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後說沖天之夢

2021-02-20 聯大讀書會

按:上一期讀書會,我們共讀了賀蕭《記憶的性別》,其中談到了記憶、歷史與人的諸多關係。本期公號,推送一篇同樣關於記憶的原創隨筆考證,作者從臺劇《一把青》入手,牽連出一系列抗戰期間人物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由人們的記憶構成,而這些記憶在作者筆下交織在一起,構建了一條理解個體與家國的小路。

臺劇《一把青》講述了一群眷村內的空軍嫂,支撐起電視劇臺本的是作家白先勇的一個短篇小說。眷村、軍屬、赴臺國軍,這些陌生的名詞是白先勇的《臺北人》小說集子裡他最熟悉的父輩,一群時代翻轉縫隙中小島上的小人物。在專業文學研究中這本《臺北人》更有價值的是作家歐陽子細緻拆解了每一篇故事,最後形成一部被譽為「教科書」的《王謝堂前的燕子》。

歐陽子原文從背景、情節、人物各個方面去對比:

《一把青》的故事背景,從前與現在,亦成明顯的對比。朱青與郭軫的戀愛,發生地點是抗日勝利後的首都——南京。喪夫之後的朱青,則住在臺北。在這裡,雖然空軍眷屬區也和從前一樣,叫做「仁愛東村」;雖然空軍裡的康樂活動「並不輸於在南京時那麼頻繁,今天平劇,明天舞蹈」,但臺北怎樣也不比「那六朝金粉的京都,到處的古蹟,到處的繁華,一派帝王氣象」。 

《一把青》情節中,最主要的對比,當然就是朱青對於郭軫,小顧二人墮機身亡事實的前後不同之反應。首先,我想也提一下,就這二次墮機事件本身而言,看起來好像是完全相同的兩回事,但本質上卻有一大不同:郭軫的飛行失事,發生在戰爭中,他是為國殉命。小顧的飛行失事,發生在桃園飛機場上,只是一個意外,一個不具任何歷史悲劇含義的意外。

在這個故事背景的設定之中我仔細追尋細節,最後發現了一部叫《沖天》的紀錄片。原來朱青與郭軫之前還有無數個空軍與少女的浪漫愛情故事,還有無數把每一次起飛當作永別的青年。中國空軍的搖籃是杭州一個叫筧橋的地方。

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學校成為培育第一代飛行軍官的正規軍事院校,直至抗戰結束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參戰。「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這個學校正是以這等赴死之決心要求所有學員。每一個飛行員小夥都很優秀,可他們卻大多不敢交女友……真實的歷史當中也就有了無數轉瞬之間發生的生離死別。

片中也提到了南開高中的女學生齊邦媛和空軍張大飛常年通信。臨近抗戰最終勝利的時候齊邦媛意外收到了他陣亡前的絕筆信:

請你們原諒我用這種方式使邦媛悲傷。自從我找到你們在湖南的地址,她代媽媽回信給我,這八年來,我寫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書,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得見她由瘦小女孩長成少女,那天看到她由南開操場走來,我竟然在驚訝中脫口而出說出心意,我怎麼會終於說我愛她呢?這些年中,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麼不同的道路,我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我把齊的《巨流河》拿出來翻閱相關章節,最好奇的其實是她如何寫自己的丈夫。短短一個章節交代了所有,她只說自己晚年再看丈夫的求愛信發現一個充滿幻想不諳世事的少女嫁給了一個非常務實的工科學長。大陸打內戰,她剛剛漂洋過海到臺灣想要個依靠,漂泊許久之後她對自己的婚姻規劃其實一片空白。她晚年將自己中學時期和張大飛的通信作為空軍文物悉數捐出,公開的資料裡你可以看見他們有共同的信仰又是東北同鄉。她後來的丈夫是四川內陸一個家境貧苦出生,曾因為沒見過火車被同學嘲笑,又為了結婚匆忙受洗。

又有齊邦媛自己在書中所寫的:從1938年到1944年,一個少女在殘酷戰爭中成長的心路歷程,詳詳細細地記錄在那一百多封信中我留在家中櫃裡那一包他七年間寫的更多數量的信,是一個十九歲青年有流離的困境投身最強烈戰鬥的完整自述。

白先勇小說中有一段郭軫追求朱青時飛機到金陵女中上空打轉,終於被記了過。這或許就是取自當年張大飛在南開中學上空盤旋作為對齊邦媛告別?朱青後來的人生「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空殼」;齊邦媛在在寫抗戰勝利的章節中副標題是「虛空,一切的虛空」。在重慶全城狂歡慶祝勝利的人潮中,她已經歷了戰爭痛失摯愛的痛,對於個體而言深重的苦難和全體人的喜悅和希望形成一種獨特的對立效果。但這不是寫作手法特意的渲染,而是每一場戰爭之後從個體角度進行反思的真實感觸。

