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鄉村】下埔村:大山經濟風生水起

2020-12-27 澎湃新聞

千百年來,鐵崗河的流水滋養著下埔村人的生計。下埔村因水得名,與水為鄰,這裡廣袤的田野,翠綠的竹林,歡愉的水鴨,鬱鬱蒼蒼的茶樹,都離不開這條河流。在古代,鐵崗河水量豐沛,能通舟楫,河邊相對平坦的谷地和狹長的平原,是龍門西部的重要通道,對下埔村落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山是水之源,除了在水畔種稻養鴨,加工竹木,面對著遠有茫茫髻山、河背山、天堂山,近有牛屋背、山下,磨刀坑的下埔人,還積極耕耘大山,以山為魂。以純手工的方法種植、炒制茶葉,豐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帶動了居民收入。

大河向北流

下埔,顧名思義,大河之畔一片開闊的沙洲,以此作為地名,在廣東、香港、福建、臺灣等地經常出現。在惠州,也有多個地方叫下埔,其中較為著名的下埔濱江公園所在的下埔社區等。而今,惠城區的下埔社區已經成為惠州最繁華的地方之一,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這裡也曾經是一片沙洲水田,種滿稻穀和蔬菜。

下埔村因水而得名,自然能享受河流帶來的滋養。鐵崗河從龍門縣西部一路向東,吸納了群山流入的溪泉之水後,到達龍潭圩。再向北流去,在下埔村,匯入溪口水。再向東流一段之後,又向南流去,因此形成了一個迴環的結構。

隨著海拔降低,這些徑流所攜帶的泥沙不斷積累,形成了肥沃鬆軟,透氣性良好的土壤,同時河流也為下埔村種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下埔村的村小組大多也是沿著河道分布,形成狹長的村落布局。在地勢平坦的地方,村民安家落戶,種稻之餘,養鴨植竹,日子過得寧靜而富足。

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鐵崗河為下埔村帶來便利和滋養的同時,也帶來不小的水患。由於河道南北兩邊均為山脈,曲折緊迫,加上其支流短少,多沿著山地陡坡分布,暴雨時易受山洪衝刷,形成大水。而下埔村地勢較低,河道迂迴大,海拔落差小,加上周邊的石蓮、石坋也有水流匯入,因此在暴雨時,下埔村往往會受災嚴重。

2020年6月7日,本來應該是一個愉快而輕鬆的周末,但是由於突如其來的強降雨,使龍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鐵崗河上遊山洪不斷,導致水位急速上升。很快下埔很多村莊被淹,受浸深度達1.5米,部分達2米。下埔村猶如孤島一般,進村道路水深至胸口,水位漫上下埔大橋,十分危急。

在這種情況下,下埔村儲備書記人選茹傑威同村「兩委」幹部一起,搶佔先機,馬不停蹄開展轉移低洼地區群眾工作。在水位進一步持續上漲之前把群眾轉移至村委大樓,確保不會造成人員傷亡。轉移完群眾,當天上午11:30分左右,暴雨衝毀了下埔村的供電、供水基礎設施,停水停電導致村民無法煮飯,村幹部用鏟車送物資到群眾手上,確保各家各戶都有食物及飲用水。

從6月7日下午發生強降雨開始,茹傑威及下埔村「兩委」幹部不分晝夜連續工作 50多個小時,最終平穩度過危險期。雖然距大洪水已經過去3個多月,至今行走在布冚、坭竅、九備、水口、穴頭、旱夫等地,還能看到暴雨中山體垮塌之後留下的痕跡。這段向北流去的鐵崗河,讓下埔人在自然面前,既懂尊重,也知敬畏。

鴨子。

成群水鴨晚不收

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其詞作《鷓鴣天·題村舍》,中寫道「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詞人通過細膩的筆法,描寫了他在上饒鄉間居住時的情景,以及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喜愛。詞中「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雞鴨成群,到了晚上也不關起來,只是各回各家,桑麻生長超過了房脊。更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農村生活的寧靜恬淡,也表現了當時鄉間淳樸的民風。

