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單田芳:醒木一拍笑歸去,六十載說盡酸甜苦辣

2021-02-19 藝綻

昨日,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逝,享年84歲。世間,從此再無單老的「且聽下回分解」。

在電視技術普及之前,中國的幾代人從小聽著「半導體」長大,老舊的收音機裡面傳出單田芳略帶沙啞的聲音,那聲音講述著各種充滿傳奇的故事,把忠孝節義講得深入人心。如今,年輕一代聽評書的越來越少,老一輩說書人也漸漸遠去。今天,藝綻君(ID:bjvariety)陪你追憶單老的人生,走近他評書桌背後的酸甜苦辣……

1934年12月17日,單田芳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

單田芳的父親一生命運多舛,小時候做過童工,因營養不良患了一種叫「大頭翁」的病。家裡清貧拮据,單田芳的伯父曾拜了一位鼓書老藝人為師,學說書唱西河大鼓。憑著悟性和努力,伯父很快就登臺演出,支撐起家庭開銷。在他的影響下,單田芳的父親、三叔也相繼拜師學曲藝,一家人走上了同一行。

單田芳父親為人忠厚,被鼓曲老藝人王福義看重,先是僱傭他彈弦伴奏,而後又把女兒王香桂許配給他,也就是單田芳的母親。單田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帶著他闖關東。來到東北後分別在營口、瀋陽、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演出。他跟隨父母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依靠母親天生一副好嗓子唱出了一個小康之家。

 

△正在唱鼓曲的單田芳母親王香桂

單田芳六歲時上私塾,學習「人之初、性本善」;八歲上「洋」學,學習國文和日文。上學後,他邊讀書邊幫助父母抄寫段子、書詞,十三四歲時就已經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有句話叫「在行恨行」,父母希望他將來找一個令人羨慕的好職業,改換門庭,徹底擺脫曲藝這個屬「下九流」的行當。單田芳回憶,自己因此從小對說書、大鼓書十分厭煩。

△年輕時的單田芳

然而,1951年一場大禍降臨到這個曲藝世家,一家人蒙上了灰色的身份。母親離婚改嫁,單田芳輟學,後與比他大八歲的西河大鼓演員王全桂結婚。

婚後,妻子勤懇地表演西河大鼓補貼家用,而單田芳卻未能解開對說書職業的心結,不願從事這一行當,一度以「打鳥」為業。妻子懷孕後,時常嘮叨單田芳不務正業。王全桂性格耿直爽快,說話一針見血,被妻子傷到自尊的單田芳決心證明自己:「我要學說書,今後我養活你。」

在我還不會說書的時候,是她(妻子)養著我,供給著我的家庭,又是她的慧眼及督促,把我逼上了『評書之路』。」在追憶妻子的博文中,單田芳說。

說書的本領可不是說一句豪言壯語就能掌握的。學說書時,單田芳出了不少糗,也吃了很多苦。

單田芳找來一個八仙桌,扶著桌子在家偷偷地練習。手也不閒著,比比劃劃,搖頭晃腦,往往動作跟嘴很不協調,就怕一筆劃再忘了詞兒,光說又忘了動作。就這樣天天練習,單田芳逐漸找到了感覺。

1956年第一次登臺表演時,22歲的單田芳說的是《明英烈》。他念念有詞滔滔不絕,一句接一句趕得自己上氣不接下氣。雖是數九隆冬,他渾身上下都是汗。被經理提醒後他才發現自己忘了時間,忙對觀眾說:「對不起,對不起,今天就說到這吧,如果您願意聽,我明兒個接著講。」 他回憶,自己眼睛也不敢看觀眾,只好朝著天花板方向講。「第一次表演,初學乍練,一登臺都不知道怎麼說,感覺是胡說一通,說完都想不起來說了些啥。」

從那時起,20來歲拿起了驚堂木的單田芳,說三國話隋唐,說英雄好漢、才子佳人,一說就是60年。

在單田芳的藝術生涯中,有錄音記錄的評書就已超過100部,據說每天都有超過1億的聽眾在聽他講述的傳奇,這些觀眾囊括了從30後到90後的幾代中國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對於單田芳來說是「好事接踵而至」的時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藝術文化領域生機煥發,評書這朵單田芳眼裡的「小花」也受到了重視。當單田芳被介紹去鞍山廣播電臺去錄製評書時,妻子與他喜極而泣,「這對一個演員來講真是最大的願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陝西電視臺邀請單田芳錄製長篇電視評書,題目由單田芳來定。電視臺以八十元一集的「天價」報酬為單田芳錄製《三國演義》,從此單田芳的評書從電臺走向了電視臺。在這些媒介的推動下,他那有魔力一般的評書席捲了全國的大街小巷。從1981年開始,他先後出版近四十部評書,是全國出版評書最多的曲藝演員。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這句廣為流傳的話中足見單田芳所受的歡迎。

