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最佳影片,我很失望

2021-01-18 李三說娛樂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年金馬這一批入圍影片資源陸續公布。除了之前就有資源的《怪胎》之外,最先和我們見面的是最佳影片《消失的情人節》。我對這部影片期待很高,一是一部愛情片可以突出重圍,成為金馬獎最大贏家必有過人之處;二是導演陳玉勳功力深厚,我們之前桃花島觀影團線上競賽片看過他的《熱帶魚》,也是備受好評。只是在看了這部影片後,確實沒有達到預期,甚至有些失望,當然這可能是比較帶有個人色彩的失望,不同的人對於這部電影的預期不同,體驗自然也不相同。但通過《消失的情人節》拿下最佳影片,還是可以折射出一些問題的,我們不妨一起來討論一下。

「十一提五中」。

短短五個字,便可有力概括《消失的情人節》一片在今年金馬頒獎禮上的「屠榜」之勢,而這成績又與去年同獲金馬「最佳劇情長片」獎項的《陽光普照》何其相似。

但二者又在風格和主題上何其不同。

而當我們試圖比對陳玉勳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熱帶魚》與《消失的情人節》時,這種由尖刻到溫情的敘事偏轉似乎也昭然若揭。

這難道是在「後疫情」背景下,創作者和觀者達成的某種審美共識?從現實諷刺到奇幻幽默的選片轉向,是否可以視作臺灣電影在2018年後的一個新發展策略?抑或是人們審慎而銳利的思考力,在利益翻湧的當代社會中已然緩緩退場,以至於我們雖有反思的渴望,卻甘願在一戳就破的幻境中不斷沉淪……

/ 陳玉勳

可這是那些奉「電影改變世界」為圭臬的電影愛好者們希望看到的嗎?

總而言之,雖然 「臺灣電影人風格轉向」這一現象背後的複雜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對它的分析卻不容忽視,甚至刻不容緩。

1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對日常生活進行了「漫畫式」處理的影片。

一個叫楊曉琪的郵局女櫃員,做任何事都會莫名比別人「快一拍」。情人節前一天,母胎單身三十年的她偶遇了劉老師並墜入愛河,又相約第二天一同參加情人節情侶默契大賽,只為拿獎金幫助劉老師所說的一個需要移植心臟的孤兒。但當她一覺醒來後,不僅發現全身皮膚紅腫,而且自己竟然在沒有絲毫印象的情況下度過了情人節……

這便是《消失的情人節》在 「消失的人」部分以楊曉琪為主角講述的故事,而在這部分裡以配角身份出現的寄信「怪胎」阿泰,又成了影片第二部分「消失的情節」中的主角。

阿泰是個做任何事都莫名比別人「慢一拍」的公交司機。兒時全班出遊,一場車禍讓阿泰對同學楊曉琪暗生情愫,並約好寫信寄往同一個郵箱。時過境遷,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們重逢,阿泰便重拾自己當時的承諾,每天到楊曉琪的窗口寄信,卻又羞於表明心意。

同樣在情人節前一天,阿泰發現了劉老師騙子的真面目,兩人互毆。而當他在第二天發現世界「靜止」時,便找到了楊曉琪所在的公交,邊自言自語地解釋心意,邊載著她來到他們小時候約定寄信的那個海畔村落,又在晚上將她送回家。

甚至,在楊曉琪睡著的時候,還抽空寫了自己最後那封打算寄出去的信,只為在她當天上班時去她的櫃檯寄,但阿泰剛出郵局,便因想著要給楊曉琪買豆花而沒注意,被一輛卡車撞飛……一年後,拎著豆花的阿泰與遷至新郵局的楊曉琪重逢,兩人和解,心意在淚水中明了。

我們暫且不談:全世界除了拿少數幾個「慢性子」真實度過了一天外,其他人依靠什麼來確認自己少了一天的事實(假如一天靜止未動的話),單純依靠他人告訴嗎?似乎有些單薄。

我們也不談:阿泰與楊曉琪正反對立的性格設定,除了構成「性格互補」的古典對應,以及在介紹人物出場時製造喜劇效果外,好似並未較多參與敘事。

同時,我們也將這依賴大量「偶然」事件串聯的封閉敘事置之一旁,將「阿泰怎麼會知道楊曉琪家」等劇本漏洞通通忽視,將阿泰幾乎「鐵人」的體質和永不熄滅的愛視作常態…而僅僅從人物構建和情節結構上看:

《消失的情人節》似乎與訓詁學視域下的、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美學觀構成了某種形態合一,即一個視角「順序敘事」,另一視角「敘事信息補足」,最後雙方「信息互通」,呈現一個笑中帶淚的大團圓結局。

但說句實話,這俗套而典型的「合家歡」式商業愛情片構架,這依靠「突轉」和「發現」支撐的古希臘戲劇敘事模式,既沒有以愛情為題材的中國古典戲曲中吸睛的唱段表演,又沒有好萊塢懸疑推理片逐層剝離細節的暢快……

那麼2020年的這批全力誇讚《消失的情人節》的觀眾們,到底在影片中期待看到了什麼?又從中獲得了什麼滿足呢?

確實,我們不能否認。在各類超現實元素的穿插調配,劇本敘事細節的順暢勾連,以及人物俏皮有趣對話的設置上,陳玉勳的功力仍可見一斑,而這也讓本片被諸多網友貼上了「輕鬆」、「下飯」等標籤。我相信,這是《消失的情人節》贏得票房乃至進軍金馬的主要優勢。

只是我不願、也不敢相信,臺灣新電影運動中那批視「歷史詰問」與「現實反思」為利矢的影人後繼們,在當下卻坦然將「有趣」和「溫情」作為評判影評優劣的唯一標準,甚至直接將《消失的情人節》這部大致符合這一標準的影片,直接「請」上了金馬獎這一臺灣電影的榮譽神壇。

難道輕鬆題材、活潑風格才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嗎?

難道「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已淪為了對一個舊時代的生硬反抗與固執書寫嗎?

2

事實上,金馬在其發展初期便與臺灣新電影運動保持著一種「哺育」關係。

繼1982年金馬「官轉民」與主導者改革後,一批留洋歸來的臺灣新銳導演們,帶著他們極具風格化的作品亮相影展。並從1983年起,逐漸以侵襲之勢佔據「最佳劇情長片」單元近半數,而其中《風櫃來的人》《小畢的故事》《海灘的一天》等當下被視作「臺灣新浪潮」代表作的影片,在當時只不過「評獎陪跑」。

值得惋惜的是,就算擁有如此先鋒的創作參照,臺灣「新電影」中那種堪稱「生猛」的韌勁正在被慢慢消磨,而走向了「陰鬱的自然主義風格」,甚至「遊戲化地呈現生活」。至少單就金馬「最佳劇情長片」單元看是這樣。

2017年的《血觀音》,到2018年的《大象席地而坐》,再到2019年的《陽光普照》,又到2020年的《消失的情人節》。

很明顯,在2019和2020年間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風格斷裂。我們的社會「省思」去哪了呢?

另外,我們再比照一下2018—2020年四年入圍金馬「最佳劇情長片」單元的影片類型:

似乎在2020年這個節點上,入圍影片也具有了極高的同質性,即多集中於「同性」和「喜劇」(今年另一部在金馬上入圍了諸多獎項的影片《怪胎》同樣是奇幻喜劇愛情片,這進一步說明了問題)這兩個類型。

這讓我不由再次提問:我們的社會「省思」到底去哪了呢?

/《陽光普照》劇照

當然,我並沒有說超時空組接、奇幻敘事以及喜劇構架不好,也沒有說選擇同性題材就是對現實的逃避(這種為性少數群體發聲的做法,當然直面了社會問題),只是沒有像我期待的那般,以一種決然灑脫的姿態,去駁斥、去抨擊、去朝著社會的陰暗不公竭力怒吼。

說到底只是我個人的失望罷了。

只是當我們回顧陳玉勳的長片處女作《熱帶魚》時,雖然影片特效粗陋,雖然運鏡稍顯稚嫩,但仍能跟隨那些諷刺性的喜劇元素,被粗糲的影像拖拽著,沉潛進劉志強的白日夢境,又在一遍遍的夢囈中流淚清醒,恍然察覺現實的孤寂。

