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2億農民幹不過荷蘭22萬農民?

2021-01-15 一起百鄉通

  ‍從古至今,我國都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農耕文明在我國延續的時間也是最長的,我古代農業比商業發展都更為重要。小農經濟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的地位比商人的地位還高,男耕女織更是那一時期的代表。而從古代到現在都如此繁榮的農業經濟,到現代卻成為社會底層。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被徵用去修高樓大廈,農民都外地經商打工。

但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吃飯,還是農業成為每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那麼,為何在中國,農業發展還不荷蘭等一些小國,中國人口佔成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業生產效率卻不及一些小國。中國農業究竟遭遇了什麼問題,是興是衰?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一、真的是吃飯嗎?

說一個大國農業的實質問題。

縱觀如今中國農業發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言論說《中國2.2億農民幹不過荷蘭22萬農民?》等等,成為熱門話題。

「荷蘭只有22萬農民,2015年卻創造了820億美元的農業出口;中國有2.2億農業勞動力,同期農產品卻比荷蘭少110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達400多億美元。」

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看,荷蘭是個小國,卻是世界農業大國。從世界農業的視野來看,荷蘭是農產品淨出口額的「世界冠軍」,是多項世界農業「金牌」得主:農產品出口率世界第一,土地生產率世界第一,設施農業世界一流,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蹟」。

我們要承認荷蘭農業的優勢和成就,在荷蘭全面實現現代化後,沒有發生過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商業及其城市建設化的問題。即使以現在經濟發展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們仍將農業看為比較重要的國家發展問題,甚至不斷去用現代技術去強化它,發展它,而不單單是注重經濟價值而去忽視農業。

但反觀中國,中國人放棄農業,不能用自己的土地土地養活自己,那麼面對中國人數如此之多的社會現狀。我認為即使全世界農業發展收入都用來出口中國供中國人使用,也養活不了中國如此之多的人數。所以對於這一現狀,中國的農業可謂是相當重要,關係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國家是怎樣的國情?一個耕地約佔世界7%的地方,卻要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農業可是國家之根基。

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在未來中國無論多麼富有多麼強大,但是農業仍是最重要的。他不單單擔當是國家的經濟功能,更擔任著一個我們國家的安全問題。想一想,如果我們國家連吃飽這件事情都滿足不了,怎麼能夠去發展工業、科技、國防這些。所以單單依靠經濟價值大小去評價中國農業是對我國國情缺乏清醒認識的表現。

二、為何農業不賺錢?

農業發展經濟收益低是全球農業發展的普遍現象,並非中國農業的獨特現象。

農業發展有很大的閉塞性,蘇聯列寧曾說過農業地方的閉塞性和狹窄性是因為其地理位置上的不可移動決定的,但是看看工業就不存在於局限地理位置的問題,有著天然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優勢,很容易吸引人群,導致為何農村人口不斷向工業城市集聚,形成工農城鄉差別的一個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工業發展得越好,農業效益就會減少。工業的發展需要依靠犧牲農業作為基礎,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獲得就必有消損。


美國的農業可以稱得上為農業強國。據黨國英研究,美國農業的生產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一直在持續下降。從1960年的50%左右到現在已經下降到只有15%左右。而看一看歐洲與日本的農業生產收入也差強人意。從世界範圍內來看,農民的主要收入更多的是來源於非農業生產的收入,而農業收入僅僅只佔很小部分。而這一趨勢,在我國農業生產中顯得尤其明顯,農村大部分青壯年都去往外地務工,農村出現空巢狀況。"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狀況也層出不窮,一度登上網絡熱門,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而這些狀況的出現都與農業發展現狀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也是農業發展所引出一些問題。

  此前陳立耀《美國農業正在破產及原因》的言論,據具體論述了美國農業發展這一現狀,2018年6月,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等一些美國中西部地區都申請農場破產,不僅如此其收入還持繼續惡化的趨勢。其中玉米和大豆種植區問題尤為突出,破產的趨勢和數量也還在上漲。

