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100,走了16年。
2020年10月14日,中山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梁毅帶領數十位醫務人員,歡送患者高軍出院。
高軍是中山市人民醫院第100位心臟移植患者,也是救治難度最高的一位。從住院到出院,高軍經歷了近半年時間。
「基本上心臟移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他都發生了。」梁毅主任告訴「醫學界」,「我們傾全院之力,動員了十幾個專業學科、100多位醫務人員,通力搶救他,最終還是把他救回來了。」
高軍出院這天,一位對中山市人民醫院具有特殊意義的患者前來複查,這位名叫李鏘帆的患者是該院的第1例心臟移植患者,做心臟移植手術時才30多歲,現在已經50餘歲了。
照片由醫院提供
從1到100
從1到100,中山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用了16年。
國家醫政醫管局發布的「173所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名單」中,具有心臟移植資質的醫院只有50多家,中山市人民醫院是其中一家,除了心臟移植外,中山市人民醫院還開展肝臟移植、腎臟移植,是國內拿到器官移植資質最多的地級市醫院。
器官移植是中山市人民醫院的優勢學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該院就開展了腎臟移植,但直到2004年才開展第一例心臟移植。
身為中山市第一例心臟移植患者,除了一直堅持服用抗排斥藥品外,16年來,李鏘帆過著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2004年,李鏘帆因心肌病導致心衰,生命危在旦夕,為了挽救他,醫院從北京安貞醫院請來了專家,為他實施了心臟移植,也開啟了中山市人民醫院的心臟移植時代。
「前幾例心臟移植都是請安貞醫院的專家來做的,他們幫我們起了步。」梁毅主任說,「心臟移植手術不是一個人行就行,要整個團隊行才行,移植手術只是完成心臟移植整個過程的一個部分,還有術前供體維護、術後監護室支持,能夠開展心臟移植,也反映了一個醫院整體技術水平。」
歷史性的握手,左一(第100例患者),中間(第1例患者),右一(梁毅主任)/照片由醫院提供
梁毅主任所強調的團隊協作能力,在第100例心臟移植患者身上,尤為體現。4月24日,高軍因心梗入院,放置了支架後,他的心臟並未恢復活力,醫療團隊又為他開展了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 (IABP) ,藥物治療了一個多月,但他的心臟收縮能力還是很差。「最後一個辦法,只能做心臟移植了。」
心臟移植的前提是有供體,醫院一邊積極尋找供體,一邊為高軍上了ECMO (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 ,為等待供體換取時間。用ECMO維持了一周後,終於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找到了一個匹配的供體。但由於此前高軍經過一個多月搶救,基礎功能已經很差。「為他換了心臟後,他的腎功能、肺功能也都不太好,還有感染,有消化道出血等很多麻煩的問題,是我們這100例心臟移植患者中最困難的一個了。」
根據中山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的統計數據,該院100例心臟移植手術,存活率達70%。「就是說70%的心臟移植患者到現在都還健康的活著,」梁毅主任說,「這個手術量,這樣的存活率,在國內心臟移植領域算是第一梯隊吧。」
中國2010年才建立起心臟移植註冊系統,該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國內共6家單位 (阜外醫院、武漢協和醫院、復旦中山醫院、武漢同濟醫院、福建協和醫院、北京安貞醫院) 心臟移植總量超過100例,當時中山市人民以59例位居第七位。
從起步到59例,中山醫院用了12年,從59例到100例,只用了4年。
超千萬心衰患者和不滿千例心臟移植
「對許多經最佳藥物治療後仍存在症狀的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移植是首選治療。」 UpToDate網站上,「成人心臟移植的指徵和禁忌症」一文中寫道。
在2018年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年會上,時任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兼腎移植學組組長的石炳毅教授介紹,我國心臟移植例數穩定增長,從2015年的289 例發展到 2017年的446例,現居世界第3位。
目前我國每年心臟移植總例數還不滿千例,但我國心衰患者已經超千萬了。2019年,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發表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歲居民中,加權後心衰患病率為1.3%,大約有1370萬人患有心衰。
「可以說,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呈增長趨勢的心血管疾病。」在2019年的中國心臟大會「心衰外科治療」專場上,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院士在《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療現狀和展望——人工心臟》的報告中說。
胡盛壽院士指出,一方面我國心衰發病率很高,另一方面針對心衰的藥物治療在過去30年都沒有出現革命性的變化,只能緩解患者症狀,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心肌重構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心衰患者最終還是會走到心臟移植或人工心臟的階段。」
「供體的缺乏仍是制約心臟移植最大的瓶頸,而且心衰患者等待供心期間6個月和1年病死率分別為21%和41%。」胡盛壽院士在《心力衰竭外科治療現狀與進展》的述評文章中寫道,「因此未來需要通過探索邊緣供心、活體供心、異種供心和人工心臟等新興手段來解決供體缺乏這一世界性難題。」
雖然隨著技術的革新,機械裝置 (心室輔助裝置、全人工心臟) 治療正作為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支持治療和永久替代治療使用,但在現階段,心臟移植仍然是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最佳治療手段和金標準。
中山市人民醫院能夠在器官移植領域異軍突起,與該院在器官捐獻協調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做器官移植手術就需要有供體,2011年中山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成立,作為全市唯一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中山市人民醫院責無旁貸,積極參與推動器官捐獻工作。
2013年,廣東省衛生廳正式公布全省6家OPO (人體器官獲取組織) 名單,中山市人民醫院名列其中,也是全國首批試點成立OPO的單位之一。OPO的成立,推動了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捐獻走向規範化和專業化,同時中山市也從頂層設計上把器官移植作為全市醫療建設高地,調動全市力量推動器官捐獻。
根據中山市2019年發布的《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2019年工作要點》,中山要建設國際高端醫療服務聚集區,同時布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西翼國際醫療中心,包括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中山) 體外膜肺氧合 (ECMO) 救治中心以及器官移植中心等。
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的供體大部分都來自於中山市。梁毅主任說:「一個醫院,要想真正做好器官移植事業,醫院在供體方面應該積極努力獲取,有供體才能開展手術,如果在中山市找不到捐獻者,我們就通過全國的捐獻網絡找。」
來源:醫學界
作者: 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來源:醫學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