評書看似是單一的聲音的藝術,實則極其考驗說書人的綜合能力。「我們說書是即興的,知道個大概,其餘的憑自己發揮。這要看你自身的知識豐富否(肚囊寬不寬)。」單田芳的評書都是脫稿的,那精彩的語言、恰如其分的語調和節奏,都是其評書魅力的重要元素。

在評書《千古功臣張學良》中,單田芳這樣描述趙四小姐在蔡家舞廳初見張學良的情景:

「再看趙四。趙四本來想走,可是不知為什麼,好像磁石吸鐵一樣,把她牢牢地吸住了,站在那兒如同木雕泥塑一般,眼睛盯到張學良身上。

二姐回過頭來,小妹』的『妹』字剛發出半個音,看到趙四失神的情態便停住了;二姐盯看了小妹好一陣,才又『小妹,小妹』地連叫兩聲,趙四才回過神來,一時自覺失態,有點不好意思。

二姐說:『你不是要走嗎,你姐夫把司機叫來了』。趙四一時有點慌亂,說:『我、我先不走,再待會兒』。」

不管是當時場面的調度還是人物的言行情態,宛如讓人真真切切地看了一場電影,畫面感十足。

單田芳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是迥異的。單田芳的口中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的英雄,也有「身矬矮小,瘦小枯乾,最顯眼留著狗油胡,七根朝上八根朝下」的翻江鼠蔣平。那誇張又詼諧的描述,令人捧腹大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浮眼前,殘暴惡醜,仁義善美,都在他描述的大世界中。

就連抽象的「感覺」,單田芳也是講得具體生動,最好的語文老師或許也寫不出這樣的範例:他講呂洞賓對人間之事他皆好奇,什麼滋味也都想嘗嘗。有一次呂洞賓就充當犯人,感受被處以極刑的滋味:「刀過似雲片,心似滾油煎 ,牛車四十轉,一命染黃泉!」 那砍下去的刀子像雲片划過,受刑者的痛感還活躍著,心在滾油裡煎熬,疼痛卻像慢悠悠、不停顛簸的牛車輪子轉了四十轉才結束。

單老對人物的評點,也是評書中的精髓。那些令人感慨萬千的人生,他會悲嘆一句話:「時也!運也!命也!」讓人悽愴而淚下。「人生在世難難難,苦辣酸甜麻澀鹹,起早貪黑為張嘴,爭名奪利不停閒。」他評點的故事裡的人,也戳中了聽故事者的心坎。有一次單田芳參加籤售活動,有盲人聽眾在家人陪伴下趕來,感謝單田芳讓他「看到」如此恢弘的世界。

單田芳經典定場詩摘選

1、《七傑小五義》

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

2、《大唐驚雷》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惹禍根苗,氣是雷煙火炮。

3、《白眉大俠》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4、《童林傳》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貴之家有有有,貧寒之家寒寒寒。升官發財得得得,兩腿一蹬完完完。

5、《隋唐演義》

走遍天下遊遍洲,人心怎比水長流。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變憂。庭前背後言長短,恩來無意反為仇。只見桃園三結義,哪個相交到白頭。

6、《童林傳》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頃刻興亡過首。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撒種後人收,無非是龍爭虎鬥!

隨著電視劇藝術日益受到觀眾的喜愛,因為那具象而又有著視覺刺激的光影能讓觀眾被動中也能接受到信息。對此,單田芳曾說道:「評書屬聽覺藝術——我說你聽,可天馬行空,想像無限;電視劇則不然,受各種條件所限,很難達到我們遐想之需要。」他也開始琢磨,如何讓年輕人了解評書藝術。

1992年,將單田芳「逼上」評書之路的妻子驟然離世,單老悲慟不已。「我們倆相伴三十八年,她的突然離去真叫我肝膽破碎,萬念俱灰。」

退休以後,單田芳從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1993後幾年間,他錄製了《七傑小五義》、《百年風雲》、《薛家將》等評書,都獲得了很好的反響。退休以後的單田芳甚至比退休前還忙。「儘管累一點,但這個累裡是帶著甜的。」

2000年單田芳罹患胃癌接受手術,但仍繼續創作並錄製了20餘部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他重視培養年輕評書表演者,女兒也與他一起從事曲藝教育的工作。

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 2009年他被定為「評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不過,熱心於評書藝術傳承發展的他很快又出山,以75歲高齡錄製現代電視立體評書《羊神》。「這些年媒體上冠我為『藝術家』、『大師』什麼的,看到聽到這些讚譽當然高興,我相信沒有人不愛聽順耳的。」單田芳說,自己不過是一個說書的藝人。

這個「說書的藝人」忘記了自己的年齡,80歲左右,還保持著凌晨三四點起床錄評書的習慣。他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和年輕人交流,緊跟時代開設網絡書場,創辦公司,迅速向「新媒體」靠攏。還曾戲稱:我今年八十一歲,地道的「八零」後了!

