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於海浪的美術作品,首先想到的便是葛飾北齋的木版畫《神奈川沖浪裏》,該畫以富士山為背景,描繪了巨浪掀卷著神奈川的漁船,船工們為了生存而努力抗爭的景象。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1831年
《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唯一的日本人,影響力波及世界,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印象派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雖然葛飾北齋盛名在外,但他同為浮世繪畫家的女兒卻鮮為人知,她便是葛飾北齋的三女兒——葛飾應為。之所以會取「應為」(おうい)為名號,有一說法是因為北齋常直接喚她「餵、餵」(オーイ、オーイ),其中「應為」與「餵」在日語裡的讀音相似,又呼應了北齋曾經的畫號「為一」。
動畫電影《百日紅》截圖
葛飾應為和妹妹阿猶乘船於父親所繪的海浪之上
葛飾應為本名「阿榮」,她雖然一輩子籠罩在父親的光環之下,但並不甘心只當父親的助手,一直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心懷夢想,乘風破浪。北齋就像是太陽,而阿榮是月亮,月光雖不及陽光耀眼,但也有自己獨特的美。與父親影響西方畫家相反,阿榮受西方繪畫影響比較大,擅用明暗對比等方式來表現繪畫的立體感,被譽為「江戶倫勃朗」和「光之浮世繪」。
葛飾應為,《吉原格子先之図》,浮世絵太田記念美術館
被認為是葛飾應為光影運用最成熟的作品
葛飾應為目前的傳世作品只有10件,留下的生平資料也少得可憐,只能通過影視劇對她多一點點了解。杉浦日向子在漫畫《百日紅》中以葛飾北齋及阿榮的生活為原點,表現了江戶時代日本的社會風貌和市井人情,2015年被改編為同名動畫。HNK在2017年推出了由宮崎葵主演的《眩:北齋之女》,講述了阿榮一生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雖然兩部影片的內容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實,但不妨作為一個了解阿榮的途徑,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哦。
左:百日紅 百日紅 ~Miss HOKUSAI~ (2015)
右:眩:北齋之女 眩~北斎の娘~ (2017)
阿榮沒有美麗的外表,因為有著突出的下巴,人送外號「下巴」(アゴ),就連父親北齋也曾這麼叫她。
露木為一,《北斎仮宅之図》,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描繪了北齋父女進行繪畫創作的場景
不光先天外形不漂亮,後天也不注重打扮,不化妝,頭髮亂糟糟,身為未出閣的女孩子卻連畫春宮圖都不害臊,性格和父親北齋一般豪放不羈,不同的是阿榮有抽菸喝酒的習慣,她曾因誤讓菸草弄壞了北齋的畫作而一度嘗試戒菸,然不久後又恢復舊習。
任性的阿榮一點女孩子的樣子都沒有,可讓母親愁壞了,好不容易說了門親事,把阿榮嫁給了繪師第三代堤等琳的門人南澤等明,但還不到三年,夫妻就分道揚鑣,離婚的原因竟然是阿榮嘲笑自己丈夫的畫難看,美術造詣不如自己,離婚後阿榮回到父親的畫室幫忙。
葛飾應為,《関羽割臂図》,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其傳世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畫上有北齋的印章,被認為是在北齋的指導下完成
阿榮和父親一樣都是畫痴,她不關心塗脂抹粉,只關心怎樣才能畫出滿意的作品。在《百日紅》中,未經人事的阿榮畫春宮圖沒有靈魂,被萬字堂退稿,不服輸的阿榮居然立即跑到風俗店找小哥哥吉彌實踐體驗。
阿榮大多數時候都是作為父親的助手工作,為父親的畫上色,幫父親畫一些次要部分,她為自己無法追趕上父親而苦惱不已。當自己的畫作被評價為「技巧跟不上想法」後,阿榮一度消沉,對自己的畫技感到生氣,苦惱自己怎麼會對畫畫如此著迷,明明只會痛苦而已。父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導女兒,原來就連葛飾北齋這樣的大師也從未對自己感到滿意,總想著要畫得更好、更精、更美,但思緒那端的靈感總如曇花一現難以捕捉。
是啊,一個追求完美的藝術家怎麼會對自己滿意呢?或許正是這份不滿足成為了藝術家不斷前行的動力。阿榮在父親的開導下豁然開朗,決心探索自己的藝術之路。
阿榮特別擅長美人畫,北齋曾這麼評價,「在畫美人畫方面我比不過應為。她的畫法很巧妙,很適合畫這種類型」。
