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之一,是油畫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性。色層的美感體驗與油畫藝術家的製作技法和其使用的材料息息相關。不同時代油畫繪畫材料的改進使油畫色層美感享受不同,不同的發展的美感享受有刺激人們對繪畫材料和技法的進一步追求。進入當代,不斷研發的新材料給油畫色層表現給予更多的物資支持。材料本身不是審美對象,只有當繪畫材料融入油畫家的情感和靈魂,油畫色層的表現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審美需要。
關鍵詞:油畫藝術;色層審美;發展變化
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也是油畫藝術不可或缺的表現特質,它是油畫家們通過使用各種不同的繪畫材料進行搭配暈塗所產生的油畫中的獨特的厚薄、殘神、明暗、透視感的形態變化。正是這些形態變化表現出油畫繁複的構造組合,從而使得油畫產生獨特的審美享受,油畫這種獨特的色層審美在整個油畫藝術發展史中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繪畫材料的發掘使用,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文化意識的傳承薰陶、創作者思想上的喜怒哀樂和繪畫技法上的革新改造都對油畫色層審美的發展變化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油畫色層審美的產生
油畫的層次結構比較複雜,這種層次結構通過油彩、劑等材料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的紋理視覺與厚薄相交的透視感給油畫欣賞者以審美體驗。比如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油畫家之一倫勃朗,他的作品用光線塑造形體,使用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形成豐富的畫面層次。他的代表作《夜巡》,畫面中自衛隊民兵們在隊長的帶領下,匯集在高舉的旗幟下,伴隨著激昂的鼓點正準備出發徵戰。這幅充滿動作感的作品用大片的暗色來烘託場景效果,使民兵的每張面孔,戴的頭盔和持有的武器上的亮光部分從暗面中跳躍出來,表現畫面突出的明暗變化等方面的色層效果,從而畫面顯得更為生動。
油畫畫面色層美感享受與油畫藝術家的繪畫技法和繪畫材料有密切關係,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畫法和繪畫材料使油畫色差體現的美感有所不同,畫家不同的色差表達卻又帶來了油畫技法的改變和油畫材料的改變,這些不同的改變反映了油畫藝術發展的探索過程。遠古時期,既有在龜甲、石崖上的刻畫,也出現了用動物鮮血、脂肪與礦物粉末組合成的顏料,或蠟油與有色粉末融合產生的顏料製作出的壁畫、或蠟畫等繪畫形式。相對石刻,甲刻繪畫,稍晚出現的壁畫、蠟畫由於材料的限制,出現畫面紋理與厚度的不一,但這反而引起藝術家們對繪畫紋理、厚度、明暗變化的關注,進而發展到油畫家們在油畫創作中有意識的探索畫面的紋理、事物厚重關係和透視關係,有意識地追求不同於平面色彩的畫面美感,從而逐步產生了獨特的色層審美意識。
畫面產生事物紋理、畫面厚薄和透視關係,這種丹培拉蛋膠畫的畫面特徵和以後油畫的特徵已經很接近了。隨著隨著油畫繪畫材料發展,蛋清、牛奶、樹脂等自然調合物被各種調色油逐漸取代了。油畫的各種調色油組合成的各種顏料有很強的覆蓋力,並且使畫家更易於在畫面中進行色層表現,油料乾燥後畫作也更易於保存,這樣,油畫迅速在歐洲社會成為廣泛接納的主流繪畫藝術種類。
油畫色層審美的發展變化
隨著丹培拉技法被油畫取代,油畫創作在丹培拉技法色層雛形的基礎上,創作家們色層審美表現的精神追求進一步發展豐富優質的油畫材料也使創作家們有了進一步製作色層表現的客觀條件。15世紀,被譽為「油畫之父」的北歐畫家凡·艾克為油畫藝術的縱深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使用油畫材料以寫實的精細描寫和微妙的光影表現,著力描繪現實生活、現實人生的豐富多彩。他的畫作中畫幅偏小並注重細節,那些高光處與皮毛的細節都十分精細。凡·艾克的油畫就是利用了油畫易於保存同時透明清澈的本身性質,並且使畫作本身的性質與當時的審美趨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油畫風格受到社會的歡迎,早期的代表作品《書房中的聖哲羅姆》和《教堂中的聖母》、晚期代表作品《阿爾偌芬尼夫婦像》、《羅林的聖母》等表現出他對空間、光線以及細節、質感的高超把握,他在畫面細節的表現中注入內在情感,他的色層表現成為北歐主流的色層審美標準。
15世紀的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這裡的畫家、畫派眾多,藝術氛圍極其濃厚,百花爭豔的創作追求也使得油畫展現出鮮活的生命氣息,使油畫的色層美感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彰顯。像著名畫家達文西主張創作的技法要融入畫家的思想情感,要考慮畫作的整體感受。達文西的畫作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大量使用色調柔和的顏色組合來創造奇特的光暗衝突與情感氛圍,以暗厚亮薄的色層組織營造一種光暗虛實變化的審美感覺,但又不缺乏分量與真實的存在感,給人們帶來色層視覺美感衝擊。例如名作《蒙娜麗莎》是達文西的最高藝術成就,他把自己創作風格的光暗衝突與分量感的表現完全表現出來,在畫面色層中注入了更多的情感意識。他以柔和的色調、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少女的臉部、頸部和手部。
