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見證唐宋成都繁榮的大都會

2021-01-18 四川新聞網

  徜徉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紅星路步行街,你會感受到都市心臟蓬勃的脈動;在你的腳下,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則訴說著這座2300多年的歷史名城的厚度和底蘊。時尚與歷史,商業與文化,在此交融,彰顯出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2007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IFS國際金融中心工程項目建設,進行了文物勘探工作。基礎勘探工作在緊鄰紅星路步行街這一面積約50000平方米的地塊進行。歷史的因緣際會,讓考古工作者意外觸摸到古成都繁華的一角。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細緻發掘,唐宋時期的鋪磚主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8座和大小排水渠21條相繼重見天日,成都城市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發達的城市排水渠網,正好為這座當時的世界前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因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而成功入圍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排水系統發達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位於錦江區江南館街北側,屬於唐至宋代的遺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發掘面積共4800平方米。遺址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7層,分布較均勻。出土有瓷器、佛像等漢、唐、宋時期文物。發掘出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鋪磚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時期道路、房址、井。遺址的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成都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擁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從金沙遺址算起,3000多年來成都的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唐宋時期的鬧市歷時千年,依然可以隱匿在今天現代化都市之中的原因。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與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渠共21條,均為磚砌,道路、排水渠縱橫交錯,地面和地下構成兩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系統,呈棋盤格局。這一城市下水道系統最早建於唐末時期,其間多次維修,沿用至南宋。其中地下三條排水渠形成「丁」字形結構,位於鋪磚主道十字路口西北側,形成主排水系統。地面排水系統主要由主道路兩側的排水渠構成,與道路同為南宋時期修建。

  一個小細節可以看出當年城市規劃和修建者的細緻和嚴謹:主道路面呈弧形,中間略高於兩側,路面與道路兩側房址的散水相連,相交處自然而然形成了地面排水渠。而地面水渠的水再分段由地漏匯入地下排水渠系統,城市汙水匯集於地下主排水渠東部源頭的方形水池後最後由東向西排出。排水渠的走向與1995年大科甲巷北側發現的水渠走向一致,兩條水渠均為東西向,但大科甲巷水渠是由西向東排水,江南館水渠是由東向西排水,流向相對,由此推測現紅星路步行街下原有南北向大型主水渠,由北向南排入河道。而2014年正科甲巷的考古發現又證明江南館街地下排水系統延續自此。

  唐宋時期

  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前列

  唐時成都經濟持續發展,徹底扭轉了西晉後城市衰落趨勢,發展成為了繁榮的大都市。初唐詩人陳子昂即描述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成都的城市風貌也煥然一新,其迷人魅力贏得了不少詩人的高歌。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中讚美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從北方來到成都的杜甫,也為成都的繁華和美麗傾倒。他在《成都府》中讚嘆:「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成都的「高顏值」和繁榮,使唐代成都的人口持續增加。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成都有近12萬戶、74萬餘人,僅次於長安,是全國人口第二多的大都會。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天寶元年(742年),成都有16萬餘戶,以戶數計,仍為全國第三大城市。人口的增加,進一步激發了成都的經濟活力。

  到了晚唐,成都成為與揚州齊名,聞名天下的兩個最大最繁榮的經濟都會之一。唐元和年間,「揚一益二」的說法,開始在歷史記載中出現。以全球的視野來觀察,當時西方正處於中世紀城市衰退階段,世界上唯有中國一枝獨秀。當時在中國數一數二的城市,也即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城市。

  由於城市的繁榮,唐時成都大大拓展了城市面積。876年,高駢調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878年他新築「羅城」。「羅城」周長25裡,是秦代城垣的一倍多,並最終形成了成都郫、流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當年浩大的築城工程,也在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的排水渠得到了實物印證。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發達的城市排水渠網,正好為這座當時的世界前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夜市勃然興起

  「成都十二時辰」繁華再現

  唐宋成都城內有十六坊,如金馬坊、碧雞坊、文翁坊、揚雄坊、錦官坊、龍池坊等等,其中在今天東大街附近的是富春坊。江南館街正位於富春坊的東北隅「大區」內。

  裡坊制下,居民住在「坊」內,商品交易在「市」內,並規定嚴格的交易時間,「坊」與「市」用圍牆予以隔斷,這種安排並不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富有商業精神的成都人逐步衝破了裡坊制的桎梏。這種改變從唐代的中後期就開始萌芽了。元代費著《歲華紀麗譜》記「上元節放燈」雲:「舊《記》稱,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這段記載說明當時富春坊即有了酒市,而且晚上還在營業。

  成都人此時已經突破了「日中為市」的傳統,夜市勃然興起。同時,蠶市、草市、錦市、花市、藥市等專業化市場,也陸續在成都出現了。到了宋代,成都夜市更為興盛。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錦江夜市連三鼓,石室書齋徹五更。」經濟活力讓成都這座城市成了「不夜城」。公元1176年的一天,陸遊呼朋引伴到大慈寺遊玩,對大慈寺外燈火輝煌、人流如織的夜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詩中感慨:「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寶簾風定燈相射,綺陌塵香馬不嘶。」

