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灘村「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出產的大米。
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定期向珠三角地區輸送綠色蔬菜。
1990年5月24日,朝鮮平壤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金在福,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楊宗廣陪同下,來到路灘考察大豆品種「粵豆86-37」「粵豆86-43」的種植與管理。當年,為改變大豆生產的落後面貌,廣東大力推廣新品種,「粵豆86-37」「粵豆86-43」便是廣東首次雜交選育並已示範推廣的新品種。
這段30年前的往事,銘刻進了路灘村漫長的農耕歷史,它告訴世人,這個南方普通村落,也曾有過閃亮的日子。
路灘村是龍門縣第一大村、惠州市第二大村,共43個村民小組,地域面積較大,山林、耕地亦多,丘陵連片,風光優美,村民世代主要以耕作為主,民風淳樸。
前些年,新一輪扶貧開始時,路灘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14戶345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數量均居惠州前列。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戶,如何幫助路灘村摘掉貧困的帽子,不僅是當地黨員幹部需要直面的問題,亦是對口扶貧單位要破解的一道難題。「陽光收入」、蔬菜種植基地、「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在扶貧奔康的道路上,路灘因地制宜,打出了「組合拳」,抖擻精神,一舉摘掉陳舊的「貧困」帽子,煥發新時代新農村的無限生機。
「陽光收入」
看電錶便知村裡掙了多少錢
「當日發電29.2千瓦時、累計發電6254.8千瓦時;當日收益35元,累計收益7505.7元;當日減排29.1千克,累積減排6236千克……」
2018年10月9日下午,連日的陰冷天過後,路灘村迎來了難得的暖陽。眼見撥雲見日,路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水清站在路灘村文化廣場,拿出手機查看了一組實時數據,臉上露出了喜悅之情。
從2017年10月開始,陽光普照對於路灘村的廣大村民而言已不僅是光明,自打對口扶貧單位惠州供電局在路灘村村委辦公樓樓頂建設了41千瓦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後,這一塊塊的藍色光伏發電板,每天都在為村裡增加收入。
光伏發電很實在,錢看得見、摸得著,村民們心裡很踏實。因為,路灘村光伏扶貧項目的產權歸路灘村民委員會所有,盈利按照村集體20%、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0%分配。按照1.01元/度的賣電收益(每度電國家補貼0.42元、電費收入0.59元)計算,該光伏發電站預計可為路灘村每年增加約3萬元的收入,賣電收入則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於維護公共設施和幫扶困難家庭等。光伏扶貧項目讓路灘村多了一份「陽光收入」,走上了穩定脫貧路。
項目不僅向全社會倡導使用清潔能源,還能有效提高村集體收益,帶動村民用上清潔能源。
在光伏扶貧的同時,2017年,惠州供電局還投入了8萬元建設路灘村文化設施,搭建鐵棚和燈光設備,並通過開展全體職工扶貧濟困捐款籌集善款15餘萬元,為路灘村建設40盞路燈。
產業脫貧
貧困戶當起碾米合作社股東
圍繞「綠色」二字,為幫助路灘村貧困戶建立長久增收渠道,實現產業增收脫貧目標,惠州供電局扶貧工作隊還在路灘村實施了另一個扶貧項目——「念黨恩」碾米加工廠。
該加工廠每年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配送優質谷種和化肥,並按高於市場價的10%優先收購貧困戶的稻穀。同時,制定了米廠收益分配機制,按村集體20%、入股的建檔立卡有勞動力貧困戶80%進行分配,成為直接有效產業幫扶項目。
該碾米廠所產大米的銷售還走起了電商路,嘗試由路灘村當地的農村淘寶商店代銷,統籌村裡63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統一種植,加入合作社分紅增收。要走電商路,就得有自己的品牌。
扶貧幹部和村幹部當初給加工廠和大米取名的時候,徵求了所有村民的意見,決定叫「念黨恩」碾米,為的就是不忘黨和政府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恩情。
從2008年2月起,路灘村「念黨恩」大米改變通過農村淘寶店的單一網銷模式,讓自己的電商路走得更加開闊。當年,在補充採購更高精度的碾米輔助設備,提高大米質量後,「念黨恩」農家米也得到了權威機構的質量認證,並積極參與「雙11」「雙12」活動。數據顯示,從2018年2月試水電商運營以來,「念黨恩」大米的月均銷售額約2噸,從而提高大米的銷量,幫助村民增收。
基地創業
共同做大「菜籃子」
除了大米飄香,路灘村的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也處處洋溢著希望,這是惠州供電局扶貧工作隊2019年底引進的另一個項目。
