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明明可以葬入八寶山,為何骨灰撒在山西大寨?郭沫若臨終說了...

2020-12-24 騰訊網

北京八寶山公墓,中國規格等級最高的園林公墓,它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東部的八寶山南麓。據目前公開資料顯示,有資格下葬八寶山公墓的主要有以下幾類人,我國已故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人開國元勳、著名人物等都葬入了八寶山。然而,我們發現最有資格葬入八寶山的郭沫若,卻沒有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這是為何? 郭沫若身上有爭議,可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才能,他是罕見的全才,集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各類桂冠於一身。

1978年6月初,郭沫若病重,她給妻子於立群和孩子留下遺言:「我死後,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當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終年86歲。在高規格的追悼會結束後,郭沫若的骨灰撒在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層層梯田裡。

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按理郭沫若應該葬回四川樂山老家,他選擇大寨作為自己的安眠之地,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句話總結,「郭沫若和大寨有著某種情愫。」1964年,《人民日報》大幅度報導了大寨農業發展情況,從此大寨精神傳遍神州大地。

1965年春節前夕,郭沫若首次撰寫了關於大寨的詩歌,他在《題傅抱石〈延安畫卷〉八首》「其七」中寫道:「傳統作風雪裡梅,大寨精神從此來。已見黃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在郭沫若看來,大寨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延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當時郭沫若工作無比繁忙,但還是在當年12月初去太原參觀了大寨主題展覽館。近距離感觸大寨精神,郭沫若對大寨越發神往,不久他就直接來到了大寨實地參觀學習。由於時間匆忙,郭沫若這次在大寨參觀時間較短。為此他回到北京後,在日記中深情地寫道:「等今後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來看看。」

郭沫若之所以如此重視大寨,筆者認為他有三點考慮:一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農業,調以此調動農民積極性,這就有利於國家發展;二是、希望大家都學習大寨精神,因為這種精神內涵豐富,意義重大;三是、郭沫若希望把這裡作為安眠之地,這裡有著自己所追求的精神。

有了這三點考慮,郭沫若希望去世後骨灰撒在大寨,就不難理解了。1992年11月16日,這天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大寨村民在虎頭山上樹立了一塊「郭沫若紀念碑」。在紀念碑的正面寫著,「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