△單田芳通過微博微信與聽眾交流

他也會樂觀地調侃自己的糗事。 「有次我剛鑲上假牙,但說書假牙不好使,結果我吐字太用力,說『呔,你往哪裡走……』噗——假牙噴出來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趕緊讓他們打著手電把我假牙給找回來。」

從傳統書館的一桌一人一醒木外加一把摺扇,到廣播電臺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再到電視螢屏的聲畫結合,單田芳的評書生涯一直在與時俱進。

如今,那個說書人已不在,聽書人仍在回味。

也許就像於丹說的:「誰能像他一樣,風靡全國幾十年?單先生的聲音辨識度太高了,滄桑,渾厚。他一張嘴,那就是沙場,就是江湖,所有的歷史演義風雲變幻,都在他一個人的聲音裡。單先生留下的那些作品,將永遠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文化回憶。

相關焦點

  • 回顧56載藝術人生,追憶評書大師單田芳!
    昏沉沉的午後, 蟲兒們的吱吱聲,風扇的呼呼聲,爺爺的半導體裡傳來單田芳的評書聲,大概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吧。可是2018年9月11日,帶給我們經典回憶的單田芳老先生,走了。他到另一個世界去講評書了。單田芳是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1954年走上評書舞臺,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 醒木一拍大笑而去,下回分解又在何時 | 單田芳逝世一周年
    因為按輩分我師傅是慶字輩的,我應該是田字輩的,從此單傳忠改名叫單田芳,我師傅還當眾宣布,今天是雙喜臨門,一是收弟子,二是祝賀全桂和田芳的婚禮,同日我跟全桂也領了結婚登記證,成為正式夫妻。做長者的想得周到,有道是名不正言不順,做什麼事情,都要正大光明。
  • 單田芳老師病逝:「下文分解」已成絕響,再無人接「上回說道」
    適逢工作日,上午忙的暈頭轉向,下午才有暇上網,吹吹牛看看書,一如平常一樣。直到臨近傍晚突然收到一條新聞推送:2018年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復,我知道,一個時代結束了。可能有無數評書迷跟我一樣,從小是聽著單田芳老師的評書長大的。猶記得孩提時,那時候還不流行手機,電視節目也沒如今真的豐富。
  • 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縱有評書千萬章,人間再無單田芳!
    ,刻在了心上,一時間,淚流滿面,從這日起——縱有評書千萬章,人間再無單田芳!在電視和智慧型手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人們守在小小的收音機旁,聽傳奇人物,英雄故事,光怪陸離,又妙趣橫生,驚堂木一拍,白紙扇一抖:「咱們言歸正傳!」
  • 電視劇《隋唐演義》出品人追憶單田芳:他嚴格到劇中秦瓊賣馬 必須...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赫)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於今日下午因病去世,享年84歲。2013年,根據單田芳評書為藍本改編的電視劇《隋唐演義》集合了一眾實力派演員,取得了不錯的收視。該劇出品人程力棟接受新京報專訪,追憶起單田芳時,他說:「單老師為人非常隨和、平實,但對於作品的把握卻非常嚴肅和嚴謹。
  • 評書從此再無大師單田芳
    評書從此再無大師單田芳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自己去。老天很守時的帶走了他,天堂需要一位評書藝術家,來為那個世界增添一份色彩,閒暇之餘打開手機和電視的時候,忽然看到一條醒目的消息:評書界泰鬥單田芳大師去世了。
  • 「醒木」的前世今生
    導語:相聲演員上臺表演都有一套「三大件」——扇子、手帕和醒木。那你知道醒木到底是源自何處?又是如何應用到相聲之中嗎?
  • 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從此預知後事如何,再無下回分解...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初識單田芳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時候的娛樂項目遠沒有那麼豐富,為數不多的樂趣就是晚上6:00的動畫城和收音機裡單田芳老師的評書。第一次聽到他的評書,說的是《白眉大俠》,沙啞的嗓音一開口「上回書說道...白眉大俠徐良手持金絲大環刀....」
  • 單田芳曾因被禁止說書氣啞了嗓子 這一輩子的身份證竟然是錯的?
    1979年5月1日,輪到單田芳閃亮登場。劉蘭芳是鞍山的,單田芳也是鞍山的,雙「芳」爭豔,誰與爭鋒?單田芳重返書壇,他的獨特風格徵服了億萬聽眾的心。他的評書非常有畫面感,一塊醒木,一把摺扇,說盡千軍萬馬,古今興亡。而沙啞的嗓音不僅沒有成為他的短板,反而變得非常有辨識度,也算是因禍得福。
