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鐵崗河的流水滋養著下埔村人的生計。下埔村因水得名,與水為鄰,這裡廣袤的田野,翠綠的竹林,歡愉的水鴨,鬱鬱蒼蒼的茶樹,都離不開這條河流。在古代,鐵崗河水量豐沛,能通舟楫,河邊相對平坦的谷地和狹長的平原,是龍門西部的重要通道,對下埔村落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山是水之源,除了在水畔種稻養鴨,加工竹木,面對著遠有茫茫髻山、河背山、天堂山,近有牛屋背、山下,磨刀坑的下埔人,還積極耕耘大山,以山為魂。以純手工的方法種植、炒制茶葉,豐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帶動了居民收入。
大河向北流
下埔,顧名思義,大河之畔一片開闊的沙洲,以此作為地名,在廣東、香港、福建、臺灣等地經常出現。在惠州,也有多個地方叫下埔,其中較為著名的下埔濱江公園所在的下埔社區等。而今,惠城區的下埔社區已經成為惠州最繁華的地方之一,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這裡也曾經是一片沙洲水田,種滿稻穀和蔬菜。
下埔村因水而得名,自然能享受河流帶來的滋養。鐵崗河從龍門縣西部一路向東,吸納了群山流入的溪泉之水後,到達龍潭圩。再向北流去,在下埔村,匯入溪口水。再向東流一段之後,又向南流去,因此形成了一個迴環的結構。
隨著海拔降低,這些徑流所攜帶的泥沙不斷積累,形成了肥沃鬆軟,透氣性良好的土壤,同時河流也為下埔村種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下埔村的村小組大多也是沿著河道分布,形成狹長的村落布局。在地勢平坦的地方,村民安家落戶,種稻之餘,養鴨植竹,日子過得寧靜而富足。
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鐵崗河為下埔村帶來便利和滋養的同時,也帶來不小的水患。由於河道南北兩邊均為山脈,曲折緊迫,加上其支流短少,多沿著山地陡坡分布,暴雨時易受山洪衝刷,形成大水。而下埔村地勢較低,河道迂迴大,海拔落差小,加上周邊的石蓮、石坋也有水流匯入,因此在暴雨時,下埔村往往會受災嚴重。
2020年6月7日,本來應該是一個愉快而輕鬆的周末,但是由於突如其來的強降雨,使龍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鐵崗河上遊山洪不斷,導致水位急速上升。很快下埔很多村莊被淹,受浸深度達1.5米,部分達2米。下埔村猶如孤島一般,進村道路水深至胸口,水位漫上下埔大橋,十分危急。
在這種情況下,下埔村儲備書記人選茹傑威同村「兩委」幹部一起,搶佔先機,馬不停蹄開展轉移低洼地區群眾工作。在水位進一步持續上漲之前把群眾轉移至村委大樓,確保不會造成人員傷亡。轉移完群眾,當天上午11:30分左右,暴雨衝毀了下埔村的供電、供水基礎設施,停水停電導致村民無法煮飯,村幹部用鏟車送物資到群眾手上,確保各家各戶都有食物及飲用水。
從6月7日下午發生強降雨開始,茹傑威及下埔村「兩委」幹部不分晝夜連續工作 50多個小時,最終平穩度過危險期。雖然距大洪水已經過去3個多月,至今行走在布冚、坭竅、九備、水口、穴頭、旱夫等地,還能看到暴雨中山體垮塌之後留下的痕跡。這段向北流去的鐵崗河,讓下埔人在自然面前,既懂尊重,也知敬畏。
鴨子。
成群水鴨晚不收
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其詞作《鷓鴣天·題村舍》,中寫道「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詞人通過細膩的筆法,描寫了他在上饒鄉間居住時的情景,以及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喜愛。詞中「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雞鴨成群,到了晚上也不關起來,只是各回各家,桑麻生長超過了房脊。更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農村生活的寧靜恬淡,也表現了當時鄉間淳樸的民風。
在龍潭鎮下埔村,依舊能看到「成群水鴨晚不收」這樣和諧美麗的場景。下埔沿著河道分布的村落人家,比鄰竹園,幾乎家家都有養水鴨的習慣,這裡的水鴨與別處不同,以青頭鴨和麻鴨為主,脖頸細長,個頭相對較小,以食用野草、蟲魚、螺絲為生,生長周期較長,肉質鮮甜緊實,是煲湯的上等材料,也是村裡人家待客的上品。下埔村圍繞水鴨,形成了以紫蘇爆炒,白切,清蒸,滷,燜,碌等烹飪方式,能做一整桌水鴨宴款待賓客。
