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招數!五國博物館館長談如何防疫

2020-12-23 澎湃新聞
從德國到義大利再到奧地利,歐洲各國的博物館正在逐漸恢復開放。不過,在密閉空間內接待一定的人流,在疫情尚未消失的當下,採取怎樣的防疫措施來保證安全,對每間博物館都是不小的考驗。《藝術報》(The Art Newspaper )採訪了5個國家的博物館館長,了解到他們各自採取了怎樣的安全措施,以及公眾的反應。

下貝爾維德博物館的參觀者,戴著口罩和面罩

德國

德國的布蘭登堡州在德國16個州中最先行動,於4月22日允許小型博物館重新開放。位於距離柏林約100公裡的布蘭登堡州現代藝術博物館於5月1日緊隨其後。

博物館提供了1.5米長的長杆和絲帶,以便遊客之間可以保持最短距離。在門廳的地板上也做了距離標記。博物館的負責人Ulrike Kremeier說,其他的預防措施包括在售票處為工作人員提供有機玻璃防護罩,以及免洗洗手液設備。

博物館一次容納100名遊客,工作人員也會確保每人有至少20平方米的個人空間。「團隊導覽可能要到秋季才會再次開始,」Kremeier說,「我們不強制參觀者佩戴口罩,但建議大家戴口罩參觀。」

布蘭登堡州現代藝術博物館用長杆隔離參觀者

為與時事配合,博物館將推出一系列以大流行病為主題的藏品展示,探討握手(至7月5日)、口罩(7月11日-8月30日)和手套(9月5日-10月11日)。門廳內的新視頻探討了過去的藝術家們在公共場合設計的防護方案,如藝術家Weegee的照片《男孩遇見女孩—來自火星》(1955年),照片中一對情侶通過泡泡頭盔擁抱在一起。

波蘭

波蘭政府於5月4日放鬆了對文化機構的關閉措施,華沙的皇家城堡成為波蘭第一座重新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博物館負責人Wojciech Fałkowski告訴《藝術報》,博物館在售票窗口安裝了防護罩,設計了新的單向遊覽路線,關閉了中央空調和電梯,且暫停提供耳機導覽服務。

皇家城堡博物館

參觀者必須戴上口罩,並與博物館工作人員保持2米的距離,博物館工作人員已將白色棉質手套換成了外科手套。每小時遊客人數上限為100人。

可惜的是,由於參觀路線的重新設計,博物館的兩幅鎮館之寶——倫勃朗的《畫框裡的女孩》和《演講臺上的學者》目前尚不能參觀,不過這並沒有阻擋波蘭人的熱情,到目前為止的參觀人數一直都很踴躍。2019年,皇家城堡接待了超100萬遊客,創下了歷史記錄。

法國

雖然巴黎的主要博物館仍處於關閉狀態——該地區因病毒風險較高而被法國政府列為 "紅色區域",但5月15日,在法國放鬆對小型博物館的禁令四天後,賈科梅蒂基金會重新開放。

賈科梅蒂基金會門前,分開排隊的參觀者

目前,博物館開放時間比過去推遲了一個小時,即上午11時至晚上7時,這可以讓工作人員可以避開高峰期的公共運輸。博物館的最大客流量也減少到原來的四分之一,且參觀者必須佩戴口罩。

博物館當前的展覽「尋找失落的作品」(展期延長至6月21日)保持不變,只是印刷版的小冊子已經被錄音取代,參觀者可以通過網站或掃描二維碼在智慧型手機上查閱展覽信息。

奧地利

從5月15日開始,幾處維也納的宮殿成為奧地利最先恢復開放的博物館之一。根據規定,每位參觀者至少需要10平方米麵積,這大大限制了各博物館的最高人流量,美泉宮如今的日接待量是1750人,遠低於高峰期的一萬人。此外,博物館也都採取了提供消毒洗手液、要求參觀者佩戴口罩等措施。

曾經人來人往的美泉宮

3月11日,奧地利下令所有文化場館關閉至6月30日,但4月17日,一項新的法令允許博物館在5月中旬前重新開放。」這個新法令對博物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下貝爾維德博物館的館長斯特拉·羅利格說。「突然安排重新開放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我們遵守了所有的規定,安全措施也受到了參觀者的歡迎。」

恢復開放後的第一個周末,下貝勒韋德廣場的 "走進黑夜 「展覽接待了750名遊客。大多數其他維也納的博物館都會從5月下旬至7月1日陸續恢復開放。

義大利

關閉兩個多月後,義大利的博物館和遺址從5月18日起陸續重新開放。最先開放的是可以執行國家安全條例的博物館,包括羅馬的博爾蓋塞美術館、都靈附近的沃利城堡和龐貝考古公園。