農民收入岌岌可危,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人民的期望值也持續下降,農業勞動力過於廉價,收入過於微薄,社會經濟發展不斷上升,生活生存壓力大,形成了社會市場體系中最弱勢的群體,物價不斷上漲,農產品看似有最好的市場,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高受益的卻不會是農民,多重矛盾之下又導致城市居民水平遠高於農民收入水平,出現兩極分化。所以說荷蘭的22萬能養活14億中國人嗎?中國農民都不能養活中國人何況是荷蘭或日本,美國農民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中國農民的偉大之處就在其中。

三、如何能端穩飯碗?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今的社會,人們不再局限於吃飽飯,多的是如何吃好飯?飲食結構也不再單一,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主糧主食已經不再是每個人日常所必備的了,導致主糧比重大幅度的下降。換句話說,糧食是一個大食品結構,農業包含的種類很多,同時,國內的農業生產水平也與先前有所不同,我們所能創造出來的,生產出來的有水上的草原上的,工地上的,山上的,海上的,只要是能吃的,都歸結於糧食。

農產品的產量提高了,生產周期也縮短了,選擇農業生產的標準根據農產品的價格來決定。只要價格好,在短期內就可以生產出來農民的生產能力提高,生產力倒不成問題,現在出現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於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與大眾需求的消費需求產生偏差,導致致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和供大於求的問題。這是相對於市場需求來說所形成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農產品不能供應所需要需求的問題。一些質量太低的農產品大量剩餘,一些高質量農產品卻存在十分短缺的現象,農產品滯銷導致農民破產的事件屢見不鮮;同時還存在著本土糧食剩餘而外國進口糧食促銷的現象。這種本末倒置的原因也是我國國民對本土糧食品質的不好印象深入人心,牴觸我國國有糧食。

如在2018年底就出現了湖南雅柑等水果大面積滯銷現象,但在縣城泰國大米走私進來卻受到消費者的追捧。本土的大米卻存在滯銷現象,賣不動。供需關係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我國針對這一問題也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生產導向從來沒有根據這一問題發生過相應的變化,而是一直不變,生產不是從市場的需求出發的,仍然有宏觀調控來做引導。根據目標而行從來不會因為市場需求有所改變。

