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語言探索
油畫語言和東方審美理想相結合
藝術家在進行創作之前更多構思的是「表達什麼」「怎麼表達」。我並沒有刻意要在我作品去描摹一種東方式的趣味,我只是想把我對世界的思考與理解傳達出來,這是我想表達的。至於如何表達,油畫語言是我從十幾歲開始就熱愛並執著到如今的表達方式。為了使表達方式更好地傳遞出我想要表達的內容,我的確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將國畫的勾、皴、擦、點,書法的筆意、筆趣、筆韻、筆力與油畫材料相結合 , 將東方式的意趣以自然的方式用油畫語言表達出來。
灑落的綠
13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由內而外地自然生發
在年輕的時候容易流連於感官的享受。還在學生時代,我就被東方化、民族化的對象所吸引,它們也不斷地出現在我的作品中,但那時純粹是覺得那些富有特色的對象有一種令人著迷地氣息。年歲漸長,閱歷漸廣,精神層面的追尋逐漸蓋過了感官、物質的需求。我們的傳統藝術,不管是詩文、書法還是文人畫,給予人太多精神性的滋養。當一個人在精神世界中獲得慰藉時,這種精神性的表達也就會自然地流露在他的藝術作品中。於我而言,這種轉變是一種由內而外地自然生發。浩渺
13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浩渺
13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迸發
150cm×13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藝術從來都不能脫離個人經驗和社會環境而獨自存在
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分歧之一。西方文化講究的是抗爭,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和諧。這種分歧直接表象為中西方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性。
對於藝術而言,形式只是藝術作品的外殼,在形式的外殼下應該也必須包裹著藝術家的所思所感,體現著藝術家所處時代的某些特質。無論是被「激活」的傳統,還是「當代生長」出來的「東方根性」,都不是一種簡單的傳統圖樣或者民族情調,而是包覆著藝術家的傳統對當代社會的反射。
都市板塊
150cm×13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造城
2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見證
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見證
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藝術創作中,我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就是:將能夠打動我自己的對象展示出來。也就是說,不管是我筆下的山還是水,雲還是霧,它們都不是純粹的客觀對象,而是我眼中富有情緒體驗的客體。那山也許讓我思緒蹁躚,那水也許讓我心曠神怡,那雲也許讓我怦然動心,那霧也許讓我深沉追懷。這些對象身上都沾染著我彼時彼刻的情緒心境,是我彼時彼刻的感受體悟。藝術從來都不能脫離個人經驗和社會環境而獨自存在。
子時
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午時
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浸透在民族骨髓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本質並沒有隨之消失
化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都涵蓋在文化的範疇中。
傳統文化落腳在文化,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都屬其中。具體到我們的生活中,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藝術、傳統觀念等等,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都包裹著我們。
遠山也精彩
150cm×130cm
布面油畫
2007年
升
150cm×130cm
布面油畫
2008年
在言說傳統文化的斷層這個話題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但即便曾經經歷「焚書坑儒」這樣的災難性事件,就大體上而言文化的脈絡並沒有徹底中斷。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這已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徵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並且世代綿延。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尤其是文革之後,也許孔廟被損壞了,也許人們很少研讀孔孟莊周了,但這種浸透在民族骨髓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本質並沒有隨之消失,只是在新的時代對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了一些順應式的調整。
傳統從來都不是游離於社會獨自存在的,它在漫長的社會歷史中漸漸形成,又在漫長的社會歷史中漸漸變化,它存在,但它面目模糊。
如果時間是不可逆的,那麼傳統就是不可重複的;如果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那麼人類發展史就不可能兩次出現同一的傳統。傳統始終和當下站在一起,在對抗、推攘中重疊,融合。
張杰正在繪畫寫生
華夏有華夏的文化傳統,西方有西方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文化傳統有各自的獨立性,也有相互的浸染性。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在固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傳統不放手。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任何一種傳統都會被其他的傳統影響,也會被社會的變革所影響。
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爆炸式發展,地域的局限越來越無足輕重。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合作如此便捷,地球已然變成了地球村。
我想通過畫面中的山水傳遞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但又要避免思想觀念的符號化、圖示化。而富有寓意的符號沒有出現在畫面中,又會影響觀者的解讀。畫面本身輕鬆地審美愉悅與畫面背後嚴肅地體悟思索之間如何更好地平衡,這是我一直在不斷摸索嘗試解決的問題。
在這個理想漫天飄的時代,我不敢妄言理想。 每一個可以把藝術堅持到底的人,心中都有一份執念。我只想說,一直以來我努力在油畫的形式與內容間尋找最佳的契合,僅此而已。
圖文提供/張杰 編輯/阿梅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與大家一起分享!
新浪微博:@中華兒女美術館
地 址:廈門市思明區大學路沙坡尾漁商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