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講詩:寫好古典詩詞需要錘鍊詩心,給當代寫詩人的四大忠告

2020-12-23 六不和尚

寫詩是一件苦差事,既要表情達意,又要別出心裁,更要有所寄託,使作品耐讀耐品。故千百年來,無數詩人在此事上嘔心瀝血,孜孜以求,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是也。杜甫曾有詩說「新詩改罷自長吟」,似乎為寫出好詩找到一個捷徑,一字曰「改」。今天王和尚就來探討下如何改詩,希望對諸位有所幫助。

首先,詩應該不應該改。

蘇軾認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不進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蘇軾與李白,均是天才級的人物,寫詩作文,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筆墨淋漓,文不加點。但是寫詩速度快,不代表他們從不作修改。好詩不厭百回改,相信每一個寫詩人都心有體會。姜夔有言說「詩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雖多亦奚為?」即是此意

△ 如何寫好古典詩歌,王和尚有秘訣

和尚曾接觸不少詩友,寫詩極少修改,並非是其作品完美無缺,其實是因為懶。匆忙寫就,急與示人,這種態度要不得。唯有精思細改,斟酌之後方可定稿。杜甫作詩的訣竅就是,改完誦讀,稍有不順即下筆修改,改完再誦讀,如是者三,詩自然鍛鍊精工,熠熠生輝了。

因此,和尚認為,詩寫成之後,自己要先多讀幾遍,細細推敲,實在找不出瑕疵之後再與人交流,如此交流才有益,才能越寫越好。王和尚最惡追求快且多之寫詩方法,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讀之則面目可憎,口齒生厭。王和尚曾經常對人戲言:作為男人來說,我明確地告訴你,快是病,得治!

△ 寫詩首先得學會修改

慢下來,細緻推敲,力求字字飽滿圓潤,才是寫好詩詞之道。

那麼,如何修改作品呢?

和尚以為,分兩種情況。其一,寫詩力求儘快抓住靈感,一有詩興就要援筆寫出。寫詩的過程不可過度求慢,慢則靈感逝去,詩意乾枯了。但是成篇之後就要返回頭細細推敲,字斟句酌了。我的經驗即寫要快,改要慢。返回頭先讀幾遍,若讀之不順,即修改字句;若句意不諧,則改整句整篇;若全篇無味,則果斷棄之,重新下筆來寫。此時需要多誦讀多推敲。

△ 慢下來才能思考更多

其二,詩改完之後,若實在無可改之處,可先置之不理,過段時間再看。宋人唐庚曾有言說「悲吟累日,然後成篇,明日取讀瑕疵自出,輒復悲吟累日,反覆改正;複數日取出讀之,病復出,反如此者數四」。此言甚有道理,詩之改非一時一日之功,可隔一段時間再來細看,則仍有可改之處。如此不厭其煩,自然有千錘百鍊之效了。和尚曾戲言:其人不死,詩改不止,即是此意。

然則改詩有何步驟呢?

詩之改曰「煉」,古人早有論曰有四煉,鍊字、鍊句、煉意、煉格。王和尚認為,寫詩至少要力求一字、一句、一聯、一半有出彩之處,否則這首詩就毫無存在意義,棄之亦不甚惜。

△ 寫詩要學會煉,力求千錘百鍊

鍊字,善於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彙

《文心雕龍》有言說: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詩欲妥帖,必須先推敲用字,此為鍊字。杜甫詩「飛星過水白,落月動簷虛」之「白」與「虛」即鍊字之處,「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句之「入」與「歸」亦是鍊字。鍊字即要用生動,形象且有力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作為詩句的關鍵字。

因此,改詩首先要著眼於用字,力求表意準確,生動形象之字。寫詩首先是用字,王和尚認為,第一不要生造詞彙,不要為平仄格律而顛倒用詞順序,不可湊韻湊字。湊即是不準確,不穩妥,不生動之意。用字要靠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也依賴於作者平素的積累,這一點就需要多讀多思考了。

△ 多讀書,從古人處學習詩法

王和尚認為,今人寫詩不好,其實無非兩點,要麼缺乏詞彙量,對文字的把握欠穩妥和熟練;要麼是對詩詞寫作方法,修辭技巧不夠熟練,這兩點是寫詩人最基礎,如今也是最欠缺之處。

鍊句,避免堆砌,把握氣勢與節奏

如果過了文字關,就要考慮鍊句了。宋人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說:詩以意為主,又須篇中鍊句,句中鍊字乃得工耳。句法不成,詩就容易堆砌拼湊,軟弱平緩,神不旺,氣不壯。鍊句要力求奇警別致,聲韻響亮,表意充足。

