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路灘村:戰國寶劍出土地大山經濟新曙光

2020-12-23 澎湃新聞

路灘村「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出產的大米。

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定期向珠三角地區輸送綠色蔬菜。

1990年5月24日,朝鮮平壤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金在福,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楊宗廣陪同下,來到路灘考察大豆品種「粵豆86-37」「粵豆86-43」的種植與管理。當年,為改變大豆生產的落後面貌,廣東大力推廣新品種,「粵豆86-37」「粵豆86-43」便是廣東首次雜交選育並已示範推廣的新品種。

這段30年前的往事,銘刻進了路灘村漫長的農耕歷史,它告訴世人,這個南方普通村落,也曾有過閃亮的日子。

路灘村是龍門縣第一大村、惠州市第二大村,共43個村民小組,地域面積較大,山林、耕地亦多,丘陵連片,風光優美,村民世代主要以耕作為主,民風淳樸。

前些年,新一輪扶貧開始時,路灘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14戶345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數量均居惠州前列。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戶,如何幫助路灘村摘掉貧困的帽子,不僅是當地黨員幹部需要直面的問題,亦是對口扶貧單位要破解的一道難題。「陽光收入」、蔬菜種植基地、「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在扶貧奔康的道路上,路灘因地制宜,打出了「組合拳」,抖擻精神,一舉摘掉陳舊的「貧困」帽子,煥發新時代新農村的無限生機。

「陽光收入」

看電錶便知村裡掙了多少錢

「當日發電29.2千瓦時、累計發電6254.8千瓦時;當日收益35元,累計收益7505.7元;當日減排29.1千克,累積減排6236千克……」

2018年10月9日下午,連日的陰冷天過後,路灘村迎來了難得的暖陽。眼見撥雲見日,路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水清站在路灘村文化廣場,拿出手機查看了一組實時數據,臉上露出了喜悅之情。

從2017年10月開始,陽光普照對於路灘村的廣大村民而言已不僅是光明,自打對口扶貧單位惠州供電局在路灘村村委辦公樓樓頂建設了41千瓦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後,這一塊塊的藍色光伏發電板,每天都在為村裡增加收入。

光伏發電很實在,錢看得見、摸得著,村民們心裡很踏實。因為,路灘村光伏扶貧項目的產權歸路灘村民委員會所有,盈利按照村集體20%、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0%分配。按照1.01元/度的賣電收益(每度電國家補貼0.42元、電費收入0.59元)計算,該光伏發電站預計可為路灘村每年增加約3萬元的收入,賣電收入則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於維護公共設施和幫扶困難家庭等。光伏扶貧項目讓路灘村多了一份「陽光收入」,走上了穩定脫貧路。

項目不僅向全社會倡導使用清潔能源,還能有效提高村集體收益,帶動村民用上清潔能源。

在光伏扶貧的同時,2017年,惠州供電局還投入了8萬元建設路灘村文化設施,搭建鐵棚和燈光設備,並通過開展全體職工扶貧濟困捐款籌集善款15餘萬元,為路灘村建設40盞路燈。

產業脫貧

貧困戶當起碾米合作社股東

圍繞「綠色」二字,為幫助路灘村貧困戶建立長久增收渠道,實現產業增收脫貧目標,惠州供電局扶貧工作隊還在路灘村實施了另一個扶貧項目——「念黨恩」碾米加工廠。

該加工廠每年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配送優質谷種和化肥,並按高於市場價的10%優先收購貧困戶的稻穀。同時,制定了米廠收益分配機制,按村集體20%、入股的建檔立卡有勞動力貧困戶80%進行分配,成為直接有效產業幫扶項目。

該碾米廠所產大米的銷售還走起了電商路,嘗試由路灘村當地的農村淘寶商店代銷,統籌村裡63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統一種植,加入合作社分紅增收。要走電商路,就得有自己的品牌。

扶貧幹部和村幹部當初給加工廠和大米取名的時候,徵求了所有村民的意見,決定叫「念黨恩」碾米,為的就是不忘黨和政府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恩情。

從2008年2月起,路灘村「念黨恩」大米改變通過農村淘寶店的單一網銷模式,讓自己的電商路走得更加開闊。當年,在補充採購更高精度的碾米輔助設備,提高大米質量後,「念黨恩」農家米也得到了權威機構的質量認證,並積極參與「雙11」「雙12」活動。數據顯示,從2018年2月試水電商運營以來,「念黨恩」大米的月均銷售額約2噸,從而提高大米的銷量,幫助村民增收。

