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留之際,人們如何與世界告別?

2020-11-24 澎湃新聞

彌留之際,人們如何與世界告別?

2020-11-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關注開始、新生、開幕;而不太關心甚至不願去思考結束、離去、落幕。但真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始與終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沒有落幕的戲劇是不完整的,沒有尾聲的人生當然也是不圓滿的。」

紀錄片《生命裡》

而紀錄片《生命裡》試圖探討的,就是一個關於死亡的話題。

人們如何離開這個世界,如何與親朋好友們告別?

紀錄片《生命裡》將鏡頭對準了一個特殊的病房,讓觀眾看到了一些答案。

這裡是上海臨汾社區醫院,在這兒有一層「安寧病房」——這裡的病人,絕大部分是癌症晚期患者,大部分人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很多醫療手段已經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安寧病房,就是這些病人人生中,最後的一站。

既然無能為力,不如好好再見

三集,每集不到四十分鐘,記錄了三年來四十多位入住者的剪影。

魯女士,68歲的她身患乳腺癌,看起來卻和普通人家的老太太沒有兩樣,談起往事像是拉家常。

「年輕時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實在是好吃啊,特別是哈密瓜,吃起來像是嗚嗚嗚吹口琴一樣吹過去。」

魯女士

沈女士,身患癌症的她,頭髮都掉光了,卻跟朋友們天天在病房裡胡侃,說要是現在能去唱唱歌跳跳舞就好了,跳一半把假髮都跳掉。

她提前讓家屬拿來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她從中挑好了自己的遺像,掛在自己床頭,在外人看來這多少有些殘酷,她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

沈女士

有的病人在住進來的第二天就要求出院,也有一些在巨大的恐懼下通過自殺選擇提前到站,但更多的是將對生老病死這一自然規律的無力慢慢轉化為淡然與面對。

敬畏生命,在任何時候

「不只是優生,優死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權利。」「安寧病房」的護士這樣說。

《生命裡》不僅述了病人們最後時光中的豁達、平和、深邃,也展現了家庭、醫護人員、志願者們的關愛之於生命尊嚴的重量,每個人都應該有優死的權利,體面的死亡是多麼的重要。

人這一生,在自己的哭聲中到來,在他人的哭聲中離去,能安詳體面地走,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終。

生命,曾經朝氣蓬勃,風華正茂,而今風燭殘年,老態龍鍾。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在儘可能地讓「離別」變得溫暖,讓更多的人在生命的最終一段得到撫慰和幫助。

