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比一個亞洲女孩羞辱我的亞洲身份更傷自尊了」:普利茲...

2020-12-22 騰訊網

按:普利茲新聞獎獲獎記者阿列克斯·提臧(Alex Tizon)在四歲那年和父母去了美國,他是菲律賓人,血液中混合了些許馬來人、西班牙人和中國人的血。在《西雅圖時報》工作期間,他第一次有機會去往菲律賓,去往「一個我通過談話、快照、書信等了解到零星片段的國家」。

也正是在這次旅行中,他發現,他希望和司機成為朋友,而司機只想做一個僕人,一句話裡要出現兩三次「先生」,提臧認為,四個世紀的殖民統治讓菲律賓的服務行業工作者養成了「低三下四」的氣質,而且這種氣質已經滲入他們的國民性格。而他之所以發現自己的司機是這樣一個人,正是因為他骨子裡也有著一樣的氣質。「成為美國人就意味著必須討厭卑躬屈膝的氣質,並將它逐出自己的靈魂,」他在《何以為我》一書中寫道,而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普利茲新聞獎獲獎記者阿列克斯·提臧(來源:alextizon.net)

《何以為我》的英文名為Big Little Man,小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提臧一直以來的自我認知——不僅僅是和白人相比身高上的矮小,這種令他長久自卑的「小」,還包括男子氣概和性能力上的弱勢、在美國流行文化中的隱形、種族之間對亞裔或刻薄惡毒或老實精英的偏見,更重要的是,獨屬於亞洲男人的深深的屈辱。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感到的傷害與其說來自美國主流社會,不如說更多來自女性的輕蔑,尤其是亞洲女性。在一次對美國東南亞移民家庭的採訪中,在學校備受關注和歡迎的姐姐,評價自己輟學的弟弟是「忌妒心強的亞洲小男孩」,這讓提臧感到結痂的傷口再次裂開了。他在書中寫道,「沒有什麼比一個亞洲女孩公然羞辱我的亞洲身份更傷自尊了。如果連她都不接受我,還有誰會接受呢?如果連亞洲女孩都認為與她們一脈相連的男孩比其他男孩弱小,那爭論還有什麼用呢?」

他發現,不僅電視上雜誌上的亞裔女性傾向於嫁給白人男性,連自己的姐妹也大多選擇嫁給白人。於是,「亞洲男性就和黑人女性一道被排在了『魅力階梯』的最底部,」提臧坦誠地說,「當那些嫁給白人的亞洲女人告訴我種族不妨礙他們相互吸引,他們的愛情超越了種族和膚色時,我只能沉默不語。無論我說什麼,都像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不是嗎?我相信她們說的是實話,可是,站在我的立場上,很難承認其中沒有一點種族因素。」

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日前出版的《何以為我》中節選了部分內容,這位普利茲得主對於種族與性別雙重維度的身份認同的苦苦追尋,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的角度和空間。

01 亞洲人:「我是東方人,所以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徹底的男人」

我曾以為,像我這樣的人是贏不了其他人的。像我這樣的亞洲人後裔,永遠敵不過西方人。那些白皮膚的神靈,快步行進在歷史長路上,一路徵服。亞洲人弱小,易被徵服。他們十戰九輸。他們讓自己的祖國被徵服、佔領,讓自己的女人被欺辱、蹂躪。亞洲男人別無選擇,他們在西方人面前嚇得腿軟。

他們帶著這種軟弱漂洋過海,到了新的定居地。在我長大的地方——美國,亞洲男人是最低等的男性,在政治、商務和運動場上,他們總是被無視。而在電視和電影裡,他們的境遇比被無視還慘:難堪。我們很難堪。電影裡的亞洲男人通常都很沒用,需要逃跑場景的時候,亞洲人就派上用場了,這正是他們擅長的。當然,他們肯定當不了男主角,因為他們是亞洲人,既不高大也不性感。他們甚至和性感沾不上邊:他們毛髮少,缺乏激情,還傻裡傻氣的。他們是小奴才,是僕人。

這一絲絲、一縷縷,造就了一種錯誤的觀念。這樣的觀念,因為無法與他人言說,所以影響力更大。不過,它也無須言說。然而,長久以來,我並沒有把它當作一種錯誤觀念,而是親身體驗了一系列懷疑如何被日常生活所證實。我怨不得任何人,因我所了解到的看起來都無所依存。在學校,有太多東西學不到。亞洲人幾乎不會出現在歷史課上,即便出現,要麼是受害者(菲律賓人、朝鮮人、越南人),要麼是註定會失敗的、狡猾的敵人(中國人、菲律賓人、日本人),要麼是雖勉強取勝卻損失慘重的敵人(朝鮮人、越南人)。亞洲就像一個舞臺,精力充沛的西方人在這個舞臺上表演自己的戲劇和幻想,而亞洲人只是「閒雜人等」。我高中畢業時甚至叫不出一個東亞偉人的名字。