參考資料:《郭沫若玉大寨淵源》、《郭沫若傳》

相關焦點

  • 都認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西小山上
    郭沫若一生從事許多行業,擁有大量頭銜,對歷史劇本創作,考古等有著傑出貢獻。這樣一個在歷史上成績斐然的人,年老時卻特地囑咐親屬們,不要把他葬入北京八寶山,而是葬在大寨,肥田。他做出這個決定,不是出於偶然。
  • 那年今日 郭沫若逝世後為何要將骨灰撒到大寨?
    1978年4、5月間,86歲高齡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對夫人於立群和身邊的幾個子女鄭重交代後事安排:「我死後,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這位文壇泰鬥走完了86個春秋的人生歷程。在舉行了高規格的追悼大會之後,郭沫若的骨灰於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層層梯田之中。從此,虎頭山上聳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紀念碑」。5年之後,陳永貴在北京病逝。
  • 你知道大文豪郭沫若逝世後安葬在哪嗎?我們在這裡發現蹤跡
    媒體記者在大寨虎頭山森林公園就發現了大文豪郭沫若的蹤跡。在虎頭山西坡南側,樹立著一塊郭沫若詩碑,詩碑背靠巍巍虎頭山,面對彩虹般的團結溝渡槽,此處充滿了詩情畫意,是郭沫若詩碑生前到大寨參觀時曾流連漫步的地方。詩碑用漢白玉鑿成,呈長方形,聳立在一座幽靜的園林式庭院裡。潔白的牆壁上覆蓋著琉璃瓦,同古樸典雅的月亮門渾然一體。
  • 大寨陳永貴墓地:仿照南京中山陵的風格,墓前228級臺階寓意深刻
    按照陳永貴的生平經歷,他死後時有資格下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但有著自己的想法。臨終前,陳永貴對床邊親人交代,自己死後火化後骨灰一定要帶回大寨下葬。(這是一組反映陳永貴墓的照片)【大寨】「學習大寨呀趕大寨,大寨紅旗迎風擺,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樣啊,自力更生改變那窮和白!堅決學習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幹起來,幹起來,大寨的紅花遍地開……遍地開!」
  • 大寨陳永貴墓地:仿南京中山陵設計,本可葬在八寶山,但他有遺願
    1986年陳永貴逝世,根據他的遺願,葬在了自己奮鬥過的山西昔陽大寨。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原本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陳永貴帶領鄉親們修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
  • 美國女作家安娜:長期替蘇聯辦報卻遭驅逐,死後為何葬入八寶山?
    她是美國作家,卻服務蘇聯30多年,72歲移居中國,死後葬入八寶山。美國女作家安娜:長期替蘇聯辦報卻遭驅逐,死後為何葬入八寶山?她是第一個公開皖南事變真相的外國記者,被贊為中國人民的朋友!「紙老虎」女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一代偉人在抗戰勝利後的延安,曾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那就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
  • 後世的郭沫若自曝郭子興
    理解他的人會說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不懂他的人會說,私德有其弊端。尼採曾經說過:「在我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郭沫若做到了,而他留下了他在時代中對時代的熱情,克服了濫用的困惑,保住了自己領域的一角。但只要你願意花時間研究這個人,你就會發現打開他的墳墓,這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充分的理論依據的。
  • 郭沫若怒罵魯迅「封建餘孽」?魯迅用5字回應,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以前說魯迅是新舊過渡期的遊移分子,說他是人道主義者,這是完全錯了……在這篇文章中,郭沫若對魯迅的身份進行了三重比喻,分別是:封建餘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放在當時環境中,這些話不僅是對聲譽的誹謗,更是極為敏感的身份標籤。也是因此,同為文壇大佬的這兩人,因學術罵戰導致關係結霜!
  • 郭沫若深愛於立群一生,為什麼她臨終前卻恨極了他?原因值得深思
    席勒說:「真正的愛情是專一的,愛情有領域是非常的狹小,它狹到只能容下兩個人生存;如果同時愛上幾個人,那便不能稱愛情,它只是感情上的遊戲。」於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她出生名門。外祖父曾經任過山西巡撫,四川總督,家境殷實,於立群年少的時候,格外受外祖父寵愛。她生性活潑開朗,而且長得十分美貌。