△ 詩如江河,也講究氣勢

因此,在改詩時,也要注重句法的錘鍊,把握詩的節奏與氣勢。那些可有可無,枝枝蔓蔓的句子,對詩情意境無補充作用者,要一一去之,做到句法精煉,無一字虛設。比如杜甫「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聯,有八重含義,可謂千錘百鍊。又如溫庭筠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全用實字,卻渾然一體,融合成一幅畫面,也可稱為鍊句之化境。

最簡單一個判別是,若七言可截作五言,律詩可改為絕句,則詩有臃腫之弊。王和尚認為,寫詩要善於裁剪,與主題無關,對詩意無補足之字句均可刪除。如今寫詩人,多隻知寫,而不知剪裁,雖長篇大論其實空洞無味,實為寫詩之病。

△ 詩詞之美在於意境

姜夔有言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此語值得深思。

煉意,胸中先有詩意才好下筆,別出心裁自能動人

為何寫詩,必然胸中有不可遏制之意方可下筆,此即煉意。為何詩要有寄託?心中若無一團詩意,下筆必然蕪雜無味。顧隨先生說,詩人都有一顆寂寞心,此心即寫詩的動機,亦是詩心所在。

所謂寂寞心,即有冷靜的自省,深刻的感悟和對世事人生的洞察,唯有自省詩才有深度,唯有感悟詩才會厚重,也唯有洞察,詩意才能通透。飽滿充沛的作品大多來自深刻的自省、感悟和洞察。否則詩意必然乾枯無味,拼湊硬刻之作多出於此。

△ 保養詩心,從自省開始

因此,和尚常自問:為何要寫這首詩,是有話要說,還是應付之作?如今寫詩人多是因事而寫,因應酬而作,或閒來無事附庸風雅,如此作品怎能耐看?蘇洵在磨練文章之法時曾寫道「讀書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胸中之言積之益多,不能自制,方試而書之」,此意即胸中先有勃然不可遏制之思,如此下筆才自然有如神助。

因此煉意即錘鍊詩心,沉思既久,發之為詩,自然言出由心了。另外煉意也有詩之立意之說,除字法句法外,切入的角度,立意的深刻與否,也關乎詩的高低。善寫詩者,總能別出心裁,不落窠臼,既新且雅,內存雍容厚重之質,外具瀟灑飄逸之形,如此寫詩,才算初得詩之三味。

△ 反思和感悟,詩才有深度

因此,返回頭審視自己作品,動手改之前,要考慮詩意時候合適,避免因應酬而拼湊,因即事而油滑,因漫題而膚淺。圓融、凝重、深刻從何而來?和尚以為,一靠積累,二靠觀察,三靠思考,四則依靠錘鍊了。

煉格,錘鍊格調,體現詩人氣質與修養

格調是個很難講的主題。格調可代表氣質、境界、深度等,一言以蔽之曰:不俗。嚴滄浪有云:詩之極致曰入神。何為入神?嚴滄浪謂之曰寫出真性情,且毫無雕琢痕跡,透徹玲瓏唯有興趣。清朝沈德潛之「格調說」,認為詩要溫柔敦厚,其言有物,具有原本性情。他認為詩可以理性情,善倫物,設教邦國,應對諸侯。

△ 詩中有境界,才能高格

清末王靜安之「境界論」則推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注重以沉重之心情,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飄忽,悲歡無據之意境。以此言詩,王靜安則認為詩要能寫無我之境,能參透宇宙人生之奧秘,既達到人性的覺醒,也有人性的依歸。

前人格調之說既深且奧,王和尚認為,格調即人的境界,也即詩中反應詩人的氣質。想寫出好詩,就要不斷拷問和修身,唯有此才能超越塵俗,略具空靈透徹之意。因此,寫詩既是自省,也是修心。既要言出由心,又能超越平凡。當然詩人之修心絕非看破悟透,而是力求真、善和美。言出真心,略無隱蔽,此為真;善寫能寫,既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此為真;而有深度,有感悟,有思想,有境界,此可稱為美。

△ 詩人氣質也需要錘鍊

因此,改詩也是不斷修心進取之意,唯有在格調上不斷用心,摒棄頭巾氣、脂粉氣,則詩自有瀟灑飄逸之姿,其意也就高標不俗,讓人吟詠不盡了。

如今之寫詩人,大多未思考過格調,或許筆力不到,或許用心淺薄,茫茫然寫去,樂滋滋炫耀,昏昏然四處亂撞,其實不過是求片言之譽,聊以慰藉空虛無聊之心罷了。所寫之詩,或者虛假,或者空洞,或者乾枯,或者堆砌,空有詩之形,毫無詩之實,和尚戲稱之「詩匠」,不過是連篇累牘的流水線產品,既無詩心也無詩意,一堆相似而無生趣的木偶。

