不要反抗。
華萊士死後,我們的第二位主角羅伯特·布魯斯登場了,也就是電影《法外之王》的主人公了,這個人物在電影中被美化成了英雄,實際上稱為梟雄可能更加合適;
羅伯特·布魯斯在一生之中曾多次「叛變」,他們家就是當初找愛德華一世仲裁王位的貴族之一,在競爭蘇格蘭王位失敗後,他宣誓效忠愛德華一世;
之後隨著蘇格蘭戰爭爆發,當愛德華一世要求他加入英格蘭軍隊追捕華萊士時,他又決定反叛英格蘭……
再之後,羅伯特又背叛了華萊士,歷史上也傳言,華萊士的位置是羅伯特的雙面間諜透露給愛德華一世的,總之,在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戰爭中,他反覆倒戈的原因就是想借愛德華一世之手除掉華萊士,從而自立為王。
華萊士死後,羅伯特繼承了其地位,成為蘇格蘭的「共主」。最終在1306年自行加冕為蘇格蘭國王,是為羅伯特一世。
老愛德華一世還是很NB的,馬上派兵鎮壓羅伯特,羅伯特屢吃敗仗,只好打起了遊擊戰;
我們小學學的「蜘蛛結網」的勵志故事,有一個版本的主角就是羅伯特·布魯斯。由於其一生經歷顛簸,在最初加冕國王並抵抗愛德華一世的過程中又遭遇慘敗而不得不出海躲避,有傳聞即說當時他看到一蜘蛛在風雨中結網,雖屢屢失敗而不放棄,最後終於成功,於是大受鼓舞而決心東山再起。
眼見羅伯特越鬧越兇,愛德華一世決定親徵,結果途中染上痢疾而不治,繼承大統的愛德華二世是個紈絝子弟,興趣愛好主要是搞基...
好在這位腐男國王也知道,如果讓羅伯特起來了,他的王位也將不保,於是還是決定集結大軍親徵,於是班諾克本戰役爆發;
由愛德華二世御駕親徵,英格蘭集結了10萬大軍,擔任前鋒的是2500名重騎兵,後面是步兵,其中包括3000名令人生畏的威爾斯長弓兵,此外還有500名輕騎兵擔任偵察和警戒等任務,其它則是扈從兵和民兵;
而蘇格蘭方面,全蘇格蘭只要有武器和盔甲的人都被動員起來,蘇格蘭的兵力仍只有英軍的三分之一,戰鬥力最強的是6000名使用12英尺長矛的步兵,其他還有700名重騎兵和少量短弓兵提供支援。與裝備較好的英格蘭軍相比,蘇格蘭長矛兵缺乏金屬鎧甲,只有皮質夾克式短鎧和手工織的護膝短裙,多數人甚至沒有鞋子,只能打赤腳。
經過仔細分析,羅伯特決定在班諾克本和英格蘭軍決戰,這地方只有兩條羊腸小道能到,羅伯特搶先佔據了地形優勢,並封死了一條小道,只給英格蘭軍隊留下了一條難以通行的沼澤小道;
雙方在開戰之前,先打了一場前哨戰,英格蘭重騎兵只能沿狹窄崎嶇的小路進攻。由於戰場狹窄且地面鬆軟,重騎兵一次投入衝鋒的人馬數量很少,而且速度提不起來,形成的衝擊力非常有限。結果,他們在陣形嚴整的蘇格蘭長矛方陣前損兵折將,不少重騎兵陷入沼澤。此役中,羅伯特陣前力斬英格蘭爵士亨利·德·波鴻,以6人陣亡的戰績殺死數百名英格蘭重騎兵,極大鼓舞了蘇格蘭將士的士氣;本來對於英格蘭軍來說,一次失利本不算致命,最致命的是他們的統帥是個草包。1314年6月24日早上,愛德華二世親自下令證明了這一點。他不僅令英格蘭軍穿越沼澤,向嚴陣以待的蘇格蘭軍進攻,採用了已被證明是錯誤的重騎兵突擊戰術。
從地形上看,英格蘭軍不僅要穿過沼澤,還必須通過班諾克本邊上的一條峽谷,它雖然不深,但卻陡峭而狹窄,成為一個瓶頸,極大限制了英格蘭軍兵力展開。而羅伯特也改變戰術,令蘇格蘭士兵排成密集的「斯奇爾綽恩」方陣,主動向山坡下推進。
剛剛穿過峽谷的英格蘭重騎兵發起了輪番衝擊。但由於組織混亂,英格蘭重騎兵因缺乏長弓兵的配合,而在蘇格蘭長矛方陣前死傷累累,他們的衝擊一波比一波弱,並在蘇格蘭長矛方陣壓迫下步步後退。
就在雙方步騎對抗之際,威爾斯長弓兵則在蘇格蘭軍右翼完成集結。眼看英格蘭重騎兵往後逃,他們便馬上向蘇格蘭軍方陣射出恐怖的箭雨。成排的蘇格蘭軍步兵被射死,方陣出現騷動,如果再這樣下去,方陣就有可能被撕裂。
但羅伯特早有防備,隨著他一聲令下,埋伏在蘇格蘭軍左翼的700名重騎兵迅速衝下山坡,轉眼間將防護能力極差的威爾斯長弓兵衝得七零八落,使英格蘭軍取勝的最後希望破滅了。
數量巨大的英格蘭步兵在班諾克本戰役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因為戰場容量太小,大片沼澤地形限制了英格蘭步兵的運動。更糟糕的是,他們的機動速度太慢,當重騎兵和長弓兵開始戰敗後退時,他們還在向峽谷裡行進。結果,敗退者與已進入峽谷的步兵擠作一團,互相踐踏,死傷枕籍。這時,緩緩推進的蘇格蘭軍步兵方陣又逼至峽谷口,進一步加劇了峽谷裡的英格蘭軍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引發的恐懼更如瘟疫一般迅速傳染給峽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隊英格蘭軍步兵,最終導致全線崩潰。
