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2020-12-27 禪說佛語Gmtoon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再後來那人再問做一些其他的事可以做什麼?師傅只回覆說念誦心經、佛號,除了這些還可以抄寫心經,別的就不用做了。在那幾個月時間內那人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當然忍不住了後來又反覆問著同樣的問題,回復還是一樣的,後來那人就不問了,他打從心底覺得修行沒有這麼簡單。當然那人也沒有用心去打坐。看來真的是大道至簡——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可開悟。

《金剛經》中佛陀說他成佛什麼也沒有得到,直到現在,那人終於領悟到其含義,我們本自具足,還在索取什麼?要想證得本有的能量,放下一切的外衣(妄想、分別、執著)即可證得。這是達摩祖師說的從根本上修,心為根本。也是六祖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相關焦點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一旦「開悟」,你有「5個脫胎換骨」的驚人變化!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
  • 空寂靈知清淨心體,是三世諸佛勝淨明心
    然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而此清淨空寂之心,是三世諸佛勝淨明心,亦是眾生本源覺性。
  • 開悟是什麼境界?
    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
  • 六祖為何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懂了你也會開悟
    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裡面開示說他聽五祖弘忍為他解說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立刻開悟。這是什麼道理呢?金剛經這一段原文是這樣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體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
  • 【薦讀】開悟與不開悟,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
    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所有想法都是自己從虛無中建立的,都是從本無所有的心地上構建的。
  • 不經開悟不能入於真修
    它清淨平等、不動不變、俱足妙用。所以說,不經開悟是不能入於真修的。開悟之前都是盲修,如不明心見性,則是在外圍兜圈子。只有識得真心,覺悟之後,才知過患在何處,才知向何處下手著力用功,才可進一步除習氣,而入於真修。譬如在暗室中整理物品、清除垃圾。你該如何著手工作呢?倘若在黑暗中進行,你看不見東西,也就無法整理物品、清除垃圾。
  •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為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盡心努力。圓滿是真實的,圓滿是事實本身。再豪華的宮殿,也有衛生間和垃圾;再美麗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汙泥能生出蓮花也是好泥土,圓滿的本身就是這樣——「不垢也不淨」。
  • 【彌陀村】人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如來是生,如去是滅,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 道是修出來的嗎?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動、獨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 所以佛的本意是覺者,即悟道的人。
  •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你能看出哪裡不對勁嗎?編輯組現在是末法時代,雖然佛教似乎很興盛,但是卻有各種莫名其妙的謬解流傳著,彼此互相激烈地辯論,讓人不知所從。錯誤地執取世間名聲,把開悟的假名看得如此之重,若無法開悟,就是人類的渣滓,就是莫大的恥辱,這是我見。世間名望,尊卑屈辱,不過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是心所有法。心法意識都虛妄無實,心所有法更是虛不可及。武士和師傅卻強烈地執取意識及其產物為我、我所,貪取一個開悟的名聲。這世上,開悟的名聲和自我感覺(我慢)對有的人還真具吸引力。對色身人相的誤計,也顯然可見。
  •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在開悟的一剎那,這個地方一定是打開的(揭秘「心輪」)
    一個人在「開悟」的那一剎那,身體中的「心脈輪」,一定是打開的,因為身、心是互為因果的,「開悟」在心理上是一個極大的認知與轉變,「心脈輪」在那當兒,必然會受影響而開開來了,反之,當色身的「心脈輪」打開時,也極可能導致心理上的「開悟」。
  • 修行者一旦開悟,整個人都會變,這種變化會讓許多女人把持不住!
    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只要一個人,能做到「心無所住」,真正開悟,只是遲早的事。要想做到心無所住,就需要多讀此經,多理解此經中關於修行的經典名句。今天,就由本文為大家帶來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第一句: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佛教:《金剛經》中有名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若想達到此境地,就需要放下心中的我執、我求、分別,放下一切貪戀、執著,身心清淨,才能見到如來自性。如《六祖壇經》裡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我們心中執念太重,凡事著相了,煩惱就來了,也就看不到內心的清淨,無法究竟解脫了。
  • 《金剛經》中十句經典名句,讀懂開悟福德無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以下經句更是其中精華,讀通此經,即可開悟。1、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諸佛的本性就是萬有的本性,也就是眾生本來具有的真性。2、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不該入住形色生出心來,不該入住聲、香、味、觸、法生出心來,應該生出無所入住的心。4、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如果再有人聽到了這經書,信而清心、潔淨,即顯現實相,當知道這人便在成就第一稀奇少有的功德。5、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 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冬至持誦,不得不開悟的祈禱詞
    12月22日冬至藏地有個說法,每到日月食,或者春夏秋分這種特殊時候,應該多念誦《普賢王如來祈願文》,多做這種祈禱。在藏地,這個祈禱詞被公認為是不得不開悟的祈禱詞。如果讀誦,會產生很大的威力。當我們以一種很清淨、無染的心來讀誦時,一切眾生都會得到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