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22:04 |浙江新聞客戶端 |浙大二院
俗話說: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人一天平均要走8000步
一生的行走距離平均可繞地球4周
步行時,足部承重是體重的1.5倍
跑步時是體重的3-4倍
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這種高強度負重導致全身大約20%骨骼肌肉問題發生在足部,然而足部健康問題緩慢、隱秘,不易引起大眾的重視,被大部分人所忽視,使得足病初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愈發嚴重,甚至影響脊柱和髖、膝關節,導致後期治療耗費高且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
腳的保養至關重要,成年人腳病起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5%是由於過度運動
2.11%來自走路不平衡
3.18%是因為上了年紀
4.64%因穿鞋不當
5.另有2%原因不明
529,我愛腳
每年的5月29日是全球愛足日,529,我愛腳,勞苦功高的腳腳,也需要我們的關愛。
今年的5月29日,浙大二院骨科足踝外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苗旭東教授將率領足踝外科團隊為廣大患者提供專業的健康知識普及和診療服務。歡迎廣大足踝部位運動損傷、關節炎,扁平足、高弓足、拇外翻等各類足踝部畸形的患者前來諮詢就診。
義診通知
【義診時間】
2020年5月29日(周五)
上午9:00-11:30
【義診地址】
浙大二院濱江院區中心樓
一樓醫療街(鋼琴旁)
這些足踝問題,你有嗎?
一、平足症
足弓是維持人體行走跳躍的正常保護裝置,用來保護通過腳底的血管神經。要是足弓塌陷了,腳底整個和地面接觸,血管神經就會被壓迫。
正常的腳印應該是在前後腳掌之間,腳的內側缺少一塊。如果腳印是非常完整的,前後腳掌之間過度平滑,幾乎沒有明顯的弧度,那要考慮是扁平足。
正常足弓(左)、高弓足(中)、扁平足(右)的足印示意圖
100個人裡至少有7個是扁平足。大部分平足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表現出什麼異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部分平足者會變得足部容易疲勞,站久了會感覺酸痛不適,不能長時間行走,嚴重的還有腳跟外翻,前腳、中腳外展畸形等。這就發展成平足症了。
平足症的治療
無症狀平足
無症狀的平足可以不治療。但近年來醫療技術發展,多數醫生認為平足者應在出現問題之前糾正畸形。
有症狀平足
平足如果有症狀,需要就診,可能需要足墊等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平足如果屬於柔韌可復性變形,稱為柔軟性平足,可以使用足墊來糾正下肢力線,從而緩解症狀。
平足中足弓扁平,不能通過手法糾正,稱為僵硬性平足。此時行走時足部沒有代償,足部疼痛,容易扭腳,此類情況下通常需要手術治療。
距下關節制動器治療青少年柔韌性平足症
定製鞋墊固定
二、「崴腳」
「崴腳」醫學稱之為踝關節韌帶損傷,是生活或運動的常見損傷,嚴重的可以導致踝關節骨折。
很多沒有骨折的「崴腳」人群,對該損傷重視不夠,沒有進行正確的固定和功能鍛鍊。在急性期腫脹和疼痛消退後,有些人就正常生活工作了,有的甚至開始劇烈活動,結果導致「崴腳」反覆發生,反覆腫脹與疼痛。
「我能夠活動,不可能有骨折」「還能走,沒必要立即治療」「足踝部外傷應立即予以熱敷」等觀點都是不正確的。足踝關節的結構非常嚴謹,既要滿足行走、工作的活動範圍,又要保持在活動中的穩定,其周圍韌帶發揮重要的作用。韌帶損傷後,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會產生外踝疼痛綜合症、距骨骨軟骨損傷、踝關節慢性滑膜炎、跗骨竇症候群甚至踝關節功能性不穩定。
「崴腳」的治療
立即制動,應用冰敷防止腫脹,如用毛巾包裹冰袋,環繞在受傷部位。一般每次冷敷20分鐘,40分鐘後可循環一次。
受傷後,用彈力繃帶簡單固定。繃帶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肢體遠端的血運,導致組織或肢體壞死。
