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找到第二個宜居星球嗎?

2020-12-24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NASA 公布的火星表面照片

自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行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2018年退休後,其繼任者「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苔絲」)就被人們寄予厚望。

「苔絲」的主要目標,是在克卜勒發現的基礎上,繼續搜尋太陽系以外的「新世界」,掃描超過20萬顆太陽系附近的明亮恆星,以尋找圍繞它們公轉的行星及其上可能的生命跡象。

今年年初,NASA發布公報說,「苔絲」發現了一顆與地球大小相近且位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TOI 700 d。

據法新社報導,去年年底被送入太空的歐洲CHEOPS太空望遠鏡將被用於測量系外行星的密度、構成和大小。

人類探尋系外行星和系外生命的腳步,一刻不停息。

/ 在太陽系外看到地球的影子

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人類居住的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過去的一百年間,人類利用各種先進的望遠鏡已經幾乎看到了宇宙的爆炸之初,發現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天體,然而,探測到系外行星卻只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

自從人類誕生於這個藍色星球,就開始用雙眼觀察星空。在長期的觀測中人們發現,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有一些天體比較特別。相較很多其他天體,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古希臘人因此就把這些位置會發生較大變化的天體稱之為行星,直譯就是「漫遊者(wanderer)」。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天體,就是位置相對固定的恆星。

我們中大概有不少人自小就聽過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夜晚數星星的故事。當時他能看到的星星,數目大約也就三四千個。他當時看到的星空,和將近2000年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星空,並無太大差別。只是因為城市燈光的緣故,肉眼可見的星星數目少了一些。

不過,憑藉望遠鏡,人類還是看到了更遠更廣的宇宙。這要歸功於400年前義大利的一位科學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得知望遠鏡發明之後,連忙打聽其工作原理,並很快製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架口徑3.7釐米的望遠鏡。此後,又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將自己製作的望遠鏡指向月亮和深邃的宇宙,一下子被震驚了,因為他看到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景象。

之後,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望遠鏡不斷被製造出來,幫助人類看到了更多的天體。人們發現太陽系內存在著更多的行星和其他小天體。而在太陽系外,竟然還存在著數以億計的恆星,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銀河系。

到了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又發現銀河系外存在著數目眾多類似於銀河系的天體,那就是河外星系。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1990年NASA發射的太空望遠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1995年年底,哈勃望遠鏡指向了大熊座看似無物的一塊針尖大小的區域,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哈勃深場。在這張小小的照片中,竟然包含了數千個大小不一、和銀河系類似的星系。人類第一次知道,宇宙包含了如此眾多的星系,宇宙中恆星的數目竟然比地球上沙粒的數目還要多。

就在這年的11月,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發現了第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飛馬座51b,從而拉開了系外行星和系外生命探測的序幕。這對師徒也因這一發現,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他們,讓我們在太陽系外看到地球的影子。

/尋找系外生命

為何天文學家要一直尋找系外行星?或許是來自人類對於有無地外生命的好奇。自古以來,人類就非常想知道地球之外有無類似於人類的高等智慧生命,或其他簡單的生命形式。

火星和地球的很多相似之處,讓地球人一直以為火星是有生命存在的。19世紀火星「運河」的發現,讓當時很多人相信火星之上存在火星人。20世紀30年代電臺播報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新聞,讓不少人驚慌失措,信以為真。然而最近幾十年,對火星高空和表面直接探測發現,火星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幾乎寸草不生,儘管很可能在幾十億年前存在過水和海洋。

太陽系之內,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莫過於金星。然而,厚重的大氣層使它的表面溫度達到400多攝氏度。據我們所知,根本沒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許多國家通過發射不同的探測器,在更遠的星球上尋找生命的蹤跡。土衛二、木衛二都表現出存在生命的可能跡象,然而,人類並沒有探測到有關生命的直接跡象。

