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怎麼死的?這個故事很經典,寓意很深!
牛耕田回來,躺在欄裡,疲憊不堪地喘著粗氣,狗跑過來看它。
「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牛訴著苦,「明兒個我真想歇一天。」
狗告別後,在牆角遇到了貓。狗說:「夥計,我剛才去看了牛,這位大哥實在太累了,它說它想歇一天。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了。」
貓轉身對羊說:「牛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它想歇一天,明天不幹活兒了。」
羊對雞說:「牛不想給主人幹活兒了,它抱怨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唉,也不知道別的主人對他的牛是不是好一點兒。」
雞對豬說:「牛不準備給主人幹活兒了,它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主人對牛一點兒也不心疼,讓它幹那麼多又重又髒的活兒,還用鞭子粗暴地抽打它。」
晚飯前,主婦給豬餵食,豬向前一步,說:「主婦,我向你反映一件事。牛的思想最近很有問題,你得好好教育它。它不願再給主人幹活兒了,它嫌主人給它的活兒太重太多太髒太累了。它還說它要離開主人,到別的主人那裡去。」
得到豬的報告,晚飯桌上,主婦對主人說,「牛想背叛你,它想換一個主人。背叛是不可饒恕的,你準備怎麼處置它?」
「對待背叛者,殺無赦!」主人咬牙切齒地說道。
可憐,一頭勤勞而實在的牛,就這樣被傳言殺死了。
不要跟旁人抱怨,免得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在看這篇文章之前,你是否也在抱怨什麼呢?
不要輕易相信隔耳的傳言,除非你當面證實,否則你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遇事有水平的處理方法
學會沉默
有時候,你被人誤解,你不想爭辯,所以選擇沈默。本來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認為不必對全世界喊話。卻也有時候,你被最愛的人誤解,你難過到不想爭辯,也只有選擇沈默。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應該懂,若他竟然不能懂,還有什麼話可說?生命中往往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畢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條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真正的是與非。那麼,不想說話,就不說吧,在多說無益的時候,也許沈默就是最好的解釋。
學會平靜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時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訴你:要堅強,而且要快樂。堅強是絕對需要的,但是快樂?在這種情形下,恐怕是太為難你了。畢竟,誰能在跌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還覺得高興?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靜。平靜地看待這件事,平靜地把其他該處理的事處理好。平靜,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
學會彎腰,這會是我意外的收穫
和別人發生意見上的紛歧,甚造成言語上的衝突,所以你悶悶不樂,因為你覺得都是別人惡意。別再耿耿於懷了,回家去擦地板吧。拎一塊抹布,彎下腰,雙膝著地,把你面前這張地板的每個角落來回擦拭乾淨。然後重新省思自己在那場衝突,所說過的每一句話。現在,你發現自己其實也有不對的地方了,是不是?
你漸漸心平氣和了,是不是?有時候你必須學習彎腰,因為這個動作可以讓你謙卑。勞動身體的同時,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緒。而且,你還擁有了一張光潔的地板呢。這是你的第二個收穫。
不要想如果當初
你說,人生是一條有無限多岔口的長路,永遠在不停地做選擇。如果只是選擇吃炒麵或炒飯,影響似乎不大,但選擇讀什麼科系、做什麼工作、結婚或不結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個選擇都影響深遠,而不同的選擇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你又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於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啊。如果當初如何如何,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
這種充滿悵然的喃喃自語,還是別再多說了吧。每一個岔口的選擇其實沒有真正的好與壞,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就不會頻頻回首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努力
漫步林間,你看見一株藤蔓附著樹幹,柔軟與堅實相互交纏,你感動於這靜美的一幕。讓幸福與歸屬就此駐足吧。你想。不知未來會有怎樣一番風雨摧折?也許藤將斷、樹會倒,也許天會荒,地將老。你又想。
那麼,請時光停格在此刻吧。停格即是永恆。永恆裡若有這靜美的一刻,未來可能遭遇的種種劫難,便已得到了安慰與報償。努力,不管成功與否,至少曾經美麗。
保持單純
因為思慮過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複雜化了。明明是活在現在,你卻總是念念不忘著過去,又憂心忡忡著未來;堅持攜帶著過去、未來與現在同行,你的人生當然只有一片拖泥帶水。而單純是一種恩寵狀態。單純地以皮膚感受天氣的變化,單純地以鼻腔品嘗雨後的青草香,單純地以眼睛統攝遠山近景如一幅畫。
單純地活在當下。而當下其實無所謂是非真假。既然沒有是非,就不必思慮;沒有真假,就無須念念不忘又憂心忡忡。無是非真假,不就像在做夢一樣了嗎?是呀,就單純地把你的人生當成夢境去執...