在龍潭鎮下埔村,依舊能看到「成群水鴨晚不收」這樣和諧美麗的場景。下埔沿著河道分布的村落人家,比鄰竹園,幾乎家家都有養水鴨的習慣,這裡的水鴨與別處不同,以青頭鴨和麻鴨為主,脖頸細長,個頭相對較小,以食用野草、蟲魚、螺絲為生,生長周期較長,肉質鮮甜緊實,是煲湯的上等材料,也是村裡人家待客的上品。下埔村圍繞水鴨,形成了以紫蘇爆炒,白切,清蒸,滷,燜,碌等烹飪方式,能做一整桌水鴨宴款待賓客。

傳說當年世華祖落戶下埔時,這裡還是一片廣袤的沙洲,長滿了茅草葛藤,世華祖將帶著的鴨苗分給周邊的鄰居,其餘的散養在草澤之中。這些鴨子常和這一帶野生的綠頭鴨一起覓食嬉戲,經過近百年的雜處,家鴨身上也帶著些許野鴨的特性,生存能力很強,也很少患病。

時至今日,很多村民依然保持著過去的傳統,每年春季鴨苗孵出之後,養三五天,便和老鴨一起放到竹林溪水之間覓食,平時鴨舍的門都不用關,鴨子清晨會自己下河,晚上自己回來,各回各家,從不會錯亂,主人只要添一點米麩即可。

雖然在龍潭鎮及周邊,下埔水鴨名聲很響,但是受限於養殖規模和宣傳推廣,下埔水鴨並未形成產業,村民大多是自養自食,很少外銷。偶爾有親戚朋友上門,會買一些。這也成了下埔村民補貼家用的方式之一。

山水茶葉四時香

從下埔和黃潭兩個村小組出來,沿著與鐵崗河平行353省道向北行1公裡左右,拐入鄉道,一路向東,群山綿延起伏,道路在山谷間穿行,曲折迴環,草木茂盛,鐵崗河時隱時現,滋養著這條綠色長廊,很快便來到了一片茶園。

茶葉。

據村中的老人講,下埔村茶葉種植歷史很悠久,村中至今還有近百年的古茶樹。在過去,村裡有溪口茶廠,出產的茶葉品質上乘,尤其是明前茶,格外清香宜人,村裡很多人至今還擅長制茶。但是後來由於道路閉塞,茶葉銷路受阻,價格不穩,很多人開始改種果樹。這些年隨著龍門全域旅遊不斷發展,山清水秀的龍潭山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很多村民又開始紛紛轉行種茶。

下埔村民炳叔,便是這一轉型的典型。他的茶園坐落於鐵崗河畔,下埔村九備村小組,這裡臨河環山,風光秀美。茶園周邊都是茂密的山林,清風拂面,帶著鳥鳴,十分愜意,雨過天晴時,還會有雲霧繚繞,滋養茶葉,這裡也是當年溪口茶廠所在的地方。在過去,炳叔和下埔很多村民一樣,以種植水稻為生,農閒時幫人採茶、制茶,補貼家用。

隨著龍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茶葉罐」發展定位的確立,茶農們紛紛看到了希望,炳叔在這種背景下,打算開闢了自己的茶園,全身心專職種茶制茶。經過一番尋覓,他在村中找到了一塊廢棄的果園,這裡環境好,土壤也都是熟土,炳叔租下來後,稍微改造了一番,就種上了茶葉。較之於種稻穀,種茶體力消耗相對較小,而且不太受天氣的影響,加上九備村地處群山之中,環境清新乾淨,茶葉極少受到蟲害影響,因此對於擁有多年制茶經驗的炳叔而言,較之於種稻穀,種茶駕輕就熟,更為輕鬆。

炳叔的茶園面積並不大,其中能夠產出的茶樹大概有五六畝,還有一些則種植在他家的房前屋後。這些茶樹很多都是從周邊大山裡移栽過來的,有些還是當年溪口茶廠荒廢之後遺留下的,樹齡達近百年,滄桑而翠綠。每年清明穀雨前後,老樹新茶,生機勃勃,炒制出來,格外清香滑潤,深受懂茶的老茶客的喜愛。

