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看看老農怎麼說!

2020-12-21 騰訊網

近期以來,糧食安全問題被多次強調,但中國農業形勢、糧食形勢到底怎麼樣?答案來了。

上周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今年夏糧產量增長0.9%,早稻增長3.9%,同期夏糧和早稻合計比上年增產45億斤。夏糧早稻產量雙增長,為全年的糧食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66384萬噸,創歷史新高。每年大米、小麥的自給率都在97%以上,進口量不到3%。

國家一直在強調糧食安全問題,這實際上是在樹立危機意識。

因為在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的同時,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卻愈發嚴峻。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預測,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底世界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總數可能突破8億。

雖然世界糧食格局變化暫時對中國的口糧安全沒有大的影響,但如果萬一形勢突變呢?中國還是要有更強的抗危機準備。

而應對的辦法就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上升為國家戰略。另一條腿則是探索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加速推動正在悄然興起的中國第三次農業變革。

第一次農業變革是《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土改」。

第二次農業變革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

而到今天,中國農業發展又呈現新形勢,機械化現代化加快,智慧農業興起,網際網路+帶動農業流通數位化......

尤其是正在加速的農業數字新基建,這些正在使中國農業走出一條與全世界截然不同的新路徑。

中國農民在減少

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

不妨再看一則新聞。

都知道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在11月有個雙11電商購物節,但實際上,在每年8月,阿里巴巴還有一個專門針對農業的豐收購物節。其目標是要用阿里平臺的力量,助力全國農民豐收,至今已經舉辦了3屆。

9月17日,阿里巴巴對外披露了豐收節的綜合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阿里巴巴過去3年農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400億。

三年時間,印象中非常便宜的農產品居然在阿里巴巴一個平臺就賣出5400億銷售額,如果算上其他所有平臺呢?

這從一個側面,解開了一個長期困擾內參君的謎團: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反而在增加?

中國農村人口減少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根據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6年全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了1.6億人,預計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還有至少2億的農村人口需要減少。

但另一個事實也是有目共睹:中國的農民數量在減少,但農產品產量和銷量都在增加。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最近十年,中國糧食產量從5億噸增加到6.6億噸,肉蛋奶產量從1.2億噸增加到1.4億噸,水產養殖產量從3100萬噸增加到4700萬噸。

為什麼農民數量在減少,農產品反而增多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生產力提高了,比如農業機械化,但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數位技術的幫助下,在網際網路平臺造血式助農下,中國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在近幾年獲得了飛速提高,農產品在上行,在數位化,品牌化,農民生產農產品的效率提升了,農產品賣得更好了。

9月21日,中國品牌促進會還和淘寶天貓聯合發布了中國農產品地域品牌價值。首批授牌的9個農產品地域品牌包括:五常大米、蘭州百合、琯溪蜜柚、普洱茶、綏化鮮食玉米、武夷巖茶、武夷紅茶、贛南茶油,品牌價值高達3000億。

農產品賣得不好,從來不是因為產量不夠。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農民都選擇進城務工了,大家都在家搞生產擴大產量就夠了。

真正的原因是農產品生產出來賣不上價,賣不出去,最後錢都被種子公司、農藥公司和中間環節賺走,導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下降。

比如,滯銷是中國農民經常的痛,但國外農產品卻很少滯銷。主要原因就是國外有發達的農業協會,有各種渠道和流通鏈條,使農民離市場更近。

這種領先是多年歷史形成的,再結合中國農戶、農地有都比較零散,難以規模化,本來在短時間內很難趕超彌補差距。

但所幸的是,因為中國網際網路業和數字農業新基建起步早,並迅速向農村蔓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5400億的真正意義,如果這個數字在短期內變成1萬億、2萬億、5萬億。那中國農村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蒲江模式

「所有人都在打造自己的農產品牌」

內參君一直在關注農本之變,去年8月1日,《正商參考》曾長文聚焦「尋烏模式」,並在社會引起較大反響,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蒲江模式」。

