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1) | 天問專欄

2021-02-08 知識分子

左圖,X-射線觀測到的蟹狀星雲,它是超新星爆發留下的遺蹟,遺蹟中心發現了一顆脈衝星,圖片來源:NASA;右圖:中國古人在《宋史志》中對這次超新星爆發事件有詳細記載。


編者按:

     脈衝星是怎麼被發現的?它(們)是中子星嗎?產生脈衝的機制又是什麼?

     天問專欄第二十期,帶你領略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的風採。


撰文 | 李柯伽(北京大學)

責編 | 呂浩然


· 他們腳踏幾千米高原,只為多仰望星空一眼(附一至十期文章)

· 有人要挑戰暗物質理論,並邁開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 科學家錯了怎麼辦:有人承認自己搞砸了,也有人拒絕這麼做

· 黑洞質量之謎的七塊拼圖

· 從一聲啁啾中,如何窺得一絲宇宙的奧秘?

· 黃金從哪來:宇宙的鍊金術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 出身苦寒的「大雪球」何以變得熾熱?

· 林潮:追憶史蒂芬·霍金


 ● ● ●


1967年,Jocelyn Bell還是劍橋大學的一名博士生。她從導師Antony Hewish那裡領取了一套包含鉗子、斷線鉗、螺絲刀等的工具包後,就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建造Mullard天文臺的行星際閃爍陣列上(圖1)。


射電天文學家自己建造觀測儀器是一個傳統。最早大約是來源於卡文迪許實驗室的Martin Ryle等人。這個傳統後來或多或少被傳承了下來。在行星閃爍陣列建成以後,這個儀器開始大量地獲取觀測數據。在計算機還不發達的上世紀六十年代,Bell每晚都要分析將近30米的記錄紙帶。


圖1:Bell和Hewish站在他們建造的行星際閃爍陣列前[1]。


那年秋天,Bell注意到:每天同一恆星時,這個陣列都會從天上的同一個位置接收到一些看似像幹擾的無線電信號。如果這個信號是地面上的無線電幹擾,那麼幹擾發生的時間需要正好補償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效應。這也太離奇了!要是假設這個信號不來自於地球,而是來源於遠方的天體,那麼整個事情似乎要更合理一些。


到了11月份的時候,Bell和整個團隊終於開始了系統地探索這個奇怪的信號。為了看清楚信號的細節,他們找來了高速紙帶記錄儀(圖2)。這一下更令人吃驚:這些信號是間隔1.33秒的、非常有規律的脈衝信號。Hewish決定在搞清楚大致情況之前先暫時保守這個秘密。


圖2上:脈衝星在1967年8月被發現時候的記錄紙帶;下:11月份高速記錄儀看到的周期性脈衝信號[2]。


如果這個脈衝信號是來源於太陽系之外的,那麼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望遠鏡相對信號源的速度就會以一年為周期而變化。脈衝信號的周期由於都卜勒效應(編者註:觀測到的頻率隨波源與觀測者之間的相互運動而變化,如行駛中的火車所發出的鳴笛聲的頻率在地面觀測者聽來是不斷變化的)也將有相應的改變。


經過幾個月的數據積累,他們發現,信號周期在小數點後第7位上發生了改變,並且測量到的改變量與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引起的都卜勒效應之預言完全一致。信號的來源至此確定為太陽系之外!


那麼,這個奇特的無線電脈衝信號源,究竟是在銀河系內還是在更遠的地方呢?


我們都知道,當白色的光穿過玻璃稜鏡的時候,就會被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色散效應)。這個效應起源於不同頻率的光和玻璃(介質)中電子的相互作用。由於這種作用,不同頻率的光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


類似地,銀河系裡也充滿了大量自由的電子,無線電波在這些「星際介質」中傳播時,也會發生色散,而不同頻率的無線電脈衝信號到達地球的時間也會有差異。理論上,脈衝到達地球的時間差正比於電磁波信號在傳播途中遇上的電子數量[3]。


圖3:白光穿過稜鏡被分成不同頻率的光[4]。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對銀河系中的電子密度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Hewish和Bell測量了不同頻率的脈衝到達地球的時間差,然後再結合銀河系電子密度的信息即能推測出新發現天體的距離。


最後的結論是這個脈衝源位於銀河系內[5]。Hewish和Bell還能進一步修正了色散的影響。通過調整不同頻率的脈衝信號延遲,讓這些脈衝對齊以後,脈衝比之前看到的還要窄一些:寬度大約為16毫秒。而光在這個短短的時間裡只能傳播4800公裡。


