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
見到楊佳之前,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電話裡悅耳的笑。除了笑,還有抱歉:「對不起!採訪的時間我實在確定不下來,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
楊佳的確是忙。她的正式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此外,她的肩上還層疊著一副副社會重擔:全國政協委員、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全國婦聯執委、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常委、中國盲協副主席、北京市殘聯理事……肩負如此多的重擔,她也只能過著比蜜蜂還要忙碌的生活。
約了許久,楊佳終於在周末擠出了時間。一見面,她那悅耳的笑聲就真實地響起在記者耳邊,與之相伴的是她臉上甜美的笑容。她戴著一副精緻的眼鏡,衣著得體,舉止優雅。看著她鏡片後面那友好的「目光」,記者不由自主伸出手去。她依然盈盈地笑著,並沒注意到記者伸出的手。那一刻,記者突然反應過來:哦,這是楊佳。難怪她的許多學生在聽了一學期的課後,竟然不知講臺上那位熟練使用教具、寫一手漂亮的板書、有著充滿關切眼神的老師是一個什麼也看不見的人。
雖然楊佳的眼前不再有色彩,但她卻把人生演繹得絢麗多彩。
轉折
從小到大,楊佳在周圍人眼裡,就兩個字——「奇才」。楊佳生活的路是從故鄉長沙開始的,嶽麓山是定格在窗前的風景。她就讀的湖南師大附中,是人才輩出的百年名校。楊佳是這所中學那屆實驗班的學習委員和外語課代表,並在長沙市中學生數學、外語競賽中名列前茅。
1978年,全國剛剛恢復高考,老師建議正上高一的楊佳也去一試,不料,這一試居然提前把她送進了大學的門——鄭州大學英語系。
在大學裡,15歲的楊佳成了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的追趕對象。可怎麼趕,也無法望其項背。學校也十分看重「奇才」學生,讓她提前半年畢業留校任教。
3年的教書生涯一帆風順,但楊佳的內心深處還深埋著一個夢。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對她影響至深。1985年,楊佳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中科院研究生院,終於圓了自己7年之久的夢想。
1987年,楊佳再一次留校教書,24歲的她成了研究生院最年輕的講師。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楊佳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這句話感悟頗深,她也因此身體力行,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看書和備課。
因為用眼過度,所以二三年後當楊佳感到自己視力有所退步時,並沒多想,以為是近視加深罷了。然而,眼睛怪怪的感覺還是漸漸多了起來,也重了起來。1994年夏末,老父親陪著楊佳一起去了北京的同仁醫院。一系列檢查之後,醫生把老父親叫到一邊,悄悄告訴他:你女兒這種病很厲害,發展趨勢就是失明。
在眼睛逐步失明的一年多時間裡,楊佳一邊治病,一邊堅持教書。她不願請假,怕誤了學生的課,總是把看病時間安排在假期或休息日,幾乎沒耽誤過一節課。
不可逆轉的病情發展終於使楊佳知道了真相。她知道自己患的是一種罕見的眼病,也知道迎接她的將是另一個世界——一個沒有光明的世界。
這一年,楊佳29歲。
重生
看不了書,楊佳開始聽書。從此,她家裡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錄音機,又出現了成箱的錄音帶。原聲帶是聽各種有聲讀物的,空白帶是收錄電臺的英語廣播的。磁帶一天天多了起來,一箱一箱的,從門口到過道,再從過道至臥室至陽臺,長城似的蜿蜒著。
中斷了半年的教學之後,楊佳的笑聲再次響起在講臺上。 為了適應新的生活,她每天早起收聽當天的英語新聞,晚上睡得更晚。很快,她尋找到更好的交流方式,即運用語音系統軟體上網收發郵件、批改學生的電子文本作業。同時,她還要轉換閱讀的方式,學會用指尖去觸摸點狀的盲文。
重新掌握生活主動權的楊佳開始了她新的徵程。編著《研究生英語閱讀》,幫助研究生渡過英語閱讀的難關,那是她失明前就想寫的一本書。為了寫書,她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晚上一直工作到12點以後。父母心疼她,卻沒有阻止。他們知道,女兒生活裡除了事業再沒有別的了。
失明一年後,30歲的楊佳被評上副教授,出版的《研究生英語寫作》深受好評,被一些大學定為博士生寫作教材;另一部著作《研究生英語閱讀》被導師李佩先生稱之為「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
「29歲之前,我是在超越別人;29 歲之後,是在超越自我。」楊佳如此總結自己。
絢爛
磨難沒有壓垮楊佳,反而使她的人生脊梁挺得更堅實了。 「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沒有什麼可以限制你,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關鍵是一定要有追求。」楊佳對記者說。
2000年,楊佳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進入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
楊佳攻讀的這個專業當時在國內還沒有,而甘迺迪政府學院的MPA專業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排名第一。「常常想起小時候背的『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首詩,我覺得,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種『先知』的能力。」
在哈佛攻讀學位,對正常人來說都非易事,更何況一位失明者!楊佳最大的遺憾就是時間不夠用,她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學習。白天,她要在課堂裡聽課,用計算機記筆記;課後,又要把老師指定的幾本書進行掃描,靠計算機讀、聽;晚上,她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兩點以後才能休息。
取得甘迺迪政府學院的MPA學位,需要8個學分,而一門功課往往只有0.5學分。楊佳不僅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拿到了10個學分,而且各門成績都是優秀。
一年之後的畢業典禮上,當主持人念到楊佳的名字時,在場的幾千名師生全體起立,為哈佛曆史上第一位盲人MPA熱烈鼓掌。
時隔十年,楊佳再次回到這裡,迎接她的是更加熱烈的掌聲——她成為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校友成就獎2011年度唯一的得主。在過去的14年間,僅有18人獲得此項獎勵,獲獎的18人中15位是美國政府官員。
從哈佛學成後的楊佳在研究生院開設了《經濟全球化》和《溝通藝術》兩門新課,創院裡空中課堂點擊量最高紀錄。而這兩門課在哈佛大學都是頂尖級教授所開設的課程。在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際,楊佳榮獲「傑出貢獻教師」的殊榮,和她一起獲得這項榮譽的大多是德高望重的院士。
除了教課,楊佳把大把精力投入到殘疾人事業。連續4年,她擔任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此外,她還投身於各種社會活動,不久前她還榮獲了「2013北京榜樣」這一稱號。
楊佳告訴記者,她目前正忙於即將召開的兩會,她為此準備了好幾份提案。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2-28 第11版 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