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1)——做真正的修行人

2021-02-22 六祖法雲地

  我們如何把三惡道轉過來?最關鍵是自己心中,「息滅貪瞋痴,常生戒定慧。」這是最重要的。如果遇到一些障礙痛苦的時候,我們應該能夠轉變自己的心,你的痛苦就是你的地獄,所以轉變自己的心。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就很難。祖師說,「善友罕逢,惡緣偏盛。」你要修行,障礙很多。造惡業,惡緣偏盛,怎麼辦?

  我們一定要轉變自己的心,運用文殊菩薩所教我們的三種智慧,來面對一些困境和逆境。

  第一個是遇到不順利的事情的時候,不對抗。不要抗拒你所遇到的任何境界,無論它是順還是逆。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我們遇到這種不是很順的境界,那我們自己懺悔自己的業障就好了。對一切眾生好,就是對自己好。永遠用一種大慈悲心,包容和寬恕一切眾生。那我們的心境就可以「快樂無憂,是名為佛。」動一念的排斥,或者憎恨眾生的心,首先就傷害了自己的慈悲心,首先就染汙了自己的心相續,自己的心也就失去了歡喜自在,所以永遠保持一個慈悲喜舍的心念。

  華嚴上所說的「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而且一切的生活中間的苦與樂,都只是在我們的看法,念頭轉變而已,在一念之間。念頭上下功夫,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就不必要過那種煩惱痛苦的生活。有一些時候,我們之所以有一些痛苦,是因為我們自己過不了自己的心這一關。我們執著於一些東西,這個執著就是你的障礙,就是你的苦。如果能夠轉變念頭,那麼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歡喜自在。

  我們經常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喜無量心,就是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上,保持絕對的喜悅的心。不管我們遇到什麼,都不會動搖我這個喜悅的心。這個世界相對的,有好人、有善人、有惡人,有順境、有逆境,有高山、有低谷,那麼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之中,永遠保持我們絕對的心。那我們的心就可以是絕對的喜悅的,歡喜自在的心。我們的心就可以如如不動。

  有一位現代的慈航法師,本來是大陸人,後來在臺灣圓寂了。這位法師是專修法相唯識的,他在臺灣汐止建了一個彌勒內院。他以前在大陸生活的時候,是在福建鼓山湧泉寺給方丈做衣缽師。有一次,他要搬寮房,換一個房間。剛剛就有一個茶房頭,一個茶房師過來他這裡坐。以前叢林住的法師很多,所以每個人就有具體職務,這個人就專門負責整個寺院所有法師的茶水。

  有一次慈航法師到洗手間去了,以前都是公共衛生間,剛剛沒帶紙。看到這個茶房師在他旁邊,就找茶房師要點紙。那個人就有一點使壞,故意把用過的很髒的紙遞給他,弄得他兩隻手都很髒,他也沒生氣。

  後面搬寮房的時候,這個茶房師又來了。他就說,「法師,你在這裡坐一坐,我先搬東西。」他就把東西搬出去。

  這個茶房師一個人就坐在那裡。等慈航法師回來的時候,清理這個抽屜,發現抽屜裡本來有一百個銀元,少了六七十個。就只有這個茶房師在房裡。但是他心裏面知道,當時也不說。

  這個茶房師看到他不說,以為他不知道,以為他沒數了。坐了一下,這個茶房師藉故要告辭走了。

  慈航法師就反過來,馬上打開抽屜,另外又送他十五個銀元。

  這個茶房師突然之間就很有錢,天天跑出去買東西。其他人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這個錢是從哪裡來。

  也有一些人問慈航法師,但是法師還是隱瞞不說這個茶房師不好。

  這個做到什麼?做到我們《八大人覺經》上的教導,「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任何時候都寬恕眾生,不與所遇到的任何境界相對抗。這樣的一種心,就可以增長福德智慧,是真正的修行人。

