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糧食安全問題被多次強調,但中國農業形勢、糧食形勢到底怎麼樣?答案來了。
上周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今年夏糧產量增長0.9%,早稻增長3.9%,同期夏糧和早稻合計比上年增產45億斤。夏糧早稻產量雙增長,為全年的糧食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66384萬噸,創歷史新高。每年大米、小麥的自給率都在97%以上,進口量不到3%。
國家一直在強調糧食安全問題,這實際上是在樹立危機意識。
因為在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的同時,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卻愈發嚴峻。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預測,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底世界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總數可能突破8億。
雖然世界糧食格局變化暫時對中國的口糧安全沒有大的影響,但如果萬一形勢突變呢?中國還是要有更強的抗危機準備。
而應對的辦法就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上升為國家戰略。另一條腿則是探索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加速推動正在悄然興起的中國第三次農業變革。
第一次農業變革是《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土改」。
第二次農業變革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
而到今天,中國農業發展又呈現新形勢,機械化現代化加快,智慧農業興起,網際網路+帶動農業流通數位化......
尤其是正在加速的農業數字新基建,這些正在使中國農業走出一條與全世界截然不同的新路徑。
中國農民在減少
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
不妨再看一則新聞。
都知道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在11月有個雙11電商購物節,但實際上,在每年8月,阿里巴巴還有一個專門針對農業的豐收購物節。其目標是要用阿里平臺的力量,助力全國農民豐收,至今已經舉辦了3屆。
9月17日,阿里巴巴對外披露了豐收節的綜合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阿里巴巴過去3年農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400億。
三年時間,印象中非常便宜的農產品居然在阿里巴巴一個平臺就賣出5400億銷售額,如果算上其他所有平臺呢?
這從一個側面,解開了一個長期困擾內參君的謎團: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反而在增加?
中國農村人口減少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根據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6年全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了1.6億人,預計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還有至少2億的農村人口需要減少。
但另一個事實也是有目共睹:中國的農民數量在減少,但農產品產量和銷量都在增加。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最近十年,中國糧食產量從5億噸增加到6.6億噸,肉蛋奶產量從1.2億噸增加到1.4億噸,水產養殖產量從3100萬噸增加到4700萬噸。
為什麼農民數量在減少,農產品反而增多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生產力提高了,比如農業機械化,但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數位技術的幫助下,在網際網路平臺造血式助農下,中國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在近幾年獲得了飛速提高,農產品在上行,在數位化,品牌化,農民生產農產品的效率提升了,農產品賣得更好了。
9月21日,中國品牌促進會還和淘寶天貓聯合發布了中國農產品地域品牌價值。首批授牌的9個農產品地域品牌包括:五常大米、蘭州百合、琯溪蜜柚、普洱茶、綏化鮮食玉米、武夷巖茶、武夷紅茶、贛南茶油,品牌價值高達3000億。
農產品賣得不好,從來不是因為產量不夠。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農民都選擇進城務工了,大家都在家搞生產擴大產量就夠了。
真正的原因是農產品生產出來賣不上價,賣不出去,最後錢都被種子公司、農藥公司和中間環節賺走,導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下降。
比如,滯銷是中國農民經常的痛,但國外農產品卻很少滯銷。主要原因就是國外有發達的農業協會,有各種渠道和流通鏈條,使農民離市場更近。
這種領先是多年歷史形成的,再結合中國農戶、農地有都比較零散,難以規模化,本來在短時間內很難趕超彌補差距。