於是,人類寄希望於一個更大的世界。那就是在系外行星裡尋找系外生命。

在探測器發射之前,科學家們就從理論上討論了應該去什麼樣的地方尋找生命。液態水被認為是地球生命出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上世紀50年代初,根據對地球生命的理解,科學家們提出了宜居區的概念,認為對於一個特定的恆星,只有在距其不遠不近、位置適中的行星上,液態水才有可能存在,生命才有可能存在。在對生命缺乏更深了解的情況下,這個依據成為人們探索系外生命的起始點。

由於宜居區處於位置適中的地方,所以選擇宜居區的方法也被稱為「金鳳花原則」。金鳳花姑娘,是美國傳統中的童話角色,她喜歡不冷不熱的粥、不軟不硬的椅子等一切「剛剛好」的東西,所以,美國人常用「金鳳花姑娘」形容「剛剛好」。這其實類似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原則,它不僅應用於天文領域,也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生理學、經濟學等領域中。

之前對於生命的尋找,科學家們並沒有把著眼點放在恆星上。而最近,有科學家將「金鳳花原則」應用於恆星,根據恆星的數量、壽命、高能爆發產生的頻率等,提出K型恆星的行星更適合孕育生命,這類恆星也被稱為「金鳳花恆星」。

銀河系主要存在三類恆星:G型類日恆星;質量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的K型恆星;比K型恆星更暗、溫度更低的M型恆星。

之前有科學家在尋找M型恆星周圍的宜居區,因為這類恆星更暗,更容易觀測到其行星。但此類行星距離中心的恆星很近,所以很容易被其恆星潮汐鎖定。這意味著此類行星的一半總是處於白天,溫度很高,另外一半總是處於黑夜,溫度極低,例如2016年發現的比鄰星周圍的行星。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很難想像會有生命存在。

而K型恆星沒有活躍的磁場產生強X射線、紫外線輻射以及高能爆發,因此它們爆發耀斑的頻率很低,其行星受到的致命X射線輻射,大約是那些M型恆星宜居區內行星的百分之一。

然而理論終究是理論,被稱為「金鳳花恆星」的K型恆星是否孕育生命,還需要以後的觀測來驗證。

/人類能否實現星際移民?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通過各種方法已經找到了10多個類似地球,且處在宜居區當中的行星。但這些行星上有無生命、有無液態水,我們並不知道。因為它們還是過於遙遠,人類目前的望遠鏡很難直接看到這些星球上的種種細節。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判斷。未來可能出現的強大的望遠鏡,無論是地面的還是空間的,都可能幫到人類。

在美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裡,當地球面臨災難時,太空人藉助蟲洞,去遙遠的宇宙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結果沒有找到。而目前天文學家們所做的,就是為未來的人類移民提前選擇目標。在電影當中,人類可以藉助蟲洞從太陽系內快速抵達遙遠宇宙的某個地方。但現實中,星際旅行技術比尋找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更富挑戰性。

米歇爾·馬約爾被人問到「未來人類是否可以實現星際移民」時,回答是悲觀的。因為在他可見的技術發展之下,人類很難在短時間內飛出太陽系、抵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按照估算,最快的探測器也需要幾萬年時間才能抵達比鄰星。即使以《流浪地球》當中的5%的光速,也需要大約2500年才能抵達。

2018年年底,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克拉克基金會「想像力服務社會」獎時說,雖然科幻小說不能預測未來,只能展示未來的多種可能性,但沒有「星際旅行」的未來是陰暗的。他鼓勵人們運用無窮的想像力,推動宇宙探索和星際移民。

所以,為了人類更好的未來,天文學家在尋找「金鳳花星球」的時候,科學家們要發展航空科技,生物學家要研究人類是否能適應當地的環境。也許真的會有那麼一天,當面臨災難、人類無法在地球繼續生存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科技解救自己,最終移居到期盼已久的新家園去。