如果你問活著的意義,答案就在生命裡。

《生命裡》

新聞綜合頻道

11月22日

22:30

原標題:《彌留之際,人們如何與世界告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紀錄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彌留之際
    「嘿,叔叔,咱們聊聊天如何?」​我試圖跟床上這個面容憔悴的病人溝通,但他只是雙手緊緊拽著手裡的紙條,眼睛望著天花板,沒有半點想跟我說話的意思。「聽說您以前是個警察,應該挺愛聊天的吧?咱們也聊聊怎麼樣,這次是因為哪兒不舒服來醫院的呢?」​我儘量壓低聲線,極盡溫柔的和他說話,他看了我一眼,把頭轉向一邊。哎,21世紀最偉大的人在跟你說話呢,你卻不好好珍惜​。
  • 《生死停留》:彌留之際的安魂曲
    原來,亨利開車帶父母和女友出了車禍,父母和女友當場死亡。亨利也僅剩一口氣,處於彌留之際。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是彌留之際的亨利頭腦中構想的世界。在他瀕臨死亡之際,他的頭腦編織了這樣一個世界,幫助他圓夢,進而撫慰已經被死亡抓住的靈魂。我們理解了這一層,回頭看才能理解電影中所有的詭異之處。亨利能預言冰雹,因為他不停地在循環最後這一天,結束即死亡,他內心在做最後的停留。
  • 什麼才是人生最好的告別:最後的告別
    彌留之際,最大的願望是能在自己尚有意識的時候給家人幾句囑託,哪怕看親人最後一眼也是最好的告別。但現世可怕的過度醫療居然把老人們進行最後告別的時刻也剝奪了,見老人最後一面的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至親,反而是冷冰冰的醫生,這樣走完一生的確證明人生不值得。
  • 齊白石的絕筆之作達到了化境狀態,是彌留之際生命意識的無聲吶喊
    齊白石的絕筆之作達到了化境狀態,是彌留之際生命意識的無聲吶喊文·段宏剛我國20世紀繪畫大師齊白石(1864年——1957年)在彌留之際,短時間內接連創作了兩幅大寫意國畫作品,一幅是《牡丹》,另一幅是《葫蘆》,由於兩幅作品的創作時間相距很近,以至於現在人們爭論不休
  • 人在彌留之際的五大憾事
    一名舒緩療法護士在病人最後的日子裡對其進行了一些調查,向我們展示了人的一生最常見的幾大遺憾。位居榜首的是,尤其對於男性,「希望自己工作別那麼努力。」布羅妮·瓦爾是澳大利亞的一名護士,多年來一直從事舒緩療法護理工作,照顧生命僅餘12周的病人。她
  • 臺灣名嘴安樂死:這一次,我終於學會了如何與世界告別
    86歲的生命裡,他是籃球選手、教練、獲得過金鐘獎,身材高大又健美,採訪過7屆奧運會,訪問過拳王阿里、球王貝利還有姚明等體育名人,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口中的 「大陸宋世雄,臺灣傅達仁。」如果死亡沒有告別,那將是一段黑暗的旅途西蒙在前往瑞士前,與家人好友舉辦了一次告別的餐會。
  • 「總要有人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最後告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
    她說:「總要有人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最後告別做一點不一樣事情」。對此,網友們更是表示理解、尊敬就像微博央廣網評論的:「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話題,「壽衣模特」與網際網路的聯結,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死亡教育」,引導人們更好的正視死亡、理解死亡,從而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而這種溫暖的陪伴逝者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這何嘗不是一種價值呢?
  • 人在彌留之際,能聽到家人的呼喚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死亡充滿幻想,所以在民間就流傳著很多關於死亡的傳說。據說人在死亡之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只有死人才能夠存在。在中國也有很多關於靈魂的電影,認為人在死亡之後,靈魂會從人體離開,然後前往天堂或者地獄。但是也有認為人死亡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一切都會消失,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未知、神秘,才讓人們開始害怕死亡。
  • 應用未來學暢想:全自動機械化的飯禱愛,未來世界人們如何生活?
    飽受折磨的人們不禁展望更久遠的未來。據《太陽報》12月8日報導,應用未來學家湯姆·吉斯賴特(Tom Cheesewright)在著作《未來業務證明》中,描繪了2050年的日常生活,幻想了人們如何生活,如何相愛。通用技術虛擬場景將被廣泛應用,我們可能每天花10小時在虛擬世界裡。
