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在民間的影響力一度超過金庸

2021-01-09 新京報

聽到單先生去世的消息有些震驚,可能是聽多了他的聲音,總覺得這是一個「不會死」的人。但是想想,人有生老病死,享年八十四歲,也是高壽,唯有祝願老人家一路走好!遺憾的是,以後只有「書接前文」,等不來「下回分解」了。

現在的娛樂生活是綜藝節目、偶像劇和抖音、快手、微博的天下,評書這種傳統曲藝日益式微,對於部分90後和大部分00後來說,可能顯得十分陌生。但是在十幾年前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景況是大為不同的。那個時候廣播發展迅猛,在電視普及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個「匣子」——收音機,評書這種適合聽的藝術形式大行其道,王剛、袁闊成、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豔桂榮等人的聲音響徹南北,《夜幕下的哈爾濱》《西楚霸王》《水滸傳》《白眉大俠》《嶽飛傳》《隋唐演義》成了老百姓業餘生活的最大消遣。

在我看來其中最為流行的當屬單田芳了,凡有收音機處,必迴響單田芳略帶沙啞、遼闊的聲音,要麼是徐良在與下三門鬥爭、要麼是勝英在為民除害、要麼是童林靠著一身武藝縱橫大江南北……他的評書也成了很多80後、70後的記憶。

探究其中原因,會發現單田芳不光「說」得好,「做」得也好。他的評書產出多,「產品」加工流程非常快,質量也好,而且他能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文藝素材,比如他融合《三俠五義》《小五義》等評書創作的《白眉大俠》,就能看出《封神演義》的神韻。普度、雪竹蓮、於和率領下的三派對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大教派,門人爭鬥、正邪交鋒。他還能緊跟形勢,根據社會熱點和國家政策,及時創作各類弘揚社會正氣的作品,《江洋大盜緝捕紀實》《九十年代大案要案偵破紀實》等作品都引起了良好反響。

他有敏銳的市場意識,所以影響範圍非常廣泛。根據他的自傳《言歸正傳》回憶,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走穴」甚多,除了在茶社說書,還深入廠礦農村進行演出,不光收入頗豐,也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單田芳重新恢復說書,對自己的市場經營也頗為用心,並且在1995年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在當時的評書界乃至曲藝界是非常超前的舉動。對於剛剛正式進入內地的金庸小說來說,單田芳的影響力要大得多。所以,單田芳評書的流行是有道理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就是他對影視的關注。現在網際網路資本進入影視領域,利用網絡文學做源頭,培養小鮮肉明星收割粉絲,拍攝各類同質化的作品獲取市場收益,所謂的「IP模式」在單老那裡二十年前就玩過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消費文明興起,電視文化邁開步伐,他就與電視臺合作了大量的評書作品,也接觸影視劇製作機構改編自己的作品,這可能是國內最早的「IP模式」了。當時改編的是風靡中國的《白眉大俠》,山東三冠影視投資製作,把這部超長的作品改成了一部三十四集作品,趙恆煊飾演白眉大俠徐良、邢岷山飾演玉面小達摩白雲瑞,還沒成為冷麵元芳的張子健扮演假徐良王順,一時間萬人空巷,但是因為對原著改編太大,市場口碑不好。單田芳本人也對該劇頗有微詞,在十六年後出版的《言歸正傳》中仍然有點耿耿於懷。但是當年的攝影侯鴻亮現在仍活躍在影視製作一線,成為業界巨擘。不過,這部劇與隨後播出的《甘十九妹》開了當時內地武俠劇風氣之先,也代表著內地影視製作機構在這一領域探索的最高水準。隨著後來港資北上,帶來了更為高水平的影視製作工業和作品,金庸劇進入內地,《笑傲江湖》開啟了另一個時代。到了這個時候,電視文化成熟,整個娛樂形態發生變化,單田芳為代表的評書藝術開始退居次要地位。

筆者大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聽單田芳的評書,當時父親每天對著「匣子」聽《白眉大俠》,我也好奇就跟著一路聽下去。每天晚上七點打開收音機,成了全家晚飯時分的集體儀式。當時第一印象是這書好長啊,足足講了一年零仨月,後來順著這個由頭,一路聽下去。《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水滸外傳》《燕王掃北》《明英烈》《鐵傘怪俠》《龍虎風雲會》都聽了個遍,也知道了田連元、袁闊成、劉蘭芳等藝術家,一個故事同時可以聽好幾個人的版本。

「聽書長智」,我最早學會寫作品說故事,就大大受益於此。高中時代,學習壓力巨大,學校管得厲害,不能看書不能玩,當時買了一個五塊錢價位的袖珍收音機,晚上或者自習的時候,偷偷打開,耳機通過校服袖子塞在耳朵裡,各類評書、相聲陪伴我度過了枯燥的三年時光。在此,對單田芳老爺子說一聲謝謝吧。

前幾天,相聲藝術家常寶華去世,前幾年袁闊成去世,今天單田芳故去,老一輩藝術家日漸凋零,但是曲藝人才接續不上,發展也時刻徘徊在危機邊緣。如何從過度娛樂化的社會中為傳統藝術投注支持,可能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希望單老在天堂仍然能夠瀟灑地揮舞摺扇,響亮地拍一下驚堂木,說一句「書接前文」。單老,走好!