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總投資約70萬元,面積128畝蔬菜,為路灘村帶來土地租賃年收入近12萬元。基地優先向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本地村民提供工作崗位,村民每月大約有3000元以上收入。有村民告訴筆者,「惠州供電局的人介紹我來這裡工作,現在大約每月有3000元收入,在這裡多勞多得的,可以保障兩個孩子的學費,現在他們一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
該基地定期向珠三角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綠色蔬菜,西葫蘆、辣椒、香芋等農產品,帶著土地的芬芳,出山進城。
惠州供電局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還鼓勵貧困戶參與蔬菜種植。貧困戶及附近的種植大戶相繼加入,共同做大這塊蔬菜蛋糕。比如村裡鼓勵貧困戶參與香芋種植,由相關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並負責回收。項目每畝收益約4000元,讓貧困戶堅定產業種植信心,同時還帶動周邊的農戶和蔬菜種植大戶加入香芋種植行業,有效盤活了村裡的閒置土地和散閒勞力。
近年來,龍門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中藥箱、茶葉罐、遊樂谷、養生池」,其主要抓手之一便是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為加快現代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目前,龍門縣正在構建現代生態特色產業體系,路灘村的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將助力龍門「菜籃子」工程建設,幫助村民分享「大山經濟」發展的紅利。
基層堡壘
成立龍門首個村級黨委
外幫內修,方能持久。路灘村建立「黨建網格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形成以黨建扶貧的格局。
2016年12月16日,龍門縣首個村級黨委——中國共產黨平陵鎮路灘村委員會揭牌成立,下設高樹堂、路灘、白花塘、凌譚、林村五個黨支部。路灘村黨委的成立是路灘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路灘村在當年龍門縣開展的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當中取得的一個豐碩的成果,對龍門全縣農村黨建工作具有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
當年,路灘村有正式黨員208人,為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村委於2015年12月提出成立黨委的請示,村黨委班子由現任村黨支部班子成員過渡。2018年,路灘村黨委被評為惠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目前,路灘村有黨員209名,發揮了基層堡壘的作用。
近年來,路灘黨委積極落實產業扶貧項目,抓好大棚種植蔬菜、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光伏發電、路面拓寬、橋梁改造等項目建設的監督,積極做好扶貧工作及幫扶貧困學生。同時全面推進「兩規三聯一法」示範點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2020年是全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路灘黨委牢記使命擔當,堅定必勝信心,必將全面完成各級黨委政府安排的幫扶考核目標任務,確保幫扶點有序退出,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實現定點扶貧目標任務。
鄉村名片
路灘村
路灘村地處龍門縣西北部,距平陵街道辦5公裡、離龍門縣城約15公裡,村莊分布在224縣道兩側,是龍門縣第一大村、惠州市第二大村。總面積19.9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8000畝(水田5000畝),山地面積28000畝;森林覆蓋率92%,其中生態公益林3877.5畝,杉、松、雜用材林2578畝,經濟林1680畝,是省級生態村、惠州市文明示範村。
路灘村主要以種植水稻、蔬菜、玉米、香蕉、甘蔗、花生、火龍果、龍眼、荔枝、黃皮、經濟林木為主,近年來,路灘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致富。
鄉村文化
路灘戰國墓斷想
丘陵起伏,地勢平坦的路灘村,有43個村民小組,從語言習慣上來說,有客家話和本地話。細究之下,人們會發現,講客家話的自然村,開基時間較晚,大多是在清代,而講本地話的自然村,開基時間要比客家村落早很多,而且這種本地話,又與惠州東江兩岸流行的本地話很接近。這裡面也許暗藏著一些歷史信息。