或許,靠著這樣的努力,人類會如蒲公英一般,建立一個跨越整個銀河系的文明。

來源:中國國家天文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的宜居星球已找到,存在海洋和大氣層,或許有生命!
    尤其是人類在進入科技時代之後,科技的發展需要能源的扶持,科技的強大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如果僅僅是利用地球上的資源,根本無法滿足人類文明的進步,一旦地球上的資源全部消失後,人類可能從地球上消失,所以目前科學家們迫切想要找到其他星球,想要從其他星球上獲取資源,畢竟地球的資源非常有限,宇宙中的能源則是無窮無盡的。
  • 直徑20萬光年的銀河系,有多少宜居星球?
    >,其中還有克卜勒452b,克卜勒22b這種被譽為「第二地球」的高價值星球。但不要忘了,銀河系的恆星數量是1000億到4000億,雖然不是每顆恆星都像太陽一樣擁有八顆行星,但一兩顆總還是有的,所以銀河系內的行星數量很可能在萬億級別,4000多顆系外行星裡就能出好幾個「第二地球」,上萬億顆系外行星裡,又能出多少呢? 系外行星的基本情況
  • 我們能在另一顆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嗎?
    為此,專家就兩個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在另一顆星球上培育轉基因生物?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做?凱薩琳·丹寧,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副教授,她擅長研究太空探索的社會和倫理方面等。人類應當在太陽系某顆星球上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嗎?至少目前還沒有實現,理由之一:很多人認為這樣做違背了《外層空間條約》;理由之二:很可能某些地外星球已有生命,最好先找到它們,進行徹底研究分析;理由之三:也許其他星球具有內在價值,不論是否存在活躍生命跡象,至少值得考慮這樣做。人類是否應該在遙遠的系外行星上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答案很明確:不會!
  • 科學家發現24個「超宜居星球」,潮溼又溫暖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近日公布一項研究,團隊發現宇宙中發現有24個「超宜居」星球,程度甚至超越地球,消息曝光後引發外界討論。 根據報導,華盛頓州立大學針對4500個已知的太陽系外行星,特別制定一套適合人類居住的標準,藉此判定星球的宜居程度
  • 如果人類發現了一顆擁有地等生物的宜居星球,人類會怎麼辦?
    這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找到任何一個星球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因此,能夠找到一顆宜居星球,一定能夠佔據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而且許多國家一定會摩拳擦掌的準備大展拳腳。那麼,假如人們發現了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外星球,且存在低級生物,人們會消滅它們嗎?
  • 什麼樣的星球才宜居?關於系外行星宜居性探討
    什麼樣的星球才是宜居的?宜居帶的精確定義究竟是什麼?  北京時間8月18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什麼樣的星球才是宜居的?我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水,液態水。以液體狀態存在的水體是地球上生命生存的基礎。  不出意外,一定會有人對這樣的觀點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或許生命在其他環境條件下也會出現,甚至是在完全沒有水參與的情況下出現。
  • 克卜勒星球位於宜居帶,假如有外星文明,我們能和他們取得聯繫嗎
    2011年12月,美國宇航局宣布他們發現了首顆位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並給它取名為克卜勒-22b.克卜勒-22b星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2.4倍,距離我們大約有600光年,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乘坐宇宙飛船到達那裡需要2200萬年的時間。它的公轉周期比地球小,只有290天。
  • 適合人類宜居的星球,可能是海洋的世界?
    我們地球上超過70%的區域都被水覆蓋,而且我們傾向於認為很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世界在這方面很特殊,大多數可居住的星球都由海洋佔據,這些海洋消耗其表面積的90%以上。這可能對原始海洋生物有好處,但對有抱負的文明卻沒有好處。
  • 「第二地球」找到了?科學家發現一顆星球,或已形成了海洋!
