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侯虹斌 侯虹斌客廳
我曾經寫過很多文章,說明,能離開農村,對於女性來說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而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零零年代的幾年時間,中國的自殺率直線式下跌,尤其是農村女性,由超高的自殺率,降至與其他組別持平;而這個過程,與中國農村女性大規模進城務工,是同步的。
農村女孩沒有人眷戀家鄉的。因為城裡再苦,也可以憑著自己的勞動活下去。而在家,女孩的生命、財產與自由,是掌握在其父親、丈夫、兒子手裡的,他們好,她就能吃一口飽飯。他們不好,女人只能自殺,或者認命。
走吧,走吧,離開家鄉,到城裡去!
但是,就像易卜生在《玩偶之家》告訴我們,「娜拉的出走」是正義的、正當的之後,魯迅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她們真的越過越好嗎?
我依然鼓勵女性們離開那個封閉的環境,但是,我也希望女孩子們知道,隨著社會的變化,娜拉出走,比以前難多了,真難,真難。
數據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統計年報、《中國疾病監測年報》、《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等
1/3
最近,我在看小說。我的朋友,獲得過茅盾文學新人獎、老舍文學獎的作家文珍,出版了一本小說集,叫《夜的女採摘員》。寫得真細膩,真好。我尤其喜歡《小孩小孩》和《抵達螃蟹的三種路徑》。「螃蟹」系列裡的《寄居蟹》,是我最喜歡的一篇;裡面的故事,就是一個農村逃婚出來的女孩,獨自逃到S城(實際上是深圳)打工,她經歷的一切。
雖然是一則愛情故事,實際上給我們展現了殘酷的真相:農村的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
林雅,生活在農村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父母讓她讀中專,省下錢給弟弟讀高中、考大學;後來又要她考師範,不然就嫁給外鄉人——「她怕考上了師範也得一直供弟弟復讀、上大學,考研究生,與其如此,不如趁早遠走高飛,再混出個樣兒給他們看。」
這個十九歲的女孩,中專畢業,帶著兩千元從農村逃出來之後,獨自去深圳打工。路上碰到了同齡的田又軍,半個深圳人,他倆互有好感,就睡在一起了。他們到了S城五隅(也就是深圳三和),住了幾天小旅店之後,為了省錢,分別住男女集體宿舍,一個鋪位十五塊。
田又軍總說要找工作,但是,他對各種各樣的招工信息,都挑挑揀揀,這也不好那也不行,都配不起高貴的他。他寧願整夜在網吧裡打通宵,或者在租的床鋪上打遊戲打半夜。他害怕失去林雅,要求林雅必須跟他一起去同一個工廠;所以林雅雖然著急,也找不到工作。
——田又軍還總是在集體宿舍裡就要跟林雅親熱,林雅不喜歡,她推開他,「我覺得自己像牲口」。
NHK紀錄片《女性貧困》
等兩人花光了林雅帶的兩千塊錢,林雅發現,田又軍把她的身份證賣了。
她決定,必須離開他。
但沒有身份證,又不能回老家補辦證件的林雅,打工的難度就更大了。她一個人,能吃苦。於是,懷著孕、又沒有身份證的她,輾轉在多家工廠打工,還生下了孩子「餅乾」,把孩子撫養大了。
但這一路來,找工作並不容易。剛剛做熟了的玩具廠,整個消失了,搬去了越南;另一家騙他們去打工的服裝廠,其實是牛仔褲廠,工業汙染有毒,整個廠房都是霧,每天工作都咳到喘不過氣來。懷孕的她,勉強做了六個月,結果說只能領70%的工資,押金也拿不回來。
《蘋果》
各種工廠都這樣,欠薪沒有那麼好拿,老油子的工人們個個都熟讀勞動法,互相學習聽來的維權方式——然並卵。
一家又一家的工廠都做不久,林雅只好去富士康試試。
後面更悲劇,我不劇透了。
很普通的故事。除了結尾是一個意外事件,林雅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當下無數農民女性進城的遭遇。
2/3
林雅,是一個普通的底層少女;田又軍,是另一個普通的底層少年。
她不應該戀愛,沒有田又軍,她會過得好一點。——這話有道理。但是,是因為田又軍特別壞嗎?他也只是一個大孩子,沒有壞心眼,他只是懶,沒有志向。但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底層孩子,指望他品行優秀,不切實際。說實話,在深圳,林雅能找到的男朋友或丈夫,也就是田又軍類似的水平。
工地上的女民工們
她沒有避孕,是她不對。——然而,她是買不起安全套的。在這樣的城市裡,她沒有任何朋友和親友,工作又都做不久,沒有小軍,她在這個世界上就不認識任何人了。