△ 好詩不厭百回改

因此,改詩之時,要反思詩之格調,是否不俗,是否有境界,是否有寄託,是否有感悟,如此不斷自問,詩自然越寫越好,而詩心也就越來越完整圓融了。

相關焦點

  • 王國維給寫詩5條建議,句句切中要害,讀人間詞話,悟詩詞新境界
    因此,想要寫好詩,既要「善創」,即有所創新和發展;又要「善因」,即繼承前人之文脈。創造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需要建立在前人之基礎上。王和尚以為,如今之詩人不缺「創造性」,缺乏的卻是「繼承」,一言以蔽之,詩詞一道尚未摸清,何來創新?王和尚所認為的,如今學詩人缺乏的就是基礎和積累,亦是此意。
  • 唐朝詩人有點笨,兩行詩愣是寫了三年,也被世人讚譽了幾千年
    不得不說,他真的是大唐「最笨的」的詩人,他三年寫了兩首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在中國人的骨頭裡有一個詩人,尤其是大唐。石縣-李太白、詩聖-杜甫、Shigui-李賀、詩魔-白居易等,這些名字被後人使用了幾千年,使人們記住了他們的道德操守和思想才華。
  • 唐朝這位詩人有點笨,兩句詩愣是寫了三年,還被世人捧了上千年
    不得不說,他真是大唐「最笨的」詩人,兩句詩愣是寫了三年,還被世人捧了上千年,中國人的骨子裡面,都藏著一位詩人,這在大唐尤甚。詩仙——李太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等等,這些名字燭照後人幾千年,讓人們記住了他們的風骨氣節、胸懷才華。
  • 從古典詩詞中汲取戰疫力量
    「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見好詩來。但使生機斫未盡,紅蕖還向月中開。」本季詩詞大會播出檔期正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合力抗擊疫情的攻堅階段,中華古典詩詞學者葉嘉瑩先生以自創詩詞分享觀看感受,肯定了節目引導觀眾從古典詩詞中汲取心靈的力量,抒發共同戰疫的情懷,發揮振奮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這個「很多人」,大部分都是在學習格律過程中的詩人。在學習規則的時候,不遵守規則,是學習的大忌。如果在學習中抱著這種心態,完全就學不會。
  • 詩人「赴約」敦煌:給月牙寫一首詩,聽一聽沙子說的悄悄話
    詩人「赴約」敦煌:給月牙寫一首詩,聽一聽沙子說的悄悄話中國新聞網  作者:  2020-09-28 27日,「文化聖殿·人類敦煌玉門關
  • 蒙曼:長養詩心看遠方
    記載唐、五代詩人簡要的評傳。「《唐才子傳》是一本能夠講到好多詩人的書。而且您看一看,也可以知道,唐朝人寫傳記的時候一般怎麼寫。」關於《唐詩三百首》的版本,蒙曼說:「有一個喻守真先生的《唐詩三百首詳析》個人覺得不錯,其實我覺得只要內容是對的,哪一個版本沒有那麼重要,只要它這個三百一十多首選全了就是了。」
  • 王和尚講詩法:寫詩如何用典?兩秘訣可寫出精妙詩句,純乾貨分享
    今日談詩,王和尚細說詩詞如何用典。第一、概念解析:何為用典?其內涵與外延用典,也稱「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於詩詞文學則指「古代故事,或者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
  • 「詩魔」洛夫:筆墨詩心寫中華(圖)
    「詩魔」洛夫:筆墨詩心寫中華(圖) 2015-11-18 16:56: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洛夫與海內外詩人為《出三峽記》手書長刻石碑揭幕 王康明 攝   中新網宜昌11月18日電 (記者 郭曉瑩)11月18日,「長江三峽·兩岸同源」秋日詩歌行暨著名詩人洛夫詩歌《出三峽記》詩碑揭幕儀式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峽人家景區舉行,在40多名海內外詩人和藝術家的見證下
  • 宋朝和尚寫了首禪詩,28字無一生僻,其中的道理很多詩人都悟不出
    古代,詩詞歌賦是文人們表達內心感想的一種形式,其中禪詩是古詩詞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禪詩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文人們所寫,另一種是出家人所寫。而出家人中禪詩寫的較好的有齊己、寒山等人,他們的作品但從文字本身,很難與王維等大詩人相比擬,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大道理,卻是很多詩人都悟不出的。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舉凡政制、風俗、文化等等,能想到的老家什幾乎都想改革一番,行之千年的舊體詩自然無法倖免。圖:當代詩人周夢蝶,1921-2014,河南南陽籍,後定居海外舊體詩曾長期是我們的「國詩」。這什物雖在民國時代就節節敗退,被視為待清理的破銅爛鐵,可實際至今,還有龐大的作者群,在堅持寫作,在默默守護。
