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引力波之光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

2020-12-23 IT專家網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

這是什麼東東?

顧名思義,它的使命就是全天候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尋找引力波之光。

所謂引力波,其實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如果以水面來比喻時空,那麼引力波就可以看作是時空的漣漪。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為了便於理解記憶,研究人員還給它起了個暱稱叫「極目」。

「極目」衛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爆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的劇烈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同時,「極目」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然而,這些爆發現象在宇宙空間隨機隨時出現,且持續的時間非常短,通常是分鐘、秒乃至毫秒量級內出現。

為了捕捉宇宙中這些稍縱即逝的光,研究人員對「極目」衛星進行了專門的設計,由兩顆以共軛軌道星座布局的微小衛星以180度相位繞著地球運行,以確保衛星的觀測不會被地球遮擋,從而實現對宇宙中的爆發現象「全天候無死角」監測。

這兩顆微小衛星也都有「乳名」,分別叫「小極」和「小目」。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 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未來幾年對爆發事件綜合探測能力最強衛星

別看「極目」衛星個頭小,它將是未來幾年內國際上對伽馬暴、磁星爆發、快速射電暴、地球伽馬閃等爆發事件綜合探測能力最強的衛星。

「『極目』衛星可以對和引力波暴幾乎同時發生的同源伽馬暴的能譜和光變進行連續高精度觀測,同時可以給出精度較高的引力波事件的方向信息,將對引力波等重要事件的電磁對應體的發現、證認發揮重要作用。」「極目」衛星系統載荷總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新喬說。

隨著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引力波探測引領了近幾年的天文觀測熱潮。引力波和與之相伴的伽馬暴都攜帶著豐富的物理信息,穿越億萬光年,向我們展現和描繪雙緻密星併合這一重大物理事件的始末。「天文學家通過多信使、多波段觀測和數據分析的手段對其中所攜帶的信息進行解讀,可以檢驗已有的理論模型並發展新的理論模型。從而揭示這一宇宙高能過程的內在規律。」李新喬說。

據了解,「極目」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一期部署發射了「悟空」「墨子」「慧眼」「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2019年8月31日,專項二期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邁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

除「太極一號」和「極目」衛星外,專項二期部署了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愛因斯坦探針(EP)和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空間科學衛星,將在未來3至4年內陸續發射,有望在太陽爆發活動、時域天文學、日地關係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

(記者 陸成寬)

