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稻穀村:群眾不再為水而煩惱

2020-12-23 中國網


稻穀村自來水廠一角。

中國網9月9日訊 收割稻穀、曬穀子、衝涼……在前幾天「秋老虎」肆虐的日子裡,野鶴鎮稻穀村的村民卻過得很舒坦。

「這個秋收季節有水喝、有水洗澡,『秋老虎』不再那麼害怕了!」稻穀村一組69歲村民吳林權感慨萬分。

稻穀村位於野鶴鎮東北部,緊鄰萬州區郭村鎮,素有「一腳踏兩縣」之說。全村地形猶如魚背,難以積水,缺水成為制約群眾生活生產的一道難題。

以前,雨水是稻穀村的重要水源。為了生活生產,稻穀村幾乎家家戶戶建有蓄水池:在屋後山坡上,挖有一個約30立方米的土坑,四周砌牆後,讓雨水匯入池中。

為蓄積雨水,村民想盡了辦法。一組村民張攀田的積雨設施在當地可謂一絕:20多年前,張攀田在自家屋簷下搭設了一條溝槽,讓屋簷水直接流入屋邊的水池裡,做到一滴雨水也不浪費。

雨水少的季節,村民們天天都因缺水問題而煩惱。

「最需要水的時候卻沒有水。」吳林權說,每年3月的春耕春播時節,8月、9月的秋收秋播時節,群眾都嚴重缺水。

張攀田介紹,在村民家裡,一盆水往往要發揮多種作用:先洗菜,然後洗腳,最後用來餵牛餵羊。每年秋季是用水最困難的時候。每天早上5點起床,到山谷底部挑一擔水回家備用,再上坡收割稻穀。辛辛苦苦幹了一天活兒,汗流浹背、身體疲憊卻不能痛快地洗個澡。「連喝水都要節約,哪裡有水洗澡喲!」張攀田說。

今年,縣水利局投資300多萬元在稻穀村實施水利扶貧提升工程,建設一個自來水廠,鋪設管網35公裡,解決該村2600餘人和相鄰的愉幸村部分村民飲水問題。

7月18日,自來水接通,全村村民都喝上了「幸福水」。

「現在不一樣了,回家直接打開水龍頭,一股清涼的水就流了出來,根本不用下河去挑了,洗澡也變方便。」吳林權指著屋外的抽水房說。

水給村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熱水器成了稻穀場上的暢銷品。

「我們夢寐以求的就是能夠痛快地洗個澡,現在我們的願望實現了。」四組村民張龍祥說,「以前用一盆水洗澡,總覺得沒洗乾淨。現在,我們也可以享受城裡人的生活了。」

通自來水後,張龍祥家率先購買了熱水器。隨後,二三十戶居民也陸續安裝了熱水器。

稻穀村黨支部書記張軍介紹,以前大家也想安裝熱水器,但由於缺水或水壓不足,熱水器根本用不了。「現在好了,水量大、水壓足,群眾的需求滿足了,生活品質不斷提升。」他說。

不僅僅是熱水器,村裡購買洗衣機的也多了起來。自來水的接通,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氣溫降低後,我打算買幾頭豬養殖,再餵幾十隻鴨。」吳林權說,「今後不擔心人和牲畜、家禽爭水了。」

充足的水源讓稻穀村的產業發展有了保障。張軍表示,將管好、利用好水資源,將120畝柑橘果園、50畝油茶產業園、250畝白芷、200畝前胡、150畝紫蘇和優質水稻、優質高粱產業發展好,讓村民增收增效。(楊忠明)