基地創業

共同做大「菜籃子」

除了大米飄香,路灘村的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也處處洋溢著希望,這是惠州供電局扶貧工作隊2019年底引進的另一個項目。

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總投資約70萬元,面積128畝蔬菜,為路灘村帶來土地租賃年收入近12萬元。基地優先向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本地村民提供工作崗位,村民每月大約有3000元以上收入。有村民告訴筆者,「惠州供電局的人介紹我來這裡工作,現在大約每月有3000元收入,在這裡多勞多得的,可以保障兩個孩子的學費,現在他們一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

該基地定期向珠三角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綠色蔬菜,西葫蘆、辣椒、香芋等農產品,帶著土地的芬芳,出山進城。

惠州供電局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還鼓勵貧困戶參與蔬菜種植。貧困戶及附近的種植大戶相繼加入,共同做大這塊蔬菜蛋糕。比如村裡鼓勵貧困戶參與香芋種植,由相關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並負責回收。項目每畝收益約4000元,讓貧困戶堅定產業種植信心,同時還帶動周邊的農戶和蔬菜種植大戶加入香芋種植行業,有效盤活了村裡的閒置土地和散閒勞力。

近年來,龍門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中藥箱、茶葉罐、遊樂谷、養生池」,其主要抓手之一便是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為加快現代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目前,龍門縣正在構建現代生態特色產業體系,路灘村的一品團膳蔬菜種植基地,將助力龍門「菜籃子」工程建設,幫助村民分享「大山經濟」發展的紅利。

基層堡壘

成立龍門首個村級黨委

外幫內修,方能持久。路灘村建立「黨建網格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形成以黨建扶貧的格局。

2016年12月16日,龍門縣首個村級黨委——中國共產黨平陵鎮路灘村委員會揭牌成立,下設高樹堂、路灘、白花塘、凌譚、林村五個黨支部。路灘村黨委的成立是路灘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路灘村在當年龍門縣開展的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當中取得的一個豐碩的成果,對龍門全縣農村黨建工作具有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

當年,路灘村有正式黨員208人,為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村委於2015年12月提出成立黨委的請示,村黨委班子由現任村黨支部班子成員過渡。2018年,路灘村黨委被評為惠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目前,路灘村有黨員209名,發揮了基層堡壘的作用。

近年來,路灘黨委積極落實產業扶貧項目,抓好大棚種植蔬菜、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光伏發電、路面拓寬、橋梁改造等項目建設的監督,積極做好扶貧工作及幫扶貧困學生。同時全面推進「兩規三聯一法」示範點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2020年是全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路灘黨委牢記使命擔當,堅定必勝信心,必將全面完成各級黨委政府安排的幫扶考核目標任務,確保幫扶點有序退出,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實現定點扶貧目標任務。

鄉村名片

路灘村

路灘村地處龍門縣西北部,距平陵街道辦5公裡、離龍門縣城約15公裡,村莊分布在224縣道兩側,是龍門縣第一大村、惠州市第二大村。總面積19.9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8000畝(水田5000畝),山地面積28000畝;森林覆蓋率92%,其中生態公益林3877.5畝,杉、松、雜用材林2578畝,經濟林1680畝,是省級生態村、惠州市文明示範村。

路灘村主要以種植水稻、蔬菜、玉米、香蕉、甘蔗、花生、火龍果、龍眼、荔枝、黃皮、經濟林木為主,近年來,路灘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致富。

鄉村文化

路灘戰國墓斷想

丘陵起伏,地勢平坦的路灘村,有43個村民小組,從語言習慣上來說,有客家話和本地話。細究之下,人們會發現,講客家話的自然村,開基時間較晚,大多是在清代,而講本地話的自然村,開基時間要比客家村落早很多,而且這種本地話,又與惠州東江兩岸流行的本地話很接近。這裡面也許暗藏著一些歷史信息。

據《龍門縣文物志》記載,1978年11月7日,路灘小學師生在黃崗嶺開挖排水溝時挖出青銅劍兩把以及銅斧、銅削刀、陶碗各1件。同年12月下旬,廣東省博物館派員前來考察,並鑑定該文物為戰國時期土坑墓的隨葬品。這些文物,後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實際上,在中原地區,商周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嶺南的社會進程,較為晚一些。不過,恩格斯曾經說過「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也就有了滋生文化的基本要素。從這記載可以看出,先秦時代的戰國,路灘已經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而且留下的文物,是帶有較高文明元素的青銅。這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縱觀路灘歷史沿革和綜合各種史料,我們不妨來一次文明溯源之旅。路灘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從茅崗鄉(即今龍江)劃給平陵,而茅崗更久遠地域歸屬非龍門而是博羅。明弘治九年(1496),朝廷「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民版十一裡以為邑,析博羅地益之,設縣治於七星岡。」這是古縣誌記載的關於龍門縣的由來。這其中的「博羅地」,就包括了茅崗等地。也就是,路灘的文明源頭,是在博羅,秦代在嶺南設立的三大古縣之一。