  • 一襲長衫,一把紙扇,一聲醒木,歲月長河裡餘音充盈
    ,一把紙扇,一聲醒木,在歲月的長河裡餘音充盈。父親聽罷,哈哈笑起來,說:「這孩子說得可真好!你敢上臺嗎?」我也不懂得什麼怯場不怯場,就說:「那有什麼不敢的?」第二天晚上,我父親對觀眾說:「下面這段兒不收費,我和一個票友說。這個票友不是別人,是我兒子。」觀眾記得那個整天在這混的小孩,都哄堂大笑。於是我登臺與父親合說了一段兒《捉放曹》。這下不得了,觀眾的鼓掌叫好聲仿佛要把房蓋兒掀上天去!
  • 讀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這本自傳,了解單田芳老人的坎坷人生
    前面我們說了單田芳老人少年時的經歷(沒看的朋友出門左轉),下面說說老人是怎麼從跑江湖的轉變成文藝工作者的。單田芳在這本書裡提到他媽媽王香桂的時候,總說一句話,叫「鼓槌一響,黃金萬兩」,什麼意思呢?用現在的話說,他媽媽是明星,只要市面上太平,能在茶館裡說書,茶館裡就座無虛席,家裡的收入狀況就非常好。
  • 評書大師單田芳去世,還記得那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多想在聽一次老先生再說一次:「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聽過的老先生為我們講故事,今天,我們就講一講,單田芳老先生的故事。單田芳先生出生於1934年,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他的外祖父是闖關東過來東北的,也是瀋陽最早的竹板書藝人,母親王香桂是三十四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父親單永魁是弦師,大伯單永生是西河大鼓演員,三叔單永槐是評書演員。
  • 電視劇《醉玲瓏》插曲 不如笑歸去周傳雄歌詞介紹
    雁南飛 輕嘆離人未歸  琴聲碎 曲終心字成灰  笑去歸 惟願與你長醉  周傳雄  「《醉玲瓏》插曲」《不如笑歸去》  全網公開  聽見時代傳媒誠意出品  《醉玲瓏》開啟九轉玲瓏陣進入第二時空。今日,由「情歌教父」周傳雄獻聲的《醉玲瓏》插曲《不如笑歸去》正式上線。
  • 單田芳評書裡那些最生動的話兒
    我做《谷園講通鑑》,開始時就很想找那種感覺,可是,那也是功夫啊,學不來。      從網上找的這些話,我看著,都能想到他的語氣腔調。類似的,應當還漏掉不少,歡迎補充。      有一次,去理髮,門口一大爺衝我笑:你就是那個在電視上說書的吧?      我笑笑:是啊,我就是那個說書的。
  • 單田芳老爺子千古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於9月11日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評書大師的跌宕一生單田芳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採訪時說:「領導講話說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能起到教化人類靈魂的作用,提的位置非常高。」但在「文革」開始後,單田芳成為批判對象,他被下放到農村,飽受勞累之苦,還被打掉了9顆牙齒。直到1978年,單田芳才終於被恢復名譽,得以重返評書舞臺。改革開放後,單田芳錄製了他最為膾炙人口的長篇評書《隋唐演義》。他退休後,從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
  • 袁闊成之後,再無醒木聲
    換成另外一種更加易懂的表達便是:袁闊成之後,再無醒木聲。  曲藝行當歷來有極為看重門戶和師承的傳統,沒有磕頭拜師經歷,自學成才的藝人被稱之為「海青」,往往受到圈內人的擠壓和排斥。相反,那些生長在曲藝名家的學徒則會因其門裡出身、「血統純正」而獲得推崇和擁戴。
  • 馬未都:單田芳先生駕鶴西歸
    單田芳先生駕鶴西歸,我寫了小文悼念,沒曾想一晝夜之間,點擊量逾兩千萬,可見先生的藝術與人格魅力。
  • 單田芳走了,我很懷念他
    標題:「評書大師單田芳病逝 享年84歲」。「誒呀,單田芳過世了」,身旁的兩個女乘客也在看手機。「小時候總聽他的評書。」「啊,我爺爺現在在家還天天聽呢。」單田芳走了,而多少人的記憶裡,將永遠難忘他的聲音?時 代20年前,我是個小學生。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爸媽管得嚴,平日連電視都不讓看,說看電視累眼睛。
  • 單田芳去世:明天聽誰說評書?
    雖然單田芳不喜歡評書,也沒學過評書,但由於在評書家庭的環境裡生活,平時家裡人聊天也都離不開評書,聽來聽去也就聽明白了。「我父母都沒有文化,聽到有什麼好故事就讓我記下來,把『梁子』(梗概)寫下來,用腦子記、用筆記,一般的書就都記下來了。」一開始,他還想著是個過渡,將來有機會我還是要去求學。沒想到他一下就走紅了。「我一高興,就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