我想重新看到這樣的影片罷了。

相關焦點

  • 金馬獎最佳影片被低估了
    《消失的情人節》作為2020年度金馬獎最佳影片,自然受到觀眾的關注,只不過,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開分不太友好,開分7.0,現在回暖到7.1左右。最後,第57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還是頒發給了相對來說名不見經傳的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如果你每天存1塊錢在銀行,100天以後,你會有多少錢?」「1x100=100塊嗎?」
  • 金馬獎十年最佳影片(下)
    之前寫過一篇《金馬獎十年最佳影片(上)》,聊了聊第 52 屆到第 56 屆(2015-2019)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這次補上第 47 屆到第 51 屆(2010-2014)的,湊齊最近十年的最佳劇情片。
  • 金馬獎最佳影片比怪:黑白片《八月》戰勝異形片《潘金蓮》
    2016年11月27日訊,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昨天在臺北舉行,來自中國內地的電影人此次大獲全勝。由內地青年導演張大磊執導的電影《八月》戰勝了馮小剛、杜琪峯等導演的作品,獲得了最佳影片獎,成為當晚最大的冷門。
  • 《大象席地而坐》獲最佳影片,金馬獎又在標榜精英品味?
    第55屆金馬獎決選評審團主席李安、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文|娛樂資本論,作者|斯塔西金馬獎剛剛落下帷幕,《大象席地而坐》摘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桂冠,原本預測的奪冠熱門《我不是藥神》敗下陣來。相信這一結果,會讓很多人聯想到2016年得獎的《八月》,金馬獎又上演了一次精英品味戰勝了大眾品味的戲碼?
  • 第54屆金馬獎獲獎名單:《嘉年華》文晏獲最佳導演 最佳影片...
    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正在臺北進行,陶晶瑩第五次任金馬獎主持。《血觀音》獲最佳劇情片,惠紅英憑藉此片中的表現拿下最佳女主角。《嘉年華》導演文晏獲得最佳導演。 「不僅是中國的故事,也是全世界正在發生的故事,能夠堅持做藝術片10年,是因為有完全信任我的投資人以及團隊,我要感謝非常多的人,包括我的投資人、製片人和出品方,他們看到我劇本的題材就沒有猶豫,聽說我的兩個女主角是新人時也沒有猶豫。
  • 金馬獎最佳影片合集,送給片荒的你
    金馬獎是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是全球最早華語電影獎之一,旨在獎勵華語電影創作與發展,有「華語電影界奧斯卡金像獎」的美譽,金馬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香港金像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所以能夠獲得金馬獎的影片質量肯定也是上乘的。
  • 第53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福州首映
    12月13日、14日放映短片單元以及實驗、動畫單元的這兩場,我們已經在前兩天發出了活動預告,可以點擊「這裡」查看影片排片以及預告。現在我們確定在17日進行第三場長片單元的放映,場地選擇在威獅藝術中心的當代館,放映的影片是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八月》。
  • 金馬獎完整獲獎名單,《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最佳影片!!!
    第55屆金馬獎剛剛結束。最佳劇情片頒給了《大象席地而坐》;最佳導演頒給了張藝謀;徐崢憑藉《我不是藥神》拿下最佳男主角;謝盈萱憑藉《誰先愛上他的》拿下最佳女主角,恭喜他們。今年金馬獎主席交棒到李安手上,他請來了鞏俐做評審團主席。在51屆金馬獎上,鞏俐(《歸來》)曾獲得過最佳女主角提名,但最終惜敗。臺灣本土演員陳湘琪憑藉《回光奏鳴曲》摘得最佳女主角。
  • 《血觀音》成金馬獎最佳影片 惠英紅登頂文淇驚豔
    《血觀音》獲第金馬獎最佳影片1905電影網訊 11月25日晚,第54屆金馬獎頒獎禮在臺北舉行,獲獎名單已全部揭曉。《血觀音》大獲全勝,包攬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三項分量極重的大獎,最佳導演則頒給《嘉年華》導演文晏,惠英紅登頂成為最佳女主角。年僅14歲的小演員文淇憑藉在該片中的出色表現一舉斬獲最佳女配角獎,可謂技驚四座。當晚文淇在臺上異常激動,泣不成聲的她嚮導演等主創表達了自己的感謝,這位年紀輕輕但已十分成熟的小姑娘前景無量。
  • 54屆金馬獎:《嘉年華》文晏獲最佳導演,最佳影片《血觀音》(附完整名單)
    昨晚,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在臺北進行,陶晶瑩第五次任金馬獎主持。《血觀音》獲最佳劇情片,惠紅英憑藉此片中的表現拿下最佳女主角。