這也是一個無名小城通過數字變革實現崛起的典型案例。

蒲江,曾經是中國西部,四川轄內最邊遠、最沒有識別度的一個農業小縣。在很多四川人眼裡,蒲江僅僅就是一個能種出好吃的紅心獼猴桃的地方。

如今,蒲江卻通過淘寶,不僅把蒲江優質的獼猴桃、柑橘,把四川水果賣到全國,還吸引了越南、泰國等境外水果發往四川蒲江,再賣給中國消費者。

蒲江,這個西部邊緣小城,已經一躍成為淘寶水果電商第一縣,也是中國最大的跨區域水果電商樞紐之一。

在蒲江,不少農村創業者通過電商改變了命運,85後的肖懷東,原本在成都過著安逸的職場生活。2013年,因看不到職業前景,他回到蒲江老家,改行賣水果,做起線下批發生意。2015年,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他開啟了淘寶店。年底一看數字,賣了500萬!此後肖懷東的線上生意越做越大。

肖懷東在淘寶上的成功屬於無心插柳,但卻讓當地人看到了希望,也讓地方政府看到機會,蒲江當地政府出臺了大力度激勵政策,當時只要在淘寶天貓開店幾乎就有獎勵,賣得好的,能獲取百萬獎金。

十年間,蒲江對農業電商的專注形成規模效應,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湧入浦江,又趕上淘寶天貓深入產業帶挖掘優質水果也在大力推行,於是在浦江迅速形成了冷藏、分揀、物流電商基建設施,物流成本發全國從原來的3公斤4元降到現在只需要2元左右,現在,蒲江僅冷庫就有13萬噸容量,生鮮快遞每天發出80萬件,價格全國最低、速度全國最快。

輻射效應由此產生,除了川內各地水果,陝西、雲南、海南以及東南亞等水果原產地也主動跑來合作。

這座原本偏安一隅的普通農業小城,如今農民收入在四川省內已躋身前列。蒲江曾經的市級貧困村水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七成以上村民開上了私家車。

數字農業新基建:

年輕創業者必須關注的重大機會

在古代,一個著名貨品集散地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養成」,但在今天的蒲江,只用了十年。

蒲江模式,實際上是中國通過強大的電商平臺、持續創新的技術、日益完善的物流、網際網路金融、區塊鏈等,持續為農業賦能的一個典型例子。

這也是數字農業新基建推動中國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典型例子。在蒲江背後,需要成千上萬的蒲江。

截至2020年6月底,阿里研究院在全國發現5425個淘寶村。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地方利用數字經濟,實現了農民致富,促進了產業興旺,進而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而以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特色的淘寶村,截至2019年全國就有262個。

但這遠遠不夠,中國迫切需要數字農業新基建。未來,中國將從農業大國轉變成數字農業大國,這至少需要數十萬級的淘寶村來進行支撐。

除了淘寶村,還有「盒馬村」。盒馬村是指根據訂單為盒馬種植農產品的村莊,是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的典型代表。今年疫情期間,全國「長出」幾十家盒馬村,在多地農產品出現滯銷時,盒馬村無一滯銷。

在盒馬村之上還有盒馬市。比如山東淄博就正與阿里合作,成為其搭建全國農產品數位化流通網絡的一環。「產地倉+銷地倉」模式是這個系統的骨架,全國五大產地倉落地淄博,這些,都是中國鄉村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未來,中國將從農業大國轉變成數字農業大國,這一過程中除了要解決農業產量問題,對創業者來說,更意味著巨大的致富機會。

因為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從業者群體也將面臨巨大的生產方式轉變: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迅速掌握這些新農具、新農活和新農資,而先入者就能實現「早富」。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袁隆平把畝產做到一千斤,網際網路要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這其中蘊藏著多大機會,也並非吹牛。現實中例子比比皆是。「蒲江模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洪澤湖的大閘蟹近兩年應該很多人都吃過。而僅僅在3年前,洪澤湖大閘蟹的線上銷量還是零,洪澤湖大閘蟹就是典型的網上新長出來的「地域品牌」,但對當地漁民來說,就是實打實的造富。

再比如,近三個月,淘寶新農人主播數量增長近50%,總數超過10萬,而平均每個主播能帶動4個農民就業。

數字農業新基建的目標就是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標準化、數位化,最大限度地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生產端和消費端的兩頭獲利。

