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心跳」,對研究其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2020-12-24 閒視電影解說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小編之前寫另一篇文章《6月將連續出現各種奇特天象,其中日環食最為重要,千萬別錯過!》不知道粉絲有沒有看過,那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6月裡面將會看到的神奇天象。

不知道大家在6月6日有沒有去觀看「半影月食」天象,想必看到的人都會驚嘆宇宙的美和壯闊。就在這兩天,還會有「火星合海王星」天象,之後幾天還會有「六月天琴座流星雨」。你們可千萬不要錯過。

十幾年前,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是來自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X射線準周期振蕩信號,名詞太多看的也繁瑣,我們把它成為「黑洞的心跳」,簡單有易懂。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的,在十幾年後,天文學家們再次觀測起這個黑洞的時候,發現這個信號仍然存在,這可驚訝壞了一眾天文學家,畢竟這個信號已經存在了10年之久。

這個特殊的黑洞距離地球有6億光年,是個具有2百萬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在2007年,科學家們利用歐洲宇航局的衛星發現了這個黑洞的X射線輻射具有一小時左右的周期性震蕩信號,也就是說「黑洞心跳」平常會持續一小時。

在2011年,由於該黑洞的視線方向離太陽太近,所以對「黑洞心跳」停止了觀測。直到2018年,歐洲宇航局和美國宇航局聯合觀測,完成了所有的觀測任務。

有研究員表明:「這個心跳信號非常美秒!它首次證明來自超大質量黑洞的這類周期性信號可以長期保持穩定,並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研究其物理機制和起源的重要線索和絕佳機會。RE J1034+396(黑洞的命名)也可以成為我國下一代X射線天文衛星,比如愛因斯坦探針等衛星的重要觀測目標之一「

對於這個「黑洞心跳」的研究還在深入,相信未來能夠研究出更好,更利於人類發展的東西,相關研究介紹也會公布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科技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只有我們不停地向前探索,我們的未來才會變得更好。