1965年提臧一家的合影,左一為作者

誠然,我的學習成績很不穩定,有些學年成績很差,這可能和我們家的流浪生活有關。但我每到一處所遇到的人中,教育程度比我高的,對東亞的了解卻還不如我。我隨處都能見到亞洲人從事家務勞動、體力勞動和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他們戴著頭罩在餐館裡洗碗、端盤子、倒垃圾。摘蘋果的是他們,挖溝的是他們。他們像螞蟻一樣在黑屋裡、地窖裡揮灑血汗,在屠宰場把動物開膛破肚,披著雨衣刮腸子。他們在酒店和醫院裡換洗床單,他們掃大街、耙樹葉,讓別人去幹更重要的事。我在各個國家旅遊時遇到的亞洲人大多是園丁、裁縫、洗衣工或門衛。他們都幹著髒活累活,而且總是恭順地埋著頭,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說著「先生」。

這個關於亞洲男人的誤解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年少時聽到《蝴蝶君》裡的宋麗伶唱「我是東方人。正因為我是東方人,所以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徹底的男人」時,我只能羞愧地閉上眼。

然而,我也知道那不是真的。我打內心深處知道那個觀念是錯的,這種意識就像藏在表層下的一個血細胞。多少次悄然獨處時,我感覺自己內心有一種堅韌,而且我在父親和兄弟們的身上看到了同樣的東西。它發著微光,指引著我。回顧往昔,我發現自己需要更多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以供養我秘密的希望。

02 亞洲男人:和黑人女性一起排在「魅力階梯」最底部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女人都比男人脆弱。她們被控制、打壓,境況比落入敵人之手還慘。這就是在東方的女人和在西方的東方女人的真實狀況。但我依然相信,在21世紀的美國,在某些領域,亞洲男人的狀況相反更加糟糕。

一個來自紐約的女人對我說,西方人對亞洲女人的刻板印象很煩人,而且過於簡單化,但終歸比對亞洲男人的印象好。「哦,這是毫無疑問的。」她說完馬上道歉。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要在被追捧和被忽視之間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即便是靠外表和欺騙手段吸引別人,即便會造成緊張和尷尬的局面,都沒關係,總比被忽視好。

從東方主義中產生的錯誤觀念認為,亞洲人構成了一個女性化的種族,這個種族的男男女女都偏柔和。同樣的種族「制服」讓男人變得女性化,讓女人變得色情化。他們認為,只要男人們表現出一點男子氣概,女人們就會展現出十足的女人味——更加順從、性感,更能覺察和滿足男人們的需求。這種觀點適用於身在當代美國的戀愛中的亞洲女性,其部分原因在於,這些亞洲女性似乎已經擺脫了曾經伴隨她們的、形成於殖民時期的自卑感,同時保留了自身的誘惑力。

在21世紀的美國,在某些領域,亞洲男人的狀況相反更加糟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該死,我就是喜歡亞洲女人!」曾經有個同事對我說。他會厚著臉皮向她們拋媚眼,還曾執著地追求過幾個亞洲女孩。一位中年白人資深新聞編輯也曾對我說過幾乎一模一樣的話,只是沒用感嘆的語氣——他原本是我認識的政治立場最正確的人之一。我在其他許多場合聽到過這些話,那些人基本是毫不猶豫地說出來,因為這些話反映了一種從文化角度被認可的觀念:亞洲女人很有魅力。

傑瑞·宋飛在1994年的一集《宋飛正傳》中對他的朋友伊萊恩說,他本應該追求女律師張唐娜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喜歡中國女人。伊萊恩問他,這是不是種族主義。傑瑞說,如果我是喜歡這一種族的,又何來種族主義之說呢。同理,他本可以在劇中說自己喜歡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女人。這時,我仿佛聽到我在大廣場遇到的朋友麗莎和露絲瑪麗的回聲: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是一樣的!越南人、泰國人、菲律賓人——都是狐狸!