據《龍門縣文物志》記載,1978年11月7日,路灘小學師生在黃崗嶺開挖排水溝時挖出青銅劍兩把以及銅斧、銅削刀、陶碗各1件。同年12月下旬,廣東省博物館派員前來考察,並鑑定該文物為戰國時期土坑墓的隨葬品。這些文物,後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實際上,在中原地區,商周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嶺南的社會進程,較為晚一些。不過,恩格斯曾經說過「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也就有了滋生文化的基本要素。從這記載可以看出,先秦時代的戰國,路灘已經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而且留下的文物,是帶有較高文明元素的青銅。這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縱觀路灘歷史沿革和綜合各種史料,我們不妨來一次文明溯源之旅。路灘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從茅崗鄉(即今龍江)劃給平陵,而茅崗更久遠地域歸屬非龍門而是博羅。明弘治九年(1496),朝廷「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民版十一裡以為邑,析博羅地益之,設縣治於七星岡。」這是古縣誌記載的關於龍門縣的由來。這其中的「博羅地」,就包括了茅崗等地。也就是,路灘的文明源頭,是在博羅,秦代在嶺南設立的三大古縣之一。
龍門地區地處珠江三角洲東北邊緣地帶,像中原一樣,經歷了新石器時期的漁獵文明。不過,入秦之前,關於嶺南的文字記錄寥寥無幾,龍門與嶺南其他地方,對先秦的社會狀況,基本是迷霧一片。而博羅地區的遺存顯得較為豐富一些,比如公莊出土春秋青銅編鐘等。
《呂氏春秋》記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著名歷史學家王利器在《呂氏春秋註疏》指出:「《漢書·地理志》南海郡有博羅,當即扶婁;扶、博、婁、羅,並一聲之轉也。」這一地名稱呼的「訛替」過程,反映博羅與縛婁古國一脈相承的因襲關係。於是可以斷定的是,路灘曾是縛婁古國地域範圍。
從這一段源流出發,可以想像,路灘村的戰國土坑墓,並非貴族墓,但會是普通人家的墓葬還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歸屬?是當地居民建築的還是流寓之人的英雄冢?是南蠻之地的普遍標配還是「縛婁古國」的文明遺風?久遠神秘的路灘青銅劍,能否劃破歷史的迷霧長空?很多疑問留待後世作答。
產業發展
路灘大坑巾幗林 入選「廣東省巾幗林」
在路灘村大坑山上,200畝桃金孃長勢喜人。2015年,路灘村民對大坑山上2000多畝桉樹林進行採伐後,一直未能恢復林木種植,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
龍門縣斛金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莉經過考察,對這片林地有了新規劃,她計劃在這裡種植200畝桃金孃,建巾幗創業示範林,對山體進行生態恢復。
建設巾幗林是「綠化廣東巾幗行動」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的具體舉措。這項始於2012年的工作,通過兩輪造林行動將培育100處省級巾幗林,在南粵大地描繪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2018年7月第六批「廣東省巾幗林」項目名錄發布,全省21個「巾幗林」項目中,惠州市兩個項目上榜,均來自龍門,為「龍城水果竹筍巾幗林」和「平陵路灘村大坑巾幗林」。
根據2019年出臺的《龍門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現代農業發展工作方案》,通過實施「二十百千萬」工程,到2023年前,龍門打造南藥、茶葉、蘭花、楊桃、蔬菜5個萬畝特色種植基地。南藥位列其首。龍門將全面規劃推廣南藥種植,形成規模化、標準化、規範化種植模式,努力打造廣東省嶺南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構成集種植、加工、流通、應用於一體的中醫藥產業鏈,創立「健康龍門」綠色中藥品牌,打造「健康龍門」道地藥材品牌。
龍門縣斛金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平陵街道光鎮村,採用仿野生種植模式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各10畝,還擁有光鎮、山下、路灘3個農林種植基地,總面積1.2萬多畝。如今,該公司又開闢桃金孃種植。
桃金孃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適合在華南低海拔的紅黃壤丘陵山地山坡種植。路灘村大坑巾幗林項目擬以發展桃金孃種植為主,在恢復生態的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和南藥產業。這個項目的實施,能為當地村民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並在每年的採收季節為當地村民帶來30多萬元的勞務收入,帶動他們脫貧致富。
這是路灘人利用山林資源眾多的優勢發展經濟的最新實踐。就在大坑巾幗林項目所在的大坑水庫周邊,有生態公益林3800多畝、山地8000多畝,村民盼望建設一個旅遊景區,為發展全域旅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供新路徑。
來源:惠州日報
統籌:梁麗通 陳雲輝
撰寫:曹傑文字工作室
圖片來源:中共龍門縣委宣傳部
原標題:《龍門路灘村:戰國寶劍出土地大山經濟新曙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