第一次聽說「零式戰鬥機」這個詞是從宮崎駿的電影《起風了》,作為一個懷有天空飛行夢的動畫導演,宮崎駿晚年要封筆的時候終於把這個飛行夢落在歷史之上。他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零式戰鬥機之父——堀越二郎。年輕的工程師把握住了一個歷史機遇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設計出一種新型戰鬥機橫掃中國領空。這種飛機優點是航程遠靈活性強,投入到中國戰場後對於川渝地區的轟炸迅速加大,中國很快失去了制空權。歷史的殘酷在於堀越二郎設計實現量產之時,它的對手就陷入了危機,稍加思考一下歷史背景竟再也無法安然欣賞宮崎駿在動畫中「天空之城」。

扭轉局面出現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美英中蘇終於站成一線,中國獲得了美國空軍援助。接受美軍訓練的飛行員駕駛P-47,P-51戰鬥機以及B-25中程戰鬥機投入到抗戰戰略反攻階段。隨後1943年開闢了史上著名的「駝峰航線」,因為中國對外滇緬公路被切斷,臨海區域全線被日軍全面封鎖,援華物資只能靠飛機運輸。在飛越喜馬拉雅山麓的惡劣環境下,五百家飛機殘骸可以在晴天清晰反射出一條清晰航道,想來也是無數白骨葬身於這鋁谷之中。在雲南昆明仍有駝峰航線的紀念碑,紀念這成為二戰期間為期最久規模最大的空中運輸航線。在美國人先歐後亞的作戰政策之下,運輸線在中國的這一頭是中國民眾自己在無任何機械化操作用石碾子推出來的機場。

川籍作家流沙河曾說「我這輩子也沒有做什麼,回憶我所做過的事情,稱得上偉大二字者,只有修機場這件事,我寫的這些書都不足道。」他的一篇《在廣漢修機場》,以一個12歲親歷者身份回憶了駝峰航線修建機場動用幾十萬百姓齊上陣的歷史。這場抗戰中大規模的國民動員修基建開通了一條空中輸血的重要通道。

 

你要知道,那時當初沒有任何機械化設備,農村來的民工全部靠肩膀挑,挑沙子,挑黃泥土,挑石頭,把黃泥土攪成漿,用大的桶裝著,然後挑著去鋪。石頭有規定,要人頭石,什麼叫人頭石?人的頭那麼大的,因為這一個主跑道是供B-29轟炸機起降的,非要要有這樣堅固的跑道才撐得起。

我們是怎樣修的這個的呢?主跑道三層,三層加起來超過一米,先是人頭石一層,上面蓋一層黃泥漿,然後又蓋一層沙,這樣才只算完成了一層。又在上面人頭石碼起,密密麻麻碼起,而且規定石頭的大頭要在下面,小頭尖的在上面,這樣它才穩定,一個一個的靠得很緊,而且砌這個石頭的時候要求它一定要平要穩,如果高了一點還要錘,拿什麼錘?沒有錘錘,就揀起大石頭這樣錘,全部是手工。排滿一層又是黃泥漿,又是河沙蓋,然後又再砌一層……總共三層,非常艱苦,沒有任何水泥,沒有任何像樣的工具,唯一的工具就是扁挑、簸箕,而我們學生去連這個工具都沒有,就是在那裡砌人頭石。我們全部認真做,你想我才是滿12歲的一個學生娃娃,我那個手每一個指拇的尖上全部是水泡,又破了皮,破了皮都還在抱著石頭鑿。在地上,又不能坐,就跪著,膝蓋跪在地下這樣弄,弄完了兩個膝蓋的褲子都穿孔了。

好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初夏,童子軍穿的都是稍微長一點,能夠蓋到膝蓋的短褲,所以褲子磨爛了,兩隻手也磨爛了。在太陽底下曬,曬得肩膀上起了水泡,又把水泡挑破,還抹一些紅藥水使它結痂。我們整整做了一個星期,七天。

上述材料只是點滴之間與《沖天》中的歷史材料進行一個對照,藉由此問一句一場規模席捲全球的戰爭中究竟有多少中國人,究竟是多少鮮活的生命?空軍身上懷揣著人類近代才實現的一個飛行夢,卻又是整場世界大戰中背負為國必死之心的年輕人。我欣賞的正是這部紀錄片能串聯起的無數個早已被人忘卻的年輕生命,還有他們背後的故事被重新還原。我相信戰役究竟以何種面貌布局呈現的不是我們回顧歷史是真正能引發共鳴之處。

這個講稿是為了講中國近代史抗日戰爭階段進行的一種大膽嘗試,我希望能給學生一個更新鮮更全面的線索串聯。它要包含更多的元素:我們的戰時動員恰恰是成功的,曾經團結在一起人力完成浩大的機場工程;也曾有過在整個亞洲戰場上的困境和接受援助。

