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和《雨月物語》說開去

2020-10-13 樂影秋帆

1956年,58歲的溝口健二去世時,黑澤明曾經悲痛地說:「溝口走了,我們再也找不到能如此清晰、真實地表現過去的導演了。」這段話見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世界電影史綱》一書(黃文達編著),然而該書並未對黑澤明的「表現過去」一說提供專門的解釋。在溝口創作的79部電影中,被黑澤明認可的莫非只是其中的古代題材部分?如果小津的電影可稱作具有某種「潔癖」意味的話,那麼溝口是否可算崇尚古意的大師呢?



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電影界真是群星璀璨,佳作迭出猶如井噴,以至於日本《電影旬刊》評選百年百佳,位居前列的,十之六七出自這個時期,這真令人驚訝。是日本的電影評論專家過多的集體懷舊呢,還是日本電影果真一代不如一代?翻閱影史資料可知,溝口接連三次在威尼斯電影節揚名,是緊接在黑澤明的《羅生門》的日本電影走向世界的第一波衝擊之後的,1952年以《西鶴一代女》獲最佳導演獎和國際獎,1953年以《雨月物語》獲銀獅獎(該年金獅獎空缺),1954年以《山椒大夫》再獲銀獅獎。需要強調的是,該年和溝口共享銀獅獎的有黑澤明的《七武士》、費裡尼的《大路》、卡贊的《碼頭風雲》,雖然獲獎不是一切,但從這幾部傑作在影史上所佔據的非凡地位來看,稱溝口為20世紀之殿堂級大師,決非過譽。平常我們說黑澤明代表了日本電影最先被世界接受的一股力量,但事實上,溝口的影片是絕不遜色的,區別也許只在他的過早離世,沒有了黑澤明晚年的那種捲土重來。


很難說獲獎的這三部影片是否代表了溝口的頂峰水準,但它們的題材,倒的確是古代的,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表現過去」?《西鶴一代女》講的是一個淪落於街頭的妓女的哀痛一生,她也曾有過愛情生活的瞬間享受,但終於悲劇性地落入男權社會的侯門之中,幾經轉手,年華老去之後又被整個社會所遺棄。溝口是否僅僅講了一個女人的悲慘故事?顯然不是,我們且來看看影片裡出現的男性形象。除了那個曾經冒死向她求愛的武士以外,上至公卿,下至強盜,哪一個不是人物委瑣、行為卑劣?這部電影,從手法上講,有兩處令人難忘,一個是影片的首尾,都是田中娟代飾演的老年阿春在幽暗的街巷獨行的場面,把她的一生的過程,表現為一個無人問津的老妓女的慘澹回顧;另一個是她一度皈依佛門寄託來生,然而羅漢堂裡的菩薩面容令她想起了一生所遇的眾多醜惡的男性,溝口在此用了一組疊化鏡頭表達他對惡俗不堪的男性社會的批判。整部影片中,光景悽慘的女主人公一直保持著畫面的居中位置,而且形象乾淨柔和,和她身邊走馬燈似變換的男性形成鮮明對比。顯然,這裡有著溝口的電影理念,至此,他的「女性電影大師」之稱的來歷也已讓人知曉。


據專家的意見,溝口的風格屬於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對長鏡頭的運用幾乎達到極致,有所謂「一場戲一個鏡頭」的說法,而且,她的電影幾乎沒有特寫,我們看到的基本上是遠景和全景,這樣,影片就變得緩慢而細緻。我不清楚溝口有沒有繪畫的經歷,但他的影片至少在影像造型上,頗有一種日本傳統的浮世繪風格的滲透,如果溝口能夠活到彩色電影時代,他必然會在造型方面有更多的設想和收穫。溝口的長鏡頭,用得最出色的恐怕還是在《雨月物語》裡。在詭異的氛圍裡,溝口講述了一個《聊齋志異》式的故事,影片選用上田秋成的志怪小說《雨月物語》中的兩則《淺矛之宿》和《蛇性之淫》。按照電影史佐藤忠男的說法,影片有來自日本民間的能劇的影響,充滿其間的「幽玄」意境的營造尤其難得,但這一切得歸功於溝口的長鏡頭調度和繪畫般構圖。


例如片中人物霧夜划船去集鎮的戲,霧氣靄靄,水天一色,若隱若現的遠方神秘莫測,整個構圖是東方潑墨山水和西方印象主義繪畫的混合體,在悽婉的音樂陪襯下,溝口將觀眾帶進了夢幻之境。既然是鬼故事必然得在影像上做足文章,在男主人公去莊園的路上,前景的蘆葦和緩慢行走的他們之間造成了一種隔離,陰森從蘆葦叢中慢慢滲出,不由得讓人為男主人公的命運擔憂。在鬼屋裡,溝口以燭光、樹影、屏風、紗簾來營造幻景裡的陰冷和疏離。在相歡共浴的場景裡,月色婆娑,輕波微漣,溫泉的水汽增添了情慾的迷離之感,但點到為止,催人浮想。同樣的在晨光下,女鬼嫵媚地梳妝、嬉戲和碧波遠山相映成趣,充滿了情慾的歡愉和妖嬈,以夢境和幻覺之美,相信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沉湎其中,正所謂歡喜無量,也許這正是溝口追求的一種格調吧。