在大學校園裡,亞洲女人是同學們公認的「搶手貨」。2011年,紐約大學的新聞博客發布了一篇題為《「黃熱」正在紐約大學引發一場動蕩》(「『Yellow Fever』Is Causing a Stir at NYU」)的文章。它收到了來自臉書的708個「喜歡」,被推特推送21次,得到73條評論,其中包括多條長評。這裡的「熱」指的是白人男性以愛情和性為目的,追求甚至過分追求亞洲女性這一現象。文章的作者王梅稱,「黃熱」正在「大規模地席捲這個國家」。受訪的兩名亞洲女性稱自己不介意被白人男性關注,她們甚至更喜歡白人男性。「好傢夥,把那些帥氣的戀亞狂帶上前來!」其中一個說,「我們有好多人等著收呢!」文章中唯一一個白人男性承認自己喜歡在一段關係中扮演支配角色,他還說他「絕對」得了「黃熱病」,他喜歡「亞洲女孩的性格」和「她們嬌小的身材」。而唯一的亞洲男性則悲嘆道,反過來就不是這樣了:「很不幸,亞洲男人追不到白人女孩!」

早在幾年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報Harbus刊登了類似的文章,名為《性與校園:黃熱來襲》(「Sex and the Campus: Attack of Yellow Fever」)。West Coast上的一篇文章開篇引用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一名學生的例子,題為《黃熱:他們讓它變壞,這樣不好》(「Yellow Fever: They Got It Bad, and That Ain’t Good」)。這些文章——有趣的是,它們都是出自亞洲女人之手——報導了一個廣大城區居民觀察多年的現象。

研究表明,身在美國的大多數白人女性更願意和白人男性在一起。可是,隨著白人男性開始和群體以外的人約會,他們中很多人就被亞洲女性吸引了。而且這是相互的:許多亞洲女性也在公然尋找白人對象。然而,在所有種族的女人眼裡,亞洲男人都是排在最末位的。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就連亞洲女人都覺得白人、黑人和拉美人比亞洲男人有魅力」。於是,亞洲男人就和黑人女性一道被排在了「魅力階梯」的最底部。亞洲女人和黑人男性全都跟著白人跑了,留下亞洲男人和黑人女性苦苦哀嘆。

後來,約會發展成了結婚。白人男子和亞洲女子通婚這一現象比其他種族結合更為常見。在美國的亞裔女性中,和白人男性結婚的多達一半。此外,日裔美籍女性與外國人的通婚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保守估計,白人男性-亞洲女性夫婦與亞洲男性-白人女性夫婦的數量比是3:1,有些地區的比例甚至高達20:1。

但我並不需要這些數據。我只要打開電視,或翻開一本流行文化雜誌,它們就會告訴我,在美的亞裔美籍女性傾向於和白人男性結合。這其中有:作家譚恩美和湯婷婷,廣播員鍾毓華、安·柯莉和艾茉柔(Emerald Yeh),運動員關穎珊、克裡斯蒂·山口,演員劉玉玲、吳珊卓、胡凱麗,喜劇演員瑪格麗特·曹,時裝設計師王微微,藝術家林瓔,評論員米歇爾·麥爾金,前美勞工部長趙小蘭。此外,還有不少著名的白人男性和比他們年輕許多的亞洲女性結婚,比如伍迪·艾倫和宋宜-普列文——普列文是伍迪前妻米亞·法羅的養女。另外,媒體大亨默多克娶了鄧文迪,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EO萊斯利·穆恩維斯娶了新聞主播陳朱莉,演員尼古拉斯·凱奇娶了愛麗絲·金,億萬富翁喬治·索羅斯娶了小提琴家珍妮弗·春,製作人布萊恩·格雷澤娶了鋼琴家召-江·提·源(Chau-Giang Thi Nguyen)。

其實,我根本不用打開電視,只需看看我的家人就知道了。父親再婚後,我一共有六個姐妹,目前五個已經結婚了,其中四個都嫁給了白人。我唯一未婚的妹妹也毫不掩飾地承認想找一個白人老公。我當然不能因為我的姐夫妹夫選擇了我那些聰明、漂亮的姐妹而責怪他們——他們都是優秀的男人。