抬高患肢,將受傷的足踝放置在高於心臟的部位,這樣可以減輕腫脹,緩解疼痛。
諮詢專業醫生尋求治療方案。一般來說,即使沒有骨性損傷,仍建議應用活動性支具固定並配合功能鍛鍊。
三、後跟痛
後跟痛,醫學稱之為跟痛症,多見於中老年人或喜歡運動、行走的年輕人。跟痛症表現為早晨醒後腳底後跟內側疼痛,多為鈍痛,尤以剛下床時最痛。活動後,跟痛症可緩解,但走路一多易再發,有些患者下午加重。
跟痛症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多是由於跟骨後內側的骨質增生(俗稱「骨刺」),或隨著年齡增加跟骨脂肪墊萎縮或慢性炎症,蹠腱膜跟骨起點反覆牽拉損傷後的炎症,足底神經的卡壓等。但目前仍沒有很好的確診手段,診斷與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醫生的經驗。
後跟痛的治療
一般來說,清晨醒後下床負重前足踝關節與蹠腱膜的背伸牽拉訓練配合局部應用消炎止痛藥物可以獲得一定的改善。
儘量避免穿著軟的薄底布鞋,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可以應用特殊的足跟支具,減輕蹠腱膜的張力。
必要時可嘗試局部封閉療法。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切開松解蹠筋膜或關節鏡下松解蹠筋膜。
四、「大腳骨」
拇外翻又稱「大腳骨」,常見於女性,有數據統計90%以上的拇外翻都是女性患者。
拇外翻有多重原因。58%-88%的拇外翻有家族遺傳史。另外,拇外翻很多由穿鞋導致,穿高跟鞋的患病率更高!
拇外翻的治療
保守治療
改變穿鞋習慣:穿寬鬆舒適的鞋,避免對拇趾內側的擠壓和摩擦。
使用矯正器:白天可以在第一、二趾之間夾一個矽膠軟墊,晚上可以用專門的矯正夾板。
矯正足部畸形:如果伴有扁平足,需要使用矯形鞋或者特殊的足弓墊進行矯正。
鍛鍊足部肌肉:可以通過牽拉拇趾或夾彈珠的方式,堅持鍛鍊足部的肌肉保持緊繃不鬆弛。
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而手術治療可以改善症狀和外觀。
義診團隊介紹
苗旭東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浙大二院骨科足踝外科負責人。對複雜足踝畸形、嚴重足拇外翻畸形、青少年和成年獲得性平足症、各種新鮮和陳舊性足踝創傷如LISFRANC損傷、距骨和跟骨陳舊性損傷及其後遺症的治療進行了較為系統地探索研究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坎貝爾骨科學(12版)》足踝分冊副主譯,美國著名足踝巨著《曼氏足踝外科學》副主譯,《Wiesel骨科手術技巧》(足踝外科分卷)及《踝關節鏡》主要編譯者,《外固定與足踝重建》副主編。
王建衛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對複雜骨幹骨折、關節周圍骨折及骨不連的治療具有一定的經驗,主要研究複雜肘關節骨折脫位、足踝關節骨折以及骨盆髖臼的微創治療。主要基礎研究領域為骨質疏鬆及其骨折、骨缺損的治療。
吳永平
浙大二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長期從事骨關節外科的醫、教、研工作,擅長足踝創傷,拇外翻,平足高弓足的處理。研究領域包括骨缺損的實驗研究,骨質疏鬆的的處理。
黃路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英國布裡斯託大學訪問學者。擅長各種骨折創傷疾病,尤其是足踝部創傷,畸形,開放性骨折,急慢性疼痛的治療。
曹樂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專注於各類足踝疾病的內外科治療,包括拇外翻、扁平足、高弓足以及足踝部運動損傷、骨折等。擔任第9版《曼氏足踝外科學》譯者,第13版《坎貝爾骨科手術學》審校者。2017年赴瑞士專業進修足踝外科,師從Beat Hintermann教授。
張強
醫學碩士,主治醫師。參譯《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12版、《曼氏足踝外科學》第九版。
(原標題《腳是好看重要,還是好用重要?一半多的腳病,竟是穿鞋穿出來的……》,原作者 苗旭東 曹樂。編輯李欣陽)
15905018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