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漫金黃的油菜花海,涼爽宜人的高山草甸,促農增收的特色種養,異軍突起的電子商務……短短兩三年時間,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從傳統耕種模式的高山村莊,迅速成了一個集鄉村旅遊、共享農業、直播帶貨的「網紅村」。一年四季,慕名來這裡參觀旅遊、學習交流的外地人絡繹不絕。
石壩子村的金色稻田。 黎德華 攝
「網際網路+」加速三產融合
石壩子村地理位置特殊,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因為農作物生長周期長,所以品質優良。但由於信息閉塞、銷售渠道單一,農特產品始終難以走出大山。
2018年,寧強縣實施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後,石壩子村搶抓機遇,著眼於本村電商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在強化信息路網保暢通的基礎上,加快提升淘寶、拼多多、微店等第三方電商平臺的應用,為巴山特產走出去洞開了「山門」。山裡娃山貨土產店、秦巴珍草莊園、巴蜀山珍微店、巴山綠珍、任么妹農家土特產等網店月銷售額均在10000元以上。
村民杜天超是石壩子村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協會會長,他是寧強最早吃電商「螃蟹」的人之一。大巴山的香菇、木耳、紅薯粉,都被他搬到了網上售賣。這兩年,視頻直播興起,杜天超在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註冊了帳號,取名「秦巴阿超」。目前,「秦巴阿超」帳號粉絲總量超過50萬,團隊已擴充到30多人,年均銷售金額超過100萬元。
受山地溫涼氣候影響,石壩子村盛產的「彩色土豆」在周邊毗鄰地區家喻戶曉。多年來,「彩色土豆」產品主要靠外來小販來村購買,價格提不上來。對此,村上依託縣郵政分公司,通過郵樂網、拼多多、抖音、今日頭條、快手、微視等網絡平臺,組織線上推廣銷售農產品。同時,動員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微信朋友圈、郵樂小店分享、抖音等平臺宣傳推廣,將大山深處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去年,全村累計銷售蘿蔔、包菜、土豆、茄子等蔬菜共計230萬餘斤,助農增收60萬元,解決241戶貧困戶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石壩子村的高山草甸是遊人們的首選旅遊之地。 黎德華 攝
「縣長帶貨」帶火秦巴山貨
「兩山兩江,襟隴帶蜀。寧強縣是一座山水之城、美麗之地……」今年5月22日,寧強縣人民政府、陝西廣播電視臺休閒體育頻道、陝西廣播電視臺《團團賺》欄目在石壩子村大坪山草甸舉辦了「寧強風物」抖音直播間直播帶貨活動,直播活動在線人數達12萬餘人、點讚29萬次,巴山特產再度火爆網絡,備受關注。
直播中,寧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霍曉立向網友介紹寧強的區位資源和風土民俗,現場拌起蕨根粉絲、試吃香菇醬,通過鏡頭向網友推介寧強的文化旅遊和特色產品。
「疫情過後,消費需求向線上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這對我們是個契機。」霍曉立說,在現有基礎上,寧強計劃在石壩子村等地打造電商網紅村,推廣「電商+旅遊」短視頻、直播帶貨模式,線上引流、線下體驗,讓更多遊客領略秦巴山區的美食與美景。
今年6月19日,寧強縣在石壩子村舉辦了大型電商直播助農活動,先後有6000餘人次到村體驗採摘,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全國各地的茶葉、木耳、香菇、天麻、臘肉、山野菜等農副產品50餘萬元,在毗鄰地區名噪一時、影響甚大。此後,不斷有外地商人來村考察、調研和訂貨,並積極為巴山經濟與社會發展獻計獻策。據統計,自2018年來,石壩子村通過電商銷售高山大米、玉米、土蜂蜜、金木耳、核桃、香菇等農副產品,年交易額均在400萬元左右。
石壩子村村民羅梅依靠網絡帶火了自己的純釀土酒。 吳天文 攝
「網紅農民」催生「網紅經濟」
「大家好,歡迎來到直播間。帶您看木耳是如何長出來的,記得點關注哦!」
……
每天14時30分,石壩子村的彭慧玲都會準時出現在抖音上,直播自家產業的生產過程。與人們印象中的「網紅」相比,她的直播環境略顯簡陋:沒有演播室、沒有化妝,一間大棚內,彭慧玲就蹲在架設的手機前侃侃而談。
不過,這樣的直播更令人印象深刻:她的身旁,食用菌棒堆積如山。身後,工人們正在給菌棒打孔。大棚之外,雄峻的大巴山峰巒疊翠,與藍天白雲相映,宛若大自然的調色板。
石壩子村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限於傳統售賣模式,銷售一直無法打開局面。從2018年開始,在杜天超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加入直播帶貨和引流銷售隊伍,全村先後建成各類電商店鋪10家。值得一提的是,「網紅農民」王永定、彭慧玲夫婦,在食用菌生產基地做網絡直播,將食用菌的種植、生長、成熟過程進行直播,正是在「可溯源」的直播帶動下,一步一個腳印告別貧困,還帶動30多位群眾脫貧,年收入突破50萬元。
如今,全村20餘個90後新農民運用新思維參與到網紅銷售大潮中,「網紅經濟」已成為石壩子村電商觸網營銷的新模式。
石壩子村「網紅農民」彭慧玲在自家的香菇大棚裡直播香菇種植過程。 李應發 攝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