毫無疑問,包括我的姐妹在內的這些女人中,大部分都積極地進行了選擇;她們可能選擇的次數與被選擇的次數一樣多。可是,當那些嫁給白人的亞洲女人告訴我種族不妨礙他們相互吸引,他們的愛情超越了種族和膚色時,我只能沉默不語。無論我說什麼,都像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不是嗎?我相信她們說的是實話,可是,站在我的立場上,很難承認其中沒有一點種族因素。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美國的亞洲女性和亞洲男性所處的層次大不相同,導致他們一說到跨國戀,總會相互中傷。有時候,對亞洲女性的單純「偏好」似乎是對亞洲男性的徹底背叛;而亞洲男性的悲嘆之言又像是對亞洲女性的人格詆毀——我們全都被一種比自己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女人,在對自己的偏好有所考慮以外,都是在遵從生存的本能,都是為了改善生活。本能是一種無法抵抗的力量,而文化對我們的本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指責那些從自身文化中吸取價值觀的人是沒有用的。我能做的最多是提醒大家,在我們意識的界限外,還存在著其他價值觀。

03 記錄者:在洞底待了太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想,你可以說,作為一名記者,我總是在寫同一件事,但我從不認為這隻關乎種族。在我心裡,我是在講存在於主流視野之外的人的故事。是那些看不見的人的故事。他們生活在我們中間,有時就在我們隔壁,或推車和我們走在同一條過道上,但我們幾乎發現不了,因為他們的故事沒被講出來。就算講出來,也只是關於與我們相對的外來者的奇聞逸事,或是被當作一段歷史而不是鮮活的故事講出來。

我爸爸就是這樣生活的。在美國,沒有人關心他到美國之前的生活。就連他的妻子和孩子也無暇顧及他的經歷,無法對他的經歷表示敬意。

不妨來看一眼:他有七個兄弟姐妹,其中六個因為生病和意外在嬰兒期就死了。他的爸爸離開了,媽媽瘋了,駕著一輛教堂馬車衝下了懸崖。爸爸幾乎是自己養活了自己。日本入侵期間,他加入了遊擊隊,差點餓死在棉蘭老島的山區裡。他認識的很多人都不見了。後來他得了瘧疾,在一名年輕女子的照顧下康復了。再後來,那名女子在他面前被強姦了。他這一生都在悔恨當時沒能保護她。當時他只有十四歲。直到老了,他還在做相關的噩夢。爸爸在美國有一些朋友,但他們並不真正了解他,因為他們不了解他的過去。

說說我的感受吧。我一生都覺得自己不被看見,而且周圍有許多和我有相同體會的人,這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理解那些不被看見的人。我報導他們的故事,讓他們被看見——即便只是某個星期天早上出現在報紙上幾英寸寬的地方。這個過程漸漸有了目的性——不是實現我年輕時的宏圖大志,而是當個普通上班族。當藍領,打卡。工作讓我每天有地方可去,讓我除了自己有其他東西可以關心。結果出乎意料,我開始發展這種內在的「壓艙物」似的感覺。這是我爸爸在這片巨人之地上未曾找到的,因此,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何以為我》

[美]阿列克斯·提臧 著 餘莉 譯

聯合讀創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0-10

還有一件事,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接受了一個新的身份——我開始把自己當成一名記錄者。面對災難,我沒有逃開,而是跑向它,儘可能走到災難的中心,做好記錄,然後重述這個故事。意識到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後,我開始理解沃爾特·惠特曼的一句話:「我寬闊無垠,我包羅萬象。」無論承認與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身份。我是亞洲人,是的;我還是記者;是丈夫、兒子、弟弟和朋友;同時我還是一名會向耶穌禱告的不可知論者、一名業餘的憤世嫉俗者;我是怪人,是敗家子,是傻瓜;是島民,是移民,是美國公民,是地球的棲居者。