然而這樣的一部鬼片,呈現出來的依然是溝口的女性中心觀,而且是深深地根植於日本傳統美學的。我後來看小林正樹的《怪談》,裡面《黑髮》一段,故事和它多有雷同,難說沒有來自溝口的影響。在結束本文之前,不妨再提一下溝口戰前所拍的那部《浪華悲歌》,這部短小的現代劇現在看來還有種種幼稚之處,但溝口後來的成就,在它裡面已經有了某種雛形,影片結尾,女主人公絕望地離家出走,一路走在夜色裡,最後停格在一個特寫上,如同一個強烈的休止符,這樣的處理,在電影藝術的初級階段,其實就是一個創舉。


賀秋帆|2016年11月11日


O O O


音樂/ 電影 / 人文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樂影秋帆」

相關焦點

  • 《西鶴一代女》溝口健二的比喻
    西鶴的性格特徵是不突出的,她有堅忍而倔強的性格,卻不能保持自己的堅強與信念,就像風鈴一樣有自己的模樣卻仍然避免不了在被風吹著走完人生。所以說溝口健二在構建這個故事的時候構建的與其說是一個悲劇的女人,不妨說他在建築一個名為西鶴的比喻,除了西鶴之外的所有人都在參與對比喻的建築和完成。
  • 女性電影大師 溝口健二
    溝口健二終其一生幾乎都是在為日本底層女性素描並用《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山椒大夫》把東方式的幽玄審美帶到威尼斯電影節無論是《雨月物語》這樣傳奇色彩濃鬱的驚悚片當黑澤明使時代劇題材充滿現代感和西方情趣的時候,溝口健二卻發展了比時代劇更為遙遠的情調。溝口健二的作品帶有很濃的儒學味道,很多直接取材於東方古典文學名著,其中甚至不乏中國文學名著:如《西鶴一代女》的原型出自中國情色名著《痴婆子傳》,《楊貴妃》改編自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等。溝口健二是日本電影藝術家中,最早也是最頑固地意識到[[日本]]傳統文化的大師。
  • 《西鶴一代女》溝口健二的電影語言
    看了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給人的最大印象是,通過慢慢移動的鏡頭訴說一個悽美的故事。溝口導演,他仿佛置身其外,以觀眾角度來收攝場景。言語不需要很多,眼神、表情則是表達的方式。下人因為偷情而被處死的那一幕,揮刀而下,卻把鏡頭戛然止住。西鶴一家被驅出城市的那個鏡頭,同樣令人難忘。觸動得了觀眾才是影像表達的一個目的。
  • 最先懂溝口健二大師風範的,其實是戈達爾他們
    《近松物語》(1954)是溝口健二多產的職業生涯中最後階段的關鍵影片,但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品《西鶴一代女》(1952)、《雨月物語》(1953)和《山椒大夫》(1954)相比,這部影片一直顯得黯然失色。後三部影片都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收穫了重要獎項,也有人稱之為「三部曲」,並譽其為溝口健二成熟時期的巔峰之作。
  • 《西鶴一代女》展現日本京都妓女悲劇一生 溝口健二田中絹代走出陰霾
    日本電影巨匠溝口健二導演的《西鶴一代女》(1952),改編自井原西鶴的長篇小說《好色一代女》,西鶴二字即源於這位厭世的江戶時代的作家,影片描述妓女阿春的坎坷人生,獲當年日本《電影旬報》十佳影片之一及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溝口健二的影片始終以女性的立場為出發點,對專橫的男性的封建社會進行批判。
  • 任重觀影會第十二映:溝口健二《雨月物語》
    >戰國時代,琵琶湖附近的一個小山村裡住著源十郎(森雅之飾)和妻子宮木(田中絹代飾),還有妹夫藤兵衛(小澤榮飾)、妹妹阿濱(水戶光子)。╜觀影短評 在描述這樣一部影片時,,我由衷地感到言語之蒼白。
  • Day 157 來自《雨月物語》的莊嚴與幻覺
    和電影生活在一起第157天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片名:雨月物語 (1953),溝口健二
  • 《西鶴一代女》阿春的悲劇。
    「絹代」二字有種柔和的女性氣質,似比那時國人熟悉的「山口百惠」、「中野良子」有著某種出塵意味。      短訊旁附載了田中絹代盛年的照片,不是很美,關於她生平介紹提到了《西鶴一代女》,一個引起童年無限想像的名字。鶴本神物,飾之以方位,恰如孔雀之東南飛,便陡生意趣,西鶴,是地名?是家族名?還是這個一代女的雅號?而一代女是一個人?抑或一群人?都是童年的謎。
  •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評溝口健二《雨月物語》
    晚上選了一部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看完,現端坐桌前,寫篇短評,略表敬意。 《雨月物語》開頭,戰國時代琵琶湖附近的一個小山村裡住著源十郎(森雅之飾)和妻子宮木(田中絹代飾),還有妹夫藤兵衛(小澤榮飾)、妹妹阿濱(水戶光子)。他們以開小瓷窯、燒制瓷器為生,戰亂中,源十郎想趁著戰亂發一筆橫財,而藤兵衛則想著成為一名武士,出人頭地。