  北宋中後期,新的街巷製取代了封閉的裡坊制,市場交易的地方擴大到了全城,各處皆可為熱熱鬧鬧的市。在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的房址都以磚砌房基,室內墊土或鋪磚,牆體為木(竹)骨泥牆結構。房址大小不一,有單間有套間。房屋建築分布於道路的兩側,排列有序,不成院落,均面向街道開門。其使用性質多樣,既有居家的一般住宅,又有小商鋪。「坊」與「市」已經融為一體,裡坊制的嚴苛已經被成都人拋棄。放開手腳的成都人,在商業浪潮中迸發出驚人的活力和創造力。

  宋代的成都商業更趨繁榮,夜市和各種專門市場比唐時更加興盛,並逐步形成了成都歷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市」,即每月都要舉行一種特色商品交易會。曾為官成都的北宋趙撲在《成都古今集記》中記載了這「十二月市」:「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陸遊在《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詞中記錄了當時成都藥市的盛況:「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在「十二月市」中,蠶市、扇市、香市、七寶市、藥市等多種專門集市皆在大慈寺前舉行。包括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在內的大慈寺周邊由此成為名噪一時的商貿集中地。唐宋時期,成都進一步轉型為商業城市和市民社會。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研究三部主任 謝濤: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

  為史載唐宋時期成都的繁盛提供了考古佐證

  文物守護人:謝濤

  守護文物: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1992年,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三隊的主任謝濤從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並分到考古隊,當時成都的考古工作,正進入真正的騰飛階段。此後的20餘年裡,謝濤是成都考古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他帶領發掘的項目不下百個,不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重大項目,成為成都考古界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以寶墩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以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化遺址群』,以及江南館街和東華門遺址等構成的成都大遺址體系,清晰呈現出了城市文脈和天府文化的地域特徵,這都是成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助推器。」他告訴記者,江南館街唐宋街坊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保存完好的磚鋪古街,堪稱世所罕見、獨一無二。江南館街唐宋街坊的出土,為歷史記載的唐宋時期成都的繁盛提供了有力的考古佐證。他說,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首次印證了3000多年來成都的城市布局未曾有大的改變,它折射出的正是這個城市的繁盛和建設管理的智慧,體現了成都作為當時世界上規劃最好的城市之一的不凡實力。本報記者 王嘉

