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琚健油畫作品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線 上 展 示
琚 健
Ju Jian
個人簡介
琚 健:曲靖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雲南美術家協會會員.雲南油畫學會會員.雲南風景畫學會會員.曲靖風景畫學會會長。
琚健風景油畫的寫意精神與視覺圖式
傅保中/文
2005年,琚健帶隊去尋甸六哨,東川紅土地寫生。
2006年,組隊去東川小江寫生。
2007年,帶隊到四川大涼山寫生。
2008年,組隊去會澤烏蒙山地區寫生。
2016年,去紅軍長徵路過的皎平渡,大涼山,扎西,赤水河等地寫生。
2017年,市美協成立風景畫學會。
2017年,大理,麗江、華坪、馬龍,紅土牆,潦滸,東山克以黑......
2018年,怒江大峽谷,尼西、奔子欄、迪慶金沙江大峽谷。
這是畫家琚健十年來的寫生地圖。
我始終覺得繪畫寫生是充滿儀式感的:安靜,莊嚴,充滿勞績。寫生是學習繪畫的必由之路。感受萬物,貼近自然,聆聽來自大地呼應又不被自然所束縛,用樸素而寫意的方式進行勞作,用形狀色彩和創造出某種新穎的圖畫。毫無疑問,這樣的勞作是幸福的。
今年夏天,琚健舉辦《大美烏蒙》為主題的油畫作品展,把近十多年來寫生創作的油畫作品做一次展示。細細品讀,流連忘返。他的作品所描繪的連綿山水,村莊院落,一溝一壑,如鐵馬冰河,奔騰而來......
他進行著一個成熟的畫家所特有的創造性勞動,其作品體現出對哲學的思考。
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利馬竇進宮,把從西方帶來的三幅宗教題材的板上油畫(坦培拉)作為禮物貢獻給萬曆皇帝。在明朝,對於以「氣韻生動」作為審美標準的國度來說,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的油畫是一種匠氣沒有神韻的繪畫,難以入流,油畫對當時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
中國傳統繪畫受到道家樸素審美觀的影響,師法自然,簡潔樸素、顯示作者清淨高遠的審美品位。
油畫被國人逐漸接受並熟知始於近代。
二十世紀初,大批青年才俊留學西方,在浙江、上海創辦新型美術學校,舉辦西畫團體活動,促進了油畫在中國傳播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學習蘇聯的繪畫教學體制,有更多的人開始了解油畫。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許多藝術家有機會了解世界。把西方近百年來的藝術變遷,做了無數的嘗試,模仿和借鑑,經過多次學習、試驗和探索,從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從伊維爾、弗洛伊德,巴爾提斯、裡希特,都認真的學習體會,同時也付出了的代價。他們一方面認真的學習西方的繪畫技法,一方面尋找有中國特色的油畫之路,努力創作有中國氣派的油畫,歷盡艱辛。
每個畫家選擇繪畫,都經歷了若干選擇和焦慮的過程。都有自己的「巴比松」和「大溪地」,當然也包括作為畫家的琚健。我嘗試著對琚健的繪畫進行梳理,理解其藝術的心路歷程。
一、村山喬木 碧苔芳暉
每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會有豐富而曲折的探索經歷,有過藝術的夢想。遇到過藝術的啟蒙者、引路者,影響著藝術家的成長和方向的選擇。琚健說:「我的家庭是軍人家庭,從小基本上居無定所。很小的時候就和妹妹送到雲南騰衝縣外婆家裡。外婆是個最能釋意中國傳統女性偉大的女人。外公是個教書先生,去世的早,家中留下外婆和7子女。外婆僅靠一根繡花針養活了5個孩子。不僅養育了他們,還培養了孩子們高尚思想和道德情操,孩子都算成器。」「外婆善於織錦和繡花,每天在家裡紡織布匹繡花,用竹繃子繃住布匹,在上面用毛筆繪畫上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和祥瑞幸福的圖案。然後在油燈下一針一線的用七彩線繡到布上。每逢攢到趕街子天,帶著我和妹妹一起挑著織好繡布,來到街子上找個攤位開始鋪放繡品,一條條一幅幅精緻的繡品擺鋪到攤位上,如同七彩虹一樣絢麗。外婆的人品和繡工是遠近聞名的,早有等待客人購買,很快就被搶購一空賣完了。然後去街子上購買一些生活用品,找樵夫買一擔木柴,讓他挑著柴帶著我和妹妹一同踏上回家的青石板路。」