□何殊我(評論人)

相關焦點

  • 讀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這本自傳,了解單田芳老人的坎坷人生
    單田芳父親這一邊是說書世家,大爺、三叔都是評書演員,母親那一邊,幾個舅舅也是說書的彈三弦的。幫助王香桂創作新節目的,就是單田芳的三舅,號稱小聖人。在說書藝人當中識文斷字,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而單田芳的父母,雖然是很知名的藝人,卻不認識字。他們不喜歡說書藝人身上的江湖氣息,所以單田芳的父母都想讓兒子讀書、念大學。
  • 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縱有評書千萬章,人間再無單田芳!
    ,刻在了心上,一時間,淚流滿面,從這日起——縱有評書千萬章,人間再無單田芳!01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在中國,單田芳和他的評書家喻戶曉,有句俗語說,「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他的聲音特別,評書講的精彩,從藝時間又長,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錄音記錄的評書就已超過100部,據說每天有超過1億人在聽他所講述的傳奇,這其中
  • 單田芳去世:明天聽誰說評書?
    評書藝術家單田芳 圖 | 視覺中國單田芳:每天睜開眼睛就是評書單田芳先生是評書界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之一,如果他的評書每天播一回的話,可以播到2036年。在單先生說過的評書中,從來沒有觸及過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說我看過,但大多沒看完。電視劇我看過,我很喜歡他的東西,金庸那是武俠小說的大師,寫的細膩、絲絲入扣,我們說書喜歡有發揮空間的東西,他的小說沒有我們發揮的餘地,他的電視劇也太多了,再說書也沒什麼意思了」。
  • 回顧56載藝術人生,追憶評書大師單田芳!
    昏沉沉的午後, 蟲兒們的吱吱聲,風扇的呼呼聲,爺爺的半導體裡傳來單田芳的評書聲,大概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吧。可是2018年9月11日,帶給我們經典回憶的單田芳老先生,走了。他到另一個世界去講評書了。單田芳是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1954年走上評書舞臺,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 說書人,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 | 紀念評書大師單田芳
    一些「資深」評書迷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除袁先生之外的另外三位都不屬於「正宗的評書門」,而是出自唱大鼓書的門戶,靠說廣播和電視評書成名,將他們與袁闊成並稱「評書四大家」,既無法凸顯正統評書的「闊」字輩泰鬥的資歷與造詣,也對沒能通過廣播和電視獲得同等影響力的其他「評書藝術家」不公。
  • 單田芳走了,我很懷念他
    標題:「評書大師單田芳病逝 享年84歲」。「誒呀,單田芳過世了」,身旁的兩個女乘客也在看手機。「小時候總聽他的評書。」「啊,我爺爺現在在家還天天聽呢。」單田芳走了,而多少人的記憶裡,將永遠難忘他的聲音?時 代20年前,我是個小學生。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爸媽管得嚴,平日連電視都不讓看,說看電視累眼睛。
  • 單田芳老爺子千古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於9月11日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評書大師的跌宕一生單田芳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採訪時說:「領導講話說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能起到教化人類靈魂的作用,提的位置非常高。」但在「文革」開始後,單田芳成為批判對象,他被下放到農村,飽受勞累之苦,還被打掉了9顆牙齒。直到1978年,單田芳才終於被恢復名譽,得以重返評書舞臺。改革開放後,單田芳錄製了他最為膾炙人口的長篇評書《隋唐演義》。他退休後,從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
  • 追憶單田芳:醒木一拍笑歸去,六十載說盡酸甜苦辣
    單田芳父親為人忠厚,被鼓曲老藝人王福義看重,先是僱傭他彈弦伴奏,而後又把女兒王香桂許配給他,也就是單田芳的母親。單田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帶著他闖關東。來到東北後分別在營口、瀋陽、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演出。他跟隨父母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依靠母親天生一副好嗓子唱出了一個小康之家。
  • 全庸、金康、金庸新……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金庸「周邊」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金庸先生逝世兩周年。金庸的離世,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一個「武俠」時代的結束,但金庸先生自己說了: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世。是大陸一位專靠寫金庸小說人物而混跡於江湖的怪才。影視劇作品由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是金庸小說的再生產,他們帶來的影響更大,因為90後甚至00後們,大多數是不會讀金庸小說的,他們都是通過影視劇作品來了解金庸,走進金庸的武俠世界,而這也是經典作品的厲害之處。
