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路邊青草(鍾國光) 圖丨來自網絡
鄉村的夏夜,燈火不多,沒有月亮星星的夜晚可說是伸手不見指,但有彎月和星星的時候,天空也不會很黑暗,還能朦朧地看到一些暗淡暗淡的景象。晚風中,還能斷續地飄來村中人說話吵架或者電視上又或者狗叫貓叫的聲音,處處也都還會傳來「哇哇呱呱」的青蛙或者其它昆蟲的叫聲。田地的旁邊有樹,還有山,山上偶爾能模糊地看見飄忽的藍色亮光,據說,那是鬼火,因為天熱,山上的一些動物屍體和人們的墳冢裡散發出來的磷化氫,因為燃點低,而夏季天熱,在與空氣接觸的時候燃燒起來了,令人看著有些詭異。
還有一個令人歡喜,也是覺得溫馨、浪漫、平和的情景,那就是夏天的野外夜晚,低低的空中,總有許多的螢火蟲兒在飛舞,靠近水塘小溪,有水源和水草的地方,更是繁多,在這些地方的上空,飛舞成了一道流動的螢帶。
正是夏收之後,收割後的稻草,就堆在田裡。稻草上,飛舞著無數點點的螢火蟲兒。看來,古人所說「季夏之月,腐草為螢」,果真是對的。腐草能化為螢火蟲,是傳統的說法,因為螢火蟲往往生活在靠近水源和水草的地方,以及一些竹叢下,其實,螢火蟲之所以常常出沒在溪水和草叢邊沿或者竹叢底下,那是因為它們在水草中產卵,幼蟲孵化出來後化成蛹潛伏在泥土中,第二年就變成了成蟲螢火蟲。但古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以為螢火蟲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變化而來的。
雖然腐草為螢的說法是錯誤的,但卻千百年的流傳了下來,並不因為它錯而否定了它,或許是這個詞和說法,本就充滿了傷感的味道吧。春夏,田野和水溪邊生長的綠油油的青草,枯萎死去了,到明年,這些枯草忽地幻化成了點點螢火蟲,以另一種形式去延續那些死去的青草的生命,而沒幾天後,螢火蟲也死去了,化為塵土,終究是煙飛灰滅了。
走在田間小路上,看著田間稻草之上,水溪邊沿,無數螢火蟲的一會兒在空中飛舞,一會兒停落在草棵上,有時也會落在自己的頭髮上、肩上,再想著它與腐草的傳說,難免感懷。青草與螢火蟲的時間,就是這樣一年復一年的流逝,而它們的生命也這樣一年復一年的枯萎和消去,這不是想著很令人覺得悽涼麼?怪不得蒲松齡會在他的《聊齋志異》之《連瑣》裡的詩中說「玄夜悽風卻倒吹,流螢惹草復沾幃」,接著卻又說「幽情苦緒誰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了,無不都是帶著淡淡憂傷意味的句子。如果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就是這個意思:「黑暗的夜晚,冰冷的風,翻來覆去地吹,飛動的螢火蟲,沾落在草棵上,然後又落在我的衣襟上。你的隱秘的感情,你的悲苦的情緒,誰看得見?只有剛剛升起的月亮,照著這個綠裙飄飄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