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的朋友應該都體會過上學時背解剖課本的痛苦,總是會背了這邊,又忘了那邊……
讓人不得不感嘆,人體解剖構造真複雜!
然而,臺灣有位解剖老師卻敢於直面這「複雜」,因為他上課不是通過講解,而是——手繪!
這位老師是如何手繪解剖圖的呢?大家先來感受一下:
一支筆,一張紙,就能畫出人體的每一塊骨頭,關鍵還栩栩如生。
他上課時的板書同樣令人驚豔。
手繪的心臟堪比教科書。
手繪的牙齒是這樣的。
手繪的眼睛是這樣的。
下面的椎體節段從左到右依次是 C7(第 7 頸椎) / T7(第 7 胸椎) / L1 (第1腰椎),你能辨認出嗎?
看過這些後,筆者完全被這位老師的精湛畫工所折服,這些手繪圖不僅真實,還頗具藝術氣息!
此時,可能有朋友會想,這老師不去搞藝術太可惜了吧。
其實,人家還真是搞藝術的。
老師名叫鍾全斌,80 後,本職是設計師。曾在臺灣一所大學教設計課。
去年,他為學生畫骨骼的錄像被人上傳到網上,因其手畫的人體骨骼圖堪稱完美而走紅,被稱為「手繪骨骼畫師」。
作畫的鐘老師
不久後,他便受邀到廈門醫學院基礎醫學部解剖室任教,為臨床醫學專業大一學生上「人體形態素描」課。
課上的鐘老師
當然,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他不滿足於只在黑板上作畫。就在不久前,他獲得了堪稱設計界「奧斯卡」的最佳設計獎——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
據說全世界八千餘件作品參賽,僅 61 件獲獎。鍾全斌在設計方面的造詣由此可見一斑。
鍾老師自信挺拔的側身
然而,一邊是醫學院的老師,一邊是設計大獎的獲得者,一個要求嚴謹細緻,一個崇尚浪漫自由,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竟集中於一人的身上。不禁令人懷疑,鍾全斌是否真的喜歡當一名解剖老師?繁複的人體構造圖,又是否真的需要手繪出來?
事實上,作為一名醫學院的老師,鍾全斌不僅熱愛這份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所秉持的教學理念也很獨特。
關於手繪解剖圖的意義,鍾全斌表示,之所以要將解剖圖手繪出來,是希望學生透過人體素描描繪,將人體各個結構的知識點內化成為長期記憶,而不是「大一學了到大四就忘了」。
同時,他不是只把「成像」發給學生,而是帶著學生畫。他自己在黑板上用粉筆一邊講解一邊畫,學生在筆記本上跟著畫。
關於這一點,他解釋道,畫畫是觀察和描繪過程,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事物有 100 個特徵,你能截取多少到腦海中然後畫出來,這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最有利於長期記憶。
比如,如果對人體骨骼比例,肌肉分布位置不理解,畫出來就會感覺「不太對勁」。
課上的鐘老師
再比如,如果不能掌握上手臂肱骨、下手臂尺橈骨、大腿股骨、小腿脛腓骨等的骨骼比例,便不能準確畫出該結構的長度;
如果不了解大圓肌、小圓肌、岡下肌、胸鎖乳突肌等肌肉的起止點、分布位置,便不能描繪出其體表相對應的陰影暗部。
課上的鐘老師
除了堅持手繪教學外,為了強化學生的記憶,他在手繪時,還經常穿插風趣的介紹。
如畫到寰椎,即第一頸椎時,他會告訴學生寰椎的英文「Atlas」取自希臘神話中泰坦巨神阿特拉斯,傳說他背負著地球,就像頸椎頂著腦袋一樣……
課上的鐘老師
最初一些學生很絕望。他們說,我就是因為不會畫畫才來讀醫的,沒想到讀醫後還要畫畫……
鍾全斌總是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繪畫不需要天分,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恆練習就可以了。
就這樣,一段時間過後,學生們的反應也從開始的懼怕到欣然接受,後來甚至會搶著上他的課,以至於鍾全斌的課堂堂爆滿。
在鍾全斌的堅持下,學生們收穫了不斐的成績,下面的手繪圖就出自他學生之手。
鍾老師學生的手繪圖
看到學生的成績,就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而這,也是最讓鍾全斌高興的,對一名老師來說,還有什麼比看到學生真的收穫知識更欣慰的呢?(責任編輯:楊媛)
參考來源:廈門日報
圖片來源:鍾全斌 fe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