  • 「海納萬千 詩韻古今」 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陳更與煙臺讀者共覓詩心
    現場,陳更與讀者們面對面交談,一同走進詩的世界、共覓詩心。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冠軍,陳更被喜歡她的讀者視為「詩詞女神」。長髮及腰,長裙及踝,滿腹經綸,出口成章,是現場陳更的真實寫照。面對讀者,陳更以自己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經歷現身說法,講述「中國詩詞絕對不是賣弄文字的技巧,它裡面是有一個大世界的。」「古詩詞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讀詩?」「讀詩會讓我們獲得什麼?」
  • 摯誠詩心似火烈——紀劉章
    他遵囑老一輩作家、詩人的忠告,要永遠不脫離生活,不脫離養育自己的民眾。因此,他在興隆山區種地、放羊,當民辦教師和掙工分兒的文化站工作人員,這樣,將家鄉也帶動成天寬地美的「詩上莊」,將一家子哺育成詩情浸透的、父子齊上陣的「詩家」。 上個世紀80年代,為了紀念郭小川,大家趕往隆化。
  • 詩詞為何如此優美?掌握省略技巧,寫出優美詩句,寫好詩詞並不難
    王和尚論詩:寫好詩詞並不難,如何寫詩更精煉?今日談詩,王和尚重點說簡煉。詩是文字的藝術,也是語言的精華。言及藝術,自然要求其美感;說是精華,簡煉精確也是題中之義。雖然有「以文為詩」的寫法,但簡煉卻仍然是必須。
  • 貴陽有位「工地詩人」專為農民工寫讚美詩,一年多已創作千餘首
    這些深情的詩詞,就出自一位「工地詩人」之手,他白天在工地上幹活,閒暇時就在工棚裡寫詩詞,有時候一天要高產兩三首。工地幹活近35載,如今寫詩詞千餘首,其中很多是專為農民工寫的詩詞。記者日前在貴陽採訪了這位「工地詩人」。「工地詩人」石建祥。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61林岫:詩心作魂書作骨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61林岫:詩心作魂書作骨 【書家簡介】 林岫,1945年生,浙江紹興人,字蘋中、如意,號紫竹居士、頤陽書屋主人。196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
  • 唐朝詩人失意時寫了一首隨感詩,流傳至今成經典,還被納入教科書
    古人給我們留下大量的詩篇佳作,古詩帶有音樂的美感,含蓄,朦朧,寓情於景,要表達的情感,意義都融入到詩中,我們在欣賞詩歌時不僅感悟詩人內心情感的真誠流露,還能享受到詩歌的樂感美,古人還有邊朗讀詩作,邊搖晃著頭,像打節拍一樣,陶醉在詩詞的境界中。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我感覺古體詩和近體詩,就如同我們建房子一樣,「古體詩」建的房子能夠遮風避雨,不受嚴寒酷曬,住起來牢固、舒適就可以了,而近體詩則是要在這些基礎上,不僅看起來美觀漂亮,還要雕梁畫柱,要有亭臺樓閣等等,這就需要深入的研究了。
  • 韓愈經常被和尚打擾,寫了首拒絕的詩,情商超高,讀完佩服不已
    比如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宋文學家蘇軾,他就和許多僧人都是非常好的朋友,還因此流傳下來了許多的佳話。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他與佛印和尚之間的種種小故事,二人之間你來我往的小過招,當真非常有趣,讓人感到啼笑皆非。不過世事無絕對,雖然像蘇軾一樣喜歡與和尚交往的為人有不少,當然也有人是非常排斥的,比如說唐朝中期的文學家韓愈。
  • 96歲女詩人,北京電影節上的大女主
    因為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一位詩人的故事,而且一位女詩人,一位已經96歲高齡的女詩人。 這位電影節上的大女主究竟是誰呢?葉嘉瑩自幼喜愛中國古典詩詞,1945年畢業於當時的輔仁大學國文系,後來一生輾轉漂泊世界很多個大學,講授中國古典詩詞,最終回到了祖國,安家在南開大學。 這就是葉嘉瑩一生一句話概括出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