特別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陷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描繪出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這個時期的畫家如拉斐爾等也吸收了達文西的色層審美思想,又發揮出自身不同於達文西色塊相互交融特點的方法,他們更加注重色塊之間的區分,使得畫面明亮清晰,而且更具有透視感,這反映了畫家不同的色層審美觀念。到文藝復興晚期,提香改變了一直以來受限於北歐繪畫習慣的透明畫法,直接將亮部進行厚塗,可以看出其與北歐繪畫習慣的嚴謹注重細節截然不同,更加的注重繪畫的整理感受。
提香的畫作完成後表面肌理充滿凹凸與起伏近看時感覺散亂與不規則,但遠觀卻充滿了一種奇特的協調感,同時色彩更加飽滿與充實。這種畫面審美與色層審美的衝突感來自於提香對於色層含義的新理解,這種理解體現在其後期一系列以維納斯為題材的油畫作品中,如《維納斯和音樂家》、《維納斯與丘比特》、《烏爾比諾的維納斯》、《沉睡的維納斯》、《照鏡子的維納斯》等等。特別是《烏爾比諾的維納斯》這類題材油畫的佼佼者,畫家充分發揮油畫色層審美特點,以自己的情感注入筆觸,描繪了維納斯豐滿、自然、柔和、女性美,用具體真實的藝術形象體現了文藝復興開放人性的本質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的發展百家爭鳴,造就了在這期間油畫擁有了各式各樣的繪畫方式與體系,它們都極大地擴大了油畫色層中的層次與廣度,為色層的肌理、厚薄、透度都闢了新的寬廣道路,促使油畫色層審美達到全新的高度。到了17世紀的荷蘭,倫勃朗的出現又使色層審美達到新的境界,它將前人的色層技藝很好的融會貫通,通過技法與材料的配合把人物的動態與細微的神情描繪得恰到好處,所形成的畫面肌理可以使觀賞者產生審美對象質感、情感、氛圍的聯想。在他的畫作中,色層中光與影、明與暗、厚與薄相互統一,使畫面明暗變化充滿層次感和空間感,從而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油畫的色層的審美創作與體驗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總結,形成了油畫色層審美的豐富內涵、全新體驗和深遠意義,使油畫藝術的生命力空前鮮活。
油畫色層審美的走向人類對審美有天然的追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生活的發展,人類的審美追求也是不斷發展的。就像油畫色層審美表現,油畫色層製作由初期簡單粗糙,經過文藝復興時期材料改造、注重技法、審美提高,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審美高度。但未來的世界是審美的世界,藝術家的創作審美思想和欣賞者的審美要求在這個審美的世界都是不斷提高和發展的。從當代油畫創作來看,油畫相關材料的研發越來越精湛,生產工藝越來越先進,油畫色層表現有了更多更好的新材料來支持,象水溶油彩、亞力克溶液等新顏料比傳統油畫顏料有更多的優勢,這些優勢使油畫色層審美可以達到更新更高的境界。
因為時而有新材料的支持,一些油畫創作者出現在油畫創作過程中眼睛盯著材料和技法,追求所謂的新、奇、特,忽視了創作過程中的靈感發揮、感情融入,從而使油畫色層審美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所以材料和技法本身不是審美對象,油畫創作者要藉助材料和技法,而不是去炫耀材料和技法,要觸景生情、升華情緒,從藝術作品出發,通過藝術作品的創作來表現油畫的色層審美,表現製作者的藝術追求和審美品位。
所以不管油畫材料和繪畫技法如何發展,未來油畫的色層表現都不可能是材料的堆砌和技法的炫耀,而應該是創造者心靈的體現和情感的流露,是藝術的表現,而不是技術的流水線。未來的油畫色層表現要不斷實現新的審美高度,一定是創造者將自己的精神、信仰、情感、審美思想通過材料與技法融會貫通的結果。
當代中國油畫在世界油畫藝術發展的深厚基礎上,探尋中國傳統藝術與中國油畫的內在關係,在油畫審美語言的表達上,把獨特的色層審美作為油畫審美的自覺追求,反映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內在精神,使油畫在表達現實生活上更具時代意蘊。隨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油畫藝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可以相信,中國油畫在探索追求油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大膽探索技法的表達和繪畫材料的表現,既充分體現個性追求,又大膽學習和借鑑西方油畫藝術經驗,我國油畫百花爭豔的多樣化發展態勢一定會出現,具有獨特色層審美品格和特點的中國油畫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強。作者/吳堯天
美術研究|新媒體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石濤繪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石濤道出繪畫的真諦,智者作畫,以生命的真性攪起繪事的靈感!
二十世紀除畢卡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弗洛伊德堅持寫生的痴狂
美術研究|少卿筆呈「呂家樣」談中國畫中的佛教繪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