琚健最初的藝術和美的啟蒙,包含了勞動的教育和美的啟迪。很多藝術家都是在童年時代種下藝術的萌芽的,以至影響他的一生。「記憶裡的外婆家的庭院開滿了玉蘭花,粉團花,蘭花和麻哈拉花,庭院門口照壁上有很多水墨畫。屋裡的大書架擺滿外公留下的書籍,特別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裡,鄉裡鄉親來參加的祭祀活動,還有從老輩子人那裡永遠聽不夠的神鬼傳說,英雄俠義故事。」他的童年啟蒙和青少年時的人生觀形成都在騰衝。而外婆在他的童年心裡繡上了藝術的花朵。
二、之子遠行 杖藜行歌
琚健青年時代就立志學習美術,1981年從會澤縣文化館考入雲南藝術學院,開始接受學院教育;改革開放也使中國的高等教育藝術教育,形成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學習西方的優秀藝術,包括印象派的光色,古典主義的造型。在藝術學院,學習藝術的景象空前的繁榮,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從北京來到雲南,帶來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這對促進雲南藝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藝術學院跟隨何能、蔣鐵峰、陳繞光、夭永茂、史一和高臨安等諸位先生學習。在學藝四年裡,又得到到了幾位當時雲南優秀的藝術家區欣文、馬祥生等幾位青年教師的幫助和指導,開闊了思想。他們視傳統為根基,主張藝術的當代意識,用線條構成具有強烈雲南風貌的平面藝術,形成了琚健最初的藝術思想。
▲《烏蒙山水》尺寸:160X100cm
「1985年我從學院畢業後來到曲靖市文化館工作,在曲靖三十多年,人生經歷太多的磨鍊,在這裡與郭遊相識,他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又得到從美國回來何能老師的鼓勵,同學黃徳基和羅建華、管玉斌的相互交流學習,完成了思想與方法的積累。自2000年開始,琚健開始以風景畫寫生創作為載體,以外光寫生為參照系,逐漸走向人生的豐年。
以外光寫生為主要創作方法始於歐洲,19 世紀的印象派運動是現代藝術的起點,使繪畫的自然主義傾向達到了巔峰。師法自然是真正印象派畫家的立身之本。作品中所散發出的色彩、光線、動感和充沛的活力,自然的構圖取代了古典主義格式化的的構圖,充滿了創新意識。印象派畫家馬奈,莫奈對風景光影變化的描繪已經達到到不可顛覆的境地。他們對光色的專注遠遠超越了物體的形象,使得物體在畫布上的表現消失在光色之中,讓欣賞者體悟到光與自然的豐富而微妙結構。
以外光寫生,師法自然是否成為了琚健寫生創作的視覺圖式?
三、山河前橫 寥寥長風
2005年秋,琚健開始去尋甸六哨,東川紅土地寫生。外光寫生,師法自然,琚健的滇東高原烏蒙山大山水寫生,構成了他山水油畫的基本格式和美學基調。
印象派的風景畫追求表現的是色與形的自由表達,以色彩造型為主,強調色彩與筆觸的所體現的繪畫語言,追求人與自然的宗教關係。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注重意境營造,重巒疊嶂、層巖飛瀑,構圖主觀、筆墨考究,大面積的留白虛擬雲山霧水,孤冷清逸,不難看出老莊出世思想。琚健油畫《巍巍烏蒙》卻有長槍鐵壁的聲響,這在他的烏蒙山系列作品中特別突出。每個藝術家作品風格的形成都會有豐富而曲折的探索經歷,像血液一樣,潛藏在你的身體中。「東川新村坐落在烏蒙山牯牛寨與轎子雪山形成的山谷中。我父母帶著我在這裡度過了文革那段艱難歲月。」遇到過藝術的啟蒙者、引路者,影響著你的成長和方向的選擇。
▲《小江尾坪子》尺寸:90X180cm