相關焦點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那麼,這一對「孿生兄妹」,要怎麼才能「抓住」引力波的蛛絲馬跡?這是一種高頻引力波,頻率一般是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2016年2月,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人類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兩顆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開啟了「聆聽宇宙」的引力波天文學時代。這之後,雙黑洞併合一般認為不能產生電磁對應體,也就是不發光——人類看不見它。
  • 捕捉稍縱即逝的光
    抵達運行軌道後,它們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展開觀測,快速下傳、發布觀測警報,引導科學家進行後隨觀測。  「全天無死角」的監測  目前,藉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引力波天文臺Virgo,人類可在地面對引力波事件進行追蹤。
  • 尋找宇宙傳來的嗡嗡聲
    圖片來源:vchalup科學家利用一個「星系大小」的空間觀測站,從引力波或貫穿宇宙並扭曲時空結構的強大漣漪中,找到獨特信號的潛在線索。最近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快報》的這項新發現,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一個名為北美納赫茲引力波納米天文臺(NANOGrav)的項目。13年來,NANOGrav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遍布銀河系的數十顆脈衝星發出的光,試圖探測引力波背景。
  • 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各種科學儀器尋找宇宙大爆炸的原始引力波
    原始引力波,在138億年前大爆炸後瞬間產生,至今仍在宇宙中迴蕩,所以識別並研究原始宇宙引力波是理解早期宇宙的關鍵。作為原始物質中量子引力的產物,這些最早穿過時空結構的引力波被宇宙膨脹的過程放大了。現在,為了尋找這些原始引力波,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從引力波數據中分辨出原始引力波非常微弱的信號。LIGO和其他引力波探測器幾乎每天都能探測到引力波,但原始引力波的重力信號比這些探測器能記錄的信號要弱幾個數量級,另外,預計下一代探測器的靈敏度將足以探測到這些最早的原始引力波。
  • 尋找引力波的新方法
    發表在今天的《物理評論通訊》上一篇新論文報導了一種尋找引力波的新技術,基於將高頻重力波(範圍從兆赫茲到千兆赫茲)轉換為無線電波的技術。這種轉換在磁場的存在下發生,並使來自早期宇宙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的遺蹟輻射扭曲,宇宙輻射貫穿整個宇宙。
  • 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內容——探索原初引力波。下面我們一起開啟原初引力波的探索之旅。原初引力波,顧名思義是引力波的一種,所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引力波,大家都知道引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地球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地球受到了來自太陽的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但我們知道牛頓力學並非是描述宇宙的終極理論。
  • 可觀測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與黑洞是否有聯繫?
    其中關於黑洞的預測,是基於巨大質量產生的極高時空曲率出發的,宇宙中勢必存在著若干區域,時空曲率的彎曲足以使光線都無法逃逸。而對引力波的預測,則是基本這種巨大質量對時空造成彎曲的狀況,可以在宇宙中以最高的光速進行傳播,並命名其為引力波,只不過在當時,愛因斯坦提出,引力波由於太過於微弱,人們不太可能會監測得到。
  • 引力波會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錯了嗎?
    在過去的五年中,人類開始實踐一種全新的天文學:引力波天文學。我們沒有觀察來自宇宙的某種形式的光,而是用望遠鏡、無線電天線、天線或其他對電磁輻射敏感的設備收集的光,或是建立了專門的引力波探測器,可以檢測並表徵時空的波,這些波是大量物質相互纏繞、融合併相互碰撞而產生的產物。
  • 引力波的前世今生
    而非球狀的塌縮則會輻射引力波,所以雙星系統會輻射引力波。由於引力波的強度為物體運動速度與光速之比的五次方(υ5 /c5 ),因而其強度極小,非常難探測,所以在愛因斯坦提出引力波之後的幾十年間有關引力波的理論研究並不多。引力波是否存在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甚至愛因斯坦自己都懷疑引力波的存在。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然而,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由安徽師範大學舒新文教授領導的國內研究團隊,以黑洞引力潮汐瓦解恆星事件為突破口,監測事件發生後X射線輻射的演化特性,最終成功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第二例雙黑洞引力潮汐撕裂恆星的罕見現象。該成果對於刻畫正常星系中休眠雙黑洞的分布、揭露星系增長和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機制、檢驗現有的引力理論、以及為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提供有效波源等研究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
    10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極端爆發現象進行觀測「極目」望遠鏡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熊少林介紹,「極目」望遠鏡衛星是一箭雙星的方式入軌,兩顆衛星隨時處在地球的兩端,每顆衛星監測除了地球遮擋之外所有的天空,聯合起來就可以對所有天空進行完整的監測,這是衛星最大的一個特點
  • 揭開宇宙神秘電波的面紗,中國「天眼」明察秋毫!
    >二十餘年鑄一「鍋」它能在雷聲中辨出蟬鳴這些距離地球幾億光年之外的神秘電波,它們究竟是銀河系內緻密星體發出的,還是宇宙深處的劇烈爆發引起的讓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更興奮的是,FAST觀測的11個爆發信號中,居然有7個毫秒閃現爆發能夠很好地解析出其偏振,而且這7個偏振不僅僅是變化的,還呈現出變化的多樣性。如此變化的偏振在早先的重複快速射電暴中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意味著什麼?
  • 往屆回聲|引力波:呱呱墜地,未來無限
    隨著「死亡之舞」走向尾聲,雙黑洞的距離越來越近,旋轉越來越快,最終碰撞相擁,在不到一秒鐘的電光石火間併合成一個62倍太陽質量的新黑洞。這中間虧損的能量,在宇宙中激起了一串漣漪,在無垠的空間裡蕩漾來開。這股被稱作「引力波」的信號,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在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撞上了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列文斯頓的雷射幹涉探測器。
  • 零距離、全天候、無死角——河北承德「政府工作服務站」進企業
    河北承德市把優化營商環境、精準服務企業作為當地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為企業服務好、把企業保護好、幫助企業發展好,設立「政府工作服務站」12078家,派駐「政府服務代表」1499名,主動上門解決企業發展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實現政府對企業的「零距離」「全天候」「無死角」服務。
  • 明白了引力波到底是個什麼鬼,才知道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偉大
    總之,劇烈運動的天體(物體),擾動周圍的失控,會向外輻射引力波。宇宙中,有無數的大天體,而且都在運動,由於引力,自然無法避免磕磕碰碰,也有不少宇宙中的大事件。 也就是宇宙中爆炸性的大事件,才相對容易觀察,比如黑洞合併,星系合併,超新星爆炸、中子星等事件。 但是這些離地球又太遠,等傳到地球的時候,引力波已經更弱了。這次觀察到的引力波,跟以前的不一樣,以前是黑洞碰撞,這次是兩顆中子星的發生的碰撞引起的。
  • 全天候無死角抓拍!蜀黍找上門送你件馬甲穿穿!
    全天候無死角抓拍!蜀黍找上門送你件馬甲穿穿!全天候無死角抓拍!蜀黍找上門送你件馬甲穿穿!》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雖然人類在100多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由於引力波到達地球附近的強度非常弱,所以一直未能被人類檢測到。直到2015年9月14日,才由美國LIGO(引力波探測器)首次測量到來自13億年光年之遙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最新消息說,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