  • 金馬獎最佳影片《推拿》,究竟有多好看?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昨晚揭曉各大獎項,第六代導演婁燁的《推拿》榮獲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6項大獎。那麼問題來了,《推拿》是部什麼片?作為婁燁的新作到底怎麼樣?憑什麼在《黃金時代》等如雲強手中突圍而出?這樣的基調貫穿了電影的始終,使影片始終覆蓋著一股潮溼的騷氣。《推拿》則由少年小馬的自刎開場,配有女子喋喋不休的旁白,和《浮城謎事》一樣地拒人千裡之外,同樣地血腥暴力,但聲音卻是溫暖的。這次的驚喜來自於人聲朗讀的片頭字幕,既有想法又符合盲人的題材。電影故事圍繞一群盲人展開,主題中包含對特殊人群的特殊關懷,有些主旋律的意思。
  • 第55屆金馬獎獲獎名單!最佳男主角是他!
    金馬獎頒獎現場在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揭曉之前,主持人訪問鄧超請他預測今晚會由誰獲得?鄧超竟然說「莫文蔚……」接著對孫儷說:「我希望是你……是你真的是你。」嬛嬛聽完手遮臉,會不會心想,再皮……當心本宮的賜你一丈紅啊!
  • 往屆金馬獎最佳電影主題曲選集
    11月22日晚,第51屆金馬獎在中國臺北地區臺北市舉行,內地導演婁燁執導的影片《推拿》獲得分量最重的獎項「最佳劇情片」。
  • 全部 52 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都在這裡了
    諸位好,我是清單君培瘋。昨天,2015年度的金馬獎公布了最新一期的獲獎名單,最佳影片是我並不喜歡的聶隱娘。
  • 歷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獨家整理)
    臺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是由中國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華語電影獎項。 創辦於1962年,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
  • 馮小剛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是的,是「男主角」
    這次《刺客聶隱娘》獲得了11項臺灣金馬獎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剪輯及佳音效。《山河故人》亦有7項提名。其他影片亦來勢洶洶,臺灣導演張作驥的《醉·生夢死》獲10提名,《踏血尋梅》則入圍9項。
  • BISFF潮汐單元參展影片《亮亮與噴子》榮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 BISFF NEWS
    第54屆金馬獎11月25日在臺北舉行,其中「最佳劇情短片」由剛剛在首屆北京國際短片聯展(BISFF)「潮汐」單元上展映,李宜珊導演的《亮亮與噴子》獲得。她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曾獲金鐘獎最佳剪輯。現為獨立製片工作者與大學講師李宜珊在獲獎表示,因為媽媽是保姆,從小她就要幫忙帶小孩,儘管家裡不是沒有男生,但照顧小孩的責任好像就落在女孩身上;要是女生不幫忙照顧小孩,就會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因此而有《亮亮與噴子》的故事。
  • 《血觀音》2017金馬獎最佳影片
    >編劇: 楊雅喆主演: 惠英紅 / 吳可熙 / 文淇 / 柯佳嬿 / 陳莎莉 / 類型: 劇情 / 懸疑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 / 粵語 / 閩南語 / 日語上映日期: 2017-11-24(中國臺灣) / 2017-10-15(釜山電影節)片長: 112分鐘後臺回復片名看劇《血觀音》這部拿走了大前年金馬獎最佳影片
  • 惠英紅主演的金馬獎最佳影片《血觀音》,為何讓人看得心裡發麻?
    電影《血觀音》斬獲了去年第5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更是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以及最佳造型設計,可謂當時頒獎的大熱門。看完這部電影,除了有些驚嘆於導演楊雅喆的敘事功底以及演員惠英紅、文淇等人的精彩表演之外,更會嘆服於流淌在影片裡那種冷靜得可怕的殘酷。《血觀音》就像一朵帶刺的「血玫瑰」,它有其豔麗之處,有其魅惑之處,更有其刺痛人心的殘忍之處。影片圍繞惠英紅、吳可熙、文淇飾演的三個女性角色展開,描繪了棠夫人一家在利益與權欲的鬥爭中,或優雅通達,或心狠手辣的應對故事。
  • 近二十年金馬獎最佳影片,你可能一半都沒看過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近20年來金馬獎最佳影片,既有影壇黑馬,也不乏冷門佳片,一定讓你一飽眼福。 推薦理由: 2019年金馬獎最佳影片,男主此前憑藉高分影視劇《想見你》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