油畫《巍巍烏蒙》整幅畫以幾個縱橫的斜線,重疊的三角形構成,「平遠」「深遠」過渡自然,色彩使用紅色、黑色、赭石為基調,筆觸緊密堅硬,刀筆渾用。描繪了陽光照耀在雄偉的烏蒙山脈,火紅梁子群峰綿延,山谷金沙江逶迤遠行。近景山村樹林掩映,欣欣向榮......《巍巍烏蒙》取材烏蒙山紅土地。深紅色和紅土大地的顏色,氣勢開闊宏偉。烏蒙山、金沙江在審美的記憶中有著特殊的語景,鋼鐵意志和英雄主義精神。「我用東方人的眼光來獲取山水的形態,用酣暢淋漓的手法一氣完成。」出生於軍人家庭的琚健首先在作品中顯現出這樣的基因密碼。
出生於軍人家庭的背景、在滇東高原烏蒙山地區生活成長起來的琚健,對于堅硬的現實有深切的感受。小江的酷熱、多發的地震、泥石流、觸目的滑坡,生活的艱辛構成了現實的基調。琚健用他的畫筆觸及這個現實的處境。在琚健的思考和辛勞中尋找著獨特的解決方法。詩言志,他的油畫用筆觸將色彩與造型緊密結合,組合成厚重、粗獷、遼闊的畫面,有些粗糲的筆觸書寫著物像形與色,也暗示了生存環境的炙熱與堅硬。
四、水流花開 清露未晞
對油畫語言的書寫性探索,使形與色,堅實的結構與色彩的冷暖彩在形式與形象之間達成某種默契,光色交替,形神交融,他的探索得到了某種個性化的展現,這樣的探索無疑是成功的。
琚健青少年時期生活的騰衝、曲靖、東川。鄉村比較古老,有的地方還保留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景象。《鄉村四季》《長坡四月》《龍窯》《初春》「我喜歡那裡的菜園子氣息。從春天到冬季,人們在菜園子裡重複進行勞作,這塊土地能讓人太多的欲望睡去,代之的是種輕鬆悠閒的生活。」
在油畫藝術的學習中,要獲得敏銳的色彩,光線的變化,豐富的線條結構,只有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去自然的光線下寫生,大自然有無數的啟示。仿佛只有在楓丹白露的叢林中,才可以畫出樹林和天空的冷暖的對比和輪廓。彩雲之南的紅土高原恰好具備了這樣的色彩。從他《鄉村四季》系列作品這幾年的作品裡,可以感受到琚健用畫筆對春天的演繹:溫暖的陽光照在山地叢林,錯落的村莊,穿插綠色,灰色的樹木,紅土夯實的牆體和青色的瓦自由的構成了樸實的節奏,使村莊充滿了生機。
▲《洱海的早晨》尺寸:70X140cm
只要呼吸感受著春天的氣息和味道,他的筆畫下線條就會變得行雲流水;山巒有鐵石一樣的力道,光影和色彩,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表現,大自然不斷變化的情景,記載著時間的流動。
經過十年的外光寫生描繪,琚健色彩和筆觸,呈現各種複雜的色彩。冷暖的變化,寫意筆觸的聚散多變,舒展著色彩的魅力,漸入佳境。
繪畫的有三個重要造型形式:素描造型;色彩造型;材料造型;素描造型;強調形的完整和透視的變化。色彩造型;依靠的是冷暖,明度,純度,描繪空間的距離。材料造型;藉助材料本身的特質,肌理構成空間的變化。都分別對應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和現代派不同的美學追求。
對陽光下的自然物象進行研究,寫生是印象主義者重要的創作方法。大自然鬥轉星移,時光流逝,永恆不變的只有畫家筆下那些美妙的形象。德國美術史家雷華德曾經對莫奈的作品評價說:莫奈對實際的對象的忽視趨於極端,他完全放棄了形,而去追求在一種微妙的色彩層次的統一的結構中,保留下不可思議的光的奇蹟。
琚健的《秋天的向日葵》,《紅土牆》組畫所呈現的極具東方傳統的寫意形態,體現出流動的線形塊面特徵,簡潔暢快。寫意的筆觸、豐富的色彩,源於「天人合一」思維方式。將自己藝術的歷程與美學追求融入作品,琚健風景油畫的寫意精神與視覺圖式在不同創作階段得到顯現,其作品的創作完成,既不是對客觀自然表面的簡單描寫,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組合,他遵循色彩語言的自律性,色彩的組織已經「超以象外,淺深聚散。」他的作品已經顯現出具有東方色彩的寫意形態,傳遞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審美特徵
十年探索,大美烏蒙。琚健在作品中對畫面秩序的構建,使繪畫的色彩造型具備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尋著它,是否可以抵達繪畫美學中的理想彼岸。
2019年5月於北山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