在種植過程中,炳叔的小茶園基本是天生天養,很少施肥。九備村的土壤和氣候,本身適宜茶樹生長,只在冬季施上一些花生麩,便能讓茶樹煥發生機。這種花生榨油之後的副產物,不僅肥力持久,還能改善土壤。種出的茶葉耐泡、甘香。炳叔所種的這種山茶因地處龍潭鎮,因此被冠以龍潭山茶之名。

茶園春季摘清明茶,夏季摘夏茶,秋季摘白露茶,一般清明、白露前後用柴火炒製做成綠茶,其餘時間則採用傳統發酵技術,木炭烘焙製作成紅茶。茶園的採茶時間從每年的三月持續到十月,冬季則是茶樹管養期。而今,豐產的茶樹每畝年產量約六百斤,每斤市價約四百元,效益遠遠超過種植水稻和水果。

茶園平時以炳叔一個人經營管養為主,採茶旺季則需要請附近的村民幫忙。在過去幾年,炳叔既要負責種茶、採茶、炒茶,還要負責茶葉銷售,前者靠著經驗和吃苦耐勞,炳叔能做得很好,但是後者時常讓他犯難。因為是農民,不太懂產品銷售和宣傳,很多時候要靠摸著石頭過河,自產自銷,但是他一直堅信,質量第一,憑藉著這種精神,他在種茶圈和茶友圈樹立良好的聲譽。

炳叔的轉型,是下埔村發展的新趨勢和代表。下埔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很多村民都會制茶,至今清明節前後很多村民都會自行上山採茶。但是這些年一直沒人深入挖掘,也未將其產業化。九備村小組的茶園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炳叔一樣,下埔村的新興茶農們還是堅信,未來龍門的茶產業能像龍門大米、年桔這樣,成為龍門特色農產品。

除了種植茶葉,恢復傳統的手工藝,利用大山優勢,發展林下經濟。下埔村利用豐富的竹林資源,發展竹加工行業。全村有數十家家庭式的竹加工廠,通過收購村民的竹子,按照統一的規格,完成粗加工之後轉賣給周邊大的竹木加工廠。村民農閒時便在村中竹子加工廠裡上班補貼家用,農忙時則務農,兩不耽誤。與此同時,村中還種植甜筍,豐富竹林產出,實現產業轉型,目前也初見成效。

看見鄉愁與未來

真正的宜居環境,是要有城市的便捷精緻,也要有農村的舒適自由;能看得見鄉愁,也能看得見未來。

走遍了鐵崗河畔下,群山之間的下埔村的各個小組,已近傍晚,回到下埔村委會時,新文明實踐站的古榕樹下,又有很多談心下棋、遛娃納涼的村民。九十二歲高齡長者茹換祥,也在樹下和村裡的小孩講故事。作為親歷者之一,當年下埔村黃潭的村民黃鏡榮,黃鏡波,還有王田根,黃木火,黃進英,茹懷慶等多位村民,不畏強暴,奮勇參加革命的事跡,經他說出,栩栩如生。這些孩子很多都是茹氏和黃氏的後裔,聽到這些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英雄故事,都格外興奮和自豪。

在茹換祥老人的身後,是錯落有致的民居,靠近村道的,都已經做好了白色的外立面,上面繪製著各種牆繪,牆繪上展示著下埔村的風土人文,宣揚著孝親敬老的美德。老人告訴我們,就在兩年前,這些地方還是凌亂破舊的,雜草和汙水使得蚊蟲滋生,大榕樹下,大家都不敢久坐。面對那種環境,大家也顯得很散漫,村民對於公益事業,遠沒有現在這樣的熱情,甚至還會出現隨處扔垃圾的現象。

自2018年開始,為了改變村裡髒亂差現象,下埔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由於之前沒有垃圾桶和垃圾清運車,居民很多都是就近倒垃圾,一些不用的生活設施,大多也隨意堆放。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下埔村從黨員開始,帶頭開展村巷道亂堆亂放清理工作,清理房前屋後、衛生死角垃圾和溝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等;同時,完成了村內道路硬底化、綠化、美化等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極大地改善了下埔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廣大村民認可的同時,也被龍潭鎮樹立為村級示範點。