這個結果也表明,這個未知星體必定不會太大。如若不然,來源於星體前方和後方的脈衝到達地球時間就會不一樣,從而加寬觀測到的脈衝信號。由脈衝寬度得知,這種星體的大小必須小於4800公裡。至此,Hewish和Bell找到了一種發射無線電脈衝的、周期非常準確的、在銀河系內且非常小的天體。


他們給這種天體取了個名字——脈衝星。脈衝星的英文單詞是pulsar,是pulse(脈衝)和star(星星)的單詞組合。然而最初脈衝星曾用LGM來標記,因為Bell和Hewish很難抗拒拿little greenman(即「小綠人」,外星人的戲稱)作為名字開一個玩笑。但是這種天體的本質,Hewish和Bell卻未能確定。


這麼小的天體有四種可能:行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然而信號中異常穩定的1.3秒脈衝周期只能和星體自轉聯繫起來;行星無法旋轉那麼快,否則星體自身的引力無法提供足夠的向心力,從而導致星體瓦解;黑洞沒有固體表面,難以實現穩定的1.3秒脈衝周期,基本也能夠被排除在清單之外;而1982年發現的,轉得更快的毫秒脈衝星[6]則徹底排除了白矮星的可能性。唯一剩下的可能對象是「中子星」。


中子星的概念在發現脈衝星的時候已經靜靜地躺在文獻的長河中超過了30年。Baade和Zwicky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為超新星的起源頭痛不已。Zwicky認為新發現的中子可能是他們模型中缺少的一環。Baade和Zwicky猜測到,晚年的恆星用完了能源,發出的光越來越弱,星體內的物質缺少了來源於光的壓力,無法對抗自身強大的萬有引力。此時恆星開始向內塌縮,中心則越來越密而轉化為中子物質,進而釋放能量來驅動超新星。


1934年他們在會議上向相關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個想法[7],儘管超新星這個概念馬上被接受了,但是中子物質形成星體的概念以及其它猜測卻幾乎沒有人相信。


現在看來,Baade和Zwicky的工作極具前瞻性,他們通過現象學的方法直接跳過複雜的理論論證而得以直接探討天文現象的起源。在他們的猜測後又過了四年,Landau嘗試找到恆星發光的能量來源[8]。他猜測氫元素可以在高壓下相變為中子物質,從而釋放足夠的能量來支持恆星發光。


這個猜測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由中子之間的壓力來抵抗自身的萬有引力,從而形成穩定的天體」這個概念卻被建立起來了。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並沒有意願去尋找這種所謂的「中子星」。Oppenheimer和Volkoff在1939年仔細算出了中子星的大小[9]——也就幾公裡到幾十公裡,大體和北京市大小相當。


傳統的天文學家沒有尋找這類星體的動力。因為,中子星太小,表面積也就很小,給定溫度以後,發出的光學輻射也少得可憐。地面的光學望遠鏡看來是沒有什麼機會能夠看到。


不過在現在看來,光學天文學家不利用望遠鏡去觀測它們是件很遺憾的事情。蟹狀星雲中心的天體是一顆光學可見的脈衝星。按照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猜測,這個地方將是非常適合搜尋脈衝星的。而五十年代有人在做目視觀測的時候曾經報告過這個蟹狀星雲的光學脈衝,但遺憾的是,這些現象都被忽略了。


Hewish和Bell的工作第一次證明了這類緻密天體的存在。因為這個發現Hewish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於Bell來說,事情似乎沒有那麼公平,她並沒有在獲獎名單中,儘管她事後對此保持相當的低調[10]。脈衝星領域相當多的研究者為此打抱不平。不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官方說法是因為這次獎勵是鼓勵無線電天文發展,而不僅僅是脈衝星。


我們已經討論了脈衝星的可能對象,並猜測應該是中子星。可是我們目前並沒有完全的證據來證明,在脈衝星內部極高的壓力下,簡併(相互排斥的)中子組成的中子星是必然的產物。不僅如此,真實的情況可能恰恰相反,Witten曾經猜測通過增加奇異夸克組份,能夠形成更加穩定的原子核物質[11]。


正因為如此,脈衝星裡邊可能是中子,可能是包含奇異夸克的重子物質,還可能是某種夸克集團[12]。因此,對脈衝星的觀測可以用於探索在極高壓強下原子核物質的物理規律。


原子核及重子物質相互作用的規律在物理學上被稱為強相互作用。這是一種非常基本的物理過程,在整個物理理論框架中舉足輕重。溫度很高的時候,強相互作用理論可以通過粒子加速器-對撞機的數據進行探索。但在「低溫」的時候,強相互作用理論變得非常複雜,而地面實驗卻沒有太好的數據來對理論進行檢驗。脈衝星則是目前已知的提供這些核物理信息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13]。