    從古至今人類就對宇宙充滿著無限嚮往,地球真的是宇宙中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嗎?隨著人類對地球資源的大肆破壞,如果地球不堪重負,人類又該去到哪裡生存呢?帶著這些疑問,科學家也踏上了尋找第二地球的道路。木衛二生命的誕生並非巧合,簡單來說,如果一顆星球上擁有充足的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那麼即使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下,也有可能孕育出生命。畢竟在地球誕生的初期,地球上是沒有氧氣的,直到藍細菌出現後大氣結構發生改變,喜氧生物才登上了歷史舞臺。所以說科學家在尋找第二地球的時候,也著重注意水資源。
  • 為了尋找地外生命,科學家對星球進行分類,更快找到外星人!
    地球之外是否還存在地外生命,這一問題加快了人類去往外太空的探索,截止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找到任何和外星人有關的痕跡,儘管人類已經探索外太空接近半個世紀時間,想要發現外星人為時過早,宇宙中真的存在高級文明嗎?想要知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必須要找到宇宙中的宜居星球。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 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
  • 比地球更適合住人,人類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將被捨棄?
    地球一直都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愛護地球,保護環境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但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科學家認為,地球不一定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其實在太陽系外面還有24顆星球的條件也非常好,而且比地球更適合住人!
  • 如何讓火星上充滿水,從而成為宜居星球?
    地球終究不宜居,人類必須要尋找星際殖民最佳星球。火星自然條件是太陽系與地球環境最為接近的,使得改造火星成為太陽系所有星球中相對難度最小的一個,而且隨著太陽系宜居帶的外移,火星本來就越來越進入最好的宜居帶。
  • 研究認為:銀河系或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根據對美國《天文學雜誌》即將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的最保守解釋,我們的銀河系至少約有3億顆潛在宜居星球。
  • 距地100光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類地行星,或為宜居星球
    我們都知道,沙子是多到數不清的,試問大家如果去海邊,或者在平時看到了沙子堆,根本就不會想要去數沙子有多少顆,因為這顯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根本就不算稀奇,我們沒有找到地外生命,或許真的只是因為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從一開始探尋的方向就錯了。為何這麼說?
  • 要找一顆宜居的星球,比宜居更重要的是它的大小
    如果質量太小,星球就沒有足夠的引力能支撐液態水。TRAPPIST-1行星系統的概念圖圖:NASA/JPL-Caltech要達到可居住,星球上就要有液態水。細胞是生命的最小單位,需要水來完成機能運轉。而要存在液態水,星球的溫度也得是正確的。但星球的大小呢?如果質量太小,就沒有足夠的引力能支撐液態水。
  • 發現新的宜居星球,距離地球約300光年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設定:在未來的世界裡,人類文明達到了巔峰,而且人工智慧已經全面融化了社會各階層。此外,人們也有了足夠的實力去開拓地外世界,並在地球以外的星體上建立宜居的家園。那時候,人們再也不用為資源緊缺問題而擔憂了,隨時隨地可前往不同星域旅行。
  • 被稱為「行星捕手」,它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新地球?
    在地球之外,我們有可能尋找到另一個宜居的星球。通過凌星觀測,克卜勒成為行星獵手,為我們捕獲海量的數據。在太陽系尋找新地球可能嗎?應該用哪些辦法尋找新地球?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需要有哪些條件?行星探索的新角度又是什麼?
  • 生物宜居星球,除了地球外,宇宙中還有其他星球嗎?
    這可能是您未來的生活星球。我們剛剛描述的場景是對Gliese 581g(2010年發現的類似地球的潛在行星)的藝術詮釋,我們可以經過20.5光年的路程才能到達那裡。當然,天文學家還沒有證實它的存在,但這並沒有阻止一些科學家運行計算機模型預測Gliese 581g的氣候和整體可居住性。
  • 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適宜生命延續
    在很久以前,人類對地球都尚未探索完全,根本就不會想到會有什麼外星文明,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曾經巨大的地球已經變成了「地球村」,我們的科學家們終於開始探索地球之外的其他世界,猜想這個宇宙中是否存在與我們人類相似的智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