  • 凱-哈弗茨告別藥廠:感謝一路支持和陪伴我的人們
    凱-哈弗茨已經正式加盟切爾西,他在社交媒體發表告別信,在信中他向勒沃庫森俱樂部和支持他的人們表達了感謝,同時他表示去一家歐洲最大的俱樂部踢球是他明確的目標。告別信如下「親愛的球迷們,對我來說我很難描述現在的內心世界,我只有對勒沃庫森還有在這個城市過去10年的感激之情。我在這裡是從一個懷著巨大夢想的小夥子成長起來的。
  • 王斑:我如何把俄羅斯的《她彌留之際》,導成溫暖而明亮的現實主義
    王斑:《她彌留之際》。李星文:對,然後是正在人藝的實驗劇場演出,每天晚上7點半,一直演到12月11號,對吧。前兩天我也是去看了您這個話劇,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接地氣,感覺中國化的程度比較高,所以就我就想問你一下,是《她彌留之際》在這個引進的過程當中,是不是做了大量中國化的一個改編?
  • 《平凡的世界》背後令人感嘆的人生,彌留之際為何妻子絕然離去
    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了中國文學的茅盾獎,但是到了1992年,眼看要熬到了的路遙病倒了,就像世界感到嫉妒當他才華橫溢時,發生了很多人沒想到的事情!由於路遙的病情危急,他的妻子林達從來沒有來過醫院照顧他.唯一的出現是離婚協議..
  • 如何告別惱人靜電?
    如何告別惱人靜電?原標題:《如何告別惱人靜電?》
  • 杜月笙彌留之際,不顧家人反對,吩咐管家燒掉了家裡所有欠條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有句家喻戶曉的俚語「黃金榮愛財、杜月笙會做人,張嘯林能打」,這是當時人們對「青幫三大亨」的評價! 現在看來,人們對杜月笙的評價可謂是極其之高了,「愛財」、「能打」平平無奇,「會做人」卻是大有深意,人心叵測,與人交往最是「兇險」,杜月笙卻能被當時的人公認為「會做人」,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 來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度過跨年夜~
    不知道今天晚上你們打算如何度過跨年夜呢?是看著各個衛視的跨年演唱會,蹲守自己喜歡的明星,還是趕在2021之前脫了單,打算甜甜蜜蜜地約會呢?其實跨年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不僅是中國,世界各地都會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全球一起迎接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 《漫長的告別》活出心中的世界
    懵懵懂懂間我們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所謂的抱負,但是在真實世界中卻屢屢受到撞擊。頭腦中的「小人兒」也時常提醒我們,該放棄了,該放棄了。《漫長的告別》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雷蒙德·錢德勒的作品,他被譽為20世紀美國文學的代言人之一,每本著作都質量上乘。他塑造了「硬漢偵探」馬洛的經典形象,也為當時的文壇開創了雅俗共賞的文學風格。
  • 彌留之際,歸入主內
    見證採集/保羅(張俊) 播音/弦子2020年3月25日,我接到了大哥病重的消息,我心中只有一個意念,要在他彌留之際歸入主內,於是從長春趕回了黑龍江。求主開恩,求主赦免,求主接納。主啊,我大哥這一生過得太苦了,他在世就像拉撒路一樣,願他死後也能在榮耀裡。
  • 彌留之際她仍在喃喃:我暴露了?
    沒想到,國慶節前,安娜阿姨就住進了醫院,她的願望竟然成了永遠的夢……彌留之際說"我暴露了?"聽說安娜阿姨病危,我們兄弟幾個代表老爸去看望安娜阿姨。安娜阿姨依稀辨認出我們,頑強地伸出手來和我們握手,我們看見她眼中閃爍著淚花。聽小放姐姐講,安娜阿姨處於昏迷狀態時,嘴裡還在喃喃自語,講一些早年白色恐怖時期的話,"我暴露了?
  • 明日清明‖當我們告別生命
    對死亡的從容不迫,來自對宏觀世界的透徹看法,對微觀世界的澄澈看法,如果人已將生死看透,就沒有了恐懼、驚慌和不安的任何理由,如釜底抽薪。對宏觀世界的科學理解,大大穩定了人們的情緒,使之不會在突發的災難和死亡面前手足無措,驚恐萬狀。在前現代社會,人們謀生艱難,生活艱辛,平均預期壽命只有三四十歲,隨便一個小病就可以輕易奪去人的性命,人對生命充滿了不安全感,導致迷信泛濫,聽天由命。
  • 痛失愛子,遠走他鄉,人要經過多少告別,才會迎來地久天長?
    英明的妻子在彌留之際,得到麗雲的原諒當始料未及的巨大變故迎面而來,渺小的生命又如何安放?《地久天長》是一部 「靜水深流」 的電影,劇中幾乎沒有人為製造的高潮,隨著時間的推進,卻漸漸將觀眾進入一個個情緒的漩渦,每個人努力保持平靜克制的背後,都如臨絕境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