但所幸的是,因為中國網際網路業和數字農業新基建起步早,並迅速向農村蔓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5400億的真正意義,如果這個數字在短期內變成1萬億、2萬億、5萬億。那中國農村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蒲江模式
「所有人都在打造自己的農產品牌」
內參君一直在關注農本之變,去年8月1日,《正商參考》曾長文聚焦「尋烏模式」,並在社會引起較大反響,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蒲江模式」。
這也是一個無名小城通過數字變革實現崛起的典型案例。
蒲江,曾經是中國西部,四川轄內最邊遠、最沒有識別度的一個農業小縣。在很多四川人眼裡,蒲江僅僅就是一個能種出好吃的紅心獼猴桃的地方。
如今,蒲江卻通過淘寶,不僅把蒲江優質的獼猴桃、柑橘,把四川水果賣到全國,還吸引了越南、泰國等境外水果發往四川蒲江,再賣給中國消費者。
蒲江,這個西部邊緣小城,已經一躍成為淘寶水果電商第一縣,也是中國最大的跨區域水果電商樞紐之一。
在蒲江,不少農村創業者通過電商改變了命運,85後的肖懷東,原本在成都過著安逸的職場生活。2013年,因看不到職業前景,他回到蒲江老家,改行賣水果,做起線下批發生意。2015年,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他開啟了淘寶店。年底一看數字,賣了500萬!此後肖懷東的線上生意越做越大。
肖懷東在淘寶上的成功屬於無心插柳,但卻讓當地人看到了希望,也讓地方政府看到機會,蒲江當地政府出臺了大力度激勵政策,當時只要在淘寶天貓開店幾乎就有獎勵,賣得好的,能獲取百萬獎金。
十年間,蒲江對農業電商的專注形成規模效應,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湧入浦江,又趕上淘寶天貓深入產業帶挖掘優質水果也在大力推行,於是在浦江迅速形成了冷藏、分揀、物流電商基建設施,物流成本發全國從原來的3公斤4元降到現在只需要2元左右,現在,蒲江僅冷庫就有13萬噸容量,生鮮快遞每天發出80萬件,價格全國最低、速度全國最快。
輻射效應由此產生,除了川內各地水果,陝西、雲南、海南以及東南亞等水果原產地也主動跑來合作。
這座原本偏安一隅的普通農業小城,如今農民收入在四川省內已躋身前列。蒲江曾經的市級貧困村水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七成以上村民開上了私家車。
數字農業新基建:
年輕創業者必須關注的重大機會
在古代,一個著名貨品集散地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養成」,但在今天的蒲江,只用了十年。
蒲江模式,實際上是中國通過強大的電商平臺、持續創新的技術、日益完善的物流、網際網路金融、區塊鏈等,持續為農業賦能的一個典型例子。
這也是數字農業新基建推動中國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典型例子。在蒲江背後,需要成千上萬的蒲江。
截至2020年6月底,阿里研究院在全國發現5425個淘寶村。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地方利用數字經濟,實現了農民致富,促進了產業興旺,進而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而以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特色的淘寶村,截至2019年全國就有262個。
但這遠遠不夠,中國迫切需要數字農業新基建。未來,中國將從農業大國轉變成數字農業大國,這至少需要數十萬級的淘寶村來進行支撐。
除了淘寶村,還有「盒馬村」。盒馬村是指根據訂單為盒馬種植農產品的村莊,是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的典型代表。今年疫情期間,全國「長出」幾十家盒馬村,在多地農產品出現滯銷時,盒馬村無一滯銷。
在盒馬村之上還有盒馬市。比如山東淄博就正與阿里合作,成為其搭建全國農產品數位化流通網絡的一環。「產地倉+銷地倉」模式是這個系統的骨架,全國五大產地倉落地淄博,這些,都是中國鄉村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未來,中國將從農業大國轉變成數字農業大國,這一過程中除了要解決農業產量問題,對創業者來說,更意味著巨大的致富機會。
因為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從業者群體也將面臨巨大的生產方式轉變: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迅速掌握這些新農具、新農活和新農資,而先入者就能實現「早富」。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袁隆平把畝產做到一千斤,網際網路要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
這其中蘊藏著多大機會,也並非吹牛。現實中例子比比皆是。「蒲江模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洪澤湖的大閘蟹近兩年應該很多人都吃過。而僅僅在3年前,洪澤湖大閘蟹的線上銷量還是零,洪澤湖大閘蟹就是典型的網上新長出來的「地域品牌」,但對當地漁民來說,就是實打實的造富。
再比如,近三個月,淘寶新農人主播數量增長近50%,總數超過10萬,而平均每個主播能帶動4個農民就業。
數字農業新基建的目標就是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標準化、數位化,最大限度地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生產端和消費端的兩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