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星與引力波,宇宙的盡頭還有什麼?

2021-01-09 騰訊網

聽說,ASC20-21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將脈衝星搜索作為賽題,這不禁讓喜愛天文的我激動不已。

「脈衝星搜索」,這個名詞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但是在天文愛好者眼中它總是與射電望遠鏡聯繫在一起。而且就在2個月前,我去了一趟貴州平塘縣,其目的就是看看世界唯一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天眼」FAST。

當時它還不是世界唯一的,那時候地球還有另外一隻眼睛——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但就在我去平塘一周後的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式確認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在一夜之間坍塌。

至此,中國天眼就成為了世界唯一,也自然成為了全世界觀測宇宙的窗口——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自今年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預計在「中國天眼」面向全球科學家開放的第一年,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天眼」總觀測時間的10%。

「天眼」能夠幹什麼?其實從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天眼」就在天文觀測,特別是在脈衝搜索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截至2020年11月,「天眼」已經幫助科學家發現240多顆脈衝星,引發天文學界乃至整個科研界的高度關注。未來,「天眼」還將承擔漂移掃描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中性氫星系巡天、快速射電暴觀測等多個優先和重大項目,並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這裡我們需要提到一個概念——脈衝星。脈衝星是近現代天文學、物理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曾兩度授予脈衝星相關發現,而近兩年關於引力波發現、黑洞證實等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大突破,也與脈衝星研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脈衝星之所以具備如此高的研究價值,是因為它的極端物理性質是天然的極端物態實驗室,科學家通過對脈衝星信號的觀測,可以檢驗引力理論研究緻密星的物理。

同時,由於脈衝星周期穩定,尤其是毫秒脈衝星可媲美「原子鐘」,研究它們可以解決許多重大物理問題,例如引力波探測、太空飛行器導航等等。比如,科學家們通過高精度的脈衝星計時研究,利用脈衝星建立宇宙級的「GPS」,準確推算太空飛行器在宇宙航行的坐標,這就是所謂的「脈衝星導航」。

當然,脈衝星研究絕非輕而易舉,因為脈衝星遙遠而緻密,我們無法像夜晚看星星那樣看到脈衝星,需要藉助天文望遠鏡,這也就體現出了「天眼」FAST的重大價值。而在觀測過程中,FAST每秒會產生3GB數據,月數據量達到PB級,這也就需要性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對觀測數據進行及時的處理和分析,以及世界最頂尖的軟硬體平臺同步支持。

這就不能不提到一款名為PRESTO的脈衝星搜索開源軟體。PRESTO是當前天文科學家們使用的核心軟體之一,它的主要設計目的是從對球狀星團的長距離觀測中,有效地搜索毫秒脈衝星。據統計,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用望遠鏡發現的3000多顆脈衝星中,有700多顆是由PRESTO發現的。

雖然PRESTO軟體已經取得了如此醒目的成績,但任何一款軟體都需要不斷的迭代與更新,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PRESTO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最近幾年高性能計算發展非常迅猛,特別是異構計算的出現讓算力邁上了新的臺階,也對軟體的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更大限度的發揮PRESTO軟體的能力,就需要針對更高性能和大量新技術的硬體平臺進行持續調優,同樣還需要對於現有分析模型和搜索算法進行優化,以儘可能的減少計算時間、降低資源消耗。

那麼,PRESTO軟體的優化是否需要專業人士來完成呢?答案是否定的。作為一款開源軟體,任何具備軟體能力的人都可以對其進行優化,而這其中天文專業能力的高低甚至並不是最重要的——超算應用越來越需要複合型的人才,既要懂天文學的專業知識,更要理解電腦程式的應用原理,這樣才能明確科研需求的種種計算難點,從而使應用程式貼合科研目標。

知易行難。複合型人才培養是多年來超算領域的老生常談,但人才要真正的培養出來非常困難——現行大學學科體系中,專業科系的限制度很高,許多有天賦的學生都是憑藉著興趣和熱情進行自主研究,缺乏專業的指導和軟硬體支持。那麼,能否將這些學生組織起來,通過階段性的「集訓」培養,引入比賽機制使其在短時間內獲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呢?

這也正是ASC大學生超算競賽發起的初衷。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大學生超算賽事,ASC自創立之日起就一直以前沿賽題作為比賽項目,激發參賽大學生對於頂尖科技的興趣與熱情,同時也能夠加速高性能計算人才的培養。從ASC15賽題中的SKA射電望遠鏡到ASC18中諾貝爾獎的冷凍電鏡技術,從ASC17的PaddlePaddle智能交通預測到ASC19的SR圖像超解析度優化……這些賽題無論是從選題還是目標都緊跟時代發展,凸顯高性能計算的科研價值與應用價值。這也證明,ASC大賽一直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並致力於將參賽選手視野提升到業界頂尖水平。

受新冠疫情影響,ASC20將與ASC21超算競賽合併舉行,並有了全新的名稱——ASC20-21大賽。本屆大賽將由亞洲超算協會、南方科技大學、浪潮集團聯合舉辦,繼續採用「預賽+決賽」的賽制。而在賽題的選取上,就包括了脈衝星搜索、量子計算線路模擬、人工智慧 NLP 英語考試等前沿科學問題。