相關焦點

  • 142倍太陽質量!科學家發現迄今質量最大的黑洞
    (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圖) 引力波的發現是21世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就之一,三位物理學家因為對發現引力波的重要貢獻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自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以來,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的引力波信號。這種時空漣漪攜帶著源的重要信息,引力波天文學也開啟了探索宇宙的新道路。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2019年黑洞最大的發現,其中科學家發現黑洞噴出不明飛行物
    根據那顆恆星的擺動程度,他們計算出,這顆星很可能在一個黑洞周圍盤旋,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70倍;以前,科學家認為恆星黑洞,或者那些在一顆巨大的恆星坍塌後形成的黑洞,至少在具有類似我們化學成分的星系中,其質量可能不超過太陽的30倍。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人類好像有線索了!
    但是黑洞有大有小,那些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雖然我們了解恆星質量黑洞背後的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從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形成的過程。但是星系中心驚人的龐然大物呢?那些超大質量黑洞(SMBH)可以增長到比太陽大數十億倍的質量呢?他們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呢?
  • 黑洞遙控點亮100光年外雲塊:中國科學家發現神秘「心跳」
    來自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西班牙空間科學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發表論文,報告了這種令人驚奇的遠程關聯,題為《微類星體SS 433驅動的伽瑪射線心跳》。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科學家們表示,黑洞一共有3種,分別是來自於宇宙誕生早期的原初黑洞、位於每個大星系中心位置的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大質量恆星坍縮後形成的恆星級黑洞。簡單來說,就是質量小於太陽的100倍。 不過,宇宙中總是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比方說前段時間,在距離地球70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個本不該存在的黑洞,它的質量超過了太陽的100倍,但是卻遠沒有達到超大質量黑洞的標準,它究竟是什麼?
  •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質量黑洞其實是蟲洞,時間旅行或將成真?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質量黑洞其實是蟲洞,時間旅行或將成真?近來人們一直都想要穿越時空,而穿越時空是否可行呢?假如有一個橋梁連接了兩個不同的點,也就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的蟲洞概念,在100年前科學家也提出了白洞和黑洞的思想,他們認為白洞和黑洞可以通過連接,從而創造時空連接的橋梁。人類真的可以穿越時空嗎?愛因斯坦與蟲洞不過愛因斯坦的蟲洞概念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實踐是無法證明的。
  • 宇宙吸血魔王,超級黑洞就是這樣來的,瘋狂吞噬著周圍的星星
    來自日本的科學家發現了超級黑洞起源的線索。超級黑洞居然不斷吞沒周圍的星際瓦斯氣體和類星體使自個兒增大,這一發現在超級黑洞形成的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萩名《英國皇家天文學月刊》。目前宇宙布拉克廳共3種,分別為原首布拉克廳、超級黑洞、類星體布拉克廳。 其中除了最後一個類星體布拉克孔,關於其形成的科學家們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另外兩種布拉克孔的形成,尤其是超級黑洞的形成,對他們來說,一直都是未解之謎其中一個。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宇宙終結者還是締造者?
    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人類首次神秘拍到黑洞到底看到了什麼?首個中型質量黑洞:是太陽的...
    此外,這些數據還隱含了一些線索,讓我們得知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噴發出以接近光速行進的巨大粒子噴流。 「這項成就真的很了不起! 甚至某種程度說來,讓我們感覺到身為人類的卑微與渺小,」多爾曼表示:「大自然的精心策劃,讓我們看到了曾經以為不可見的東西。
  • 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奇怪的黑洞被發現,它究竟是什麼?
    2019年4月10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這個黑洞來自於距離地球5500萬年之外的地方,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位於M87星系的中心,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除了超大質量黑洞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其它類型的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殺手的最佳證據:一個被稱為「中等質量」的黑洞
    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5萬倍,比位於大型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數百萬或數十億倍太陽質量)要小,但比大質量恆星坍縮形成的恆星質量黑洞要大。這些所謂的中等質量黑洞(IMBHs)是黑洞演化過程中一個長期尋找的「缺失環節」。儘管還有其他一些IMBH候選者,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新發現是迄今為止宇宙中黑洞的最有力證據。
  • 一個不到0.1秒的信號 或能幫人類釐清黑洞成長歷史
    「近幾年,科學家已不止一次通過引力波探測發現雙黑洞系統。此次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破譯超大質量黑洞成因,使黑洞研究更具系統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苟利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最巨大的5個超大質量黑洞!你知道嗎?
    而黑洞的大小是由其質量所決定的,因此人們也對黑洞的質量特別感興趣。舉例來說,如果要將質量與地球相同的星體變為黑洞的話,我們必須將它壓縮為半徑九毫米的小球,黑洞也被分為數個種類。而在之中最小最輕的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的重力塌縮所形成的。當這些星球耗盡體內所有的燃料時,其內部就會開始塌陷並邁向死亡,這將會引發超新星爆炸,並產生非常明亮的閃光。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但是通過分析這種波的形狀,研究人員了解了其中涉及的黑洞類型以及它們到底有多大。到目前為止,黑洞分為兩類:恆星質量的黑洞和超大質量的黑洞。恆星質量的黑洞是由恆星坍縮形成的,其質量不會超過太陽的幾十倍。這就是LIGO和Virgo之前探測到的正在合併的黑洞。光譜的另一端是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倍或數十億倍,其引力使其周圍形成整個星系。
  • 地球比我們想像的離超大質量黑洞更近
    由日本國家天文臺繪製的一幅銀河系新地圖顯示,地球螺旋運動的速度更快,距離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距離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000光年。1985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宣布,地球距離這個名為人馬座A*的黑洞有27,700光年。
  • 2020年十大黑洞的發現
    雖然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了與太陽差不多大小的小質量黑洞,並且知道在星系中心存在質量是太陽數百萬倍的超大型黑洞,但是之前沒有人發現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證據。中等質量黑洞的確切形成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 太初黑洞
  • 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發現,其兩顆恆星甚至肉眼可見
    研究小組利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的MPG/ESO 2.2米望遠鏡跟蹤了其兩顆伴星,找到了這一隱形物體存在的證據。當天文學家們意識到這是第一個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黑洞恆星系統時,他們感到非常驚訝。該系統位於望遠鏡星座,離我們非常近,在沒有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在一個漆黑、晴朗的夜晚從南半球看到它的恆星。
  • 黑洞照相機給「天籟」拍「抖音」
    它在我們觀測的宇宙中主要有兩類存在形式,一種是100倍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級黑洞,它們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晚期死亡的產物。 另一類是10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的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位於星系的中心。蔣凝告訴《中國科學報》,超大質量黑洞的物理起源並不明確,最早是上世紀60年代為了解釋類星體巨大的能量輸出而被提出的,後來被近鄰宇宙的恆星或者氣體動力學研究所證實。
  • ESO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ESO科學家託馬斯·裡維紐斯(Thomas Rivinius)說:「這個系統包含了我們所知道的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他們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發表了這項研究。研究小組最初是在研究雙星系統的過程中觀察到這個名為HR 6819的恆星系統。然而,在分析其觀察結果時,才發現HR 6819中第三個未被發現的部分時,他們震驚了:這是一個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