一些私人藝術機構也迅速重新開放,如收藏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珍貴畫作的米蘭的波爾蒂佩佐利博物館和都靈的攝影博物館。遊客可以在網上預約或現場排隊,必須佩戴口罩,在博物館商店裡瀏覽書籍時,也必須戴上一次性手套。博物館地板上的箭頭和彩色小點標示著單行道和1米的最小間距。

參觀者在攝影作品前

攝影博物館如今每周可以接待700名遊客,而且在因疫情閉館前,博物館的貝特羅收藏攝影作品展開幕九天,吸引了3000名參觀者。據館長Walter Guadagnini介紹,攝影博物館的主要創新之處在於每個房間裡的二維碼,參觀者可以掃一掃以獲取展覽信息,用這種方法「避免傳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調任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
    今日(11月6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已調往上海大學博物館任館長。紅星新聞記者發現,9月25日,上海大學確實在網絡上發布了擬聘人員公示,其中提到了李明斌。 隨後,李明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並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他確實已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走馬上任,擔任館長。
  • 洛杉磯郡立博物館亞洲館館長等講述金磚、G20作品
    18件曾在G20峰會、金磚五國會議主會場展示的宋五大名窯精品和元、明、清頂尖官窯佳器,將一次性與觀眾見面。如此大規模的名窯作品在一些著名的大博物館能同時陳列幾件完整器已屬不易,要一次性地將宋以來各朝代的代表作全展示出來更是難得。這都要歸功於上海御成堂博物館董事長蔡暄民先生從各個博物館、私人藏家集結組成如此強大的陣容。
  • 如何成為一名博物館/美術館館長
    3.比較看重學歷,更青睞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大型博物館招聘大學畢業生作為實習館長工作場合:博物館,美術館,畫廊,遺址等做博物館館長需要高知識人才,需要他們在自身興趣與專業領域致力研究或教學,內行的知識與自身名譽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如管理更大規模,更有聲望的收藏展品或晉升博物館的高級管理職位。
  • 峨眉山藝術博物館館長-陳耿輝
    峨眉山藝術博物館館長-陳耿輝時間:2018-06-26 11:0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峨眉山藝術博物館館長-陳耿輝 四川省峨眉山市藝術博物館位於峨眉山市勝利鎮旅博大道99號。是峨眉山市 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擁有專職、兼職研究員、藝術家20餘名。
  • 上博這三年——訪履新千日的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
    招生有了單獨編號。教學辦公場所不斷增擴。  同時,爭取辦學資源,建立開放平臺。復旦文博系從1984年起,和國家文物局合辦了18屆的全國文博幹部培訓班,被一些人士稱為中國文博界的「黃埔軍校」,後來陝西三大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館長,都出於此「黃埔軍校」第一期。2004年,經過申報,全國省級文物局局長培訓班、全國省級博物館館長培訓班,落在了復旦文博系。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有幾天已累到不想寫日記,但仍是寫了這兩句,因為這是他最牽掛的事兒。自1月23日閉館,湖北省博物館便建立了「臨期戰時機制」微信群,由館長和在館內執守的負責人組成。「館所領導正常。辦公室正常。史前考古部一切正常。社教部一切安好……」每天上午,23個部門在微信群接龍匯報各自情況,報平安。看到全部都安好,方勤才踏實一些。
  • 阿爾法·羅密歐110周年對話博物館館長
    愛卡汽車APP今年是阿爾法·羅密歐品牌誕生110周年,阿爾法·羅密歐將舉辦各種紀念活動,而日前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館長Lorenzo Ardizio先生也和中國媒體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介紹了阿爾法·羅密歐品牌的歷史,以及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的情況,雖然由於疫情原因,我們不能親身體驗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的魅力,但通過館長的介紹和交流也能對博物館有一個感性的了解。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希望年輕人在博物館舉辦婚禮
    本周六晚22:38,由央視一套《開講啦》將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做客,陳館長認為走進博物館就應該用心感受文化,不要總惦記著拍照:「我覺得在博物館拍照的人都很傻。」 ,達到766萬人次,但是陳履生卻在現場表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長是全世界最難做的館長」。
  • 蘇州園林博物館館長薛志堅談拙政園夜遊項目拙政問雅
    明代吳中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畫筆下的拙政園,每一寸土地,甚至園中的每顆石子都帶著歷史與文化的印記,夜園的開放,會不會對文物本體有負面影響,用現代光影技術手段裝扮的拙政園,是否還能體現天人合一、咫尺乾坤的園林風韻。帶著疑問,小編拜訪了蘇州園林博物館館長薛志堅先生,他也是拙政園管理處主任。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季永館長歲尾年初,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的微信朋友圈好消息不斷,首先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蚌埠市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目前博物館的最高等級;其次,蚌埠市博物館的10件藏品參加了「1420