這充分體現了組委會在賽題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正如前文提到的,脈衝星搜索是當下熱門的科研問題,而大賽也與「天眼」FAST展開合作,參賽選手們需要藉助真實觀測數據,利用開源軟體套件PRESTO搜尋脈衝星的信號數據,並儘可能縮短分析時間。此舉一方面讓尚在本科階段的隊員們接觸到最前沿的脈衝星研究的科研數據與軟體算法;另一方面,也要求他們必須深入學習和了解脈衝星搜索相關知識,對於拓展天文學理論知識,激發參賽者的聰明才智、研究興趣和創新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充分體現了ASC大賽「發揮超算的科技驅動力」的本質目標。

一直以來,ASC大賽都是超算人才,特別是中國超算人才選拔的搖籃,而如今超算領域的競爭也從過去幾年搞大型超級計算機的硬體「軍備競賽」拓展到了超算領域人才儲備的「軟實力」競賽。可以說,超算應用的開發、實施、推廣和普及,需要千千萬萬的高素質人才,人才是促進超算應用進步的第一要素。因此,ASC大賽用頂級的超算問題考驗隊伍,正是希望在本科學習階段,就幫助參賽隊員樹立對超算應用的學習目標,到碩士、博士階段自然可以水到渠成的進一步深造。

從2012年的第一屆比賽到今天,ASC大賽已經走過將近10個春秋,也為中國超算領域選拔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作為ASC大賽歷屆的親歷者,我也見過許多人從多年前的參賽隊員變成如今的帶隊教練,從當年親身下場比賽到如今教書育人培養優秀後繼者,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加入超算應用行業中,也推動中國超算進一步的發展。

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在某些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從世界頂尖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到全球唯一的「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我們已經有了領先的硬體平臺和工具。

正如「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物」一樣,中國超算要想在世界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更需要的是科學思維和科學人才的培養,才能通過一代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將領先優勢保持下去並加以擴大,最終讓中國超算從硬體到軟體,從應用到架構都能夠領先於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ASC大賽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人才選拔,更是中國超算的未來。