龍門地區地處珠江三角洲東北邊緣地帶,像中原一樣,經歷了新石器時期的漁獵文明。不過,入秦之前,關於嶺南的文字記錄寥寥無幾,龍門與嶺南其他地方,對先秦的社會狀況,基本是迷霧一片。而博羅地區的遺存顯得較為豐富一些,比如公莊出土春秋青銅編鐘等。

《呂氏春秋》記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著名歷史學家王利器在《呂氏春秋註疏》指出:「《漢書·地理志》南海郡有博羅,當即扶婁;扶、博、婁、羅,並一聲之轉也。」這一地名稱呼的「訛替」過程,反映博羅與縛婁古國一脈相承的因襲關係。於是可以斷定的是,路灘曾是縛婁古國地域範圍。

從這一段源流出發,可以想像,路灘村的戰國土坑墓,並非貴族墓,但會是普通人家的墓葬還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歸屬?是當地居民建築的還是流寓之人的英雄冢?是南蠻之地的普遍標配還是「縛婁古國」的文明遺風?久遠神秘的路灘青銅劍,能否劃破歷史的迷霧長空?很多疑問留待後世作答。

產業發展

路灘大坑巾幗林 入選「廣東省巾幗林」

在路灘村大坑山上,200畝桃金孃長勢喜人。2015年,路灘村民對大坑山上2000多畝桉樹林進行採伐後,一直未能恢復林木種植,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

龍門縣斛金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莉經過考察,對這片林地有了新規劃,她計劃在這裡種植200畝桃金孃,建巾幗創業示範林,對山體進行生態恢復。

建設巾幗林是「綠化廣東巾幗行動」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的具體舉措。這項始於2012年的工作,通過兩輪造林行動將培育100處省級巾幗林,在南粵大地描繪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2018年7月第六批「廣東省巾幗林」項目名錄發布,全省21個「巾幗林」項目中,惠州市兩個項目上榜,均來自龍門,為「龍城水果竹筍巾幗林」和「平陵路灘村大坑巾幗林」。

根據2019年出臺的《龍門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現代農業發展工作方案》,通過實施「二十百千萬」工程,到2023年前,龍門打造南藥、茶葉、蘭花、楊桃、蔬菜5個萬畝特色種植基地。南藥位列其首。龍門將全面規劃推廣南藥種植,形成規模化、標準化、規範化種植模式,努力打造廣東省嶺南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構成集種植、加工、流通、應用於一體的中醫藥產業鏈,創立「健康龍門」綠色中藥品牌,打造「健康龍門」道地藥材品牌。

龍門縣斛金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平陵街道光鎮村,採用仿野生種植模式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各10畝,還擁有光鎮、山下、路灘3個農林種植基地,總面積1.2萬多畝。如今,該公司又開闢桃金孃種植。

桃金孃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適合在華南低海拔的紅黃壤丘陵山地山坡種植。路灘村大坑巾幗林項目擬以發展桃金孃種植為主,在恢復生態的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和南藥產業。這個項目的實施,能為當地村民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並在每年的採收季節為當地村民帶來30多萬元的勞務收入,帶動他們脫貧致富。

這是路灘人利用山林資源眾多的優勢發展經濟的最新實踐。就在大坑巾幗林項目所在的大坑水庫周邊,有生態公益林3800多畝、山地8000多畝,村民盼望建設一個旅遊景區,為發展全域旅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供新路徑。