相關焦點

  • 真正修行是把自己內心的矛盾、對立、誤會化解,在這裡頭修清淨心
    為眾生造福,才是真正為自己求福。我們所以受苦輪迴,只因念念自私為己,劃地自限,以「我」為囚籠,困住了自己,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在修行歷程上真正障礙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自私自利。明白這一點,就知道修行關鍵在轉自己的念頭,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去改造或控制別人。
  • 修行人為何喜歡揀擇清淨之地?
    廣州素食學校彪哥的五臺山朝聖之旅如果你不選擇的話,惡友、惡知識是最危險的。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同情你,很通情達理,好像對世間上的事情很通達。真正的教誡,叫你修行呢,卻是不順耳的,都是要艱苦奮鬥的了。反正這個要吃苦,那個要去勤勞,那個要什麼什麼,總是不順了你習氣的。
  • 淨土修行中對「一心不亂」、「清淨心」的兩種不同的釋義
    在佛法修行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淨土宗 修行中,由於修行宗旨的不同,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兩種修持方法。因此對淨土修行中的「一心不亂」及「清淨心」解釋有兩種不同的釋義。《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這一句經文,困擾了不少修行淨土的蓮友。
  • 「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
  • 真正會修行的人,是在大開圓解上下功夫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 修行之後出現這三個「徵兆」,是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要留意!
    很多真正修行的人,有意無意也揭示了一些修行中的奧秘。由此,修行距離普通根器的人,不再遙遠。話雖如此,很多人在自己學習修行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在修行,或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塊修行的「料子」。特別是聽到很多人說,通常修行是師父找徒弟,於是心下惴惴不安。如果你有以下幾個「徵兆」,通常證明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或者說是你已經可以算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了。
  • 祖師爺們為了幫助人做一個有修行的人
    說起修行,寬泛地說,人身立於世就應該要修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多少聖賢、祖師爺們為了幫助人做一個有修行的人,他們撰著了大量的經籍來規範人的行為,提升人的精神品質與內在的修養。修行人要不斷地自我完善自身的品德與行為。修之於內、行之於外,行是修的實踐與證實。而今天要談的修行,主要還是我們道門的修行。
  • 【緣聚禪蓮恩師法語】真修行要剛柔並濟 清淨三業為前源,歷盡磨難成正覺
    ,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遇到的因緣,都要抱著感恩尊重的真心清淨心珍惜,要真誠友善地對待每一人,自然匯聚善緣化解惡緣。其實真心互應理解之人並不在多,在於真!「真」也是道之根本。這個真與諸佛之心與自性相應。沒有了真,就沒有了真如本覺清除汙垢外的清淨光明自然的散發慈化萬源的力量。記住智慧心和慈悲是同步與互應的,究竟的智慧是大慈悲。真修行要剛柔並濟,身口意清淨對於想成就,了脫生死很重要。清淨三業為前源,歷盡磨難成正覺。
  • 轉世修行之人特徵,你是否在其中!
    無論修任何的法門,向外求既是外道,念咒求財也是外道,念咒還去生是非之心,亦是外道,用所知之心,所學之知識去分別,更是外道。障自本心。障礙你的清淨心。      每個人的根基不同,所悟就不同,因為根基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執著分別,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法而出,萬法皆由心出,應緣而有。     哪怕你是羅漢菩薩,天仙步眾,天龍八部,投胎到人間也一樣會被迷住。
  • 您在做成佛的修行嗎?
    許多居士甚至出家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按照原始佛教聲聞乘的規矩和見解行持,則是一位很好的佛教徒、出色的修行人,是在行持真正的佛道,但如果打破了常規、超出了框架,破壞了人們心中對佛教的定位,他們就會認為:「哇,這是非法,是不如法的!」其實,我們眼中的「如法」或「不如法」,都是以我們有限的認知來衡量和判斷的。一次,一位出家人到街上化緣,因其相貌莊嚴,一位女性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貪慾心。
  • 林清玄:自心清淨,能斷煩惱