相關焦點

  • 韓國瑜與農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國瑜在東南亞推銷高雄農產品當選後的韓國瑜,將農產品出口外銷作為施政重點,不管是到東南亞還是到大陸,都不忘推銷高雄農產品。韓國瑜因此在高雄市長任內初期人氣繼續爆棚,大有席捲天下的氣勢。韓國瑜訪問大陸後,激動的農民在高雄機場打出了許多歡迎的標語。原因便是韓國瑜籤下的大量訂單。
  • 又一農產品「塌方大跌」!去年高價農民不賣,如今爛手裡賣不掉
    2020年整個市場行情處於兩極化狀態,許多農產品上市後遇到低迷情況,讓農民苦不堪言。農產品價格瘋狂上漲,消費者的感慨也不少。近年來,又有一種蔬菜價格瘋狂上漲,受寒流影響,許多地區種植的辣椒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東海。此外,辣椒在過去兩年的價格一直低迷,已經減少了很多。
  • 網際網路帶農產品出村,AI讓農民「回家」
    「多年來,世界各國的農業從業人員佔比持續下降,中國也是一樣」,再加上農民老齡化發展,以及年輕一代務農熱情不高,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並不穩定,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認為,「機器換人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 中國2.2億農民幹不過荷蘭22萬農民?
    小農經濟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的地位比商人的地位還高,男耕女織更是那一時期的代表。而從古代到現在都如此繁榮的農業經濟,到現代卻成為社會底層。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被徵用去修高樓大廈,農民都外地經商打工。但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吃飯,還是農業成為每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
  • 為啥農村農產品沒有帶頭人,幫助農民銷售,導致農民種的東西滯銷
    像這位廣西小夥,他為自己種的農產品代言,通過網際網路把農產品賣出去,避免了滯銷的情況發生。有朋友可能就會感到奇怪,農民種的農產品,為什麼在地頭沒有人要,在市場上卻賣得很貴?為何農村種地的人,沒有像這個小夥一樣,為自己家鄉種的農產品代言,把鄉親們的農產品銷售出去呢?
  • 這件事情農民不要在幹了!一次2000元處罰太讓人肉疼!
    咱們今天就說說我們村的真人真事,看看燒秸稈的老農被罰這2000元到底冤不冤?東北農業觀察出品老李家的水稻剛剛收穫沒幾天就是因為他家的地水分較大機械收割需要上凍了才可以收穫。這不是前幾天剛收完水稻老農看見地理上水了,就害怕秸稈泡在水裡來年種植的時候不好處理,所以就把這些秸稈焚燒了。這個行為在我們農民看來是沒有大問題的,畢竟生產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秸稈禁燒也要照顧農民的生產生活不是嗎?
  • 能不能出苗?聽聽老農怎麼說
    能不能出苗?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有不少農戶感興趣,正常的小麥播種時間,一般在十月份期間播種,河南、安徽、山東等地,集中在10月上中旬,河北的不少區域,會集中在10月下旬播種,而此時,立冬過後,已經到了11月上旬,即將達到11月中旬,正常情況下,這時候播種小麥已較晚。
  • 聽老農怎麼說
    那麼,為什麼有些花生種植戶卻「喜歡」將碎玻璃渣子撒在花生地裡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向一位老農進行了探尋。老農告訴我說,花生種植戶們將碎玻璃渣子撒在花生地裡也是出於一種無奈。 老農接著說:種植花生是非常辛苦的。耕地、耙地、施肥、澆水、打藥、除草等工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由於花生價格比較低,種植一畝花生賺不了多少錢。
  • 農產品深加工政策咋落實?看看臺灣就知道了
    今天,小編將帶您走進食品工業王國——臺灣,為您揭開臺灣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賺錢之道,看看他們是怎麼落實農產品深加工的政策!▲神農島首席專家婁向鵬最新力作!欲知詳情,且看文末!中國是農業大國,但還稱不上農業強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不高。
  • 農民對中國「三農」問題的思考,以及中國農村和農業的未來思考
    小農在農村長大並且生活了幾十年,對農村農民有感情有情懷,更有實際感受農民的艱辛和無奈。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饑荒,在父母口傳中,讓我深深懂得能吃飽,是一種難得的幸福。農民為什麼會餓肚子?歷朝歷代為什麼農民都有大饑荒?農業靠天吃飯,氣候影響大,對水利依賴很大。