但是為什麼中子星會有無線電輻射呢?這個問題截至今日仍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脈衝星周圍的物理條件和我們日常生活或者實驗室中見到的條件實在差得太遠。中子星表面的磁場和引力場都遠遠超過地球上能達到的條件。例如地球表面的磁場大約為0.5高斯(磁場強度單位),日常生活中的強磁鐵表面的磁場大約能達到1萬高斯,而一般脈衝星表面的磁場能夠達到1012高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9.8米/秒2,這個值被稱作1g。方程式賽車的最大加速度大約為5g,實驗室中使用的高速離心機產生的地面最強的加速度也僅僅為四百萬g,而中子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以達到約1012g。中子星周圍的物理條件註定和實驗室的「常識」相去甚遠。可以想像脈衝星的輻射來源將和我們常見的輻射過程非常不一樣。


從大圖像上來分析,脈衝星的脈衝非常有規律,於是人們只能把脈衝的形成與星體轉動聯繫起來。脈衝星的脈衝信號僅僅佔到整個脈衝周期的10%左右,所以輻射應當是集中在一個面積很小的方向上。目前人們心目中的經驗圖像大概如圖4,脈衝星從兩個磁極流出帶電粒子,然後形成了很細的輻射束跟隨脈衝星一起轉動,當輻射束掃過觀測者的時候,就能看到脈衝信號。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海上的燈塔,發出的光周期性地掠過人們的眼球。


圖4:脈衝星輻射的想像圖。脈衝星從磁極兩端噴出高速帶電粒子,形成的輻射束跟隨脈衝星一起旋轉,當輻射束掃過觀測著的視線的時候就能觀測到脈衝信號。


但是帶電粒子從哪裡來呢?現在人們對帶電粒子的起源有兩個不一樣的圖像。這兩個理論都依賴於脈衝星表面強大的磁場。在脈衝星旋轉的時候,自身磁場就會產生相應的感應電場。


一種圖像[14]認為:在有強大的電磁場存在的時候,中子星附近的真空開始變得不穩定。來源於銀河系或者中子星本身熱輻射的光子進入到這種不穩定真空的時候會造成擾動,並轉化為一對正負電子。這對正負電子在感應電場的加速下到達極高的速度,在磁場運動中產生新的輻射光子,並以此激發更多的正負電子對。這個過程很像雪崩,一旦觸發了一點崩塌,就會一直維持下去。而這些來自真空的正負電子對的運動最終形成了脈衝星輻射。


另一種圖像[15]則認為初始真空無法形成,因為強電場會把星體內部帶電粒子拉出來,從而形成穩定電流。脈衝星輻射則是這個電流驅動的。這兩個圖像都有一些觀測證據的支持,目前還不知道哪個圖像是正確的。至於帶電粒子能否形成我們目前觀測到的無線電波?以及無線電波的特性是否和觀測一致?經過了40多年的研究,這些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


脈衝星自身目前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也尚未解決。 然而它卻是極度特殊和有用的天然實驗室。在高能物理、引力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等多個方面,脈衝星都有獨特的諾貝爾獎級別的應用。而這些事情,且容筆者先賣個關子,待下回分解:「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2)」。


*作者註:感謝研究生郭彥君、胥恆、張春風和李洋閱讀本文的初稿,但文責由作者自負。


作者簡介:

· 李柯伽,2003年獲北京大學天文系學士學位,後獲得博士學位(2009),隨後進入馬克思-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脈衝星、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和統計信號探測理論。


參考文獻:

[1] 圖片來源:http://www.nature.com

[2] 圖片來源:http://www.jb.man.ac.uk/distance/frontiers/pulsars/section1.html

[3] 尤峻漢. 天體物理中的輻射機制.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1983.

[4] 圖片來源:Britannica百科全書。

[5] Hewish, A., S. J.Bell, J. D. H.Pilkington, P. F.Scott, and R. A., Collins. "Observation of a Rapidly Pulsating Radio Source." Nature, 242(1969):472.

[6] Backer, D.C., S.R. Kulkarni, C.Heiles, M. M. Davis, and W., M. Gross. "A millisecond pulsar." Nature, 300(1982):615.

[7] Baade, W., and F.Zwicky. "Remarks on Supenovae and Cosmic Rays." Physics  Review, 46(1934):76.