承認自己有多重身份就意味著不必將價值的重擔壓在一個身份上。多長出幾條腿,一條腿斷了,我還可以繼續前行;如此,我變得更加堅定,也就不那麼脆弱,不容易被打回洞底。我已經在洞底待了太長時間。我取得了一些進步,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某種程度上說,洞口並不是那麼遙遠,我已經找到立足點,可以慢慢往上爬了。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何以為我》,小標題為編者自擬,較原文有刪節,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女孩羞辱我的亞洲身份更傷自尊了」:普利茲得主提臧的身份追尋...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感到的傷害與其說來自美國主流社會,不如說更多來自女性的輕蔑,尤其是亞洲女性。在一次對美國東南亞移民家庭的採訪中,在學校備受關注和歡迎的姐姐,評價自己輟學的弟弟是「忌妒心強的亞洲小男孩」,這讓提臧感到結痂的傷口再次裂開了。他在書中寫道,「沒有什麼比一個亞洲女孩公然羞辱我的亞洲身份更傷自尊了。如果連她都不接受我,還有誰會接受呢?
  • 騙炮偷拍調戲亞洲女孩的男子終於落網了!但這種人還很多……
    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個29歲的英國男子,Nicholas Coakley,藝名Nick。他辭掉英國的工作,來到亞洲,打著旅行的幌子,到處用盡手段獵豔年輕漂亮的女孩。更可惡的是,他把跟女孩相處的私密過程偷拍下來,並傳到網站上進行販賣,噁心至極!
  • 引誘亞洲女孩上床,偷拍獵豔視頻的PUA洋垃圾,終於落網了!但是西方人依然覺得我們很「easy」?
    而上面的每期視頻,都是打著旅行的幌子,用盡手段到處去獵豔年輕漂亮的女孩,發布自己徵服亞洲女性的過程。「你很漂亮,你的聯繫方式是什麼?」,「你想要一個白人男友嗎?我可是白人哦!」而且Nick慣用藉口就是,「我要趕快回家幫我朋友帶個飲料或藥品,你願意一起來嗎?」
  • 《何以為我》:在美國文化某些領域,亞洲男人狀況比女性更糟糕?
    近日,普立茲獎得主、非虛構作家阿列克斯·提臧所寫的《何以為我》(Big Little Man)中譯本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在國內出版。至少我沒有生活在傅滿洲和陳查理的時代,在他們那個時代,種族歧視是不可能消除的。這兩個角色,一個是黃禍的化身,另一個是模範少數族裔的早期化身,都是由白人創造,並由黃面孔的白人扮演。在我開始花大量的時間看電視和電影那會兒,大多數亞洲人的角色都是由真正的亞洲人扮演的,但並非全部。
  • 《何以為我》:在美國文化某些領域,亞洲男人狀況比女性更糟糕...
    作者阿列克斯·提臧 到了十七歲上大學時,在電視機前待了無數小時的我已然擁有了一些標準的概念——關於誰重要、誰不重要,誰美麗、誰醜陋,誰強大、誰弱小,贏得女孩的芳心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以及如何當一個男人她們和各種各樣的人約會——俄羅斯人、拉丁美洲人、非裔美國人、猶太人,可就是沒有亞洲人。亞洲男人不被算在男人裡。是的,他們只是小道具,是觀眾。看著這些劇集,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觀眾,正在透過一家高檔俱樂部的斜面窗戶往裡看。 迦勒對我說:「這部劇裡,沒有哪個女人會被亞洲男人吸引。」他今年二十一歲,有一半菲律賓血統,一半白人血統。他還在上大學,瘋狂地迷戀著電影和電視。
  • 騙炮偷拍調戲亞洲女孩的洋垃圾,終於落網了!但這種人還很多……
    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個29歲的英國男子,Nicholas Coakley,藝名Nick。他辭掉英國的工作,來到亞洲,打著旅行的幌子,到處用盡手段獵豔年輕漂亮的女孩。更可惡的是,他把跟女孩相處的私密過程偷拍下來,並傳到網站上進行販賣,噁心至極!
  • 喜歡亞洲女孩的西方人:性交易、男權和戀亞癖(下)
    在西方色情文學中,「亞洲人」獨成一支,而且它幾乎專指「亞洲女人」,其中的「亞洲特性」經常用來表示對女性無節制的侮辱。2001 年,我報導了一則斯波坎市的新聞:兩名日本女孩被三個當地人綁架,後來曝出他們有「戀亞癖」(Asian fetish)。這是專指非亞洲男性(通常指白人)對亞洲女性的過度性興趣的俗語。
  • 騙炮偷拍調戲,睡了無數亞洲女孩的洋垃圾,終於落網了!但這種人還很多……
    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個29歲的英國男子,Nicholas Coakley,藝名Nick。他辭掉英國的工作,來到亞洲,打著旅行的幌子,到處用盡手段獵豔年輕漂亮的女孩。更可惡的是,他把跟女孩相處的私密過程偷拍下來,並傳到網站上進行販賣,噁心至極!
  • 全亞洲最性感的球鞋女孩——DJ SODA!
    說到球鞋女孩,你想到什麼?想到了誰?球鞋師今天帶大家來認識一位號稱全亞洲最性感的球鞋女孩——DJ SODA!DJ SODA是誰?DJ SODA——黃素熙,來自韓國的DJ。在不同的大型夜店當DJ,例如Octagon和位於韓國弘大附近的Mad holic,而她也正是在Mad holic發跡的。