她應該為工作而奮鬥。——然而,大環境下,她在無數的工廠努力過,沒有機會,連欠薪都拿不到。不要說富裕,改變命運了,她今天賺的錢只為了能活到明天。
她應該好好讀書。——想念,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嗎?就算她能念上書、找到像樣的工作,結局也註定了:供她的弟弟前半輩子吃喝拉撒彩禮娶媳婦,甚至連侄子都要管。
林雅的困境,無解,普遍。這也是新一代年輕女農民工的問題所在。
因為,現在沒有什麼文化的農民工,不分男女,在大城市裡,幾乎已經無法分享到社會進步的成果了。時代變了。
我曾拍過一個講座視頻,《給年輕女性工作權,是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原因之一》,說的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的製造業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女性的更勤勞、更細心、更低工資,讓企業擁有了無以倫比的競爭力,流水線上有六七成都是女工。中國的經濟奇蹟與這些女孩有關。
同時,雖然這些工作加班時間長,剝削嚴重,但比起農村的生活來說,女孩們可以用辛勞換收入,她們有了人生的主動權,對於她們來說,就是巨大的飛躍。
但現在是2020年了。在農村,窮,只求吃飽一口飯;可是到了城市,依舊窮,也是求吃飽一口飯。沒有資源,城市和農村的困窘,不分上下。去城市打工的巨大優勢,已經消失了。
這個問題,在男女底層中都存在的。
小說裡寫的背景,是深圳「三和」:
這裡有一群90後、00後農民工,他們「幹一天玩三天」,一天只吃5塊錢的面,沉迷網吧,經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換衣服。這群「墮落」青年被大家戲稱為「三和大神」。他們在這裡尋找日結(即每天結算薪水的工作,三和青年喜歡做保安、快遞員和工地工人)工作,以獲得收入來源。「大神」是一種對他們挑戰「人類生存極限」,以極低的收入過日子的調侃。
NHK《三和人才市場》紀錄片劇照
新京報曾就《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一書作了一個專訪,《新一代農民工「反工廠文化」:「三和大神」的是是非非,勾連起中國發展問題的角落》,上面那段話是其中的介紹。文中還說:
「如今很多大城市出臺的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都針對高端人口,罕有針對農民工的。這意味著中國已經錯失了解決農民工社會融入的最佳時機,他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於被犧牲的地位。」
三和青年在「海新大酒店」休息。所謂「海新大酒店」指的是海心新人才市場的走廊。
這些沒有文化的人,在深圳,只能找到非常低薪的工作,同時還會受很多盤剝。不要說是買房、租房、結婚生子這些事,連租個穩定的窩正常洗漱、生活,活得像個人樣,都很費勁。他們索性破罐破摔,不再為未來作計劃,能活一天算一天,能吃飽一天算一天。
事實上,由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很多製造業和加工業已經把工廠搬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了;有的還在中國,但是轉移到更便宜的西南或內陸城市。同時,今日中國的產業的發展和推動,不再是以基礎的低端製造業為主了,低端製造業的利潤非常薄,工資還是很低。
簡而言之,農民工在大城市找工作越來越難,他們沒有選擇權。找到工作了還要擔心老闆是不是捲款跑路了,是不是欠債跳樓了,是不是申請破產發不起工資了,是不是重度汙染企業或高事故企業,工人們是不是普遍都有職業病……不僅是深圳和珠三角,北京、上海,也很難有「低端人口」的容身之處。
不是不努力,是已經沒有工作機會了。
《三和人才市場》劇照
3/3
前段時間,網絡上常有爭論,對一些農村女性的中年困境,表示很不理解。先不去提具體的事件中女性在婚姻和養育孩子當中的困局了,很多女性網友的評論就很不客氣:
為什麼不去大城市打工呢?北京上海這種地方當個保姆,一個月多則上萬,少的話七八千總差不多吧?還可以當月嫂,很多地方都快兩萬了,還搶著要……
接著,又舉出她們小區裡的保姆收入多高,生活改善得多好。
我很贊同,每個人都要儘量努力嘗試,要突破困境,做起來總比一直在那裡自怨自艾要好。但上述的說法是很荒唐可笑的。就好比對一個為收入不高而苦惱的人說:你為什麼不去阿里騰訊工作呢?我認識一個某某,他就月收入七八萬,你至少也能拿個四五萬吧,你為什麼不去呢……
我也想問你:你為什麼不上清華?是因為不喜歡嗎?