[8] Landau, L. "Origin of Stellar Energy." Nature, 141(1938):333.

[9] Oppenheimer, J.R., and G.M.Volkoff."On Massive Neutron Cores." Physics Review, 55(1939):374.

[10] Bell, J. "Petit four."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02(1977):685.

[11] Witten, E. "Cosmic separation of phases." Physical Review, D30(1984):272. 

[12] Lai, X., and R.X.Xu. "Strangeon and Strangeon Star." Journal of Physics, 861(2017):2027.

[13] Lattimer, J.M., and M.Prakash. "Neutron Star Structure and the Equation of State." Astrophysical Journal, 550(2000):426.

[14] Ruderman, M., and P. Sutherland. "Theory of pulsars polar caps, sparks, and coherent microwave radiation."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1975):51.

[15] Sturrock, P.A. "A Model of Pulsars." Astrophysical Journal, 164(1971):529.


製版編輯:Livan|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非虛構寫作|馬丁之死|蘭花進化謎團|天問專欄

青蒿素|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博士後|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張啟發|崔維成|張鋒|楊振寧|李佩

盧煜明|王小凡|吳文俊|袁鈞瑛|張純如|劉若川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相關焦點

  • 脈衝星與引力波,宇宙的盡頭還有什麼?
    ,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其實從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天眼」就在天文觀測,特別是在脈衝搜索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截至2020年11月,「天眼」已經幫助科學家發現240多顆脈衝星,引發天文學界乃至整個科研界的高度關注。未來,「天眼」還將承擔漂移掃描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中性氫星系巡天、快速射電暴觀測等多個優先和重大項目,並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 脈衝星如何成為流行符號?
    Craft, Jr.)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刊登了一張影響深遠的黑白圖片。一系列鋸齒狀的線條代表了由脈衝星CP1919釋放的射電波,這些信號由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Arecibo Observatory)探測到。幾個月後,這張圖片出現在《科學美國人》的整版報導中,但這次圖案變成了白色線條和青色背景。脈衝星是一類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它們釋放出的射電束如同燈塔發出的光,掃過宇宙的各個方向。
  • - 不,我在尋找脈衝星!| 推廣
    脈衝星的本質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極端物理性質,是理想的天體物理實驗室,對其進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許多重大物理學問題的答案。由於脈衝星具有極其穩定的周期性,其穩定度優於10-19,被譽為自然界最精準的天文時鐘。因此,脈衝星能夠成為人類在宇宙中航行的「燈塔」,為近地軌道、深空和星際空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提供自主導航信息服務。
  • 來自宇宙的2020祝福 歌曲《脈衝星》即將上線
    2020年1月1日0點,酷狗音樂聯合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將發布"來自宇宙的2020祝福"——歌曲《脈衝星》。這可能是人類音樂史上第一支根據脈衝星的信號製作而成的歌曲。據悉,歌曲《脈衝星》是利用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新發現的100顆脈衝星信號轉化製作而成。
  • 操控脈衝星用於導航、通信
    脈衝星《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猜測可能至少部分脈衝星會被地外文明操縱,地外文明可能使用脈衝星作為導航燈塔
  • 脈衝星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起脈衝星,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它那獨一無二的穩定閃光。當脈衝星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時,它們有節奏的無線電波脈衝成功地吸引了科學家的注意。一些人認為他們的射電光束可能是來自外星的訊息。但是經過大量的觀測和研究之後,我們知道脈衝星是磁化的、旋轉的中子星。
  • 脈衝星甦醒!
    在我看完這片文章後,第一感覺便是從自己的角度來進行解讀,觀測感受這顆脈衝星沉睡後甦醒的緣由,尋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答案,為我自己解惑。角度不同所能看到和理解到的也不同,以下是從我個人的視覺來進行解讀觀測結果,僅供參考。
  • 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的「紅背蜘蛛」脈衝雙星,正在上演炫酷舞蹈
    宇宙中有一種星體,規律性地向外發射著電磁脈衝,因此被稱為脈衝星。近日我國多家媒體報導:中國天眼再次發現脈衝雙星。中國天眼是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目前這架巨型天文觀測儀器已經投入正式使用,但是在其試用階段,已經發現了數十顆脈衝星。此次中國天眼發現脈衝雙星其實並非第1次,它曾經觀察過「黑寡婦」脈衝雙星,這次是在球狀星團M92第一次探測到「紅背蜘蛛」脈衝雙星。
  • 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體是什麼?