怎麼樣才能端穩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怎麼樣才能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並不是沒有人種田,但是所種出來的質量和效益卻與市場需求嚴重不符。我們付出了勞動力,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農業讓農民無利可圖,不能像房地產一樣有利可圖,勢必會讓農民的積極性有所削減,甚至棄耕。應該站在農民的角度,站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趨勢中,支持和保護農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向其他國家學習,借鑑好的一些方法,如像東亞小農的日本經驗都一些很好的學習對象。端好飯碗,又只有通過中國農民的自身努力,才可以讓農業朝現代化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做給農民看 教會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
    原標題:做給農民看 教會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   「喂,趙老師嗎,啥時給我家剪樹呀?」「下午就來了,你那2畝地就是半晌功夫」。
  • 做給農民看 教會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 寶雞眉縣「金剪子」技術服務隊...
    「下午就來了,你那2畝地就是半晌功夫。」 12月16日,由寶雞市眉縣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指揮中心舉辦的眉縣「高素質農民助力脫貧攻堅冬剪技術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剛一結束,邀請高級農藝師趙驊冬剪果樹的電話就接連不斷。至此,由專家教授、高素質農民等組成的「眉縣高素質農民助力脫貧攻堅冬剪技術服務隊」活躍在全縣溝溝岔岔和貧困戶田間地頭,再次燒起獼猴桃冬剪這把「火」。
  • 《老農民》人物傳:從麥香村看中國農民縮影
    老農民群像  搜狐娛樂訊 《老農民》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裡面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人構成了老農民群像,是中國8億農民的縮影,把中國農民的樸實無華與艱辛不易展現的淋漓盡致。他是農民的兒子,他是牛大膽。他安土重遷,信奉祖先,因為父親的一句話發誓終身不娶青梅竹馬的燈兒。他一生無私奉獻,帶領麥香村的老少爺們,為他們能吃飽飯,夙興夜寐,兢兢業業。養豬場籌資的時候,全村的父老鄉親們拿著自己的血汗錢在瓢潑大雨中站在牛大膽的門口:「大膽兒 我們就跟著你幹了,這錢都給你。」牛大膽動情地說:「我怎麼就不能讓你們頓頓都吃上肉,我不怪你們,我要怪就怪自己沒本事。
  • 【娛樂八卦】《老農民》史詩大劇 為中國8億農民立撰正言
    【娛樂八卦】《老農民》史詩大劇 為中國8億農民立撰正言,史詩巨製《老農民》在山東衛視開播以來,就收穫了大眾和業界人士的一致稱讚。
  • 中國電影正在遠離農民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中國縣城的電影院平常日幾乎是沒人看電影的,我是個超級電影迷,經常往返城市和家鄉所在的縣,每次回家鄉,只要時間允許,一般都會去看一部電影。從2019元元旦至今天看了21部電影,淘票票的經驗值達到4558分,經驗值在我家鄉所在的縣排名第一名。像我父母輩,爺爺奶奶輩的一年都難得看一次電影,他們總說那個錢還不如買點好吃的,中國電影正在遠離農村市場,尤其正在遠離廣大農民。
  • 「尋根」大劇《老農民》 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
    》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老農民》。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如果說中國是一棵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的松柏,那中國的8億農民無疑是支撐這顆大樹蓬勃發展的根基。
  •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 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
    印度30萬農民發起的「挺進新德裡」運動愈演愈烈。周三,印度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部長、人民黨成員饒薩赫布丹維突然就此表示,中國和巴基斯坦是農民抗議活動的幕後黑手。丹維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發言引起爭議了,作為馬哈拉施特拉邦人民黨領導人,他曾經嘲笑農民要求州政府採購更多的「豆子」是惡習,是叛徒!且不說他一貫荒腔走板,印度農民抗議幕後黑手這個鍋,繞地球一百圈也落不到中國頭上。
  • 【專訪】「2019中國農民豐收 中國農民電影節"晚會導演李春來
    將於9月21號舉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一中國農民電影節』晚會現在正在正陽緊鑼密鼓的準備著。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次電影節啟動儀式節目創作亮點。」9月19日上午,「2019中國農民豐收-中國農民電影節"晚會導演李春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這次晚會的主題是:「光影築夢、鄉村振興」。晚會將把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的電影做個回顧和梳理, 對今後中國涉農電影做一個期待和展望。
  • 農民種地是因為愚蠢?假如農民放棄種地會發生什麼
    有些話我必須站出來說,下面我就談一談我作為一個農民對這則消息的看法。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謝母恩!難道我們人類,作為最高級的動物,有的人難道連這些都不懂嗎?在中國往上三代數一數,有多少人不是農民出身?這麼一想,這則消息稱農民種地是愚蠢懶墮絕對是胡說八道,就是在侮辱自己的祖宗!
