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我國都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農耕文明在我國延續的時間也是最長的,我古代農業比商業發展都更為重要。小農經濟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的地位比商人的地位還高,男耕女織更是那一時期的代表。而從古代到現在都如此繁榮的農業經濟,到現代卻成為社會底層。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被徵用去修高樓大廈,農民都外地經商打工。
但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吃飯,還是農業成為每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那麼,為何在中國,農業發展還不荷蘭等一些小國,中國人口佔成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業生產效率卻不及一些小國。中國農業究竟遭遇了什麼問題,是興是衰?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一、真的是吃飯嗎?
說一個大國農業的實質問題。
縱觀如今中國農業發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言論說《中國2.2億農民幹不過荷蘭22萬農民?》等等,成為熱門話題。
「荷蘭只有22萬農民,2015年卻創造了820億美元的農業出口;中國有2.2億農業勞動力,同期農產品卻比荷蘭少110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達400多億美元。」
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看,荷蘭是個小國,卻是世界農業大國。從世界農業的視野來看,荷蘭是農產品淨出口額的「世界冠軍」,是多項世界農業「金牌」得主:農產品出口率世界第一,土地生產率世界第一,設施農業世界一流,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蹟」。
我們要承認荷蘭農業的優勢和成就,在荷蘭全面實現現代化後,沒有發生過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商業及其城市建設化的問題。即使以現在經濟發展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們仍將農業看為比較重要的國家發展問題,甚至不斷去用現代技術去強化它,發展它,而不單單是注重經濟價值而去忽視農業。
但反觀中國,中國人放棄農業,不能用自己的土地土地養活自己,那麼面對中國人數如此之多的社會現狀。我認為即使全世界農業發展收入都用來出口中國供中國人使用,也養活不了中國如此之多的人數。所以對於這一現狀,中國的農業可謂是相當重要,關係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國家是怎樣的國情?一個耕地約佔世界7%的地方,卻要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農業可是國家之根基。
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在未來中國無論多麼富有多麼強大,但是農業仍是最重要的。他不單單擔當是國家的經濟功能,更擔任著一個我們國家的安全問題。想一想,如果我們國家連吃飽這件事情都滿足不了,怎麼能夠去發展工業、科技、國防這些。所以單單依靠經濟價值大小去評價中國農業是對我國國情缺乏清醒認識的表現。
二、為何農業不賺錢?
農業發展經濟收益低是全球農業發展的普遍現象,並非中國農業的獨特現象。
農業發展有很大的閉塞性,蘇聯列寧曾說過農業地方的閉塞性和狹窄性是因為其地理位置上的不可移動決定的,但是看看工業就不存在於局限地理位置的問題,有著天然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優勢,很容易吸引人群,導致為何農村人口不斷向工業城市集聚,形成工農城鄉差別的一個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工業發展得越好,農業效益就會減少。工業的發展需要依靠犧牲農業作為基礎,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獲得就必有消損。
美國的農業可以稱得上為農業強國。據黨國英研究,美國農業的生產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一直在持續下降。從1960年的50%左右到現在已經下降到只有15%左右。而看一看歐洲與日本的農業生產收入也差強人意。從世界範圍內來看,農民的主要收入更多的是來源於非農業生產的收入,而農業收入僅僅只佔很小部分。而這一趨勢,在我國農業生產中顯得尤其明顯,農村大部分青壯年都去往外地務工,農村出現空巢狀況。"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狀況也層出不窮,一度登上網絡熱門,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而這些狀況的出現都與農業發展現狀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也是農業發展所引出一些問題。
此前陳立耀《美國農業正在破產及原因》的言論,據具體論述了美國農業發展這一現狀,2018年6月,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等一些美國中西部地區都申請農場破產,不僅如此其收入還持繼續惡化的趨勢。其中玉米和大豆種植區問題尤為突出,破產的趨勢和數量也還在上漲。
農民收入岌岌可危,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人民的期望值也持續下降,農業勞動力過於廉價,收入過於微薄,社會經濟發展不斷上升,生活生存壓力大,形成了社會市場體系中最弱勢的群體,物價不斷上漲,農產品看似有最好的市場,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高受益的卻不會是農民,多重矛盾之下又導致城市居民水平遠高於農民收入水平,出現兩極分化。所以說荷蘭的22萬能養活14億中國人嗎?中國農民都不能養活中國人何況是荷蘭或日本,美國農民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中國農民的偉大之處就在其中。
三、如何能端穩飯碗?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今的社會,人們不再局限於吃飽飯,多的是如何吃好飯?飲食結構也不再單一,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主糧主食已經不再是每個人日常所必備的了,導致主糧比重大幅度的下降。換句話說,糧食是一個大食品結構,農業包含的種類很多,同時,國內的農業生產水平也與先前有所不同,我們所能創造出來的,生產出來的有水上的草原上的,工地上的,山上的,海上的,只要是能吃的,都歸結於糧食。
農產品的產量提高了,生產周期也縮短了,選擇農業生產的標準根據農產品的價格來決定。只要價格好,在短期內就可以生產出來農民的生產能力提高,生產力倒不成問題,現在出現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於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與大眾需求的消費需求產生偏差,導致致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和供大於求的問題。這是相對於市場需求來說所形成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農產品不能供應所需要需求的問題。一些質量太低的農產品大量剩餘,一些高質量農產品卻存在十分短缺的現象,農產品滯銷導致農民破產的事件屢見不鮮;同時還存在著本土糧食剩餘而外國進口糧食促銷的現象。這種本末倒置的原因也是我國國民對本土糧食品質的不好印象深入人心,牴觸我國國有糧食。
如在2018年底就出現了湖南雅柑等水果大面積滯銷現象,但在縣城泰國大米走私進來卻受到消費者的追捧。本土的大米卻存在滯銷現象,賣不動。供需關係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我國針對這一問題也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生產導向從來沒有根據這一問題發生過相應的變化,而是一直不變,生產不是從市場的需求出發的,仍然有宏觀調控來做引導。根據目標而行從來不會因為市場需求有所改變。
怎麼樣才能端穩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怎麼樣才能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並不是沒有人種田,但是所種出來的質量和效益卻與市場需求嚴重不符。我們付出了勞動力,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農業讓農民無利可圖,不能像房地產一樣有利可圖,勢必會讓農民的積極性有所削減,甚至棄耕。應該站在農民的角度,站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趨勢中,支持和保護農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向其他國家學習,借鑑好的一些方法,如像東亞小農的日本經驗都一些很好的學習對象。端好飯碗,又只有通過中國農民的自身努力,才可以讓農業朝現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