相關焦點

  • 忠縣永華村:種下山楂樹,奔向致富路
    初夏時節,重慶忠縣東溪鎮永華村山楂種植基地的山楂樹苗經過雨水沐浴後,長出翠綠的嫩芽。「大部分樹苗長勢不錯,但有幾棵樹苗的葉子打蔫兒了,我們得趕緊聯繫技術人員,問問是什麼情況。」忠縣人大辦派駐永華村第一書記、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範景峰到種植基地查看山楂樹苗的長勢時,對隊員黎幫平和郭一萬說。2017年,永華村一名村民流轉村裡的150畝撂荒地種植青脆李。
  • 稻穀村裡話豐收
    稻穀村600畝水稻即將豐收。蜿蜒的村道穿梭在綠樹青山間,煥然一新的民居一幢挨著一幢……近日,記者走進野鶴鎮稻穀村,一幕幕嶄新的面貌展現在眼前。村道硬化後,村民出行更加安全方便。設施完善,助力全村速發展。去年,稻穀村爭取5萬元專項資金,修建水池2口,24戶70多人喝上放心水。
  • 荔波:水潤民心 讓貧困群眾喝水不再難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農村供水事關人民福祉。近年來,隨著荔波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力推進,覆蓋全縣8個鄉(鎮、街道)94個村的飲水工程,正通過星羅棋布密密麻麻的供水管網,向各家各戶輸送清潔、衛生的飲用水,實現了農村飲水安全的歷史性轉變,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源源動力。
  • 忠縣廣播電視臺「烽火三國「CCTV《星光大道》忠縣地區選拔賽公告
    《星光大道》忠縣地區選拔賽將忠縣文化品牌與《星光大道》品牌影響力捆綁,借欄目品牌以擴大忠縣知名度,為當地群眾提供一個高規格的文藝演出平臺,讓忠縣的文藝人才走出忠縣,走出重慶,通過他們宣傳忠縣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
  • 忠縣白石鎮:創新「三三」工作制,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圖為忠縣白石鎮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場。新華網發圖為忠縣白石鎮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場。新華網發新華網重慶1月5日電 近年來,忠縣白石鎮深入推進「垃圾革命」「汙水革命」「風貌革命」,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頗豐。
  • 【龍門鄉村】下埔村:大山經濟風生水起
    千百年來,鐵崗河的流水滋養著下埔村人的生計。下埔村因水得名,與水為鄰,這裡廣袤的田野,翠綠的竹林,歡愉的水鴨,鬱鬱蒼蒼的茶樹,都離不開這條河流。而今,惠城區的下埔社區已經成為惠州最繁華的地方之一,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這裡也曾經是一片沙洲水田,種滿稻穀和蔬菜。下埔村因水而得名,自然能享受河流帶來的滋養。鐵崗河從龍門縣西部一路向東,吸納了群山流入的溪泉之水後,到達龍潭圩。再向北流去,在下埔村,匯入溪口水。再向東流一段之後,又向南流去,因此形成了一個迴環的結構。
  • 山崖上的忠縣望水老街,數一數這裡有多少保留完整的明清商鋪
    攝影愛好者總有一種探幽取勝的衝動不僅如此他們還懂得甄別善於發現遺世獨立的取景「珍品」有歷史、有底蘊、有情懷透視出古今滄桑的遞變忠縣縣城打聽一圈無論去沒去過,見沒見過居民們十之五六
  • 「三在」工程 · 走進磁鐵支部|​黃蓮頭村:解決群眾的「煩心事...
    「三在」工程 · 走進磁鐵支部|​黃蓮頭村:解決群眾的「煩心事」 辦好群眾的「操心事」 2020-12-24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忠縣:以情育人提升孩子心智素養
    忠縣持續推動「社會情感學習」項目,惠及學生6萬餘名以情育人提升孩子心智素養忠州四小進行社會情感課《新開始》師生互動教學2011年,忠縣被確定為教育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社會情感學習(SEL)因地制宜讓項目實施更具忠縣特色「社會情感學習」發源於美國,是一項以提升孩子社會技能和情緒情感能力為目的的理論和實踐。如何克服項目移植引起的「水土不服」,讓社會情感教育真正適合我國兒童的發展?
  • 忠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雷亞平到忠縣法院調研
    忠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雷亞平到忠縣法院調研 2020-12-10 2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忠縣開展防範非法集資集中宣傳活動
    12月25日,2020年下半年忠縣防範非法集資集中宣傳活動在縣城北山廣場舉行。本次活動由縣財政局、縣公安局、縣住房城鄉建委、縣市場監管局、人行忠縣支行等多個單位共同舉辦,共發放宣傳資料2000餘份,解答群眾有關疑問300餘人次。
  • 忠縣:「一地一城三區」 接地氣興人氣聚財氣造福氣
