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泳裝行業結構性零亂,大多數泳裝企業的產品形象、市場形象嚴重同質化,是目前客觀存在的情況。與其他服裝行業蓬勃發展相比,泳裝始終無法與時尚服裝掛鈎,究竟原因何在?
價格懸殊質量參差
近日,記者走訪了本市的幾家商場和一些出售泳衣的體育用品商店,發現泳衣質量良莠不齊,價格懸殊較大,還有些小店銷售的泳衣是"三無"產品,給消費者帶來了安全隱患。
在幾家大型商場裡,最便宜的泳衣價格基本都在20元以上,貴的有兩三百元,甚至還有上千元的"高檔貨"。"價格高的泳衣,主要是一些年輕情侶買的比較多。"商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一家體育用品店內,貨架上懸掛著大量泳衣、泳鏡、救生圈等物品。老闆告訴記者,今年熱得比較早,還經常出現35℃的高溫,遊泳館也已經開放,買遊泳裝備的人越來越多。"七月份生意會更好,往年最高日銷售額能近千元。"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賣百貨用品的店鋪也開始做起了泳裝生意,各種款式的泳衣、泳鏡、遊泳圈擺在顯眼位置。通過了解得知,這裡的泳衣基本都在50元以下,最便宜的男式泳褲只要5元。記者隨手拿起幾件泳衣查看,發現一些便宜的泳衣雖然色彩豔麗,但大都面料很薄,做工粗糙,任何合格證明都沒有。大多數泳衣標籤上標示的"面料"一欄都註明"錦綸80%,氨綸20%",店老闆說:"泳衣基本都是這個面料,便宜的、貴的泳衣都這麼寫。"
泳裝質量尚需嚴查
我國現行的《針織泳裝面料標準》是泳裝行業遵循的惟一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的泳裝面料甚至於泳裝行業的整體質量提升提供了支持。但是,國內泳裝行業的實際質量狀況卻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
據了解,在多次質量檢測結果中,泳裝長期保持較高的不合格率。數據顯示,不合格產品中纖維含量、拉伸彈性伸長率不合格佔了主要因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廣大消費者卻並不把這些不合格的因素當回事。在消費者眼中看來,泳裝的款式是決定是否購買的主要因素。至於面料,質量是不是合格基本都沒有過多在意。
今年夏天,"泳衣不貼身,差點走光""泳衣太貼身,險些露點。"成了投訴的焦點,也成了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問題。一位女士在小攤點上花50塊錢購買了一件既沒有產地也沒有任何質量標誌的遊泳衣。下水後發現,泳衣一下全貼在身上了,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她感覺衣服似乎變透明了,只得尷尬地上岸,換了衣服掃興離開。
質量不合格的泳裝,因為泳衣破裂、太貼身或露點都會難免讓消費者處於難堪的地步。反觀一些品牌泳裝,質量雖好,卻價格昂貴,一直處於孤芳自賞的狀態。因此,有專家表示,泳裝行業想要健康發展,除了相關職能部門加大對市場上劣質泳裝的查處力度之外,品牌泳裝企業也必須從自身出發,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拓展銷售渠道,提高品牌泳裝的銷量,嚴格內部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逐步佔領和鞏固市場份額恐怕才是根本解決品牌泳裝目前困境的辦法。
缺乏專業銷售人員
泳裝的款式、面料、色彩等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面對商店裡面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泳裝,消費者難免感到應接不暇,無從下手。但是,相對於其他的服裝產品來說,專業的泳裝導購人員卻是寥寥無幾。在一般規模、檔次的百貨公司、超市等銷售場所很難看到泳裝櫃檯前有懂行、精通業務的導購員。
在小白樓附近某公司工作的李小姐,早早的和朋友約好休息日一起去遊泳,去之前打算到百貨公司選購兩套泳衣。李小姐在商場的服裝銷售區逛來逛去也沒有發現遊泳衣的影子。隨後,李小姐琢磨著這遊泳衣用的面料少,估計可能算是內衣產品一類的。於是,她又來到了位於三樓的內衣櫃檯。遺憾的是,這裡依然沒有她想要購買的遊泳衣。經過對售貨員的詢問,李小姐才恍然大悟,原來遊泳衣被這家百貨公司歸到了體育用品一類。
在體育用品區,李小姐發現了各式各樣的遊泳衣。拋開花色各異不說,僅款式就有連體式、平角式、高腰式、裙擺式、分體式、比基尼式等等。看得眼花繚亂的李小姐這時又開始迷茫了,自己究竟應該選擇那種款式的遊泳衣呢?本打算找導購人員諮詢一下,但環顧四周卻沒有看到她們的身影。專櫃的售貨員告訴她說,由於泳裝的銷售周期收季節影響很大,除去夏天幾個月旺季之外,其餘時間都是淡季。從經濟利益出發,一直沒有人願意做專門的泳裝導購員。
與此同時,細心的李小姐還發現絕大多數掛在衣架上的遊泳衣沒有吊牌。即便個別有吊牌的,也沒有表明該款泳裝的面料成分。萬般無奈之下,李小姐只能憑自己的感覺,拿出摸石頭過河的勇氣挑選了一款也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的遊泳衣。
國內泳裝缺乏名牌
由於市場、消費習慣等原因,我國的泳裝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市場地位,始終無法與時尚掛鈎。但反過來看,也正是由於缺乏名牌效應,國內泳裝的市場價值始終無法提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普通消費者一般來說都是到遊泳池、浴場附近的專門賣遊泳用品的商店購買遊泳衣。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到體育用品櫃檯購買。因為遊泳這個運動,不僅僅需要泳裝還需要其他一些配件。例如:遊泳圈、潛水眼鏡、耳塞等等。從購買商品的便捷方面考慮,消費者一定會去一個能一次性把需要的物品採購齊全的商店,而不會專門去內衣專賣店買泳裝,然後再去其他地方買遊泳圈等物品。
另外,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消費者都是一年更換一次遊泳衣,少部分也是兩年就更換掉。使用周期短,更換頻率高讓普通消費者也不大願意花費"大價錢"投資到泳裝上。反觀內衣專賣店裡面的品牌內衣,動輒標價四五百元,高的甚至上千元。對於遊泳衣這種快餐型消費的服裝產品來說,品牌泳裝高昂的價格顯然超出了普通消費者的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每年夏天,在大型超市、普通商場乃至於服裝批發市場裡,100元塊左右的遊泳衣一直都是熱銷的品種。這也反映了消費者的客觀需求,和泳裝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理想價位。不能不說,缺乏名牌效應,是導致泳裝的市場價值始終無法提高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品牌泳裝還面臨著不斷被"克隆""山寨"的悲慘局面。一款花費品牌泳裝企業巨額投入,研究設計人員嘔心瀝血搞出來的泳裝。一經上市,快則兩三天,慢則一個禮拜,山寨產品就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山寨版的泳裝,除了面料不同,款式、花色幾近亂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品牌泳裝的銷售量,阻礙了品牌泳裝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