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帶農產品出村,AI讓農民「回家」

2020-12-24 DeepTech深科技

「多年來,世界各國的農業從業人員佔比持續下降,中國也是一樣」,再加上農民老齡化發展,以及年輕一代務農熱情不高,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並不穩定,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認為,「機器換人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其實隨著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已經顛覆了農產品的傳統銷售方式,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也正在對農民 「面朝黃土背朝天」 的傳統耕種模式進行變革。對於人工智慧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官員董樂表示,人工智慧並非為 「取代人類」 而生,而將是長期與人類協同共生的關係。AI 就如同 24 小時全天候駐場的農業專家,實時調整種植環境,或為種植者提供科學專業的參考意見,減少勞動力投入的同時,更保證生產效率的穩定性。

目前,丹東的溫室大棚已經基本可以實現全自動,不需要人工操作,探頭即可探測溫室裡的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可自動控制捲簾的收放;在 「三區三州」 地區,人工智慧系統下甚至不需要人工來進行種植;今年年底,四川會理將建成 2500 平米的冷鏈倉儲一體化中心;在河南內鄉縣,模仿以色列種植和滴灌技術的農業園成功建起…… 並且,在剛剛落幕的 「人機比拼」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中,使用人工智慧系統種草莓的 AI 隊已經在產量上超過了頂尖農人隊。

圖 | 河南發展以色列農業園(來源:IC photo)

如今農產品走出鄉村已經變得不再艱難,運用高科技進一步改變農業耕作方式,讓種植更加輕鬆,讓農作物產量更高、果實更優質成為現階段和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AI 種草莓產量高,農人種草莓 「更可口」

在剛剛結束的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拼多多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中,4 支 AI 研究專家團隊和 4 支頂尖農人團隊在雲南就種植草莓展開比拼。從果實產量上,AI 隊勝過了頂尖農人,但在甜度上,使用 AI 系統種植產出的草莓稍遜於經驗豐富的農人。據了解,此次決賽結果從種植策略、算法策略優勢、產量、品質、效益投入產出比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定。

圖 | 某參賽隊種植出的草莓(攝影:李棟)

對於人工智慧種植系統能夠在產量和投入產出比上戰勝農人的原因,AI 組獲得一等獎的團隊 CyberFarmerHortiGraph 隊隊長林森告訴 DeepTech,「我們採用的是知識圖譜和機器視覺相結合的方法來模擬專家的經驗進行管理,通過視覺系統識別草莓的走勢和相關信息,來模擬專家的演繹查看溫室內實時的生長狀況。我們將專家的經驗做成了知識推理的標準化,運用視覺識別的結果結合草莓生長狀態、環境通過知識圖譜推理決定溫溼度等。」

在林森看來,人工智慧應用於農業上的最大優勢在於人力的節省,其次依賴於傳感器與相關識別系統的結合,AI 系統在灌溉、施肥、控溫等方面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會比人工操作更加精準。

AI 在節約人力上的表現,頂尖農人組豔九天巾幗隊隊員王琪深有同感,「AI 和農人最大的差別還是人力」,她勾勒了一幅比賽中隊員日常作業的畫面,「我們每天 6 點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進入大棚觀察植株情況,根據溫度開棚關棚,這一切都需要手動進行。隨著比賽的進行天氣越來越冷,那個時候我們也非常希望有電腦能夠幫我們觀察溫度溼度,自動降溫保溫,替我們開棚、關棚。」 值得一提的是,雖沒有 AI 系統幫助,這支完全由女性組成的團隊憑藉成員的經驗,也在決賽中獲得了卓越獎。

AI 系統解放農民雙手、讓農民挺直腰杆的優勢獲得了參賽選手及專家的一致認可。同時,參賽隊伍中的一支農人團隊也讓李道亮印象特別深刻,他在決賽結果公布現場提及,如果大賽結束延遲一周第一名很有可能是這支農人隊伍。李道亮提到,「他們這個產量在大賽結束之前還沒表現出來,一周之後他可能就成為第一」,另外 「今天評分上沒有味道,如果把味道加上,我相信他的草莓既甜又芬芳也可能是第一」。

李道亮口中的他正是頂尖農人組紀榮喜勞模隊隊長紀榮喜,紀榮喜在接受 DeepTech 等媒體採訪時也提到,他種植草莓甜度高的秘訣是使用了他根據多年種植經驗特製的肥料。正如紀榮喜所說,「AI 畢竟是一些數據匯聚起來的,數據的採集必須要通過我們這些種了幾十年的、對草莓的事情比較了解的農民來提供,比如什麼時期需要怎麼樣的溫度、需要什麼肥料等。」

紀榮喜勞模隊的惜敗進一步說明了人工智慧和傳統農業結合的必要性,人工智慧應用在種植業上要將數據感知、採集、作業系統的研發優化和農民的豐富經驗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圖 | 比賽基地內 CyberFarmerHortiGraph 隊攝像頭設備(攝影:穆功)