    她說,渝萬高鐵要開建了,忠縣和萬州區在「一個群」,作為一名做微信公眾號的媒體人,她在忠縣有成就感。兩年前考到石柱縣西沱鎮某服務中心的楊吳甲,今年起不再花心思尋找今後的接收單位。他覺得,石寶和西沱之間的長江大橋修通後,在西沱上班就像在石寶一樣方便。建設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從多個層面惠及眾多普通老百姓,催生忠縣新一輪發展動能。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自加入柳利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這個大家庭來,我才真正的體會到深入群眾、走進群眾。攻堅隊隊員以及志願者們參與食用菌菌棒種植柳利村位於柳川鎮集鎮附近,人口居住環境較為密集,因此消防安全生產密切的聯繫每一個家庭,為了保證村民們的家庭財產安全,我們通過不同的形式在村裡進行消防宣傳。
  • 重慶忠縣:走進柑橘文化時空館,了解千年橘文化
    「柑橘喜歡溫暖溼潤的氣候,重慶市忠縣的氣候條件正適合,而當地群眾種植柑橘的歷史已有千年……」近日,記者走進位於「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核心景區的忠縣新立鎮文筆社區,柑橘文化時空館的講解員正在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遠眺柑橘文化時空館。
  • 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淺析重慶市忠縣忠文化
    張飛被其無畏精神所動,便釋放了嚴顏,並將其引為賓客。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璋兵敗失益州,嚴顏聞訊後自刎於守土。唐貞觀八年(634),朝廷諡嚴顏為「壯烈將軍」,並追封嚴顏為忠州刺史。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他,將其出生地取名將軍溪,即現在的烏楊鎮將軍村。
  • 堅持服務為要突出建管並重 讓群眾吃上健康水用上放心水
    魏四新先後來到瑤曲鎮集中供水工程淨配水廠、瑤曲鎮賈曲河村淨水廠、耀州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服務中心,現場檢查儲水點水質、淨化消毒、管理維護等情況,深入農戶家中檢查水質達標和供應使用情況,並召開座談會聽取全市農村安全飲水情況匯報和鎮村代表意見建議。
  • ...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丨桐梓縣堯龍山鎮小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瀅
    我叫王瀅,今年30歲,2018年3月我開始了駐村工作之路。接到通知之初,心中甚是驚訝,沒有任何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不知道到基層後能做什麼,帶著不安的心,我來到了桐梓縣堯龍山鎮。第一年我被派駐到桐梓縣堯龍山鎮劉家山村擔任駐村工作組長,我決定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走訪每家每戶,掌握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在走訪當中,我了解到村民鄧玉東突患癌症,便積極為其申請民政臨時救濟,解決其家中困難,還向自己的「娘家」單位桐梓縣委統戰部申請解決了困難群眾補助3000元。為了改變民風村貌,我帶頭投身公益勞動,清理溝渠、打掃馬路,從點滴做起,改變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李文鵬:用心搭建扶貧橋 真情「駐」進群眾心
    一直以來,李光旭靠務農為生,傳統的耕作模式,只能自給自足,沒有過多的經濟收入。於是,我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住房保障」和「醫療保障」等方面來開展幫扶工作。有針對性的為他家制定了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並要求自己按照幫扶計劃逐一落實,切實解決李光旭家的困難問題。
  • 【燒鍋鎮互助村:駐村真情幫扶 群眾脫貧致富】
    【燒鍋鎮互助村:駐村真情幫扶 群眾脫貧致富】 2020-10-14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中裝有群眾丨黔西縣花溪鄉借魁村駐村第一書記徐偉
    我叫徐偉,駐村以來,我認真開展入戶走訪,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拉家常、交朋友,真心實意傾聽群眾呼聲,關心體貼群眾,踐行「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的思想。「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當最親的人。」我經常告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