  • 何以為我?從普立茲獎得主的自傳中,看到男孩找尋自我的必經路線
    《何以為我》,是普立茲獎得主、非虛構作家——阿列克斯·提臧(Alex Tizon)所著,這是他唯一的自傳體圖書。他又是怎樣成為現在的他呢?在書中,作者自我撕裂式地檢視了作為亞洲人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時的內心的複雜、恥辱和小勝利,從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經歷出發,揭露了美國種族歧視的種種形式和問題,真實呈現了亞洲人在美國的生存困境。
  • 《中國日報》摘取「亞洲卓越新聞獎」創新桂冠
    「2017年亞洲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現場。
  • 老外是如何看待亞洲女性的
    因為我也是亞洲人 他們應該不會十分誠實的回答我(*^ー^)所以勒 傑西 你是我朋友裡邊最白的ヾ(**)準備好了嗎 我準備好了 我們開始吧好 我們開始 ( ̄O ̄)ノOK 你對亞洲女性的看法是什麼 (つω`
  • 昔日亞洲小姐淪為豔星,女神發福變大媽,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昔日亞洲小姐淪為豔星,女神發福變大媽,她到底經歷了什麼?前不久,香港影視明星、前"亞姐"翁虹出席某商業活動。劉冠廷雖然比她小兩歲,但是性格成熟穩重,對翁虹體貼入微,兩人一直恩愛至今,婚後還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小水晶,看這樣貌很好遺傳了她爸爸媽媽的基因,又是一個美人胚子。
  • [每日一梗] 這個亞洲女孩拿下了成人片奧斯卡
    這個獎是什麼呢?這是一個針對成人影視產業的評獎委員會。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促進產業的規範發展,在業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可以被譽為英國成人片界的奧斯卡(當然也很可能因為,沒有主流權威媒體會去操辦這回事)。「我把所有空閒時間用在了去書店看漫畫上。這是當你落單、孤獨、沒有朋友時唯一能去的地方。我經常去那裡,因為那裡沒有人會趕走我。」
  • 首屆亞洲雙年展聚焦亞洲問題熱點
    從19世紀以來,長達2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隨著亞洲各民族的獨立自治,亞洲經濟貿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亞洲各國也逐漸在國際政治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當今的亞洲而言,被動接受世界時間的標準已不再符合亞洲自身需要,自我身份的認同和本土時間的確立成為當務之急。
  • 學長一句傷自尊的話,讓180斤的女孩成苗條的健身教練
    今年24歲的潘亞楠身材苗條,不僅美得讓人嫉妒,還是一個不錯的健身教練。很難想像,10年前她還是一個180多斤的胖女孩。讓她發生如此改變的是,10年前學長一句非常傷自尊的話。對她來說,是奇蹟,更是新生活的開始。
  • 喜歡亞洲女孩的西方人:性交易、男權和戀亞癖(上)
    不僅是美國男人,還有所有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男人和來自中東產油國的男人,以及享有特權的拉美混血男人都推動了某些地區的色情旅遊業發展,這其中包括菲律賓的天使城和奧隆阿波等市、柬埔寨金邊市的薩瓦帕克村莊、泰國曼谷的帕蓬地區和一些更小、更鮮為人知的地方——比如宿霧的杧果大街。
  • 世界最佳女主廚 Ana Roš:亞洲人,請你多給我一點亞洲
    「這其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是理智上決定這麼做,也沒有既定的時程表,我覺得那就是慢慢跟隨──其實也不是夢想,因為我從未夢想成為一名廚師,我接手這間餐廳是因為當時情勢所需,不過很重要的是,我一生決定從事的事情,我一定懷抱熱忱去做,否則乾脆不要做。」
  • 亞洲人不配談戀愛?到底誰比誰高貴了!!
    不過像他這樣,越是低調隱瞞身份,就越是容易露餡。他隨便走進一家亞洲餐廳,都會被服務員認出身份,接著在服務員用家鄉話跟他交流時,Joe Vu只能假裝聽不懂。有的亞洲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已經不是能不能找到女朋友的問題了,而是一種更嚴重的災難,有時甚至會演變成網絡暴力。這得先從加拿大網紅凡娜塔說起。
  • 【薅吐瑞德】一個詩評之夜讀《亞洲銅》
    正是因為沒有規劃,這些玩意集合是沒有限制的,也正是因為沒有規劃,這個集合中的某一個成員或幾個成員組成的小隊,總會抓住一個不請自來的時機出現在我的面前,一招汲魂痛擊打得我夜不能寐。海子的詩是我避之不及的東西,一般來說是能躲即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