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人回憶說,過去福州市區裡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小河星羅棋布,一到傍晚就涼風習習,比吹空調還舒服。而現在,許多湖泊、水塘、小河要麼早被填平,要麼水域縮小,大家都跑到江邊或噴水池邊降溫,酷夏難熬。那麼,往日的福州市區湖泊與水系分布到底是啥樣子的?
福州東大社區的80歲老人林依光珍藏了一張手繪版福州《海灣湖泊沙洲變遷圖》,是50多年前他在福州市規劃部門測量隊工作時,與其他20餘位同事共同完成的。圖上介紹了福州市區從秦代、唐代、宋代、明代、現代等不同時期的湖泊變遷情況,仔細端詳此圖,可發現不少有意思的信息,比如,古代福州北面(今五四北到福飛路一帶)還有一個很大的天然湖,叫東湖,它比今天的福州西湖大得多,可算是尚未完工的琴亭湖「老祖宗」。
這張圖,保存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當年我去閩侯曇石山參觀博物館,看到館裡有一張由廈門歷史專家畫的福州市區水陸變遷圖。我被它吸引住了,當時還拿紙把它臨摹下來。它畫得有科學依據,但比較難看懂,一般人看不明白。」老林說。
那時,老林從南京大學地質勘探專業畢業,在福州市規劃部門測量隊當技術員。參觀過後,他受到啟發,決心要把福州《海灣湖泊沙洲變遷圖》畫得更形象。他有幾個優勢:自己懂得繪圖;能在工作中查閱到大量的福州城建檔案資料;可以實際參與測量調查。於是,在他的牽頭帶動下,以廈門歷史學家的那張舊圖作為參考,有 20多人參與了新圖的繪製。「不是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查查資料,用筆勾勒一下,就可畫出這張圖的。」老林說,他們花了大半年才手繪完該圖。
老林對此圖的科學含金量也很有信心:「圖中以福州市區詳細的等高線地形圖作為參照,哪朝哪代福州的湖泊、沙洲在哪裡,都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出來了。六七年前,福州市博物館還曾向我要過這張圖的複製品拿去保存。」
為核實這張圖的嚴謹性,記者在福建省文史研究館找到了權威的《福建省歷史地圖集》,將2004年對外刊出、標註符號複雜的《福州市區水陸變遷圖》與老林珍藏的《海灣湖泊沙洲變遷圖》對比,老林的圖大體正確。而老林的圖,更通俗易看。
以前的福州
是這樣子的
老林的圖上有幾種顏色的標記。秦代海水漲潮時能淹沒的最大範圍,用橙筆標出;唐代的,用紅筆標出;宋代的,用藍筆;明代的,用黑筆。現在,海、江的分界已退到閩江金剛腿一帶,海水不會再漲到福州市區裡來。
先看橙色線,說的是秦末漢初的福州。那時海潮能淹到五四北、前嶼一帶,而今的福州市區大部分都是不適合住人的沼澤、湖泊、沙洲。除了鼓山、北峰、五鳳山、後縣山一條弧線延伸過來的山地,福州屏山、冶山一帶也在岸上,這塊「半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賢南社區。
到了唐初,安泰一帶已形成,但臺江區大部分還是浸在水中。因此福州唐代的羅城,南門便開在今安泰河北岸。唐末,今南門兜一帶已經可以住人,被納入城池中,於山、烏山兩座原本古代的「島嶼」也因與陸地連接,在修築夾城時被納入城中。
宋代,海潮退到茶亭一帶,今鼓樓區基本形成。在今晉安,閩江邊尚在連潘、連洋路一帶。閩江上出現中洲島,但此時臺江除了幾片沙洲,還是湖澤。城北的五塘成為民田重要灌溉水源。西湖水域面積比以前縮小,今梅峰一帶的地方本在西湖沼澤中,宋代時已經成為陸地。
到了明代,臺江的那些洲、義洲等基本都出現了。到清初,除了光明港一帶還是廣闊水澤外,這時福州市區已經與現代很接近。
(記者 王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