傳說當年世華祖落戶下埔時,這裡還是一片廣袤的沙洲,長滿了茅草葛藤,世華祖將帶著的鴨苗分給周邊的鄰居,其餘的散養在草澤之中。這些鴨子常和這一帶野生的綠頭鴨一起覓食嬉戲,經過近百年的雜處,家鴨身上也帶著些許野鴨的特性,生存能力很強,也很少患病。
時至今日,很多村民依然保持著過去的傳統,每年春季鴨苗孵出之後,養三五天,便和老鴨一起放到竹林溪水之間覓食,平時鴨舍的門都不用關,鴨子清晨會自己下河,晚上自己回來,各回各家,從不會錯亂,主人只要添一點米麩即可。
雖然在龍潭鎮及周邊,下埔水鴨名聲很響,但是受限於養殖規模和宣傳推廣,下埔水鴨並未形成產業,村民大多是自養自食,很少外銷。偶爾有親戚朋友上門,會買一些。這也成了下埔村民補貼家用的方式之一。
山水茶葉四時香
從下埔和黃潭兩個村小組出來,沿著與鐵崗河平行353省道向北行1公裡左右,拐入鄉道,一路向東,群山綿延起伏,道路在山谷間穿行,曲折迴環,草木茂盛,鐵崗河時隱時現,滋養著這條綠色長廊,很快便來到了一片茶園。
茶葉。
據村中的老人講,下埔村茶葉種植歷史很悠久,村中至今還有近百年的古茶樹。在過去,村裡有溪口茶廠,出產的茶葉品質上乘,尤其是明前茶,格外清香宜人,村裡很多人至今還擅長制茶。但是後來由於道路閉塞,茶葉銷路受阻,價格不穩,很多人開始改種果樹。這些年隨著龍門全域旅遊不斷發展,山清水秀的龍潭山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很多村民又開始紛紛轉行種茶。
下埔村民炳叔,便是這一轉型的典型。他的茶園坐落於鐵崗河畔,下埔村九備村小組,這裡臨河環山,風光秀美。茶園周邊都是茂密的山林,清風拂面,帶著鳥鳴,十分愜意,雨過天晴時,還會有雲霧繚繞,滋養茶葉,這裡也是當年溪口茶廠所在的地方。在過去,炳叔和下埔很多村民一樣,以種植水稻為生,農閒時幫人採茶、制茶,補貼家用。
隨著龍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茶葉罐」發展定位的確立,茶農們紛紛看到了希望,炳叔在這種背景下,打算開闢了自己的茶園,全身心專職種茶制茶。經過一番尋覓,他在村中找到了一塊廢棄的果園,這裡環境好,土壤也都是熟土,炳叔租下來後,稍微改造了一番,就種上了茶葉。較之於種稻穀,種茶體力消耗相對較小,而且不太受天氣的影響,加上九備村地處群山之中,環境清新乾淨,茶葉極少受到蟲害影響,因此對於擁有多年制茶經驗的炳叔而言,較之於種稻穀,種茶駕輕就熟,更為輕鬆。
炳叔的茶園面積並不大,其中能夠產出的茶樹大概有五六畝,還有一些則種植在他家的房前屋後。這些茶樹很多都是從周邊大山裡移栽過來的,有些還是當年溪口茶廠荒廢之後遺留下的,樹齡達近百年,滄桑而翠綠。每年清明穀雨前後,老樹新茶,生機勃勃,炒制出來,格外清香滑潤,深受懂茶的老茶客的喜愛。
在種植過程中,炳叔的小茶園基本是天生天養,很少施肥。九備村的土壤和氣候,本身適宜茶樹生長,只在冬季施上一些花生麩,便能讓茶樹煥發生機。這種花生榨油之後的副產物,不僅肥力持久,還能改善土壤。種出的茶葉耐泡、甘香。炳叔所種的這種山茶因地處龍潭鎮,因此被冠以龍潭山茶之名。
茶園春季摘清明茶,夏季摘夏茶,秋季摘白露茶,一般清明、白露前後用柴火炒製做成綠茶,其餘時間則採用傳統發酵技術,木炭烘焙製作成紅茶。茶園的採茶時間從每年的三月持續到十月,冬季則是茶樹管養期。而今,豐產的茶樹每畝年產量約六百斤,每斤市價約四百元,效益遠遠超過種植水稻和水果。
茶園平時以炳叔一個人經營管養為主,採茶旺季則需要請附近的村民幫忙。在過去幾年,炳叔既要負責種茶、採茶、炒茶,還要負責茶葉銷售,前者靠著經驗和吃苦耐勞,炳叔能做得很好,但是後者時常讓他犯難。因為是農民,不太懂產品銷售和宣傳,很多時候要靠摸著石頭過河,自產自銷,但是他一直堅信,質量第一,憑藉著這種精神,他在種茶圈和茶友圈樹立良好的聲譽。
炳叔的轉型,是下埔村發展的新趨勢和代表。下埔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很多村民都會制茶,至今清明節前後很多村民都會自行上山採茶。但是這些年一直沒人深入挖掘,也未將其產業化。九備村小組的茶園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炳叔一樣,下埔村的新興茶農們還是堅信,未來龍門的茶產業能像龍門大米、年桔這樣,成為龍門特色農產品。