村口新文明實踐廣場旁的古榕樹,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

而今,除了下埔村擁有佔地17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外,其他村小組,如下埔、布冚、穴頭、九備、旱夫等也都擁有了自己的文體廣場,有的還設有一個籃球場和舞臺,供村民健身和開展集體活動使用。為了鞏固環境整治的成果,村裡建起了垃圾屋、安裝自來水,並鋪設了專門的排水排汙管道和汙水處理設施,對村道也全面實現了硬底化。

在下埔村居住了九十多年的茹換祥老人,說起這兩年村中的變化,眼裡展現出滿滿的喜悅,而更讓他們喜悅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村中,回到了他們的身邊。下埔村90後儲備書記茹傑威,正是茹換祥老人的孫子,此前他一直在廣州從事品牌營銷策劃工作,已經打開局面之後,他最終還是回到了家鄉,將自己在大城市裡學到的新知識、新思維、新見解帶回家鄉,建設家鄉。和茹傑威一樣,還有出生於80後的村儲備班子成員茹文真等,在下埔村,越來越多像他們這樣年輕有活力的面孔。

隨著村中環境的整治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原來僻處大山大河之間的村落,變得便捷舒適起來,車輛的普及更為村民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在這裡,他們可以延續祖輩的生活方式和起居習慣,自由從容地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同時他們也能和城裡人一樣,能享受豐富的物質和精緻的生活。在這裡,他們能看見鄉愁,也能看見未來。