    這是一種豁然明朗的性情,更是自心清淨的處世之態。 一、人生滋味不易知 1/15 我們所經歷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被卷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從記憶中遙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 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說實在的,這些節目做得很好,至少讓那些對靈異世界感興趣的朋友對此有所了解。當然,我要談的不是節目本身,而是一位嘉賓所說的一句話。節目嘉賓是一位乩童,其為濟公活佛的代言,時常為人查事解決問題。當主持人問他當乩童之後是否需要素食,他回答:濟公活佛喝酒、吃狗肉,還每天抽幾包煙。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守護清淨戒、修行廣大忍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其勤求無上覺發心菩薩行中,於十九參詣不動優婆夷時,心生歡喜而頌讚曰:守護清淨戒、修行廣大忍精進不退轉、光明照世間要發心,要發不可壞心,去滅除煩惱;>要發勝妙心,不著一切有;要發無退怯心,去證入法門;要發堪忍心,去救度惡行的眾生;要發無迷惑心,去一切趣中受生;要發無厭足心,不斷地去向諸佛求法;要發無知足心,去承受如來的法雨;
  • 名人學佛 | 蘇杏璇:好好修持清淨心
    我以往每天由早忙到晚,以為全世界沒有你就不行了,結果反而沒有時間去做禪修,沒有時間親自去拜佛。」其實做父母的也要警惕,不要以為自己把子女照顧得很好,子女沒有你就不行,你試一下放手讓他們自己來,他們一樣可以。執著和放下之間,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蘇杏璇說「如果我當時多花些時間禪修,好好修行清淨心,內心就會安定,智慧就會生出來,做得決定自然就會合理。
  • 《菜根譚》:心靜如水,才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佛說:「無業不墮娑婆」,滾滾紅塵就是那娑婆世界,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裡百般掙扎,卻難逃內心的煎熬,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總是「心隨境轉」,於是就容易產生抱怨、憤恨不平、絕望等一些負面心態,甚至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而大發雷霆亦或是做出各種極端的行為,其實這些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業力」,面對諸般業力,修得一顆清淨心的人才能以心靜如水的姿態從容地化解困境,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定是一個心靜如水的人
  • 佛法修行,達到最終是什麼狀態?
    因為每個人都受到六塵的影響,在六塵的作用下,對事物,對生命生出各種妄見來。在修行的時候,要將人的六塵徹底的斷滅。舉個例子,就像一面鏡子,如果上面有了很多灰塵,就會照不見東西。只有將鏡子上的灰塵抹乾淨,才能照得見東西。所以,神秀才做了一個偈子:心是明鏡臺。就是要將這個心當做明鏡臺,不讓他沾染灰塵。那麼,見性呢?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
  • 《修行的六個重點 》宣化上人
    修行的六個重點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六種宗旨,就是六把斬魔劍、降魔杵。 有了這種的正知正見之後,就算有天人現身來供養、來叩頭,也不動心。如果一動心,或生出歡喜心,歡喜魔便得其方便,乘機而入,來擾亂你修行,令你發狂。若生憂愁心,那麼,憂愁魔得其方便,乘機而入,來擾亂你的心,令你煩惱。或者動了執著心,或者動了我慢心,都會受魔來擾亂,使思想不清淨。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奇奇怪怪的境界,不要相信,不要動心。
  •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體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注云喻五道,此指大覺,以經雲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痴人執珠體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體,故為幻垢。
  • 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齋日還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這都是為了方便信眾而說的做法。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發信號,淨空法師說就是「發簡訊」!也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 《僧伽吒經》27講(1-2)/如此法門有大神力,能發清淨信心,不生邊地,具清淨戒
    翻譯成「清泰」含義就不一樣了,這裡包含修行的方法,「清」是內心清淨,心中的煩惱、欲望消除,很清涼;「泰」呢,外在的環境非常平和、非常和平,世界沒有各種災難、戰爭、山崩海嘯,國泰民安。「清泰」很美,從心裡到環境都講到了。可能很多人覺得,「哎呀,這樣叫不過癮,就應該叫極樂,就是樂到極點了」。當然無所謂了啊,叫什麼名字都沒關係。讀了《僧伽吒經》,你對自己往生極樂世界是不是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