除了種植茶葉,恢復傳統的手工藝,利用大山優勢,發展林下經濟。下埔村利用豐富的竹林資源,發展竹加工行業。全村有數十家家庭式的竹加工廠,通過收購村民的竹子,按照統一的規格,完成粗加工之後轉賣給周邊大的竹木加工廠。村民農閒時便在村中竹子加工廠裡上班補貼家用,農忙時則務農,兩不耽誤。與此同時,村中還種植甜筍,豐富竹林產出,實現產業轉型,目前也初見成效。
看見鄉愁與未來
真正的宜居環境,是要有城市的便捷精緻,也要有農村的舒適自由;能看得見鄉愁,也能看得見未來。
走遍了鐵崗河畔下,群山之間的下埔村的各個小組,已近傍晚,回到下埔村委會時,新文明實踐站的古榕樹下,又有很多談心下棋、遛娃納涼的村民。九十二歲高齡長者茹換祥,也在樹下和村裡的小孩講故事。作為親歷者之一,當年下埔村黃潭的村民黃鏡榮,黃鏡波,還有王田根,黃木火,黃進英,茹懷慶等多位村民,不畏強暴,奮勇參加革命的事跡,經他說出,栩栩如生。這些孩子很多都是茹氏和黃氏的後裔,聽到這些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英雄故事,都格外興奮和自豪。
在茹換祥老人的身後,是錯落有致的民居,靠近村道的,都已經做好了白色的外立面,上面繪製著各種牆繪,牆繪上展示著下埔村的風土人文,宣揚著孝親敬老的美德。老人告訴我們,就在兩年前,這些地方還是凌亂破舊的,雜草和汙水使得蚊蟲滋生,大榕樹下,大家都不敢久坐。面對那種環境,大家也顯得很散漫,村民對於公益事業,遠沒有現在這樣的熱情,甚至還會出現隨處扔垃圾的現象。
自2018年開始,為了改變村裡髒亂差現象,下埔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由於之前沒有垃圾桶和垃圾清運車,居民很多都是就近倒垃圾,一些不用的生活設施,大多也隨意堆放。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下埔村從黨員開始,帶頭開展村巷道亂堆亂放清理工作,清理房前屋後、衛生死角垃圾和溝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等;同時,完成了村內道路硬底化、綠化、美化等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極大地改善了下埔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廣大村民認可的同時,也被龍潭鎮樹立為村級示範點。
村口新文明實踐廣場旁的古榕樹,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
而今,除了下埔村擁有佔地17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外,其他村小組,如下埔、布冚、穴頭、九備、旱夫等也都擁有了自己的文體廣場,有的還設有一個籃球場和舞臺,供村民健身和開展集體活動使用。為了鞏固環境整治的成果,村裡建起了垃圾屋、安裝自來水,並鋪設了專門的排水排汙管道和汙水處理設施,對村道也全面實現了硬底化。
在下埔村居住了九十多年的茹換祥老人,說起這兩年村中的變化,眼裡展現出滿滿的喜悅,而更讓他們喜悅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村中,回到了他們的身邊。下埔村90後儲備書記茹傑威,正是茹換祥老人的孫子,此前他一直在廣州從事品牌營銷策劃工作,已經打開局面之後,他最終還是回到了家鄉,將自己在大城市裡學到的新知識、新思維、新見解帶回家鄉,建設家鄉。和茹傑威一樣,還有出生於80後的村儲備班子成員茹文真等,在下埔村,越來越多像他們這樣年輕有活力的面孔。
隨著村中環境的整治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原來僻處大山大河之間的村落,變得便捷舒適起來,車輛的普及更為村民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在這裡,他們可以延續祖輩的生活方式和起居習慣,自由從容地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同時他們也能和城裡人一樣,能享受豐富的物質和精緻的生活。在這裡,他們能看見鄉愁,也能看見未來。
來源:惠州日報
統籌:梁麗通 陳雲輝
撰寫:曹傑文字工作室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龍門鄉村】下埔村:大山經濟風生水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