蘇州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度家政員工資指導價位
這種風涼話,沒有意思。一是因為城市裡請得起保姆、需要保姆的人家,跟龐大的農村中年女性數目根本不成比例,沒有那麼大的市場。二是,保姆,對「軟體要求」挺高的,不是每個農村女性的身體、智商、性格都能應對,能跟主人相處融洽的保姆,基本上都是當地婦女中的佼佼者,已贏過了她們身邊大多數女人。三是,能進入保姆市場、獲得推薦,比較容易找到僱主的,往往是她們村裡或親戚中有人做得不錯了,再呼喚姐妹們入市的,並不總是有機會。四是,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人家吃的苦,你不知道。
這幾天有篇叫《全中國最便宜的房子:2元過一夜,擠滿了無家可歸的底層女人》(公眾號:輕讀實驗室),描述的是2010年的戚小光導演的紀錄片《女子宿舍》。十年前,在吉林省吉林市市中心,確實有隻要2塊錢就可以住一夜的地方。
2元女子宿舍
每一個女人的故事都令人心碎。方淑珍,在這裡從54歲到62歲,住了八年,「沒有學歷,沒有技能,只有一身力氣的方淑珍在人才市場並不吃香。」「幾個月沒工作,方淑珍是真的沒有錢,每天她只花2元錢吃飯,1元錢的花卷就著1元錢的豆腐腦。」
有老公,老公從她20歲起開始打她,後來嫌她年老色衰,把她趕出家門;有兒子,成年的兒子每次來,都是向住在2元宿舍的媽媽要錢。
張燕秒,丈夫死了,被家人吃絕戶,帶著3歲的女孩住進了女子宿舍,一住就是14年。女兒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現在17歲,也在找零工。這群被親人拋棄、無房無地、年老色衰、沒有技能、沒有社會保障的女人是沒有出路的。
這篇文章還評論道:「同樣是貧苦的命運,看不見希望的生活,三和大神們選擇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逍遙;而2元宿舍裡的女人,則是咬緊牙關也要把日子過下去的堅韌。」
2元宿舍的房東孫世清
但是,這些堅韌的女人,世界並沒有給她們應得的回報。
今天的中國社會,能提供的低端崗位越來越少,而且,他們的工資相對於通貨膨脹來說,是節節敗退,連能活下去都難。而女性,在性別歧視之下,工作機會比男性要更少,生存更艱難。
何況,很多女人還要帶著小孩。
目前,看到的一些女性談自己逃離農村,過上正常生活的,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除了意志堅韌以外,都是讀書特別好,佼佼不群。打工是很難改變命運了,但讀書,讀到出類拔萃,還是有希望的。
只是,這條路太窄了,能出頭的,只能是個別人,而不再像二十年前的「進城打工」具有普遍性,大家能普遍受益。
我十分鼓勵女性自我奮鬥。但厭惡把女性的失敗和悲慘命運歸因為:因為你懶、你蠢、因為你結婚、生孩子,你不奮鬥。其實,那些指責別人的,你過得好一點,不過是因為你投胎投得好一點。而這些問題,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誰不幸掉到這個生存環境當中,就像沼澤一樣,越掙扎,陷得越深。那些說風涼話的,以為自己就能逃得掉嗎?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農村的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