  • 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是老子
    原標題: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是老子   孔子問禮老子   江南時報訊 (記者 程嵐嵐) 你知道全世界最最牛X的博物館館長是誰麼?提示一下:是他最先提出了「文物不能孤立的去研究,必須要還原於它的共生環境」的理論;他曾經寫過一本書,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著作之首,排名比《聖經》還靠前;他是第一個可以通過聽聲音去辨別和田玉真假的高手高高手,他的弟子繼承並將這一理論發揚光大……   一代文物鑑定專家   昨天,南京國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濤告訴記者,全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其實是一個大家平時絕對想不到的人
  • 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達成《國博共識》
    中國文化報訊 4月11日至12日,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召開。來自五大洲24個國家的40餘位國際一流博物館館長或代表,以及國內50餘位博物館館長或代表,圍繞「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主題,開展深入研討,達成《國博共識》。
  • 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之死
    題圖|馬承源在上博新館留影    2004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跳樓身亡,是否抑鬱症?為何抑鬱?一時間各種傳聞沸沸揚揚。    想起馬承源館長    _____    許禮平    最後一次與馬承源館長晤談,是二○○二年冬,上海博物館(簡稱上博,下同)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而恰值菲律賓莊良有女士尊翁兩塗軒舊藏書畫捐贈上博的捐贈儀式在舉行,並招待晚宴。
  • 中國有觀復博物館的貓館長,俄國有博物館的貓門童,貓已深入職場
    貓館長觀復博物館是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於1996年在北京創辦的,這家博物館的展品或許不是最出名的,因為人們更熟悉的是博物館裡的貓們,馬先生稱它們為觀復貓。起初,博物館並沒有養貓的計劃,因為機緣巧合,馬先生收養了許多流浪貓,於是它們悉數登場,最早來到博物館的花肥肥已經15歲了,是觀復博物館元老級的館長了。其他為我們熟知的貓咪還有黃槍槍、藍毛毛、麻條條、雲朵朵、黑包包等,這些貓咪與文物們友好相處,守護著博物館,也招攬了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文物,順便擼貓。
  • 一個由貓咪們管理的博物館,光「貓館長」就有三個!
    你可能想不到,在北京的觀復博物館,有一群貓作為工作人員常駐,他們就是赫赫有名的「觀復貓」。觀復博物館是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於1996年創辦的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馬館長非常喜歡貓,自打收養了第一隻流浪貓後,在這裡陸陸續續又收養了許多,包括那些被主人棄養的貓咪。
  • 五十年鑄就的傳奇:專訪漢諾瓦斯普格爾博物館館長Reinhard Spieler...
    之後,他分別在瑞士伯爾尼附近的Franz Gertsch博物館和德國路德維希港Wilhelm-Hack博物館擔任總監之職。從2014年起,Spieler博士擔任漢諾瓦市斯普格爾博物館館長。Spieler博士還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和杜塞道夫大學任教,傳道授業。Spieler博士著有《馬克思∙貝克曼傳》,是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研究馬克思∙貝克曼的學者。
  • 【俗飾奇人】中國顏值最高博物館館長∣為夢想做瘋狂的事
    她有江南女子一樣的溫柔婉約,還透著軍人的颯爽英姿而一旦展開,文章的篇幅將無法控制。我曾經拉過一個單子,把關於她的一些關鍵詞羅列出來,比如說:美女、軍官、博物館館長、吃貨、小宇宙,健身達人、烘焙達人、時尚達人、手機自拍攝影家、手機飯菜攝影家、尺八演奏者、公益人士、社會活動家、一個不知疲倦的女子,兩個漂亮孩子的母親....關鍵詞越多,我就越是不敢下筆。
  • 黃聖依打卡寧夏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回應網友熱評
    11月21日,黃聖依發微博「打卡寧夏博物館」,在網上引起眾多網友關注和評論。26日,寧夏博物館李進增館長回應了網友的兩個熱評。「難得休息,來打卡寧夏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11月21日上午11時50分,影星黃聖依在個人微博發了自己在銀川騎共享單車,打卡寧夏博物館的幾張照片,閱讀量達260多萬。
  • 博物館館長離奇死亡!本格本推理劇本《謐夜》燒腦上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和需要推理的內容,人均字數7000-8000字,眾人各懷鬼胎,通過線索剝開其他人的偽裝,慢慢了解其他人的秘密,可以體驗層層撥開迷霧的快感。故事發生在A市最有名的甲子博物館,白天甲子博物館因為其陳列的各種珍寶而門庭若市,但是在夜晚間卻成了貓的天堂,二十年如一日,刺耳的貓叫聲從未斷絕。
  • 全球博物館「館長之選」 每一件都讓人移不開目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之選」有5件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本次活動的倡議方和全球接力的「第一棒」。9月6日晚,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現身直播現場,為全球觀眾講述了5件館藏珍品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