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晚年幸福嗎?靠什麼養老?

2020-12-22 朱張李家

幸福不幸福要看怎麼比較,如果和過去飢餓年代相比,是幸福的,如果和那些有退休金的老人比較,在生活水平上還差很遠。

飢餓年代,城裡人雖然也是不夠吃,但至少還有國家供應糧保障,而農村農民交完公糧,留下種子、飼料、儲備糧,就所剩無幾了,很多家庭一過了年就沒有糧食吃了。

那時候的農村老人,為了孩子不挨餓,自己餓著肚子幹活,為了孩子不受凍,自己凍著。為什麼很多老人熬不過冬天就去世了,就是因為吃不飽穿不暖。

如今,國家不但全面取消農業稅和特產稅以及附加費,而且種地還給補貼。2009開始,國家給農村60歲以上老人發放基礎養老金,現在每人每月平均一百六十多元,60歲以下農民可以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60歲以後可以領取更多養老金。除此以外還有高齡補貼、低保、困難戶補助等多項補助。無論吃的穿的住地用的都比過去好了很多。

總之,過去,農村老人只能靠兒女贍養,現在,有了養老金、各種補助、土地、兒女贍養等養老保障。從這個角度講,和過去尤其是飢餓年代比,現在的農村老人是幸福的。但和城市特別是那些有退休金的老人相比,生活水平還差很遠。國家應該為60歲以上農村老人、特別是為國家建設做出過犧牲和貢獻的40、50後老人增加基礎養老金。