學習歷史就是片頭語「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作者簡介:網絡常用名朱鴒,作為上海人漂到蘇州。年過三十在某大學教中國近代史,自學生時代起寫過一些媒體稿件。興趣愛好廣泛,談不上任何專業。

相關焦點

  • 走出戰爭神話:從《沖天》和《一把青》說起
    2015年臺灣出品的兩部影像作品——紀錄片《沖天》和電視劇《一把青》——真不落窠臼,讓我們在戰爭中看到許許多多這樣的普通人,從而也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戰爭,而不是關於戰爭的神話。 《沖天》講述的歷史從國民黨空軍建軍到抗戰結束,《一把青》接著線頭講述空軍從內戰到撤退至臺灣的歷程。「活生生千萬個悲劇,換幾行史冊的註記」幾乎是歷史的必然。
  • 文藝作品如何消解戰爭神話:從《沖天》和《一把青》說起
    2015年臺灣出品的兩部影像作品——紀錄片《沖天》和電視劇《一把青》——真不落窠臼,讓我們在戰爭中看到許許多多這樣的普通人,從而也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戰爭,而不是關於戰爭的神話。《沖天》講述的歷史從國民黨空軍建軍到抗戰結束。《一把青》接著線頭講述空軍從內戰到撤退至臺灣的歷程。「活生生千萬個悲劇,換幾行史冊的註記」幾乎是歷史的必然。
  • 命運裹挾的《一把青》
    ——《一把青》導演  曹瑞原      想了解那段歷史,紀錄片《沖天》中有說,話劇《寶島一村》中也有涉及,但當白先勇小說《一把青》被導演曹瑞原拍成了31集的電視劇,還是讓人感慨萬千。曹瑞原說,「這個故事如果我們不說,以後也沒有人能說了。」
  • 故事他們不說,以後也沒有人能說了——重喚臺劇信心之作《一把青》
    《一把青》的理由。由於海外受訓對學員質素的要求,航校招生限定的學歷起點很高,而那個年代,只有殷實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大學生,因此亦有「空軍少爺兵」之說。劇中的空軍大隊長江偉成(楊一展 飾)原是測繪系大學生,而一分隊隊長郭軫(吳慷仁 飾)原就讀於工程系,抗日戰爭爆發後慨然投筆從戎,考入中央航校,成了教官江偉成的得意門生。
  • 東山一把青 黃昏好風景
    2003年孽子、2005年孤戀花、2015年一把青。文學巨擘白先勇的小說文本結合導演曹瑞原的改編拍攝,分別描繪男同、女同、直人的三部的史詩。其中《一把青》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代空軍愛情故事,眾人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喜悅時,馬上面臨繼起的國共內戰。
  • 《一把青》東山一把青
    郭軫遺書:朱青,隊友皆殉職,我難逃一死,誤你青春,悔不當初,請將我拋腦後,圖片描述 開始,只是在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上看到這部一萬三千字的短篇小說《一把青》。文字間平平淡淡,並沒有過多的感情渲染。卻恰是那對於應痛徹心扉的事的平靜和泰然,淡淡地娓娓道來,才更讓人感覺到透過紙張的悽悲,一個個人物在心中排列復演,他們的命運在腦海中糾纏。讀罷,久久不能釋懷,意猶未盡,遂去看了改編後的臺劇版的《一把青》。
  • 《一把青》 | 白先勇&曹瑞原
    262、《一把青》
  • 《一把青》:一場愛情,半生執念.
    《一把青》收錄在白先勇先生的小說集《臺北人》。分上下兩部,主要講的是軍人,敘述的視角是「師娘」,一位國民黨空軍軍官的妻子,在「師娘」的講述下,我們了解到其丈夫的學生郭軫和女學生朱青的故事。(小說不長,很快可以看完,推薦去看。)白先勇先生的小說《一把青》,一萬三千字,被編劇改編成四十五萬字的劇本,而後被曹瑞原導演拍成31集的電視劇。
  • 一把青|請將我拋之腦後,快意餘生
    小說《臺北人》為短篇故事集,一書述盡臺灣社會之眾生相,文中所謂的「臺北人」,也不過是千千萬萬淪落臺北,有著故國之思的大陸客。作家梁文道評價《臺北人》:「整個民國的結局,都在這本書裡了。」2015年,書中不到15000字的短篇《一把青》被改編成31集同名電視劇,一舉奪下六項金鐘大獎,而將它搬上屏幕的導演曹瑞原說:「有些故事現在不說,以後就沒人再說了。」
  • 《一把青》,臺灣最好的歷史劇
    一說到歷史劇,第一想到的就是豆瓣9.7分的《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同時也是作家、製片人、歷史教授。2014年,劉和平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北平無戰事》,大獲成功。該劇的男主人公方孟敖,畢業於中央航空學校,是一名抗日英雄。而2015年臺劇《一把青》則另闢蹊徑,以女人的視覺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歷史。