  • 戀妓女、得性病、死於白血病,這麼衰的日本名導真是獨一個丨5.16《雨月物語》
    日本的大導演,你應該知道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卻會對另外一個人---溝口健二知之甚少。1952年作品,讓溝口獲得國際關注的《西鶴一代女》溝口健二自小出身於貧寒家庭,為了生活,他年長的姐姐曾當藝伎,後來又成為了貴族的小妾。
  • 推書 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評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
    霧氣和湖水都很怪異,水汽沉重,好像是畫上去的布景(但是溝口健二的外景本來也拍得很好)。這個場景裡出現的一切都像是象徵。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所有一切都是沁潤著思考的靈感和活力的功勞。船頭從濃霧中駛出,劈開水面,水裡倒映著瑩瑩火光,晝夜難分,在這裡時間也變得模糊了,拍打在船身上的波浪發出的汩汩聲和阿濱枯澀的嗓音打破了此刻的寧靜。
  • 《西鶴一代女》西鶴一代女:一曲女性悲歌
    溝口健二善於描摹女性,被稱為「女性電影大師」,此點與成瀨己喜男倒是相同,但在溝口這兒,時代劇最具特色,視角直指封建社會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而《西鶴一代女》是這類影片中最具代表的一部。溝口健二有意將主角阿春的命運展現為一段「史詩」,不僅將所有目光都傾注於這位不幸的人物身上,同時在情節的編排上緊隨阿春的數次「落魄」展開。
  • 西鶴一代女:體態與記憶
    西鶴一代女:體態與記憶記得早些時候,坊間有曰:「溝口健二一生只為女人拍電影
  • 《西鶴一代女》唯有皈依宗教
    西鶴一代女很多人認為是想表達個性自由以及批判封建禮教,但我更覺得是一種人世無常、身不由己的體現。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會有強迫以及強權的東西,只不過是換了個幌子出來招搖撞騙,這些都是變相的重複。片子給我的直觀感受並不是「殘菊物語」那種封建體制下的悲涼,也不是「浪華悲歌」裡面的那種個性自由——這些無疑都太過斷章取義,沒有結合整個片子去理解去體會。
  • 從《殘菊物語》到《雨月物語》:西方的光,東方的影,藝術的孤獨
    溝口健二,日本上世紀最著名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常常把視角放在處在困境中的女性身上,觀者很容易被其中激烈的感情所吸引。在溝口健二的眾多作品中,柔弱的女性為了男性奉獻出了一切,但是男人們卻不珍惜女人的付出,常常把她們拋棄在孤獨和貧窮之中。
  • 《西鶴一代女》只管明天
          看這部片子是為什麼,想起我的電影老師金老師說,什麼都講究緣。同樣電影也講究,我看西鶴一代女源起於導演溝口健二。      溝口健二,1898年3月16日生於東京,1956年8月25日卒於京都,日本電影導演,編劇。溝口健二一生共拍攝90部影片。
  • 《雨月物語》:獨特的長鏡頭背後,是對女性的思考和對現在的啟迪
    雨月物語溝口健二是日本電影開天闢地的四大巨匠之一,對於許多中國觀眾來說,溝口健二不如小津安二郎來的出名1953年,由溝口健二執導,森雅之、京町子、田中絹代等主演的《雨月物語》正式上映,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銀獅獎,1956年在奧斯卡金像獎中提名最佳服裝設計獎。影片改自日本江戶時代作家上田秋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日本戰國末期戰亂中的兩對夫婦:源十郎和宮木,藤兵衛和阿濱的故事。
  • 《雨月物語》:月下行舟
    在讓-呂克·戈達爾心目中,溝口健二是「最偉大的日本電影導演,或者更直白地講,他是世界範圍內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對於如此高度的讚譽,看過溝口1952年的經典之作——《雨月物語》之後,便不難理解了。這位電影巨匠始終關注著女性在日本社會中的困境,並以此創作出大量社會題材的影片,這是他如今被人們所銘記的一個重要原因。
  • 《西鶴一代女》西鶴的一生
    可憐的悲慘的女人溝口健二很善良,電影時時給與西鶴以尊嚴,卑微的尊嚴。溝口健二讓我想起 關錦鵬電影的最後,還是女人幫助女人,儘管卑微。儘管幹著不為人待見的工作,儘管做著妓女。「我們只能自己幫自己,尋死比活下去更容易」可是妓女也有尊嚴。好不容易來了一個顧客,還是個用來嘲笑她的老頭子。她落寞得像個瘋子一樣的離開,後面留下的竟是男人們的譏笑聲。
  • 溝口健二|要表達自我,要麼自殺,要麼通姦?
    溝口健二在《武藏野夫人》中說,「底層社會,反抗的方式,除了自殺就是通姦,通姦是一種想要自由的表達。」這可能是彈丸小國的壓抑所致吧。中國的小說,男女私奔可以跑到天涯海角,避世隱居;而日本私奔,卻往往是去殉情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