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出差的航班上,重新看了一遍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恩主演的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其實如果直譯片名,應該叫「你有郵件了」才是。不過,這個翻譯直接透露出了影片的主旋律——一部愛情片,連接男女主人公從陌生到相愛的紐帶,則是電子郵件。拋開愛情的橋段不談,這部影片在當時是頗受關注的,因為它打破了人類傳統戀愛的模式,甚至是溝通模式——比如:電話、書信等,在那個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電子郵件作為網際網路溝通的雛型,開始被更多人接受。有意思得是,《電子情書》上映於1998年,同年,微軟宣布收購HOTMAIL。
從上世紀60年代到如今,電子郵件已成為活化石級別的通信手段。用戶發送郵件的終端體積也越來越小,桌上型電腦、筆電再到如今的平板、手機。
電子郵件的長壽,主要得益於它交流的便捷性,以及和移動終端完美契合。這符合現如今快節奏、重分享的時代潮流。然而,隱約間還是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和EMAIL幾乎同時期誕生的朋友們,都已漸漸老去,在時光的檢驗前慘遭淘汰,同時,信息分享的衍生版本越來越多,手機簡訊、微信、QQ、陌陌、Whatsapp等,電子郵件的長壽,這時方顯得另類或奇特。
總部在日本的一家跨國企業曾做過內部員工調查,發現有98.8%的人,在工作是離不開電子郵件的。但是,也有超過70%的人認為,電子郵件已漸漸成為他們的負擔,而不是有效的交流工作。AvePoint有幸參與到這家企業的問卷調查中,這裡摘錄部分的聲音。
「電子郵件對於我們做項目的團隊來說,分享簡單的信息是可行的,可一旦附件上載過大,整個Exchange伺服器都要被拖累,繼而還要被IT運維人員指責,實在是太失禮了。」
「電子郵件對於我,就和簡訊差不多。我並不寄希望它會傳播重量級的信息,對於新入職的員工,我會轉給他50多封郵件,可無法避免的是,他們會返過來問我,XX提及的附件在哪裡可以看到?我想說得是,我怎麼知道?我的上任傳授我的時候,就沒有附件了!」
「我和我的團隊前幾天在為一份4年前做過得項目書抓狂,我知道它就在電子郵件裡,我們曾像孩子一樣愛護它,可項目已經結束4年了,郵件已被歸檔或刪除,我上哪裡去尋找?」
「我們法務部門對電子郵件深惡痛絕,人們總是會不小心將文件發送給錯的人,出去後的郵件完全無法得到應有的保護。」
這裡可以看到,隨著電子郵件的使用愈發深入,人們對於分享信息這一行為的需求出現細化。表現出來的問題更多集中在,什麼樣的信息可以被分享,分享後如何體現其最大的價值或是得到應有保護。
Bill French說,電子郵件讓知識走向死亡。這話是不錯的,電子郵件誕生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人們本就缺乏對版本、權限、終端、Log等一系列DMS名詞的概念或思考。電子郵件的出發點是分享信息,而不是信息知識管理。可是,在如此一個信息紛繁複雜的時代,分享早已成為前提和共識,誰都無法改變歷史潮流的洗禮,唯有適應。然而,如何將分享的略顯粗糙信息完成知識的轉化,並且創造更多價值成為當代企業在探尋的課題。
這時我不由感嘆,Bill French先生似乎對電子郵件的苛責是不太公平的。向已經垂垂老矣的技術,硬要盛載最新時代的使命,它難免會力不從心,露出疲態。也許,是電子郵件離我們太近了,太近就會習慣它的優點、包容它的缺點,一直善待它超過半個世紀。
就在今年,就在希拉蕊放話要競選2016年美國總統後,「郵件門」將她置於鎂光燈下被質疑,只因為她用了私人郵箱來處理了工作郵件——而當中相當多的私密內容本該只儲存於屬於美國政府的伺服器內。記得之前我在中國參加某市的招標會,該市官員名片都印著163, 新浪等網站的電子郵箱。這當中透露出來的安全隱患和希拉蕊如今的境遇如出一轍。
當我們一直爭先恐後地看網際網路、物聯網帶來的便利之時,是否也應該停下來看一看身邊那個最熟悉、最貼身的朋友呢?也許,它就是那枚最不易察覺的隱形炸彈下的引線。就企業而言,化解危機,並不是在事故之後,而是在這之前我們是否想過行之有效的方案去規避風險呢?
進入新的工作革命4.0時代,you've got a mail,還是you've got a bomb,只有一牆之隔。
Harley Shang,曾從事體育記者,浸淫英倫足球多年,後改行做IT,於2010年加入AvePoint北京分公司,成為首批國際技術支持團隊核心成員。但因在WebEx期間安慰發火的客戶在電話大侃足球3個小時被批「不務正業」,從此踏上銷售不歸路,足跡遍布全球。近年負責亞太及泛太平洋地區大客戶及合作夥伴銷售工作,負責地域為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中華臺北、香港、澳門、中國大陸。2015年,調入大中華區銷售團隊,可謂「回家的感覺真好」。
想了解更多AvePoint信息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還能與我們互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