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丁園:羽絨服四件,褲子三條,鞋子兩雙。」「這件新的羽絨服,捐給教學點的小學妹。」……12月18日,南通市崇川區天生港鎮街道愛國村「小院志願課堂」聯合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第二學院螢火蟲志願服務團隊開展志願捐衣聯建活動,志願者們用捐獻的衣物完成了與南通「一衣帶水」的長江源頭的陝西省寧強縣二郎壩鎮羅家壩村教學點七名學生的「微心願」,用「微愛」共圓漢江學子的「暖冬夢」。
自2017年4月蘇陝兩地扶貧協作開展至今,愛國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論述,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黨建+」扶貧工作新模式,「量體裁衣」的精準舉措,先後攜手對口幫扶的寧強縣高寨子街道戚家埡村和二郎壩鎮羅家壩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黨建+脫貧扶『志』」,樹立脫貧信心。有了脫貧的志向,才有脫貧的動力。愛國村在對對口幫扶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員結構、致貧原因等全面詳細了解的基礎上,通過招引旅遊、勞務輸出、生態養殖等項目,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對症下藥,為扶貧戶量身定做切實可行的、易於脫貧的途徑和方法,切實幫助扶貧戶挖掉「窮」根子,甩掉「窮」帽子,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黨建+結對送『智』」,轉變脫貧思想。改變貧困的面貌,除了從志向上進行扶貧還需從思想上進行根本性的轉變。為此,愛國村積極推動兩地文化惠民建設,努力完善當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是物質幫扶,幫助結對村完善「農家書屋」、組建「電子閱覽室」,引導貧困戶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智慧改善生活。二是精神幫扶,作為「蘇陝協作」的首個理論合作項目和南通市基層理論宣講品牌——「愛國村『小院課堂』」以「聽得懂、用得上、見實效、有成果」的宣講方式迎合了當地黨員群眾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需求,小院模式在寧強得到全縣發文推廣,成為幫扶村的致富課堂、科普課堂、文明課堂,變成引領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助推器」。
「黨建+項目發展」,強化脫貧實效。項目和產業對接是扶貧開發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愛國村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第一要務,立足資源、市場、人文旅遊等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子。自結對以來,先後5次到寧強開展扶貧項目對接,入寧考察的企業負責人超過20餘人次,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9項、項目合同6個。泥鰍養殖、九臺山旅遊開發、出國勞務等一批扶貧項目,解決了當地青壯年勞動力的輸出問題,實現了當地村民就業脫貧,有力推動當地豐富資源轉變為發展動能,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幫扶理念攜手結對村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黨建+幹部交流」,完善脫貧措施。為確保扶貧協作的效果,從2018年4月起,愛國村與對口幫扶村開展頻繁的交流走訪,精準對接、融合工作。走訪調研,互派幫扶工作人員到兩地開展座談交流和實地調研10次,在相互了解和密切交往中碰撞思想、完善舉措、順暢工作。交流掛職,愛國村先後派出2名工作人員到寧強駐點掛職,協調工作,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建立和完善了各項幫扶措施,小額人生意外險讓戚家埡村的455名村民生命得到保障,700多件教學用品改善了寧強學校的教學「軟體」,11.5萬元的愛心善款緩解了當地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280件過冬物資實現了漢江學子「溫暖過冬」的微心願。兩地「走親戚」式的互融互通、互幫互助,編織了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確保了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老鄉掉隊、不讓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黨建+文化宣傳」,提高當地知名度。為宣傳寧強、宣傳高寨子、宣傳戚家埡村,愛國村黨總支書記陳輝發揮自身寫作的特長,創作反映當地人文、風景、民俗的詩歌20餘首,如《一路追夢到寧強》《神奇的高寨子》《第二故鄉》《唱首情歌給戚家埡》……部分作品被譜成歌曲,朗朗上口、易於傳唱,大大提高了寧強的美譽度和知名度,使之成為人們「旅遊採風、休閒踏青」的嚮往之地。
愛國村通過「黨建+」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是「紅色引領」的又一次生動實踐,為幫助「親戚戶」高寨子街道戚家埡村和二郎壩鎮羅家壩村實現脫貧奔小康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制度保障,也為蘇陝協作結出碩果貢獻愛國力量。
來源:南通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