相關焦點

  • 特克斯幸福大院讓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亞心網訊(記者張進峰)11月19日,記者從特克斯縣民政局了解到,為切實解決農村困難老人生活照料問題,做好「兩不愁三保障」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該縣投資近5000萬元在喬拉克鐵熱克鎮、喀拉達拉鎮、闊克鐵熱克鄉建成了3座總建築面積為2487.41平方米的幸福大院,目前已啟用,可以滿足91名老人入住,如今有28名老人入住,其樂融融地安享幸福晚年。
  • 居家智慧養老,託起幸福晚年
    近年來,我縣持續加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打造智慧養老新模式,依託現有網際網路資源,開展居家智慧養老服務,以「智慧養老」助力「老有所依」,託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縣居家智慧養老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鄭倩 您好,這裡是富平縣居家智慧養老指揮中心,請問需要什麼服務縣寶塔社區居民 羅根京 我最近有點頭暈,讓人過來給我看下一大早,縣居家智慧養老指揮中心的報警聲響起,指揮中心平臺上的可視呼叫器裡傳來了一位老人求助的聲音。
  • 煙臺福山:「共助養老」 擦亮農村幸福養老新底色
    11月10日中午,煙臺福山區張格莊鎮院口村幸福院裡,25位老人有說有笑地共進午餐。飯後,老人們或是閒坐拉家常,或是打開電視看新聞,或是擺開棋盤對弈,或是鋪開麻將搓一局,一派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  近年來,農村老齡化現象加劇,空巢老人生活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老大難,農村居家養老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成為各地探索的新熱點。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的「共助養老」模式,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而形成的基層鮮活經驗。
  • 老有所依暖意濃 宿遷沭陽創新農村養老模式託起幸福「夕陽紅」
    近年來,為讓農村老人同樣享受到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沭陽縣按需施策,精準服務,創新做法,建設農村「日間照料幸福小院」,開展特困人員供養護理,通過智慧養老上門服務等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真正讓老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繪就最美「夕陽紅」。
  • 「我20多萬養老錢被孫子取出來花光了」老人晚年悽涼,讓人心疼
    子女啃老還說得過去,如果孫輩啃老,老人會是什麼感受呢?我同事小區的一位70多歲的老人,辛苦一輩子攢了20多萬的養老錢,結果前段時間去看病,發現裡面的錢幾乎被人取光了。後來才知道,是她孫子拿著她的卡和身份證,輸密碼取的。老人說:「我20多萬養老錢被孫子取出來花光了,以後養老指望誰啊?」
  • 陳永林:打造家門口的「幸福養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提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實實在在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引起了廣泛共鳴,也激起了人們的奮鬥激情。懷仁縣的陳永林就是這樣一個熱衷奮鬥的人,她不僅為自己的創業之路奮鬥,也在為老人們的幸福晚年奮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聽聽她的故事。
  • 「不要求孩子孝順,晚年會過得更幸福」老人的解釋,充滿智慧
    畢竟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孩子生出來,供孩子吃,供孩子喝,供孩子上學……孩子長大以後,理所應當投桃報李,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前不久我聽一位老人說「不要求孩子孝順,晚年會過得更幸福」。我一開始聽到這種說法,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聽完老人的解釋,突然發現他的想法,充滿智慧。
  • 農村養老保險到底要不要交?交200元與500元有何區別?你知道嗎?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於解決目前越來越嚴峻的農村養老問題,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所以我個人認為,農村養老保險還是應該積極的繳納。當然可能很多農民朋友認為自己現在經濟條件比較差,沒有多少錢去交。但是,農村養老保險畢竟事關自己以後的老年生活,事關自己的晚年是否幸福。
  • 有關養老,「有積蓄」和「靠子女」哪個更實際?三位老人說出實情
    人們常說「養兒防老」可真到養老的時候兒子就一定能夠指望得上嗎?人們也常說年輕的時候要攢「養老錢」,那麼有了養老積蓄晚年真的就不用發愁了嗎? 有關養老這個問題,「有積蓄」和「靠子女」到底哪個更實際呢?三位老人說出了實情。
  • 新疆建設農村幸福大院 破解農村困難老年人養老難題
    目前,207個農村幸福大院項目建設已接近完工,陸續進入內部設備、生活設施安裝階段。截止6月22日,207個項目全部完成主體封頂,其中完成室內裝修35個,佔比16.9%;共計選配幸福大院院長207人,護理員1914人,摸排入住老人14799人,老人們將於6月底陸續入住農村幸福大院。一、聚焦農村貧困老人困難,摸清需求底數,探索民生保障新模式。
  • 坪上村老人的「幸福樂園」
    近年來,萬年縣抓住農村養老這個基層群眾最大的「痛點」,以「黨建+」引領破解農村養老問題,創新性地建起「集體建所、自我保障、互助服務」模式的農村託老所,全面破解村(居)「養老難」問題,積極打造託老樣板工程,為廣大老年人開啟了幸福之門。
  • 頤養之家讓農村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在頤養之家裡,老人們坐在一起,吃著熱飯熱菜,顯得很開心。 閘上村頤養之家供圖走進南昌市新建區厚田鄉閘上村北下自然村,一棟灰白相間的兩層樓房映入眼帘,只見七八位老人圍坐一圈,悠閒地聊著家常,臉上的幸福和喜悅溢於言表。
  • 新疆深化養老服務改革 建設農村幸福大院
    新疆民政廳黨組主要領導親自到內蒙古等地考察借鑑先進經驗,組織力量對農村困難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進行摸排、調研論證,報請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設農村幸福大院解決困難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的實施方案》,明確幸福大院要符合農村養老特點,選址在鄉鎮政府駐地,規劃用地適當寬裕,為老人活動和今後發展留有餘地;自治區為22個深度貧困縣每個幸福大院每年補助運轉經費5萬元,入住老人每人每月補助生活費200
  • 新疆農村幸福大院全面進入啟動運行階段 為困難老人開啟幸福晚年
    按照新疆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各縣市高度重視,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新疆民政廳加大指導幫扶力度,統籌加快推進農村幸福大院建設。目前,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207個幸福大院全面進入啟動運行階段。一、完善入住條件情況22個深度貧困縣207個農村幸福大院,除個別工程收尾、完善配套設施外,全部進入設備調試、啟動運行階段。
  • 蕾娜範康養中心多元化養老服務 讓入住老人找到晚年生活幸福感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個老年人的心願。如今,隨著養老業的不斷發展,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到「醫養結合」跨越發展……這些多元化養老服務不僅提升了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質量,也讓老年人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和快樂。
  • 只有一個女兒的家庭,父母晚年靠誰養老?3位60歲老人說出實話
    那麼,只有一個女兒的家庭,父母晚年要靠誰養老呢?以下3位只生一個女兒的老人將說出實話。 現在方奶奶和汪爺爺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雖然他們有退休工資,但他們表示:"生了女兒,雖然我們也曾考慮過養老的問題
  • 魚嘴鎮深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讓老人晚年過上「飯來張口」幸福生活
    她說,一天做三頓飯曾讓她「愁」了多年,如今社區食堂價格低廉、搭配營養、就近就餐,讓她在晚年居然過上了「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近年來,魚嘴鎮不斷拓展「黨建+服務」內容,深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大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條社區治理新路徑。
  • 養老有三寶,有了晚年好
    人老了,到底靠誰養老,養老有三寶,有了晚年好,是哪三寶呢?02靠自己老話常說,靠人不如靠己,這話一點也不假。不僅適用於年輕人,同樣也適用於老年人。人老了,養老別指望別人,能夠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很多老人會想不通,辛苦把孩子拉扯大,他們養自己也是天經地義。話雖這樣說,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結婚後,如果都是家裡的獨苗,他們就要撫養四個老人。如果家裡還有爺爺奶奶,那負擔就更加重了。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大,他們能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去啃老就不錯了。
  • 四位老人的親身體驗與感悟:為了享受晚年的幸福
    介紹當我們變老的時候,我們都想要一個幸福的晚年。年輕時,為了這個家庭,很少有人能休息,只有年老時,才能享受生活。雖然是這樣,但過了老年,生活很痛苦。當然,如果你想晚年生活得好,你應該對你的女兒做「四不」。我們來看看四位老人的經歷。
  • 農村60歲以上老人和城裡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上有什麼區別?
    按理來說,人活過60歲,身體一天比一天地衰弱,身體健康逐漸變差,疾病也逐漸增多,老人應該靜下心來休養生息,安度晚年。在城市,年滿60歲的老人是完全能夠做到的,早已成為社會現實。而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都閒不下來,仍然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甚至超負荷的農活,究竟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