來源:惠州日報

統籌:梁麗通 陳雲輝

撰寫:曹傑文字工作室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龍門鄉村】下埔村:大山經濟風生水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山經濟】龍門鬍鬚雞:鄉村振興中的「雞」遇
    【大山經濟】龍門鬍鬚雞:鄉村振興中的「雞」遇 2020-10-31 19: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全力推動龍門「大山經濟」綠色崛起
    縣委書記陳偉良在講話中提出,希望各界人士在新的一年當好龍門發展的智囊團、建設者和代言人,全力推動龍門「大山經濟」綠色崛起。「春華秋實,歲物豐成。回望2019,我們用汗水澆灌了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在奮進中書寫了精彩的答卷。」
  • 龍門路灘村:戰國寶劍出土地大山經濟新曙光
    近年來,龍門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中藥箱、茶葉罐、遊樂谷、養生池」,其主要抓手之一便是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為加快現代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目前,龍門縣正在構建現代生態特色產業體系,路灘村的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將助力龍門「菜籃子」工程建設,幫助村民分享「大山經濟」發展的紅利。
  • 【龍門鄉村】水坑 「潛龍在淵」宋元古村 堪稱嶺南喬家大院
    護村古堡和文筆塔雄姿。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龍門發展「大山經濟」打基礎和謀劃「十四五」發展藍圖的重要一年。為延伸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挖掘龍門深厚的鄉村文化價值,更好地實踐鄉村振興戰略,全方位展現龍門新農村建設風貌,講好龍門鄉村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民間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守住鄉愁鄉根,今日起,龍門縣委、縣政府與惠州日報合作推出「龍門鄉村」專刊,將對22個村落進行集中報導,並按計劃送報下鄉,陶冶村民文化情操,進一步鞏固農村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為奮力完成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力開創「大山經濟」
  • 「80後」潘記祥:17歲出山打拼 如今回鄉發展大山經濟
    17歲就離開家鄉外出打拼的80後青年潘記祥,被家鄉的原生態環境吸引,返回了家鄉,他很想在家鄉有一番作為,希望憑著家鄉的綠水青山,帶領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大山經濟,走向富裕。 心繫家鄉 返回古洞村工作生活 從龍門縣城到古洞村,才真正了解什麼是「九曲十八灣」。山道彎曲,見不到頭。進入到古洞村的文化廣場,才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龍門:念好「山」字經 做活「特」文章
    龍門縣發揮生態優勢,積極探索「大山經濟」發展新路徑。這是山林掩映下的民宿。龍門,好山好水,堪稱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明珠。山間散步洗肺、入住精品民宿、品嘗地道美味……今年「五一」假期,不少人遠離城市喧囂到南崑山呼吸清新空氣。
  • 【龍門鄉村】玩轉賴屋村 長作龍門人
    尚天然溫泉小鎮擁有「亞洲罕見的山頂蘇打溫泉」,經檢測報告,其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蘇打和偏矽酸等成分,和法國依雲小鎮礦泉水同為偏矽酸泉,含量比依雲水為高,被譽為「液態黃金」,既可沐浴,也可以用來飲用,而且它都能對人體起到一些作用。從實際效果來看,在溫泉水裡面,矽元素能對皮膚起到一個「清潔器」的作用,也具有軟化皮膚的角質、防衰老和使皮膚光滑等功效。
  • 【龍門鄉村】生活的熱愛 故土的眷戀
    問:脈個過水冇腳跡?脈個落田冇腳踭?脈個起屋伶仃樹?脈個冇翼半天行?答:黃蜞過水冇腳跡解仔落田冇腳踭黃蜂起屋伶仃樹磡勞冇翼半天行(註:請用路溪話/客家話唱)谷種上榔總愛靚解仔落田冇腳踭挽起禾鐮食谷種2019年至2020年,埔心村投入150多萬元建成了埔心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將廣場打造成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活動陣地;擴寬路溪至龍口電站道路硬底化建設;安裝太陽能路燈140多盞;建成了兩個高標準公廁及汙水處理池一個,實現了雨汙分流、五水共治;打贏脫貧攻堅戰,全村精準扶貧戶9戶9人全部達到國家八有標準。
  • 【龍門視點】人文: 銘記抗戰歷史 凝聚奮進力量 龍門傳承紅色基因...
    據《中國共產黨龍門縣地方史(1927~1949)》記載,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羅方向調動的日軍,經永漢到達龍華後分3路(黃山水、田背水和大魚潭),取道路溪向博羅橫河方向竄擾,其中從大魚潭上龍江路經石墩圍的有1000餘人。日軍到達石墩圍前一天,愛國鄉紳劉其敬回到石墩家裡與村民開會,議定若日軍侵犯本村則堅決抵抗。
  • 【龍門鄉村】八仙巖的「山大王」​
    【龍門鄉村】八仙巖的「山大王」​ 2020-10-28 20:4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無錫這3村上榜
    7月9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公示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的公告》,對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680個鄉村名單予以公示,公示自9日起,為期5天。
  • 文明讓鄉村更美麗——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創建全國文明村鎮紀實
    文明讓鄉村更美麗——太平店鎮大山川村創建全國文明村鎮紀實白銀日報記者 蘇黎明 2020年11月,我市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這些榮譽的背後,是大山川人對文明鄉村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直以來,大山川村把加強組織建設、嚴格落實文明創建責任作為深化文明創建工作統籌推進的重要措施。全村形成了鎮村兩級齊抓共管、黨員群眾廣泛參與的創建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該村黨支部嚴格按照上級安排部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村創建工作,不斷明確目標、細化任務、壓實責任,做到年初有計劃、年底有總結,在全村形成創建全國文明村的良好氛圍。
  • 鬼故事:風生水起
    風生水起,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但你知何謂風生?何謂水起嗎?
  • 蘭陵縣美麗鄉村之下村鄉郝村:村如其名 郝村裡面好事多
    村如其名,在郝村,記者耳聞目睹了村子裡發生的諸多好事。剛進村子,就看見幾個村民正在為村裡剛剛修好的水泥路鋪路沿石,與別處水泥質地的路沿石不同,郝村村民就地取材,把此地常見的條石砌於水泥路兩側,與村莊的農舍、草木和諧地融於一體。
  • 王壇:美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王壇:美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日期:2020-08-25 11:28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了不起的村莊:廣州3條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星彤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 圖/穗文廣旅宣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南平村、從化區呂田鎮蓮麻村和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成功列入該名單,將由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 8月起,福星高照,財勢滾滾,風生水起,一路順發的3個星座
    本期星座運勢說,創優咖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十二星座中從8月起,福星高照,財勢滾滾,風生水起,一路順發的3個星座,下面我們直接進入主題。 雙子座——風象星座,個性關鍵詞:智力、靈感和接受力。
  • 看山望水憶鄉愁 美麗鄉村入畫來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釋放出鄉村振興新動能。  黨員幹部帶頭幹,改水改廁、清理垃圾、栽花種樹、綠化亮化……李坡村是安徽省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安徽省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67%,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已建和在建各類生活汙水處理設施4997座,完成改廁228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