  • 法國農民巴黎廣場賣果蔬 抗議進口農產品低價競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戰濤】據法國《費加羅報》7月18日報導,近百名法國農民當日在巴黎共和國廣場直接向民眾出售水果和蔬菜,以抗議歐洲進口農產品的低價競爭,並要求政府為相關進口產品限定最低售價。法國農民聯合會秘書長賽琳•穆雷爾(Céline•Murel)女士是此次活動的發起人。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行動讓消費者和政府真切感受到歐洲進口農產品的不正當競爭問題。她舉例說明稱,法國本地杏的合理售價為每公斤1.8歐元(約合人民幣12.1元),而進口自西班牙的杏最低則可以賣到每公斤0.9歐元。
  • 「穀賤傷農」是哪般,農民的日子為何這麼苦
    「穀賤傷農」是哪般 中國有句古語叫「穀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而遭受損害。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
  • 農民不願種,消費者不願買,中國的有機農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從被提出一直到現在,有機農業的發展歷程都備受爭議,在中國,雖然有機農場的面積越來越廣,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數量也越來越多,可是實際情況卻是,不管是有機農場的管理還是有機農產品市場
  • 多因素疊加 姜蒜等農產品價格上漲
    需求旺等因素影響   臨近元旦、春節,消費者對蔥姜蒜等農產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這是導致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近期幾種農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周期性波動,由於上一輪大蔥、生薑價格較低,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下降
  • 中央電視臺表揚——企業力量,斑馬會員帶動滯銷農產品
    石橋鎮是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的一個落後鄉村,在這個小鎮上有5萬梨農,但是因為疫情的發展,導致今年產的優質酥梨運送不出去,在當地又沒有那麼大的消費市場,外面的承包商也沒有購買,大量的消費者也沒有吃到美味的酥梨,雖然有了龐大的市場,但是卻缺少了中間這一環接,有一位老農說:今年估計有上億斤的酥梨滯銷。而像石橋鎮這樣農產品嚴重滯銷的情況,全國各地還有很多。
  • 聽聽老農怎麼說
    而在這個時候,農民也會來到集市上,及時的買上一些年貨,這樣才能讓整個春節都能夠打造著活力獨特的氣息,一家人都能夠感受著不一樣的年味。農村春節貼對聯有什麼講究?什麼時間貼最合適?聽聽老農怎麼說而在除夕到來的時候,農民都會及時的將準備好的紅對聯張貼上,打造著左右兩邊的對稱美,看起來格外的清新,只是在這個時候,春聯並不是隨便就可以貼上去的。
  • 塔提讓鎮召開虹光農產品運輸農民專業合作社設立會
    近日,塔提讓鎮在政府四樓召開虹光農產品運輸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會,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各村的扶貧專幹參加。會議共有3項議程:通過合作社章程;選舉合作社的領導人,包括理事長、理事、監事長或監事;而後研究其他相關事項。會上,宣讀且末縣色日克布央虹光農產品運輸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出資清單。
  • 「百佳農民」獲表彰,宜昌市歡慶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今年9月23日,農曆秋分時節,我國將迎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一個屬於億萬農民的節日,也是全國人民一同慶賀豐收、享受豐收果實的節日。9月21日,宜昌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六屆湖北宜昌柑橘節在夷陵區開幕,國內外客商、電商代表,各地農民群眾代表等齊聚官莊,共慶豐收。
  • 聽聽老農怎麼說!
    立春預示著溫暖春天的到來,立春節氣後,農民也要開始一年的耕作。立春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立春節氣當天天氣的好壞,對農業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在立春這一天是晴天好,還是雨天好呢?對於立春節氣是晴天好還是雨天好,在農村有「雨打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不用愁」的說法,意思在立春節氣這一天下雨的話,那麼在未來七七四十九天中,農民不用為了不下雨沒辦法種莊稼而發愁。
  • 網友各有各的說法,看看老農怎麼說
    但是,雖然能夠製取扁擔的材料非常多,不過,論使用的舒適程度,真正能用來製取扁擔的材料並不多。記得在百度問答上,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農村,能用來做扁擔的樹木有哪些?哪種木材最好?問題提出後,竟然產生了674條答覆,閱讀量均達到了1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