    如果你能想像到這一點,那麼你就會意識到,原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一片空白! 然而,如果這塊空地上填滿了更多的彈珠呢?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誇張或無意義的問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看,宇宙比你可能想像的要神奇的多,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會讓普通的人類科學家都感到困惑和難以理解。例如…中子星。 一顆中子星的誕生。
  • 第一首根據脈衝星信號製作的歌曲,來自天文與音樂的趣味腦洞 | 營銷力
    來自宇宙深處的脈衝星信號,經由技術處理轉化成音樂,這個創意真的很棒。你聽過來自宇宙深處的音樂嗎?2020年1月1日,酷狗音樂聯合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的專家們,一起合作,創作了一首歌曲,送上了宇宙獨一份的「來自宇宙的2020祝福」——《脈衝星》。
  • 將來自宇宙的信號寫進歌裡,酷狗音樂的「先鋒實驗」
    和宇宙有關的一切總是帶有一種未知的浪漫主義。Brian Cox教授在BBC紀錄片《宇宙的奇蹟》裡講到,「宇宙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如今,宇宙的故事真正成為了人類能夠聽懂的旋律。2020年1月1日0點,融合了100顆脈衝星信號元素的黑科技神曲《脈衝星》在酷狗音樂發布。
  • 武漢重症病例清零;「中國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蜘蛛脈衝星
    ● 日前,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又傳來好消息,科研人員利用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數據,在球狀星團M92中最新發現一個典型的「紅背蜘蛛」脈衝雙星系統
  • 尋找宇宙傳來的嗡嗡聲
    圖片來源:vchalup科學家利用一個「星系大小」的空間觀測站,從引力波或貫穿宇宙並扭曲時空結構的強大漣漪中,找到獨特信號的潛在線索。最近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快報》的這項新發現,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一個名為北美納赫茲引力波納米天文臺(NANOGrav)的項目。13年來,NANOGrav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遍布銀河系的數十顆脈衝星發出的光,試圖探測引力波背景。
  • 脈衝星之母 ——喬瑟琳·貝爾
    因此,休伊什計劃中的射電望遠鏡,其實主要是一片廣闊的天線網陣——網陣佔地面積達到了1.8萬平方米,網陣中立起1000多個3米高的柱子,支撐著共120千米長的天線。整套天線網陣隨著地球的自轉,就可以掃描天空中的一片區域。喬瑟琳日日與鉗子、錘子、扳手為伴,用了兩年的時間,把這120千米長的天線正確地連接起來,並為之裝配了精密的信號放大器和信號接收器。
  • 天問一號到達火星附近 距離地球約1.9億公裡
    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飛行狀態良好。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發出對宇宙奧秘的「天問」。
  • 港媒:「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新脈衝星 聽見1.6萬光年外聲音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港媒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10月10日宣布,位於貴州的「中國天眼」(FAST)首次發現脈衝星,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衝星候選體,其中6顆通過國際認證。這是內地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
  • 中國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望遠鏡找到新脈衝星!FAST首秀實力不俗
    脈衝星是特殊的中子星,因為其輻射束會周期性快速掃過地球,使地球人看到一個個周期脈衝而得名。脈衝星可謂宇宙中最為神奇的天體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對脈衝星進行觀測,不僅能夠研究脈衝星自身的極端物理狀態,還能對星際介質、銀河系磁場、引力波等目標進行研究。也正因為脈衝星的特殊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兩度授予了脈衝星相關發現(發現第一個脈衝星;發現第一個雙星系統中的脈衝星,並利用它很好地驗證了引力波輻射理論)。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
    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探月工程」消息,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飛行狀態良好。「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發出對宇宙奧秘的「天問」。
  • 【科普君】「中國天眼」FAST與阿雷西博:探索宇宙之路漫漫
    接收器可以接收可見光之外的輻射波,比如宇宙星空發射到地球的射電波。天文學家可以藉此觀測那些肉眼看不見的低溫目標或者瀰漫在宇宙中的星際氣體。 不久之後,人類通過阿雷西博在蟹狀星雲的中心發現了一顆隱藏的脈衝星,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中子星存在的確鑿證據,為天文學對恆星的生命演化過程的認識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
  • 【媒體看平塘】科技日報:貴州「天眼」是捕獲脈衝星的好「獵手」——專訪脈衝星發現者喬瑟琳·貝爾
    「真的太大了!太大了……」離開貴州已好幾天,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著名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依然沉浸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帶給她的衝擊與興奮中。50年前,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貝爾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信號,之後與導師安東尼·休伊什共同分析並發表了這一重大發現。雖然最後諾貝爾獎僅頒發給休伊什,但人們並未忘記貝爾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