這也是此次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舉辦的初衷,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我們希望能夠以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為起點建立一個長期的、規模化的競技平臺,通過中國頂尖農人和世界人工智慧之間的切磋和較量探索出一批能夠切實應用於中國小農種植模式之下的低成本的、可複製的 AI 農業解決方案,並且推動更多高科技人才投身農業,一起推動中國農業數位化發展。」

在推動農業數位化上,研究探索是一方面,落地應用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據了解,此次大賽 AI 組二等獎團隊 「智多莓」 隊已經具備根據不同群體的喜好差異進行草莓外觀、糖度、口感等的定製化生產能力。智多莓隊隊長程飈告訴 DeepTech,他們將從明年種植季開始用 AI 算法確定不同口味草莓在生長期所需關鍵元素的配比,以實現草莓口味的定製化生產並逐漸推向市場,為小農戶提供更加符合消費者口味的 AI 種植方案。

圖 | 智多莓隊比賽中種植場景(來源:受訪者提供)

數位化農業:生產端和銷售端共同推進

人工智慧、數位化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環節能夠大大節省人力、提升生產效率;在銷售端,數位化開拓了農產品上行的新渠道,且正以愈加迅猛的態勢增長著。

近年來,以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通過平臺優勢構建起了農產品供應鏈,將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全球,這也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回到農村,作為 「新農人」 在家鄉發展事業。四川會理的何爽就是其中之一,何爽在 2017 年辭掉空姐工作回鄉創業賣石榴,2018 年註冊成立會理創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今年銷售業績已達到 5100 萬元。

圖 | 何爽(右)和石榴採摘者(來源:會理宣傳)

作為農產品上行平臺的拼多多,「創立 5 年多以來,農產品成交額一直保持著 100% 以上的高速增長,每天的物流包裹中有接近 1/3 是農產品和農副產品。」 據陳秋介紹,2019 年拼多多平臺上的農產品成交額為 1364 億元,今年至少會比去年翻一番,超過 2500 億元。另外,為實現農產品銷往各地的物流鏈合理化、促進農產品耕種與銷售的現代化,拼多多在 2019 年提出了 「兩臺四網」 目標,即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成為農業網際網路科技平臺;構建天網、地網、物流網、科技網。

其中作為農貨智能處理系統的 「天網」 目前已經相對成熟,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把所有覆蓋產區的特色農產品、成熟周期、物流條件等農業信息輸入到系統裡面,到農作物成熟的時期就可以迅速匹配全球各地的目標用戶。

「地網」 為新農人體系。促進農產品上行,新農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建立 「地網」 的目的是以掌握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新農人帶動農產品上行,同時新農人也在當地建設拼購倉、分揀包裝等產業的基礎設施。

「物流網」 是指根據農產品需求以及市場環境和條件構建全新的農產品專用運輸網絡,目前採用與其他商品一樣的物流體系在運輸農產品中會出現運送不及時、產品集散不合理等問題。

而 「科技網包含兩個層面,其中一個是多多農研大賽這樣對前沿科技的探索,另一個是指成熟的科技設備真正走到鄉村裡去,為小農戶所用。」 陳秋舉例說,比如今年 3 月份拼多多上線的首屆春耕節,推動平價高質的農資農具走進農村,真正為農業生產者所用。對這一項目,拼多多平臺給出了 3 億元的資金補貼,農民得到的方便也是實實在在的,「原來需要幾天時間的農業作業,花不到 1000 塊買了一臺農耕機後,不到半天就做完了」,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

目前,拼多多的「天網」 和 「地網」 已經相對成熟,物流網和科技網還有待進一步建設。

數位化農業走進小農戶,仍需重投入

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慧對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產品產量的提升作用明顯,但目前來看,距離實現 「切實應用於小農種植模式」 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人工智慧應用於農業領域存在的阻礙首先在於資金成本,人工智慧系統的工作基於大量的精準數據,而高精度田間信息的獲取成本(包括多端傳感器設備成本等)較高,小農戶無力也不願承擔這一成本去訓練人工智慧系統;另外人員學習成本也是一方面,現階段農業勞動者依舊是老年人居多,讓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學習 AI 系統的運作方式,顯然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這一環境下,新農人的培養和數位化農業技術的探索優化就尤為重要,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估算,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 350 萬。

這一現狀也說明,作為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在農業領域的投入仍需加碼。拼多多新任 CEO 陳磊曾表示:「農產品訂單量在拼多多平臺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拼多多通過賦能實現將農產品直接運到用戶餐桌,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接下來,平臺將繼續加大在農產品領域的『重』投入力度。」