落在後面壓陣的愛德華二世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在少數親隨的保護下逃命。群龍無首的英格蘭敗軍在蘇格蘭軍的追擊下再次付出慘重傷亡——7名貴族、200名重騎兵和數千名步兵被殺,包括4名貴族、70名重騎兵以及上千名英格蘭步兵被俘。
據史料記載,英格蘭軍在整個班諾克本戰役中總共傷亡重騎兵、長弓兵和步兵約9000餘人,是英格蘭700多年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隨著愛德華二世的遁走,蘇格蘭人贏得了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他們在此後300年裡的標準戰術,也因為班諾克本戰役的勝利而基本定型。揮舞長槍的蘇格蘭軍人,將成為中世紀歐洲軍隊中的另類。好似騎士與弓箭手大潮中的一股清流。
此戰成為了蘇格蘭解放運動的重大轉折點,此後雙方雖然仍有交手,但蘇格蘭已獲事實上的解放,1328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雙方籤署合約,結束了32年以來兩國的戰爭狀態(第一次獨立戰爭),英格蘭承認了蘇格蘭國家的地位。
公眾號內鍵入關鍵字「法外之王」即可獲取影片雲盤地址
不久之後英法百年戰爭開始,英王不得不從蘇格蘭調回主力部隊,並將全部財力用於對法戰爭,對蘇格蘭的控制也逐漸削弱。
而蘇格蘭方面,則與法國的結盟,奇葩的是兩國雖然不和睦,但國王和大貴族經常互相聯姻。羅伯特死後,蘇格蘭王位傳給了其女婿詹姆斯一世,開創了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
而詹姆斯四世則娶了英王亨利七世的女兒瑪格麗特,兩人所生的兒子詹姆斯五世及其後代從而擁有了英格蘭的王位繼承權...
詹姆斯五世在1542年去世。他雖然有幾個私生子,但合法的孩子只有去世前一個星期生下來的瑪麗·斯圖亞特。彌留之際的詹姆斯五世聽說這一消息後,曾喃喃地說:"因女孩來,自女孩去",意思是斯圖亞特家族的王位來自羅伯特·布魯斯的女兒,也將由自己的女兒送給他人。
1533年1月,在沒有獲得教皇許可的情況下,亨利八世秘密與他的女侍從安妮結婚,羅馬教皇勃然大怒,宣布將亨利八世驅逐出教。
而作為報復,亨利八世主導國會脫離羅馬教廷,英國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
亨利八世其他幾個老婆的故事,可以去舔劇《都鐸王朝》了,劇透一下,他2個老婆都被他砍了腦袋...
伊莉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英格蘭文化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海上也擊敗了當時最強大西班牙,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但是由於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嫁,王位最後落到她的侄孫,也就是蘇格蘭王詹姆士(後來的詹姆士一世)身上...於是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王朝聯合"(Union of the Crowns)時代開始了。1606年詹姆斯國王下令把英格蘭的白底紅十字聖喬治旗與蘇格蘭的藍底白十字聖安德魯旗合而為一,也就是今天英國米字旗的前身。基本上英格蘭和蘇格蘭斷斷續續打了幾百年,最後還是以君王的血統融合達成了統一.
而現在蘇格蘭人鬧分家,最在乎的不過是獨佔北海油田可能帶來的富庶,所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讀一下國外歷史,也許就能猜到我國現在的形勢,為啥以前是貧瘠沙漠時很太平,一旦發現了油田就要鬧動蕩了~~
本文圖片片源來自網絡
公眾號內鍵入關鍵字「都鐸王朝」即可獲取影片雲盤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