  • 溥儀一生身不由己,死後骨灰埋在八寶山,為何後來卻強制遷出?
    他從很小就被慈禧抱入宮中,被迫離開母親。慈禧死後,他登基為帝,但僅僅三年便在革命軍的脅迫下退位。為了和平考量,革命軍也並未像歷朝歷代一樣,將前朝殺絕,在這一點上,溥儀是幸運的。此後他不僅可以住在紫禁城,擁有著自己的小朝廷,每年還能得到革命軍龐大白銀的補助。
  • 郭沫若和秦始皇
    郭沫若、陽翰笙、夏衍等人的160餘種劇本均被列入「取締劇本一覽表」,不準出版,不準演出。郭沫若的行動也受到特務的監視。他曾經說:「在重慶幾年,完全是生活在龐大的集中營裡,足不能出青木關一步」(陽翰笙《郭沫若在重慶·序》)。但是,郭沫若沒有屈服,他在《新華日報》上撰文疾呼:「連話都不讓老百姓說,那是很危險的事。」
  • 秦始皇折磨郭沫若
    我於是想到了一個和郭沫若糾纏了一生的歷史人物,那就是兩千多年來被人們說來說去卻總也說不明白的秦始皇。正是這個秦始皇,像鏡子一樣折射出郭沫若早年與晚年之間的巨大變化。|四十年代:大罵秦始皇四十年代初,郭沫若在重慶。
  • 侵華日軍兒孫全慘死,臨終為謝罪把骨灰撒在中國
    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日本老人,她並非只身前來,而是帶著丈夫的骨灰來到中國,這個老人就是赤堅柏倉的妻子。當初赤堅柏倉因在侵華戰爭中犯下了種種罪行,心裡始終充滿了罪惡感,尤其在他晚年的時候,子孫因出車禍而慘死,更是令他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犯下的深重罪孽,才得到這樣的報應。於是在臨終前,央求妻子將他的骨灰撒在中國,以贖清他的罪孽。
  • 郭沫若,是才子佳人還是流氓罪人
    提起郭沫若,想必各位都有所耳聞,作為一個作家,革命家,以及書法家,他對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許多貢獻。在五四運動之後,郭沫若在文學,詩歌,古籍等其他的方面取得非常多的成就,我們可以用巨人來概括他的璀璨一生。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這種感情以現今的目光來看,都是難以被人們接受的禁忌之戀,更不要說民國時期了。所以郭沫若在得知此事後,原本由於政治原因,魯迅的一些"舊社會"文字就受到了批判,與他不合。這下更是直接罵魯迅是"衣冠禽獸"。誰知魯迅知道後,也沒生氣,十分冷靜的回擊了郭沫若"才子加流氓"這5個字,貼切的讓人無法反駁。郭沫若的才華不必多言,這"流氓"又是怎麼回事呢?
  • 「山東博物館」被認錯,說明郭沫若書法差?專家:普通人不懂書法
    大眾建議換掉那五個字,而專家為何不同意呢?專家不同意換匾,主要是不認同大眾覺得郭沫若書法水平差的觀點,比如藝術界有名的專家陳履生就認為這不能歸咎於郭沫若書法水平,很多專家也認為山東博物館題字被認錯的原因並非題寫者水平問題,而是普通人不懂書法所致。
  • 郭沫若日本夫人:22歲私奔,11年苦等夢碎,101歲臨終前捐盡家產
    話說1939年2月,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闊別家鄉26年後,終於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在樂山老家,面對守活寡已近30年、頭上根根白絲的糟糠之妻張瓊華,他主動要行「跪拜大禮」,且鄭重說了3個字:「對不起」!確實,郭沫若於國於民不管功勞再大,都是愧對這位原配妻子的。她上過學堂,21歲出嫁,婚後5天丈夫就出走,5年間僅收到一封信。
  • 郭沫若 於立群:傳奇的代價
    其時,郭沫若剛從日本回國,雖儒雅風流,文名遠播,但年過不惑且日本已有家室,只能是領導兼長輩的角色。 只是,郭沫若頭上的光環太耀眼:知名作家、社會活動家,簡直要秒殺革命女青年,況且他還是於立群胞姐於立忱的朋友。名人兼故交,好感水到渠成。
  • 郭沫若邀請溥儀當助手,溥儀冷冷地說了5字,郭沫若頓時面紅耳赤
    但是因為溥儀的「特殊身份」,根本就沒人願意招他,政府一時半會兒也沒想好給他安排什麼工作,就在溥儀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他就是郭沫若。話說當時郭沫若正在研究清朝歷史,雖然他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歷史學家,但在滿文面前,還是犯了難,於是想到了這位剛從管理所釋放出來的「末代皇帝」,他想著溥儀從小長在紫禁城裡,肯定知道很多清宮秘聞,而且溥儀肯定認識滿文,要是能讓溥儀當自己的助手,絕對事半功倍。聽完郭沫若的話後,溥儀瞬間沒了表情,他淡淡地說:「我不懂滿語。」
  • 郭沫若兩個兒子自殺之謎
    1961年2月14日郭沫若全家攝於海南「鹿回頭」。左起:平英、漢英、於立群、民英、郭沫若、世英、庶英、建英(前)本來,郭沫若還曾想讓郭民英轉到人民大學學習,哪怕從一年級開始也可以。郭世英,1961年8月郭平英還回憶說,在郭世英被綁架、關押的這天晚上,郭沫若參加了由周恩來主持的解決第七機械工業部兩派群眾「派戰」的會議。郭沫若本來可以請求周總理出面,但郭沫若沒有向周總理說。郭世英遇難後,於立群責怪郭沫若:你見到總理的時候為什麼不跟他說?郭沫若顫抖著解釋說:我也是為了中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