對此,拼多多今年已經在全國各地區發展了超過 10 萬新農人,並以該群體為主力軍推動農產品銷售端的數位化變革,且在 「未來 5 年內,將投入至少 500 億元,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表示。

而在農產品供應鏈條上,拼多多也表示,將會與合作夥伴共建凍庫冷鏈,提升農產品流通的效率。這也將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期待數位化加持下的農業能夠進一步促進農產品 「種得好、賣得好」,消費者 「吃得好」 的良性循環。

相關焦點

  •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後一公裡」
    農產品銷售困難?流通損耗大?農產品運輸、流通過程中,常常存在出村前「最先一公裡」和進城後「最後一公裡」問題。針對這類農民群眾民生痛點和現代農業堵點,有關部門正加大補短板力度。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著力解決農產品出村「最後一公裡」問題。
  • 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看看老農怎麼說!
    都知道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在11月有個雙11電商購物節,但實際上,在每年8月,阿里巴巴還有一個專門針對農業的豐收購物節。其目標是要用阿里平臺的力量,助力全國農民豐收,至今已經舉辦了3屆。 9月17日,阿里巴巴對外披露了豐收節的綜合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阿里巴巴過去3年農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400億。
  • 為啥農村農產品沒有帶頭人,幫助農民銷售,導致農民種的東西滯銷
    像這位廣西小夥,他為自己種的農產品代言,通過網際網路把農產品賣出去,避免了滯銷的情況發生。有朋友可能就會感到奇怪,農民種的農產品,為什麼在地頭沒有人要,在市場上卻賣得很貴?為何農村種地的人,沒有像這個小夥一樣,為自己家鄉種的農產品代言,把鄉親們的農產品銷售出去呢?
  • 小兩口在「盒馬村」當新型農民,收成超200萬
    今年5月,上海首個「盒馬村」落地。曹宇鋒和李峰的農場有了「機器人員工」,多個數位化系統也投入使用。再過個把月,他們的翠冠梨將進入豐收期,並直接面對盒馬消費者。算下來,畝產預計超過1.5萬元,160畝收成則超過200萬元。當上農民,掙得比以前更多,曹宇鋒也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從傳統農業到數位化農業,她好像在熟悉的土地上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 2020山東遴選面試熱點:村書記直播帶貨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當天,通過南方+客戶端的直播帶貨,N村當日計劃售賣的近2萬斤菠蘿在電商平臺南方優品已售罄。該場直播正是由日報集團、省農業農村廳、市委網信辦、扶貧辦等聯合推出的「抗疫助農,我們幫你來帶貨」主題直播活動。這一活動將直播帶貨「新零售」銷售方式帶到當地,幫農民解決菠蘿銷售難題。【模擬試題】對於村委書記直播帶貨,近幾年十分的火爆,但是,網友對此褒貶不一。
  • 懷柔區第3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31屆農民藝術節慶祝活動開幕!
    31屆農民藝術節」慶祝活動開幕。,帶動北溝村民宿產業發展的北京葉氏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秦劍鋒;北京天倫嘉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飯店分會會長、促進了渤海民宿的服務水平和民宿品牌全面提升的吳曉燕,作為榮譽村民代表上臺領取榮譽證書。
  • ...故事丨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記河南省果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於是,借著「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東風,她創立了河南省果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展農產品上行業務,立志把鹿邑的農產品送至更多家庭的餐桌上。剛回到鹿邑,王彤便開始調查走訪,她發現村裡的農產品滯銷不是因為產品不好,而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好產品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7年王彤在公司內組建了農產品上行團隊,嘗試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 ...330戶的劉家窩堡村 冒出26家淘寶店鋪 9位「村播」讓當地土特產...
    受疫情影響,很多農產品銷售受阻。讓人驚訝的是,李文偉所在的村,農產品非但沒滯銷,數十種土特產還在全國各地「賣火了」。「現在看來,直播銷售這條路走對了!」提起這些,駐村第一書記宋楠楠顯得特別激動:「這多虧了遼寧省軍區瀋陽第十五幹休所的『網際網路+扶貧』工作的全力幫助和支持!」劉家窩堡村共有330戶1300多人,是典型的經濟發展薄弱村。
  • 「青」訴2035|李敏:普通農民一部手機即可管田百畝
    疫情雖然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卻讓農民進一步加深了對網際網路的理解和認可,對我們推廣人工智慧標準化種植很有幫助。算上前期積累階段,來村網已經走到了第9個年頭,我們致力於做智慧農業管理平臺,把網際網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依託數字農業打造標準化種植流程,從而化解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穩定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 專家談丨魏延安:網際網路時代的鄉村工業復興 淘寶村模式與案例研究