  • 單田芳去世兩年了,我很懷念他.
    今天,是單田芳先生逝世兩周年的日子。喜馬上有眾多單老的聽眾,他們給天堂的單老留下了很多話。單田芳先生逝世後,他那巨大的影響力依然存在著,就如長達百年的「鯨落」。 在喜馬拉雅的熱搜上,「單田芳」三個字依然佔據了巨大的流量,有些時候,這個名字可以衝到全站熱搜榜的前兩名。
  • 論金庸小說影響力排名
    之所以把《笑傲江湖》排在第一位,是因為這部書已經超越了武俠小說範疇,小說已經上升到了政治學的地位,由於該小說的創作年代正值中國國內文革風暴,所以,金庸先生在書中或多或少對文革現象進行了影射,很多地方都可以對號入座。書中明顯闡述了政治鬥爭,和對政治鬥爭的無奈,為此該書影響力極大,這或許是金庸當初創作小說時也沒有想到的。
  • 單田芳去世了,他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雖然不久後單田芳考上了東北工學院,但是在學業和生存面前,單田芳不得不選擇後者。也許是冥冥中註定,中國要出這麼一張「國嘴。」孩提時代的單田芳1954年,單傳忠輟學下海,拜師學藝,取了藝名叫「田芳」。也是這一年,他跟比自己大8歲的妻子王權桂結了婚。結婚後的單田芳從營口北上到了鞍山,加入鞍山市曲藝團。單田芳首次登臺是1956年的大年初一,說的是《大明英烈》。
  • 評書大師單田芳:為報恩娶大8歲姐姐,妻子去世後他決意不再娶
    提到評書界四大家,一般公認的是單田芳、袁闊成、劉蘭芳和田連元,四位當中,論及作品數量及影響力,單田芳老先生排第一,恐怕沒什麼異議。 他的評書改編的電視劇《白眉大俠》是上世紀90年代的熱播劇,而他本人的評書作品超過了一百部,對於90後之前的很多人而言,那句蒼勁而略帶沙啞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應該是童年時揮之不去的深刻記憶之一。 單老先生已於2018年去世,但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依舊在世間流傳。
  • 單田芳評書作品集
    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全書共一百回。《亂世梟雄》講的是東北王張作霖和其子少帥張學良的傳奇故事,是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先生根據大量的歷史材料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這部評書語言生動,人物鮮明,懸念環環相扣,故事引人入勝。《亂世梟雄》在講述張氏父子傳奇經歷的同時,還向人們描述了清末軍閥混戰的特殊時代背景,讓人們從一個側面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近代歷史。混戰的特殊時代背景,讓人們從一個側面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近代歷史。
  • 50部單田芳評書 免費下載,打包下載
    單田芳大唐皇妃提取碼:ard2單田芳風塵豪客提取碼:f6ek單田芳大河風流提取碼:w8hl單田芳安史之亂提取碼:yepq單田芳百年風雲提取碼:pcgm單田芳大明演義提取碼:ir1b單田芳大唐驚雷提取碼:d80p
  • 單田芳遺願是重錄《白眉大俠》等經典
    單田芳母親在表演。圖來自單田芳微博單田芳全家福。圖片出自《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由中國工人出版社提供圖為2012年單田芳在位於東四環的居住小區與愛犬遛彎。新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單田芳孫女單子惠,據她透露單田芳因肺部感染於今年六月初入院接受治療,11日突然心臟衰竭,先生去世時面容安詳宛如熟睡,沒有任何痛苦,並通過新京報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單子惠表示靈堂將於13日設置在家中,家人都很平靜,在忙於安排後事相關事宜。據悉單田芳先生的遺體已於昨日17點30分左右離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八寶山革命公墓。
  • 他們把金庸遊戲賣到了日本,還被日本App Store推薦了
    隨著近年傳統文化在年輕人群中復甦,中國的文化符號跟著留學生和遊客的腳步走遍了世界,文化輸出已經成為民間和文娛行業的共同願望。在文化娛樂領域中,遊戲算是率先出海的品類之一,伴隨遊戲一起出海的,還有遊戲本身攜帶的中國文化要素。
  • 金庸,金庸!
    以前有一些作家去世,我其實並沒怎麼看過他們的東西,但找著資料總能說出點什麼。但到了金庸,雖然我看過他每一本書,還看了電視劇,看了各種電影,玩過一大堆相關的遊戲。結果憋了半天,一個完整的句子都打不出來。只能嘆息著說一些隻言片語。1,倪匡,金庸,蔡瀾,黃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 金庸先生離世,印度阿米爾汗也發文悼念,沒想到金庸影響力這麼大
    金庸先生突然離世,印度演員阿米爾汗、武俠導演張紀中等藝人悼念今天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消息就是武俠小說金庸離世了吧!這樣的消息給人真的是太震驚了,畢竟昨天大家才經歷了著名主持人李詠離世的消息了,金庸先生可以說是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經典的武俠小說讓人回味無窮,其中很多藝人也是因此走紅,今天張紀中以及印度演員阿米爾汗等藝人悼念!首先是張紀中導演悼念金庸先生很是正常,畢竟張紀中導演拍攝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是因此功成名就,張紀中導演和金庸先生的關係應該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