來源:惠州日報

統籌:梁麗通 陳雲輝

撰寫:曹傑文字工作室

圖片來源:中共龍門縣委宣傳部

原標題:《龍門路灘村:戰國寶劍出土地大山經濟新曙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全力推動龍門「大山經濟」綠色崛起
    縣委書記陳偉良在講話中提出,希望各界人士在新的一年當好龍門發展的智囊團、建設者和代言人,全力推動龍門「大山經濟」綠色崛起。「春華秋實,歲物豐成。回望2019,我們用汗水澆灌了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在奮進中書寫了精彩的答卷。」
  • 【大山經濟】龍門鬍鬚雞:鄉村振興中的「雞」遇
    【大山經濟】龍門鬍鬚雞:鄉村振興中的「雞」遇 2020-10-31 19: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龍門鄉村】下埔村:大山經濟風生水起
    在古代,鐵崗河水量豐沛,能通舟楫,河邊相對平坦的谷地和狹長的平原,是龍門西部的重要通道,對下埔村落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山是水之源,除了在水畔種稻養鴨,加工竹木,面對著遠有茫茫髻山、河背山、天堂山,近有牛屋背、山下,磨刀坑的下埔人,還積極耕耘大山,以山為魂。以純手工的方法種植、炒制茶葉,豐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帶動了居民收入。
  • 龍門:念好「山」字經 做活「特」文章
    然而,受秀麗山水滋養的龍門,也因為大山阻隔,發展相對滯後。「走在全省山區縣域發展前列」「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中藥箱、茶葉罐、遊樂谷、養生池』」……近年來,龍門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以「大山」為關鍵詞的定位也愈發明確。
  • 「80後」潘記祥:17歲出山打拼 如今回鄉發展大山經濟
    17歲就離開家鄉外出打拼的80後青年潘記祥,被家鄉的原生態環境吸引,返回了家鄉,他很想在家鄉有一番作為,希望憑著家鄉的綠水青山,帶領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大山經濟,走向富裕。 心繫家鄉 返回古洞村工作生活 從龍門縣城到古洞村,才真正了解什麼是「九曲十八灣」。山道彎曲,見不到頭。進入到古洞村的文化廣場,才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曙光村裡的「新曙光」
    李愛平 攝(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曙光村裡的「新曙光」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8日電 題:曙光村裡的「新曙光」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凌晨1點半,在鬧鈴不斷「騷擾」中,索海平揉揉眼開始穿衣服。幾分鐘後,他走到一輛裝滿小白菜的廂式貨車前,發動車輛,夜色中急速行駛到呼和浩特市東瓦窯菜市場。
  • 龍門「前史」 :地域文明豐富多彩
    龍門「前史」是一段漫長的歲月,有4000多年文明史,其跨度與維度,遠比龍門設縣以來的歷史要大很多,飽含豐富多彩的地域文明。 揆諸歷史,龍門「前史」,是珠三角文明中心廣州的一個分支,亦是值得書寫與銘記的記憶。追溯龍門歷史文化的源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探尋人類在龍門這片土地上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軌跡。
  • 【龍門視點】人文: 銘記抗戰歷史 凝聚奮進力量 龍門傳承紅色基因...
    龍門縣委黨史研究室資料顯示,日軍入侵龍門地面,造成112人死亡、54人受傷;日機轟炸龍門造成44人死亡、56人受傷,房屋損毀770間。在民族存亡時刻,龍門人民奮起抗敵,特別是在1944年,龍門各地民眾相繼奮起抗日,寫下可歌可泣的故事,與中華熱血兒女一起鑄就偉大抗戰精神。
  • 貴商總會|陳晏調研長通集團新曙光電纜生產基地
    9月14日,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晏,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昊等一行走進貴州長通集團新曙光電纜生產基地,調研項目建設進度情況。貴州長通集團董事長張釗陪同。他表示,新曙光電纜生產基地於今年3月12日開始動工,10月份就要投產。面對「時間短,任務重」的難題,長通集團積極部署,不斷優化工作方法,嚴格抓牢時間節點和工程質量,有效地推進項目保質保量、按時按期建設,旨在讓項目儘快投產,早日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
  • 美麗南方窯雞、龍門水都溫泉、十萬大山,總有一個適合你!
    美麗南方窯雞、龍門水都溫泉、十萬大山,總有一個適合你!自由如野馬花錢如流水活動圈強力推薦幫你省錢1南寧的這個冬日除非給我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比如有一個美食與美景兼得的絕佳浪蕩地點就像美麗南方承載歷史痕跡,秉承以回憶為主題最大程度上保持田園和農家般的舒適放鬆高雅而不失韻味,村落小景典雅細膩處處都透露出愜意悠然
