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並不像現代交通這麼發達,一旦遠離家鄉,則意味著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漂泊。因此,產生了文學詩詞上的一大類,羈旅思鄉詩。羈旅思鄉詩主要是羈旅客居他鄉的遊子所寫,用以表達漂泊流浪之感、蒼涼孤獨的心境以及對親人、家鄉的思念之意。羈旅思鄉詩有許多名篇,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等。
王維筆下同樣有首很精彩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是在他十七歲時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他那時孤身遠行在長安,一個少年在面對儘是陌生人的繁華外鄉,是很孤獨悽涼的,這讓他格外思念家鄉。因為他的家住在華山之東的蒲州,所以這首詩被他題作「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封建社會時期,地區之間風土人情和習俗的差距都非常大,離開熟悉的家鄉去往陌生的異鄉,身心迷茫,且不知前景如何,王維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這首詩第一句的「獨」字,就將詩人孤身面對一切的境況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又連用兩個「異」字,「異鄉」和「異客」這種疊加的用法更加凸顯王維內心的孤苦之感。
第二句詩裡作者寫了「佳節」和「倍」,人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是很平實的情感,往日裡不那麼明顯,可是遇到了「佳節」之後,觸景生情,情緒就會相比平時更強烈。在全家團圓的節日裡,孤零零的少年在喧鬧的異鄉回憶起在家鄉時候歡快的過往,遊子之孤單就會愈加濃烈。李中也有「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溼巾。」似乎節日總是格外的惹遊子思鄉。
詩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為王維的轉折之筆,家鄉的兄弟按照習俗在重陽節這一天都身帶茱萸登去高處了,兄弟們當中唯獨少了他一個人。事實上,王維於此想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深遠:讓我更加悵然的不是自己孤獨身在外鄉,而是想到在團圓的日子不能團聚,兄弟的遺憾更值得訴說。與白居易所寫的「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意境相同,同樣借筆寫親人思念自己,更襯託出王維的孤冷悽清之感。
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的表達方式為側面落筆,如杜甫的《月夜》:「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王維使用這種意料之外的表達讓詩句更有新意,也將王維的情感處理得更加細膩。整首詩質樸平實卻有力量,看上去就如同泛著漣漪的水面,表面上平靜,實際卻是暗流湧動,讀來格外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