如果您覺得本文不錯,請別忘了動動手指點擊左下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Ⅰ什麼是禪 一、廣義的禪 (一)禪宗大師論禪 慧皎:「禪也者妙萬物而為高,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 (二)佛學文獻論禪 《佛學大辭典》:禪(術語)禪那之略。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 靜慮。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於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體,即為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 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 翻為定,而定之梵名,為三昧或三摩地,總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盤之妙心,非謂色 界所屬之禪。見禪定條。智度論十七曰:『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禪是西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云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大乘義章十三曰:『禪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舍。禪 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慧苑音義上曰:『禪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為思惟修者,略也。』 禪法(術語)有二種:一曰如來禪。一曰祖師禪。如來禪者,經論所說,秦羅什初傳之,至天台而極詳悉。祖師禪者,經論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達摩初傳之。佛於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華示四眾,百萬 人天不能解其意,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盤 之妙心。是如來禪之宗源也。故稱為佛心宗。常言禪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禪。1、總說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通 稱禪定。禪定者,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為「思維修」,新譯曰:靜慮。思維修者,為思維所對之境,而研習之意也。靜慮者,為心體寂靜而能審慮之意也。定為梵語三昧之譯,為心定止於一境,而離散動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禪,一境靜念曰定。故禪名寬,指一切息慮凝心言,定名狹,為定之一分也。蓋禪那思維審慮,自具定止寂靜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無思維審慮之意,不得名禪。總別合稱,則曰禪定。而禪定皆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屬之心德,乃屬於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曰四禪四定。此四禪四定世間法,則佛法外道 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為出世間法,不具三界所屬之心體者。故得禪則必離欲界之煩惱,得定則必斷色界 之煩惱,得無漏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也。而禪者非但為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 必依此禪。是故禪為學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禪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今 先明四禪也。此四禪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間,故名根本四禪。(一)初禪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 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 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 復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名初禪。言餘觸者,即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 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慾,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A、覺支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 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覺支。B、觀支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 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觀支。C、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禪,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D、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 動湧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E、一心支心與定一,名為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 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梵眾等之天中,是初禪天因也。(二)二禪 次二禪者,若於初禪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禪。從未到地,專心不止,於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A、內淨支心無覺觀之渾濁,故名內淨。謂行者欲離初禪時,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靜,故 名內淨支。B、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得內靜時,即與喜俱發,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喜支。C、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喜湧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樂支。D、一心支心與定一,謂之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名為根本二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為二禪天因也。(三)三禪 次三禪者,若於二禪定,厭離喜相,入中間禪。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樂,五一心)。A、舍支離喜不悔名舍。謂行者欲離二禪時,種種訶責二禪之喜, 喜既滅謝,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為舍,亦名三禪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禪 壞,故須行舍。B、念支念名愛念。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 將養,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 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也。D、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安快。三禪為最樂,若離三 禪,則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E、一心支心與定一,名曰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 法為一,澄渟不動也。名為根本三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之天中,是為三禪天因也。(四)四禪 次四禪者,若於第三禪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禪。心無散動,得未到地,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一心)。A、不苦不樂支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B、舍支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 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 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C、念清淨支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 復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云: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禪之定,復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名為根本四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為四禪天因也。3、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亦名四等,謂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雖得四禪,以樂高勝,求作梵王,更修四無量心。①慈無量心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②悲無量心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③喜無量心慾念眾生,從樂得歡喜。④舍無量心舍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命終得為四禪天王。