據悉,1月18日ASC20-21大賽將發布預賽階段的20強隊伍,隨後這些隊伍將現場參加2021年5月8日-12日在位於中國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的總決賽比賽,通過現場設計和搭建超算集群、優化指定應用、參加英文答辯等等環節,最終角逐出冠亞軍、最高計算性能獎、e Prize計算挑戰獎等諸項大獎。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1) | 天問專欄
    編者按:     脈衝星是怎麼被發現的?它(們)是中子星嗎?產生脈衝的機制又是什麼?     天問專欄第二十期,帶你領略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的風採。· 黃金從哪來:宇宙的鍊金術·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出身苦寒的「大雪球」何以變得熾熱?· 林潮:追憶史蒂芬·霍金 ● ● ●1967年,Jocelyn Bell還是劍橋大學的一名博士生。
  • 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最新消息說,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 尋找宇宙傳來的嗡嗡聲
    圖片來源:vchalup科學家利用一個「星系大小」的空間觀測站,從引力波或貫穿宇宙並扭曲時空結構的強大漣漪中,找到獨特信號的潛在線索。最近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快報》的這項新發現,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一個名為北美納赫茲引力波納米天文臺(NANOGrav)的項目。13年來,NANOGrav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遍布銀河系的數十顆脈衝星發出的光,試圖探測引力波背景。
  • 脈衝星甦醒!
    在我看完這片文章後,第一感覺便是從自己的角度來進行解讀,觀測感受這顆脈衝星沉睡後甦醒的緣由,尋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答案,為我自己解惑。角度不同所能看到和理解到的也不同,以下是從我個人的視覺來進行解讀觀測結果,僅供參考。
  • 來自宇宙的2020祝福 歌曲《脈衝星》即將上線
    2020年1月1日0點,酷狗音樂聯合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將發布"來自宇宙的2020祝福"——歌曲《脈衝星》。這可能是人類音樂史上第一支根據脈衝星的信號製作而成的歌曲。據悉,歌曲《脈衝星》是利用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新發現的100顆脈衝星信號轉化製作而成。
  • 揭示快速射電暴起源,發現脈衝星240餘顆,FAST正式運行300天——探...
    李柯伽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突然出現短暫並且猛烈的無線電波爆發,持續的時間只有幾毫秒,卻能釋放出太陽在一整天內釋放的能量,這就是快速射電暴。如此快速閃現的無線電波包含了什麼信息?各國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求真相。
  • 中國天眼已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
    中國天眼已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 2020-11-05 15:14:50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陸成寬> | 字號:A+ | A- 【中國天眼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近
  • 引力波的前世今生
    圖1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地面探測引力波的裝置除了LIGO 之外,還有位於義大利的Virgo(臂長為3 千米),德國的GEO600(脈衝測時陣便是通過測量引力波對微秒脈衝星的電磁脈衝到達地球上的望遠鏡的時間的影響來測量引力波的,這種方法可以測量到頻段為10-9  到10-5  的引力波。脈衝測時陣有歐洲脈衝測時陣(EPTA),北美納赫茲引力波天文臺(NAN- OGrav),Parkes 脈衝測時陣(PPTA)等國際脈衝測時陣。
  • 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內容——探索原初引力波。下面我們一起開啟原初引力波的探索之旅。原初引力波,顧名思義是引力波的一種,所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引力波,大家都知道引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地球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地球受到了來自太陽的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但我們知道牛頓力學並非是描述宇宙的終極理論。
  • 揭開宇宙神秘電波的面紗,中國「天眼」明察秋毫!
    這意味著什麼?關於快速射電暴的起源機制,此前眾說紛紜:從超新星爆發到中子星合併,從黑洞吞噬星體到磁星星震等等,甚至有人還認為是外星智慧生命向地球發射的無線電信號。「而FAST觀測到的偏振變化多樣性明確說明,宇宙中的快速射電暴可能來自緻密星體磁層中的物理過程。」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些短暫的扭曲會在膨脹的宇宙中產生足夠大的波動,從而最終形成大量的地球質量的原初黑洞。 如何找到微小的黑洞 研究人員寫道,證明這一理論正確的最簡單方法是尋找在宇宙中迴蕩的「次級引力波」(SGW)。
  • 「景東120m脈衝星射電望遠鏡研製」重大科技項目啟動
    他代表中科院對雲南省委、省政府長期以來對中科院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向推動和落實景東120m脈衝星射電望遠鏡研製項目的有關部門和同志們表示誠摯謝意。他強調,景東120m脈衝星射電望遠鏡不僅是壯美的科學景觀,也要肩負起「大國科技重器」的使命擔當。
  • - 不,我在尋找脈衝星!| 推廣
    不過,作為一個熱愛科學的寶寶,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我們要進行星際旅行,茫茫的宇宙空間,沒有了GPS,沒有了北鬥,誰來充當「宇宙燈塔」為我們指明方向呢?答案就是脈衝星。脈衝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因發射周期性脈衝信號而得名。
  • 中國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望遠鏡找到新脈衝星!FAST首秀實力不俗
    脈衝星是特殊的中子星,因為其輻射束會周期性快速掃過地球,使地球人看到一個個周期脈衝而得名。脈衝星可謂宇宙中最為神奇的天體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對脈衝星進行觀測,不僅能夠研究脈衝星自身的極端物理狀態,還能對星際介質、銀河系磁場、引力波等目標進行研究。也正因為脈衝星的特殊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兩度授予了脈衝星相關發現(發現第一個脈衝星;發現第一個雙星系統中的脈衝星,並利用它很好地驗證了引力波輻射理論)。
  • 「中國天眼」4年迎成果井噴 迄今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天文便是如此: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有一股電波襲來,僅僅閃現幾個毫秒。沒人知道,它究竟是什麼。 2007年,天文學家在分析澳大利亞64米射電望遠鏡2001年記錄的信號中,發現了這樣的毫秒電波。隨後,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尋求真相:誰發出了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電波,究竟包含了什麼信息?
  • 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各種科學儀器尋找宇宙大爆炸的原始引力波
    原始引力波,在138億年前大爆炸後瞬間產生,至今仍在宇宙中迴蕩,所以識別並研究原始宇宙引力波是理解早期宇宙的關鍵。作為原始物質中量子引力的產物,這些最早穿過時空結構的引力波被宇宙膨脹的過程放大了。現在,為了尋找這些原始引力波,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從引力波數據中分辨出原始引力波非常微弱的信號。LIGO和其他引力波探測器幾乎每天都能探測到引力波,但原始引力波的重力信號比這些探測器能記錄的信號要弱幾個數量級,另外,預計下一代探測器的靈敏度將足以探測到這些最早的原始引力波。
  • 尋找引力波之光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這是什麼東東?顧名思義,它的使命就是全天候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尋找引力波之光。所謂引力波,其實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如果以水面來比喻時空,那麼引力波就可以看作是時空的漣漪。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 港媒:「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新脈衝星 聽見1.6萬光年外聲音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港媒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10月10日宣布,位於貴州的「中國天眼」(FAST)首次發現脈衝星,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衝星候選體,其中6顆通過國際認證。這是內地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
  • 往屆回聲|引力波:呱呱墜地,未來無限
    我們在地球上隨時隨地都可能遭遇來自宇宙中各種源頭的引力波:兩個黑洞合併、中子星自轉、超新星核塌縮等。然而,即使是像黑洞這樣巨大質量的系統相互碰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傳遞到地球上也是很微弱的。就連愛因斯坦本人也想像不到,能通過怎樣方法測到引力波。1969年,美國馬裡拉大學的一位工程學教授韋伯(Joe Weber)宣稱利用自己的諧振條探測到了引力波。
  • 宇宙的盡頭是什麼,為什麼愛因斯坦表示,還有平行宇宙的存在?
    宇宙有多大?宇宙存在了多長時間?宇宙的盡頭是什麼?這些重大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但隨著現代天文學的不斷發展,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 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宇宙的存在時間不是無限的,而是大約138億年。另一方面,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約為930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