葛飾應為,《月下砧打美人図》,東京國立博物館
早期個人風格尚未形成,收藏者甚至還削去了右下角的部分印章,打算偽造北齋的印蓋上去出售,不過後來放棄了
葛飾應為被認為是第一個在浮世繪中使用西方繪畫光影技巧的畫師,增加了繪畫的明暗對比和透視感,擺脫了傳統浮世繪的平面感,在當時的畫壇獨樹一幟。
《夜桜美人図》又名《春夜美人図》,描繪了元祿時代著名女歌人秋色女作詩的場景。石燈的光照在美人的臉上,與漆黑的四周形成鮮明對比,顯得美人的臉龐更加潔白。
《眩:北齋之女》中一個叫西博爾德的外國人向葛飾北齋訂購一批蘭畫,影片藉此表現了西方繪畫對阿榮的影響,阿榮為繪蘭畫而研究西方繪畫,最終領悟了西方繪畫中的光影處理手法,將之運用於浮世繪中,呼應了片名「眩」。
西博爾德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全名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年-1866年),他在1823年被東印度總督派往日本的荷蘭商館,負責收集日本社會、政治及貿易等情報。彼時日本正值鎖國時代,荷蘭人是幕府對西方貿易的唯一對象,貿易地點限制在長崎,於是荷蘭人成為了日本了解世界的唯一媒介,有很多日本學者痴迷於研究荷蘭帶來的西方文化,這些學問被稱為「蘭學」,「蘭畫」則是指江戶時代荷蘭人傳入的西方繪畫。
日本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持續了二百多年,日本的浮世繪遠銷歐洲,影響了一批西方藝術家,而西方繪畫也影響了日本藝術,誕生了著名的長崎派,將西方繪畫和日本繪畫相融合。
石崎融思,《唐館図蘭館図絵巻》(局部)
長崎派作品,描繪了商船靠近出島港口的景象
在西博爾德離開日本前,他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日本植物標本、地圖和書畫作品,他和荷蘭船長德施圖勒在1826年委託北齋繪製一批蘭畫,紙張、畫筆、顏料等均由西博爾德提供。電影中提到的普魯士藍便是荷蘭人帶來的顏料,北齋著名的《神奈川沖浪裏》就是用這種藍色繪製,普魯士藍也被西方人帶到了中國,被廣泛運用於瓷器和繪畫中。西博爾德的訂單可謂是官方外交任務,所以北齋及其門人都十分重視,為了畫出日本最高水準的蘭畫而絞盡腦汁。這批繪畫目前有40多幅分別收藏於荷蘭萊頓國家民族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嘉永二年(1849年),葛飾北齋去世,享年90歲。此後阿榮皈依佛門,與擔任加賀藩支配勘定(主管測量方面事務的官員)的弟弟崎十郎(過繼給加瀨氏作為養子)在加賀藩的金澤(現在的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同住了一段時間。安政4年(1857年),已過花甲之年的葛飾應為離開了家,從此杳無音訊。而在《浮世繪師便覽》中的說法是,葛飾應為一直活到了慶應年間,據說在慶應四年(1868年,當年的公曆10月改元「明治」)去世,享年68歲。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風俗畫,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通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被稱為肉筆浮世繪。在江戶時代,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浮世繪大師,他們就像盛開的百日紅一般花朵繁茂,顏色豔麗。然而在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軍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年)籤訂《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強行打開了日本的鎖國政策,史稱「黑船來航」。此後大量西洋畫和照相術傳入日本,浮世繪走向衰落,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至此落幕。
參考資料
【眩:北齋之女】黑船臨前:江戶百景的流光一瞥
https://www.bigfun.cn/post/196447
本公眾號內容皆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artag_0909@163.com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
微信號 : artag
新浪微博:@artag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