  • 「百佳農民」獲表彰,宜昌市歡慶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今年9月23日,農曆秋分時節,我國將迎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一個屬於億萬農民的節日,也是全國人民一同慶賀豐收、享受豐收果實的節日。9月21日,宜昌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六屆湖北宜昌柑橘節在夷陵區開幕,國內外客商、電商代表,各地農民群眾代表等齊聚官莊,共慶豐收。
  • 沁水縣舉辦2020年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農林投杯」農民...
    沁水一片天 我們佔半邊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動我縣農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展示我縣農民群眾齊心協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深化脫貧攻堅中的精神風貌,縣衛生健康和體育局、
  • 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看看老農怎麼說!
    因為在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的同時,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卻愈發嚴峻。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預測,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底世界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總數可能突破8億。 雖然世界糧食格局變化暫時對中國的口糧安全沒有大的影響,但如果萬一形勢突變呢?
  • 印度:農業改革陷入僵局,農民收入停滯不前,農民將越來越窮?
    印度在過去幾年中看到通貨膨脹率上升,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價格通貨膨脹率從2017年的不到2.5%增長到2019年的近7.7%。這吞噬了工資的增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份報告研究了2013年至2016年,該報告估計,按實際價值計算,農民的收入每年僅增長2%。
  • 農民對中國「三農」問題的思考,以及中國農村和農業的未來思考
    縱觀中國歷史,其經濟結構一直是農業為主,社會結構就是士農工商,自秦以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不到三百年的王朝周期變化,這兩大結構從沒有改變。中國人口隨開墾荒地數量而增加,至清朝康乾超兩億人口,解放前算四億人口,歷朝歷代末期社會底層的農民,都是食不果腹!因為農業單位產出,沒有質的提高!
  • 蔣大為先生斥責農民歌手時,是否記得自己也曾是農民?
    蔣大為先生是國家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許多業內人士將蔣大為先生稱為是中國民族聲樂「裡程碑」人物。1984年,蔣大為首次參加央視春晚,演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這是蔣大為的第2首代表作,後來的他幾乎每隔幾年都要在央視春節晚會上重複唱這首歌。1986年,演唱《西遊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隨著《西遊記》在中國大陸甚至海內外的廣泛熱播,迅速傳遍海內外,《敢問路在何方》也成為蔣大為最後的終極代表作。
  • 籤約作家||李寶:詠贊中國農民
    詠贊中國農民李寶(一)我是中國農民的兒孫我深深愛我中國農民(二)農民 多麼親馨的字眼盤古開天 璀璨華夏不論稱呼如何演變左鄰右舍親如手足有險必救 有難必幫摒棄小農意識追趕新時尚和諧的村風 樸實的民風猶如股股暖心的春風蕩漾在農莊田舍洋溢在村民心坎中國人固有的善良中國農民就是最好的榜樣(六)中國的農民耿直好爽骨子裡就沒有市儈的模樣尊重自然 改造自然
  • 農民「存錢難」,農民賺的錢都去哪了?社會太現實
    如今,我國農民大多數外出打工,農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在過去,很多農民賺了錢都喜歡把錢存入銀行,因為賺錢不容易,很多人對於手上的錢都很珍惜。不過,最近,發現一個現象,很多農民銀行裡不在存錢,這是為啥呢?據了解,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 2021年,農村耕種或將迎來「2大利好消息」,農民種地可增收
    農村的土地也是農民的根本,也是我國的根基,農民是離不開土地的,我國農耕文化可以說是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以至於現在很多的農民對於種地來說也是孜孜不倦,雖然說近幾年有的人已經習慣了外出打工,但是歸根結底來說,農民種地也是農民最後的一道保障線,最近這幾年很多的農村也是開展了退耕的政策,我國也是不願意看見土地流失或者是撂荒的情況出現
  • 荷蘭農民挖地尋寶,發現強盜留下的「易拉罐環」,價值超10萬歐元
    荷蘭一位農民就在自家院子撿到了一個圓環,本以為是個易拉罐環,但經過國家博物館檢測之後,竟然發現這個圓環是一個價值10億的模型。勘測寶物的農民荷蘭諾德省的一個村莊中,有一位名叫霍赫沃德的農民。荷蘭的農民和我國的農民有很大的區別,因為荷蘭很早就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也就是說他們的農活幾乎都有機器來幫忙,自己根本就不需要下地幹活,所以他們有很多空閒的時間。霍赫沃德在平日裡會拿著一個金屬探測器,在田地裡找寶物。
  •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新聞發布會舉行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新聞發布會舉行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有五大特點致敬農民 致敬時代 致敬電影 致敬英雄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 文 駐馬店日報記者李旻 / 圖10月9日下午,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新聞發布會在駐馬店愛克建國酒店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