4、四無色定 (1)空處定 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過罪,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爾時勤加精進,一心 念空不舍,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亦名未到地相。於後豁然與 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受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籠破鳥出,飛騰自在,是名證虛空定。證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終必生空無邊處,但有受想行識四陰,無色陰也。(2)識處定 行人得空定已,訶責空處多諸過失,便舍空處,一切系緣現在心 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注,不計旬月。一心緣識,而無異念,空念即謝,識定未生,名 中間定。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名未到地。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唯見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識慮廣闊,無量無邊,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隱,清淨寂靜。證此不失,命後必生識無邊處,亦有四陰也。(3)無所有處定 亦名不用處定。行人得識定已,訶責識處過患,即舍識處,繫心 無所有處,於中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有,不見諸 法,寂然安隱,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定相。入此定時,怡然寂絕, 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無所分別,即是無所處定。證此不失,命後必生無所有處,亦有四陰也。(4)非想非非想處定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訶責無所有處過罪,即舍無所有處,觀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住在緣中。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 淨,如涅盤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極,如步屈蟲,行至樹表,更無可 進。證此不失,命後必生非非想處,仍有細微四陰也。5、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六妙門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盤,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涅盤,故名六妙門。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策,能發真明,出離生死。』 數息門數息者,修行之人,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 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蓋欲界眾生,心多馳動,粗散難攝, 故須數息,制其散亂,是為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為初門也。隨息門隨息者,細心依隨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謂修行之人, 雖因前數息,心暫得住,而禪定未發,苦猶存數,則有起念之失,故 須舍數修隨。心隨於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淨。禪定自發,故以隨為門也。止門止者,攝心靜慮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隨息,心安明靜, 而定猶末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苟欲澄淨安隱,莫若於止。故次舍隨修止,凝心寂慮,禪定自發,故以止為門也。觀門觀者分別觀察之心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止,證諸禪定, 而解慧未發。若心住定,則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於止,起觀分別, 則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為門也。還門還者轉心返照也。謂修行之人,雖修前觀,分別觀察,而真 明未發。即當舍觀修還,反照能觀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運返本還源,故以還為門也。淨門淨者心無所依,不起妄想分別之垢也。謂修行之人,雖修前 還,而真明猶未能發。即當舍還修淨,淨心成就,即發三乘聖道,故 以淨為門也。(三)廣義禪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與地位: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禪定。得一切佛法諸三昧門、百 八三昧、五百陀羅尼、及諸解脫、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何以故?三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眾生時,先入禪定。……一念心中一時行,無前無 後,亦無中間,一時說法度眾生,皆是禪波羅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禪,平地顛墜。若欲斷煩惱,先以定動,然後智拔。…… ……欲坐禪時,應先觀身本,身本者,如來藏也,亦名自性清淨心,是名真實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 無名無字,無相貌,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無縛無解,生死涅盤無一二,無前無後,無中間,從昔已來無名字,如是觀察真身竟,次觀身身,復觀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亦知出世三乘聖道,制心禪智,無事 不辦。欲求佛道持淨戒,專修禪觀得神通,……問曰:《般若經》中佛自說言,……般若為前導,亦是三世諸佛母,汝今云何偏贊禪,不贊五波羅蜜?……定如淨油智如炷,禪慧如大放光明,照物無二是般 若,鐙明本無差別照,睹者眼目明暗異,禪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無有二,覺道神通從禪發,隨機化俗差別異。問曰:佛何經中說般若諸慧皆從禪定生?答曰:如禪定論中說,三乘一切智慧皆從禪生。《般 若論》中,亦有此語,般若從禪生。……《勝定經》中說:若復有人,不須禪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不如一念思維入定。……何故不贊我等多聞智慧,獨贊禪定?佛告諸論師:汝等心亂, 假使多聞何所益也。……汝欲與禪定角力……無有是處。複次《毗婆 論》中說:若有比丘,不肯坐禪,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 辯說為能,不知,詐言知;不解,詐言解,……如是論師,死入地獄。…… 複次禪波羅密,有無量名字,為求佛道,修學甚深,微妙禪定, 身心得證,斷諸煩惱,得大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是乃名字禪波羅密。……爾時禪定轉名四無量心。……爾時禪定,轉名四攝法。……爾時禪定及神通波羅蜜,轉名一切種智。……爾時禪定,轉名十八不共法。……爾時禪定,轉名十號也。……爾時禪定,轉名般 若波羅蜜。……爾時禪波羅密,轉名八背舍。……爾時禪波羅密,轉 名屍波羅密。……爾時禪定,轉名羼提波羅蜜。……爾時禪定,轉名 精進毗梨耶波羅蜜。……爾時禪波羅蜜,轉名九次第定。……爾時禪 定,轉名獅子奮迅三昧。……爾時禪定,轉名超越三昧。……爾時禪 波羅蜜,名八解脫。」 二、禪門的禪 (一)禪門即禪宗 《佛教大辭典》:禪門(術語)達摩所傳禪那之法門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證道歌曰:「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禪宗(流派)以禪那為宗,故名。禪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 為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為三學六度之一。初祖達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於禪那,故稱為禪宗。所謂禪宗者,非三學六度之一分禪, 於是而如來禪,祖師禪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達摩所傳之心印為祖師禪。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為禪宗。毋寧目為佛心宗為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顏微笑,為第 一祖。二十八傳,至達摩。為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 言之心印於無言也。慧可得其心印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禪,行於南地, 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於北地,故稱北宗。而北宗不免如來禪之跡,南宗的得祖師禪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家。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龍之二流。總是五家七宗。案禪宗之稱,始於李唐。(二)禪門(宗)的禪 1、來源:《緇門警訓》:「菩提達摩祖師觀此土之根緣,對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遺其執文滯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頓了無生也。其機峻,其理圓,故 不免漸修之徒篤加訕謗。傳禪法者自達摩為始焉,其下相繼六代,橫枝而出,不可勝紀。」 2、禪門禪的真義:六祖慧能《敦煌本壇經》:「此法門中,坐禪亦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見本性不亂 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 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經雲,即 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法流 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 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見性。」 3、禪門禪在修證佛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