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擂臺賽上,仁安社區帶來合唱《美麗的廈門 溫馨的仁安》。
展演擂臺賽後,中華街道與各社區代表合影留念。
展演擂臺賽上,社區上臺分享經驗,展現風採。(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
當無數「小家」聚在一起時,便組成了社區「大家庭」。在中華街道,社區裡充滿著「近鄰情」氛圍,社區與居民同心協力,不僅空間距離近了,心的距離也悄悄貼近。
昨日上午,中華街道以「中華『鄰』聚力,黨建有溫度」為主題,舉辦了「一社區一近鄰品牌」展演擂臺賽,六大社區凝練方法、分享經驗、展現風採,最終仁安社區以「紅色小巷」黨建工作模式摘得桂冠。
文/本報記者 柯 笛
通訊員 張志鵬 陳雅玲
圖/本報記者 柯 笛
(除署名外)
推廣「近鄰」模式 六大社區各出奇招
為加強和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中推廣「近鄰」模式,中華街道鼓勵各社區因地制宜,有效整合資源,加強供需對接,探索近鄰黨建新模式、新做法,進一步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昨日,「一社區一近鄰品牌」展演擂臺賽在中華街道火熱舉行。
校園午託班餐碗愛心傳承、志願者為獨居老人送去愛心午餐,中山社區用一隻碗講述社區近鄰黨建故事;「登上開往春天的地鐵,從思南社區我們出發,這是一片幸福的樂土,鄰裡和諧是我們的傳統……」思南社區熱心居民吳忍成帶來一首《溫馨思南之歌》;黨建活動和鄰裡互助緊密結合,文安社區串起了鄉愁街巷遊……六大社區各出奇招,通過形式豐富的展演,展示出自己獨特的黨建品牌。
鄰裡網絡如何編織?社區工作如何盤活?厝邊力量如何調動?十分鐘「近鄰」服務圈、「加減乘除」桌、「三聚三連」近鄰服務模式……活動現場,在社區一一上臺展示的環節中,切實可行的工作模式、生動鮮活的具體案例,也為這些問題找到了答案。
借比賽增進學習交流 更好服務轄區居民
基層黨建「近鄰」模式推廣以來,中華街道的每個社區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工作法和黨建品牌。
「1000個居民可能有1001種需求,如何滿足這些多樣化的需求?仁安社區以『紅色小巷』工作法進行『微』治理,鎮海社區根據社區特性突出軍民共建……不同社區都可以因地制宜各展所長。」中華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澤昭介紹,本次擂臺賽,一方面為社區之間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的平臺;另一方面,也督促社區進行自我總結提升,誕生了如紅色小巷「微」治理、雙擁融合心連心、近鄰有愛好厝邊等特色品牌,促進近鄰黨建工作更上一個臺階,進一步提高了基層治理水平。
經過同臺展演擂臺賽、網絡人氣投票等環節,最終仁安社區以最高分和最高票數斬獲一等獎、最佳人氣獎,霞溪社區、文安社區獲得二等獎,鎮海社區、中山社區、思南社區獲得三等獎。「黨員和居民們的一個個點讚,就是對社區工作的支持和動力。在比賽切磋中,我們學到了各個兄弟社區的寶貴經驗與做法,在今後工作中,我們也將繼續深挖,將『近鄰』模式與社區服務更好地結合,為居民服務。」仁安社區黨委副書記吳玢說。
【亮點】
仁安社區
挖掘空間資源 打造人文載體
仁安社區黨委通過黨建「搭臺」,挖掘老街巷的空間資源、名人典故、家風古訓,打造縱橫交錯的「紅色小巷」近鄰模式,把支部建在「巷裡」,工作做在「鄰裡」,活動辦在「門裡」,破解空間不足,打造小而精的人文載體,「微」黨建引領「微」治理,讓歷史文化和優良家風「走出」深巷,實現風貌保護、文化延續和群眾安居的和諧統一。
霞溪社區
形成「179」工作法 服務有溫度
霞溪社區提出了近鄰黨建「179」工作法,社區黨委發揮「火車頭」作用,總攬全局,形成黨建帶群建「1」體化工作格局;依託黨群服務中心,把「7」大「近鄰」群團資源整合、連結到居民身邊;打造了心理諮詢、法律援助、教育文化、上門義診等「9」個「近鄰」黨群特色服務項目。以十分鐘「近鄰」服務圈為亮點,用有溫度的服務提升居民滿足感、獲得感。
文安社區
一路多聯共治 活躍鄰裡空間
文安社區形成了一套「一路多聯共治」工作法,實現「社區+商企+居民」共同發展的「近鄰」模式。以文化展示區域特色,形成鄰裡遊客的雙重社區文化品鑑地;此外,還設立惠民茶話室,召集熱心居民,調解鄰裡問題,活躍鄰裡空間,增強鄰裡互動交流。
鎮海社區
發揮軍地優勢 深化雙擁文化
鎮海社區發揮軍地優勢,深化雙擁文化,部隊官兵與社區家庭結對送溫暖,針對獨居軍屬,社區提供居家養老服務,以一支隊伍、一個陣地、兩個融合打造「112模式」,創新社區關工委「五級聯動」「四化」服務模式,成立鄰裡互助促進會,打造社區「近鄰」雙擁「小鎮」。
中山社區
「520」工作法 零距離互助共治
中山社區地方小,流動人口多,社區黨委有針對性地建立「520」工作法——信息、共建、服務、幫扶、慰問五個精準,搭建安居與溝通兩座橋梁,社區與居民、居民與居民間零距離互助共治。定期舉辦的居民代表例會,除了上傳下達新政策,也形成居民信息共享的平臺,居民自發組成護園小分隊、自治隊……
思南社區
「三聚三連」模式 深化鄰裡關係
在思南社區,好人好事不斷湧現,社區黨委聯合「近鄰」單位不定期開展各種「近鄰」公益便民服務活動,通過聚達人力量連服務、聚鄰裡力量連民心、聚社會力量連資源的「三聚三連」近鄰服務模式,進一步深化鄰裡情,黨建引領小厝邊大變樣。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