  • 《一把青》初秋一把青
    我會記得這個初秋看了一部叫一把青的臺劇,邊彈新曲千與千尋邊刷的這部劇。即使這個世界令人失望還有童話留心間。即使戰火紛飛,兵荒馬亂,東北的天寒地凍橫屍遍野,還有一座導航塔留在心間。這個故事很悽美,震撼人心。因緣負傷共床枕,願求佳人渡此生。白衫,藍裙,不知名姓,黃昏好風景。東山一把青,他們都是時光裡的故事,慢慢消逝在歷史長河。
  • visee 追劇 | 東山一把青
    今天要講的是我最近剛看完的一個故事,這部劇改編自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裡的《一把青》,記錄了1945年 至 1981年,從抗戰勝利、國共內戰再到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幾對中華民國空軍與空軍眷屬被戰火摧毀人生、陰陽相隔的故事。
  • 《一把青》一把青春
    看劇之前我都在想一把青 這個劇名是什麼意思呢,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有一首歌叫一把青,我想應該是一把青絲,或者一把青春的意思,看完之後,我想還是一把青春更合適就不管作者到底是什麼意思了。一直想哭,不寫點東西把自己想的說出來實在難受。看到一個短評說,他們做的每個選擇都看似還有餘地,但是回頭看看,發現並沒有。
  • 《一把青》誤你青春 悔不當初
    聽聞民國愛情 十有九悲那個年代的故事後來就像傳說一樣傳說很多人聽過、看過那些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的事沒有人知道最後怎樣了【白衫藍裙,不知名姓,黃昏好風景】2月6號晚上終於看完了《一把青可最後郭軫死在天寒地凍的東北,朱青永遠活在了絕望中……郭軫你知道嗎,你走後所有人都欺負你的導航塔!
  • 影像|一把青
    一把青,看名字一頭霧水,想不出是什麼主題的劇,查了資料,原來是根據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中的一篇改編的,後期看了這部關於抗戰後飛行員家庭悲歡離合的小說,篇幅很短,兩頁紙就翻過去了,電視劇非常成功完美地擴充講述了整個故事。
  • 《一把青》:看淡的無可奈何
    師娘曾經說,日子過了就好了,後來她去了臺灣,她說,日子過了也不會好。曾經的高貴,如今的低聲下氣,受人指點,天上和地下。那些離開時帶著房產地契希望將來證明身份的人,那些說著一定還會回來的人,又是怎樣看著願望破滅遙望故鄉的呢。那些南腔北調的聲音又是怎樣一點點在南方的小島上消失,故鄉從再也回不去的遠方變成子孫口中模糊的概念。他們,再也沒有回去。
  • 《一把青》——白先勇
    今天小編要分享給大家的是白先勇先生——《臺北人》中的《一把青》
  • 《一把青》:請將我拋腦後,快意餘生
    《一把青》根據白先勇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電視劇豆瓣評分9.3,橫掃臺灣當年金鐘獎的各項主要大獎。本劇講述了1945年到1981年期間國軍飛行員和他們的家屬生死兩隔的真摯情感和以及各自如青萍般隨時代浮沉的命運。梁文道評價白先勇的這本原著說:「整個民國的結局,都在這本書裡了。」而將它搬上屏幕的導演曹瑞原說:「有些故事現在不說,以後就沒人再說了。」
  • 東山一把青
    我是真的為把一把青解讀成抗戰劇生氣,明明不管電視劇還是小說,面目可憎的日本人從來沒出現過,這個故事都是從抗戰勝利開始,圍繞時代的變遷走的,硬說起來把它理解成年代劇都沒有這麼荒謬。但一把青不是。當舞女的小朱青、搞舉報的師娘、交接小周的小邵、和朱青同病相憐的汪影。他們都是被動的。雖然在一開始大家都對人生有過美好的展望,但是無一例外,大家的人生都走向了脫軌和崩壞。人都是被時代推著走的。去搜一把青影評,說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郭軫的遺書。感覺看過這個電視劇的每一個人都會背郭軫的遺書「痛入骨髓,魂飛魄散」「快意餘生」一出來,我也要跟著朱青一起哭。
  • 《一把青》
    前半部分的臺灣偶像劇套路還是接受無能,一度讓人覺得這是披著民國外殼的言情劇,這一點從《想見你》到《一把青》都沒變,十個李子維和郭軫也拉不回來。相當誇張刻意的情節,脫離生活的臺詞泛濫,有侮辱智商的嫌疑 :)此外,在金陵說著臺灣腔的南方人分分鐘讓人出戲。但依然瑕不掩瑜。第一,最直觀的一點——畫面實在賞心悅目,可以按幀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