相關焦點

  • 成都人你知道嗎?除了成體的明蜀王府、摩珂池,春熙路下面還有一個富春坊!
    近日,錦江區春熙路片區城守街一處考古工地面貌逐漸清晰,街道縱橫交錯、排水系統「盤根錯節」,這與兩百多米外的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風格頗為相似。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曾因唐宋時期古城街道、房址和完備地下排水系統獲得「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稱號,而此次發掘的街坊遺址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早中期,同樣屬於富春坊一帶的商業中心
  • 浙江博物館《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五代宋琴篇
    浙江博物館《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
  • 新書丨宿白《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
    近年來,對隋唐揚州城址雖有爭論,但大體還可以初步論定的有以下兩項:第一,明建的揚州城即今天的揚州舊城,應是隋唐揚州城的東南隅;第二,隋唐揚州城向北包括蜀崗上的子城遺址,這個子城遺址應是江都宮的位置,亦即唐大都督府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再根據其他殘存遺蹟和文獻記載,畫出隋唐揚州城的基本輪廓。
  • 新疆奇臺縣發現唐宋時期浴場,兼具羅馬和中原風格
    新疆奇臺縣發現唐宋時期浴場,兼具羅馬和中原風格 唐朝墩故城浴場遺址功能分區示意圖。天山網11月13日消息,唐宋時期的公共浴場什麼樣?
  • 分餐傳統為何在唐宋時期發生改變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強盛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相對於歐州封建制正處於千年之久的「黑暗時代」,唐宋時期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都居於世界前列,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之國。社會物質財富充裕,必然對飲食文化生活發展帶來更大的衝擊與影響。
  • 龍門陣 成都歷史上竟有7座武侯祠,90%的人都不知道!
    今天的成都武侯祠,原本不是武侯祠,而是清初在劉備廟遺址上重建的奉祀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的祠廟。對此,已有人著文闡明。那麼,成都歷史上的武侯祠在哪裡,其興廢又如何呢?少城為秦時張儀築,其範圍約在今長順街至東城根街,紅光路與桂花巷之間。由於無資料,此祠的規模不得而知。桓溫伐蜀在東晉永和三年(347年)。祠宇當在此後荒廢。2、劉備墓側的武侯祠今天的武侯祠,實為君臣合廟。在唐宋時代,劉備和諸葛亮卻各有祠廟,並列於劉備墓旁。
  • 漫步長汀從唐宋到民國 品賞古建築逛地道小吃街
    店頭街:明清味,老手藝和酒  走進汀州古城,古時需要穿過濟川門。如今,一下高速,直通長汀縣城腹地。這次漫行,以店頭街為起點。  這條不長的古街,躋身鬧市之間,卻並未被都市繁華太多打磨,至今仍鮮活有力。  店頭街的另一端,就是惠吉門。拾級登上汀州古城牆,一眺汀江勝景。  環抱臥龍山、依傍汀江河,長汀古城牆走出了一幅「佛掛珠」的勝景。明清時期,水運航道的發達,更是讓此地呈現往來貨船「上八百,下三千」的盛況。
  • 「唐宋八大家」緣何千年後聚首遼寧?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近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與「唐宋八大家」主題有關的書畫、碑帖拓片、古籍、陶瓷等展品115件(組)。他們分處兩朝,卻意外在數百年後「組團出道」——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最早源自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六先生文集》,因並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是「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開來。▲圖為《三蘇文選》。
  • 三星堆遺址外8公裡再現重要遺址 為周邊一重要聚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近日,在距離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處,考古人員發現一處綿延近5000年的遺址。  7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成果,這座被命名為廣漢聯合遺址的地方,發現了極其豐富的新石器、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遺存,堪稱成都平原通史型遺址。
  • 阿拉伯帝國怎樣看同時期的唐宋王朝?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一段璀璨時期,唐宋時代留給後人的一大閃光精神,正是開放的視野! 這視野有多開放?說個人就知道:唐僖宗! 這位大唐歷史上的第十八位帝王,一輩子除了鬥雞就是玩球,治國理政一團糟糕,形象出名負面,出名昏君一枚。
  • 唐宋詩詞中的運河記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隋煬帝下令開挖的貫穿南北的運河,是唐宋時期連接全國經濟中心(江南地區)與政治中心(北方洛陽、開封)的重要交通樞紐。運河在當時現實社會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唐宋時期,又正值中國詩詞創作的繁榮時期。於是,一批以運河作為題裁或涉及運河之詩詞作品紛紛出現。
  • 唐宋古文運動的文學維度
    《唐宋八大家類選》「古文運動」這個詞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敘述的一個建構,在「五四」之前是沒有的。最早公開見於1923年4月《小說月報》,胡適致顧頡剛函:「大運動是有意的;如穆修、尹洙、石介、歐陽修的古文運動,是對於楊億派的一種有意的革命;大傾向是無意的,是自然的,當從民間文學白話文學裡去觀察。」
  • 一個輝煌喝彩,一個痛呼哀傷,唐宋的豪放詩詞為何大不同?
    唐宋兩首詞作,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唐宋兩代的豪放作品相較,不論是描繪情境還是內蘊情緒,都有很大不同:唐作豪邁之下蘊含的是直欲透紙而出的昂揚進取、奮發向上的雄心壯志;而宋作豪邁之下難掩的是難以訴盡的壯志難酬
  • 2021國考行測常識積累:唐宋八大家及代表作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網絡發布:2021國考行測常識積累:唐宋八大家及代表作,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行測涉及的知識點包羅萬象,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才能更好的應對2021國考,今天寧夏華圖小編幫你們整理了唐宋八大家及代表作常識
  • 唐宋八大家·韓愈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韓愈  朱嘯宇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
  • 遼寧省博物館: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這個唐宋文學界「天團」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掀起的古文運動,使詩文面貌煥然一新,兼具文學革新和思想啟蒙的意義。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作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展覽之一,「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吸引著來自各地的觀眾走進遼博,通過文物感受八大家綿延千年的文脈和雄唐雅宋的時代風採。
  • 《鮮衣怒馬少年時-唐宋詩人的詩酒江湖》的 詩詞、歷史與人
    及至老師教導:「讀詩詞、讀朝代、讀人」,便覺得讀的越多,聯繫起來細品,那一個個名字變得血肉豐滿起來,遙遠的唐宋也隨之活泛開來。慢慢的我就養成這種一直「以詩詞讀人讀朝代」的方式,直到朋友送了一本馬子陽的《鮮衣怒馬少年時-唐宋詩人的詩酒江湖》,發現竟有更進化的版本「以人、朝代讀詩詞」。
  •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之韓愈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符號,明代人依據唐宋時代對中國古文寫作的貢獻,將八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 唐宋說夢 | 引子
    唐宋詩詞中,寫夢記夢的不少,陸遊有九十九首、辛棄疾有八十六首、蘇軾有五十六首寫、亡國皇帝李煜三分之一詞作寫夢,秦觀則一生都在記夢……這些詩詞夢作,有的確實是寫做過的夢,有的則是借夢來表情達意,共同構成了一道獨特的「詩夢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