  • 秦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是否佔據戰國七雄之首?該怎麼比較經濟
    所以我們現代要用GDP來評價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水平,其實也證明不了什麼。首先那個時代不看GDP,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字。 那麼很多人會說,看人口多少決定GDP的多少。這只是一個很片面的做法。舉個簡單的例子,商業活動是否比農業生產更容易創造GDP?
  • 孤島驚魂:新曙光
    遊戲介紹《孤島驚魂:新曙光(Far Cry: New Dawn)》是育碧蒙特婁工作室帶來的孤島驚魂系列新作,該作的劇情故事發生在核災難爆發的17年之後,希望鎮已經從廢土逐漸變成了一片充滿生機的自然地區,而在這種資源貧乏的時期,倖存者們不可避免的受到大量強盜的瘋狂襲擊,家園和資源均被剝奪。身為正義之士的你必須聯合倖存者對抗無情的強盜,為了自己的生存保障而與他們殊死一搏。
  • 副刊 天下第一劍 棠溪寶劍
    這次去西平參加河南服裝大會,卻意外地一了夙願。西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棠溪寶劍廠開辦的武術學校自唐代末期戰亂沉寂了1000多年的今天,河南西平棠溪寶劍廠廠長高慶民終將這一瑰寶重現天日,發揚光大。西平棠溪寶劍廠所鑄的棠溪寶劍削鐵如泥,完全具備了傳統棠溪寶劍強、硬、韌、彈四大特點。
  • 你與江湖,也許只隔一把龍泉寶劍
    那麼,傳說中削鐵如泥的龍泉寶劍到底有何神奇之處?龍泉寶劍披掛著歷史的塵霜從遠古走來,發展至今其武器功能已消失殆盡。龍泉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寶劍。歐冶子雕像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百兵之君,在中國古代,沒有哪一種兵器能像劍一樣,兩千多年來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愛,以致賦予了它生命和品格,並發展出了精湛的鑄劍、鍛劍工藝,還有高超的相劍、用劍之術。
  • 《眾籌》九州飄渺風起雲湧,龍泉寶劍氣勢衝霄!
    龍泉寶劍的百鍊鋼花紋,非常適合拍特寫鏡頭。」某著名導演表達了對龍泉鑄劍工藝的喜愛。龍泉寶劍廠,早年間就已經進擊影視界,在冷兵器時代大劇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所鑄寶劍享譽中外,使人津津樂道,許多人重新燃起了兒時才有的武俠夢!
  • 《孤島驚魂》系列Steam特惠:新曙光標準版僅需75元
    今日(18日),育碧《孤島驚魂》系列在Steam商店開啟了特惠活動,系列大部分遊戲又超過五折優惠,其中《孤島驚魂5》和新曙光系列的標準版合集也有不錯的折扣力度。  >>點擊進入Steam商城了解詳情<<
  • 彭華|寶劍與中國文化
    寶劍,中國古代的「十八般武藝」之一。「十八般武藝」可分為九長九短,相傳是戰國時孫臏、吳起所傳,而寶劍屬於「九短」,是典型的短兵器。寶劍構造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端有鋒,既可橫斬,又可直刺,平時帶在身上可以自衛防身,戰場上也可以揮劍格鬥殺敵。
  • 【龍門鄉村】水坑 「潛龍在淵」宋元古村 堪稱嶺南喬家大院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龍門發展「大山經濟」打基礎和謀劃「十四五」發展藍圖的重要一年。為延伸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挖掘龍門深厚的鄉村文化價值,更好地實踐鄉村振興戰略,全方位展現龍門新農村建設風貌,講好龍門鄉村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民間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守住鄉愁鄉根,今日起,龍門縣委、縣政府與惠州日報合作推出「龍門鄉村」專刊,將對22個村落進行集中報導,並按計劃送報下鄉,陶冶村民文化情操,進一步鞏固農村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為奮力完成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力開創「大山經濟」
  • 樓面價1366元/㎡龍門1宗純住宅地底價出讓
    8月27日下午,位於龍門的一宗城鎮住宅用地被華粵東新置業(廣東)有限公司以底價4412萬拿下,樓面價1366元/㎡。 該地塊位於龍城街道迎賓大道青溪村路段旁,掛牌地塊編號為LM2020-20;土地使用權總面積5382.04㎡,計算指標建築面積為5382.04㎡<S≤32292.24㎡。
  • 被摸出包漿的龍門石窟,是怎麼來的
    這不,剛過去的這個十一,龍門石窟的佛像就被摸出包漿了。祈福,確實是龍門石窟的關鍵詞。龍門石窟的第一座洞窟——古陽洞,就是當時的皇帝為了給祖母祈福而開鑿的。至於為什麼祈個福非要花費那麼大力氣跑到山上開窟(廟裡它不香嗎),那就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了。龍門石窟是什麼?小學的時候我們就背誦過,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雲岡石窟以及麥積山石窟一起,並稱中國四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