    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曾讓中國農村掀起了工業化浪潮,也被譽為中國農民的偉大發明。30年後,中國農民藉助網際網路,在鄉村再次掀起工商業復興浪潮。仔細觀察淘寶村,非常重要的共性特點是——身在農村不姓「農」,兩頭在外。身在農村不姓「農」,即主要還是做服裝鞋帽等輕工業產品,農產品有,但還不多;兩頭在外,即生產加工原料在外,銷售市場在外。
  • 直播帶貨助農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直播帶貨是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特別是社交平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網際網路平臺的帶動下,目前直播帶貨成為電商助農新模式,在解決農產品銷售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直播帶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供應鏈能力、產品質量保證等不少問題,需要通過政府、平臺和行業協會等主體協同作用促進直播帶貨健康發展。
  • 書記市長跨界直播 呂梁特色農產品直播帶貨節啟幕
    中國青年網呂梁5月16日電(記者 王子瑞)5月15日下午,由呂梁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第五屆呂梁名特優功能食品展銷會暨2020年呂梁特色農產品直播帶貨節在呂梁廣場電商扶貧創業孵化園區啟動。本次展會以「直播助農、嗨購呂梁」為主題,集中線上線下,宣傳、展示、推介呂梁特色農產品。
  • 把「你是農民」當罵人詞彙?往上數三代,誰還不是農民
    縣委書記帶他去了五元一夜的招待所——這價錢,等於做工七天還倒貼一角。為了錢「花得值透」,他心安理得「糟蹋」房間:進門不脫鞋,一屁股坐在彈簧椅上。第二天回去,街上人都在背後議論:他坐過書記的車,住過五元一晚的高級房間。陳煥生的身份顯著提高,村大隊幹部都要高看他兩眼。陳煥生很神氣,做事比以前有勁多了。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陝西寧強縣石壩子村:巴山深處的「網紅村」
    石壩子村的金色稻田。 黎德華 攝「網際網路+」加速三產融合石壩子村地理位置特殊,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因為農作物生長周期長,所以品質優良。受山地溫涼氣候影響,石壩子村盛產的「彩色土豆」在周邊毗鄰地區家喻戶曉。多年來,「彩色土豆」產品主要靠外來小販來村購買,價格提不上來。對此,村上依託縣郵政分公司,通過郵樂網、拼多多、抖音、今日頭條、快手、微視等網絡平臺,組織線上推廣銷售農產品。同時,動員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微信朋友圈、郵樂小店分享、抖音等平臺宣傳推廣,將大山深處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 【基層統戰力量匯】遂昌:網聯會「網際網路+農副產銷售」 助力農民增收
    【基層統戰力量匯】遂昌:網聯會「網際網路+農副產銷售」 助力農民增收 2020-12-2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民院士」朱有勇直播挖土豆一小時「帶貨」25噸
    五年間,朱有勇穿梭在瀾滄的田間地頭,引進新品種、改進種植方式,最終帶動了當地孵化出了「比臉還大」的冬季土豆,與全國其他夏季產區的馬鈴薯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優勢,產量高,品質優,價格好。不僅僅是帶貨,作為雲南農業大學的前校長,院士直播也為雲南農大3萬師生的「直播家鄉、扶貧助農」活動做出了示範。
  • 祁東100名「新農商」線上培訓 為家鄉農產品直播帶貨
    紅網時刻衡陽12月28日訊(通訊員 周俊霖 記者 王敏)近日,由祁東縣農業農村局指導、縣鴻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承辦的2020年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新農商帶頭人培訓班在縣委黨校圓滿結業。100位新農商帶頭人為家鄉農產品直播帶貨,助力鄉村振興。據悉,本次培訓為期五天。
  • AI贏了種草莓比賽,未來農業還需要農民嗎?| 中國青年說
    ·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在北京啟動。直播中,袁隆平向豐收節送上祝福,並號召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看點三:從事農業已經不是回家種地那麼簡單    紀榮喜:隨著AI技術慢慢地深入到生產一線,應該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會參與進來,那時候,他所要做的不是拿著農具去幹農活,而是操縱一些計算機系統,或者分析一些數據來解決種地上的一些事情。
  • 吉林為滯銷農產品「吆喝」
    「白城市洮北區東風村80噸大蒜滯銷,要成蒜苗了」「蛟河市牤牛村5000隻笨雞賣不出去,只能在雪地溜達」「婆婆丁遇『疫』滯銷,快幫幫雙陽菜農」……連日來,吉林省上上下下,從各級各類媒體到機關幹部、村書記,利用各式各樣的渠道為因疫情滯銷的農產品代言
  • 手機銀行、直播帶貨……數字鄉村重塑鄉土中國
    主持人的話 「相比城市,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農村網絡發展有著深深掛念和殷切希望,強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網際網路建設步伐。在各地各部門的持續努力下,我國農村網際網路建設進度加快。截至2020年一季度,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46.2%,城鄉之間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差距縮小5.9個百分點,廣大農民群眾逐步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