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2月28日電 (林春茵)建個「蝸居」收納夢想,改臺腳踏車「點亮」前路,「3D列印」個機器人來「尬舞」……這些妙趣橫飛的「金點子」是否會給你帶來「可確定的幸福」?
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暨創新成果展28日在福建江夏學院舉行,來自兩岸55所高校的500餘名師生相聚福州,同臺競技、展示和交流。
「騎行在臺灣非常流行,但是夜間騎車的安全性一直令人擔憂,因此我給大家帶來這款帶有無線安全警示裝置的腳踏車。」臺灣景文科技大學研一學生廖恆逸帶來的腳踏車加入天線,可隨車子轉向時亮起左轉燈或右轉燈,「我們還特別加入無線編碼的機制,讓每組都有屬於它的編碼,才不會互相影響。」
他的「吆喝」賺來了不少眼球,江夏學院副校長葉文振饒有興致地戴上騎行頭盔,豎起大拇指給了他一個「贊」。
福建龍巖學院帶來一組「變形空間」摺疊廚衛家具,幾塊木板初看是一隻箱子,在小柯同學的巧手翻飛下,變成一張8人桌;再拉一拉,變12人桌;把輪子放下來,又變成「流動餐車」。
「我已經做好了畢業後五年內都住蝸居的打算,這就算是我的第一件家具吧。」小柯同學的自嘲引來觀眾會意的笑聲,已經有不少同學和老師跟他預定,但他希望能投產,「前提是需要申請專利,但萬一沒企業願意投產,每年都得承擔專利費,是一筆不小開支。」
「金點子」如何實現市場盈利,真正為增加民生幸福感助力,小柯的疑慮也是當天活動兩岸學界研討的重點,而臺灣創意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成為大陸院校取經對象。
華夏技術學院2013年列入臺灣申請專利百大法人團體,與業界企業同時參評而名列50位,成效顯著。該校副校長兼教務長林正祥對中新社記者說,除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提供專門的科研「預助經費」外,學校方也提供不菲的「配合款」,供學生的科技成果申請專利。
「點子不能過度,要密切對應企業、社會需求。」臺灣弘光科技大學副校長易光輝支招說,臺灣創意產業也是從空洞走到現在的切合實際,經驗就是要有業界需求,「科技創新不能只停留在創意的意象和初體模型,一定要針對業界需求,了解之後再有針對地去做,否則科技會跟落實商品化有一定距離。」
當天活動還配套一場大型招聘會和臺灣職業技能院校的推介會,主辦方表示,臺灣職業技能培養經驗值得借鑑,未來院校將實行基於用人單位反饋的評價機制。
福建江夏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陳美榮介紹,該校2012年與臺灣首府大學、臺灣朝陽科技大學籤署了「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雙方採用「校—校—企」的產學結合模式,學生在校期間可赴臺灣高校學習,並將赴臺相關金融、證券、保險企業見習。
「此次活動一是對接,二是滿足需求,技能專業教育是臺灣的特色,辦學久、專業細而深,值得我們借鑑,而學科專業理論素養是我們強項,我們和臺灣開展『校-校-企』交流可幫助雙方無縫對接。」陳美榮說,「臺灣也在積極應對少子化困擾,積極吸引陸生入臺。」
「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2009年起實施,已有32所福建高校、53所臺灣高校、185家臺資企業參與,目前辦學規模達2.6萬多人。而福建高校在讀臺灣學生現有1299人,累計招收臺灣學生則達5183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