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到0.1秒的信號 或能幫人類釐清黑洞成長歷史

2020-11-18 央視網

圖片來源:futurism.com

  「科學家發現了不可能存在的黑洞!」這幾天,相關話題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熱議。

  9月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攜手探測到了一個約為142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據悉,該黑洞由兩個質量約為85倍太陽質量和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併合而來,其損失的等同8倍太陽質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在宇宙中擴散開來,引領著我們發現了這一「不可能存在的黑洞」。

  「近幾年,科學家已不止一次通過引力波探測發現雙黑洞系統。此次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有助於天文學家破譯超大質量黑洞成因,使黑洞研究更具系統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苟利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曾有多次發現均未得到進一步證實

  1916年,德國科學家卡爾·史瓦西求得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場方程的一個精確解,為黑洞的存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任何物體只要被壓縮到某個臨界半徑,就會坍縮成奇點,極端扭曲周圍時空,形成強大引力場,在一定範圍內,連光也無法逃脫。

  時至今日,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不少黑洞,根據質量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三大類:質量為數倍到100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級黑洞,質量為一百萬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

  學界的一種看法是,超大質量黑洞由質量更小的黑洞逐漸併合演化而成。若這個演化過程是個連續的過程,那麼理論上中等質量黑洞就應該是其中的中間狀態。

  「2012年,曾有天文學家利用位於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觀測到了超級熾熱氣體的爆發,認為該爆發由一顆中等質量黑洞發出;2015年,有天文學家宣稱對NGC 2276星系進行觀測時發現了一個中等質量黑洞……很遺憾,不少這類發現均未得到進一步證實。」苟利軍介紹道,黑洞的探測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比如要在它產生比較明亮的電磁輻射或有較大噴流的時候才能探測到。

  「目前人類探測到的黑洞只是宇宙中眾多黑洞的冰山一角。理論上,僅在銀河系中就有上億個恆星級黑洞,但直到現在真正得到確認的只有數十個。」苟利軍說。

  苟利軍解釋說,黑洞自身不產生電磁波,因而無法直接被探測到。目前探測黑洞只能通過黑洞周圍的一些輻射現象,比如距離黑洞較遠的氣體在靠近黑洞的過程中與黑洞相互摩擦,會產生較強的輻射,我們就可以利用電磁探測方式來間接地探測到黑洞。

  破譯70多億年前的引力波信號

  引力波又被稱為時空的漣漪,是因為時空受引力擾動後,這種擾動會像水波一樣向外以光速傳播。引力波帶來的效果之一就是使兩點間的距離有規律地振蕩。

  「通過精確測量地球上兩點間距離的變化,LIGO就能探測到引力波。」苟利軍解釋道,因為雙黑洞系統通常不會產生引力波之外的其他任何信號,所以引力波是目前探測雙黑洞系統的唯一利器。

  宇宙中的引力波分別可以通過地基的引力波天文臺、空間的引力波雷射幹涉天線、脈衝星計時陣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極化等探測到。精準探測引力波可幫助揭示黑洞、中子星等引力波源的形成演化。

  「本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LIGO與VIRGO均是地基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苟利軍說,雷射從探測器中間發出後會一分為二,沿著兩條幾公裡長的等長幹涉臂,被反射多次後又會重新聚到一起相互幹涉,幹涉後信號的強弱可以被光子探測器觀測到。當來自宇宙深處某一波源的引力波信號跨過時空抵達地球,經過幹涉儀時兩條幹涉臂的臂長會發生微弱但並不相同的變化,導致幹涉後的信號強弱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通過測量這個變化就能夠捕捉到引力波信號的波形和大致的方向。

  「中等質量黑洞的發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引力波的追蹤破譯。引力波輻射分為高頻、中頻、低頻、甚低頻和極低頻5個不同的波段,波長範圍可從數千公裡直至宇宙尺度。研究人員需要根據探測結果中破譯的少量信息來建立假設。」苟利軍說。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在2019年5月21日探測到引力波信號GW190521,信號持續時間不到0.1秒。他們通過擬合引力波形,推算出它是70多億年前兩個黑洞併合產生。

  苟利軍表示,相信在未來,地基引力波天文臺會探測到成百上千的雙黑洞、雙中子星等併合引力波事件,幫助我們對這些天體和系統形成演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能是由更小黑洞併合而來

  長期以來,中等質量黑洞被科學界視作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其存在一直缺乏天文觀測的確切證據,但又具備重要的理論意義。

  2019年11月,我國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7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個恆星級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以往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現的中等質量黑洞也因「質量過重」受到部分科學家懷疑,他們認為其中一個或兩個黑洞並非像大多數恆星質量黑洞那樣由恆星坍縮形成。

  「根據現有理論,坍縮恆星應該不能形成質量約為65倍—12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個範圍被稱為『對不穩定質量空缺』。」苟利軍表示。對此,國外研究人員提出了分級併合的可能性,即發生併合的兩個黑洞之前均由更小的黑洞併合而成。

  根據LIGO團隊的研究,中等質量黑洞可能是由質量較小的黑洞併合形成,如果能發現更多正在併合的中等質量黑洞,或許可以解決關於超大質量黑洞的一個謎團,即它們的起源。

  大多存在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起源對科學家來說依然迷霧重重。學界已有的理論認為僅含氫、氦兩種元素的氣體雲迅速收縮形成了超大質量黑洞。然而該理論僅能解釋部分在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起源,卻很難解釋目前觀測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數量為何多於預期這一問題。

  據了解,儘管天文學家對引力波信號引力波信號GW190521的發現和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可能性感到興奮,但天體物理學家也並不排除此次發現有其他可能性來源。

  「毋庸置疑的是,就研究意義而言,本次發現至少提供了中等質量黑洞通過併合形成的一個證據。越了解中等質量黑洞,對於探析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乃至衍生出更多相關學說就越有裨益。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更多觀測數據來逐步實現。」苟利軍表示。

相關焦點

  • 人類發現外星人信號?別開玩笑了
    所以,那個FRB信號,到底是什麼?能證明外星人存在麼?FRB是怎麼回事根據1月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論文,位於加拿大的射電望遠鏡「CHIME」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探測到13次宇宙深處的無線電信號。
  • 13億光年之外的黑洞碰撞,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這個信號最初是被所謂的低延遲搜索方法發現的。這種方法通過搜索引力波的波形圖案,而不對波形細節建模以加速分析探測器數據。這些高效搜索方法在信號到達探測器僅3分鐘後就報告了可能的事件。隨後,再將LIGO幹涉儀記錄的引力波數據和理論上的引力波預測波形進行比較。比較的方法被稱為匹配濾波器,用於尋找與測量數據最匹配的理論波形。
  • 刷了一整天的黑洞,到底是怎樣一個宇宙巨獸?
    鈦媒體註: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第一張黑洞照片來了」。在美國華盛頓、中國上海和臺北、智利聖地牙哥、比利時布魯塞爾、丹麥靈比和日本東京將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最先預言了黑洞的存在。100多年後的今天,人類有望第一次「親眼目睹」黑洞真容。
  •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原來長這樣!
    圖片來源:NASA黑洞理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類才開始利用天文手段開展觀測(在此之前,科學家對黑洞的認識停留在「說說而已」的階段),其後的近50年裡,人們一步步逼近黑洞。在這張照片問世前,科學家們通過各種間接證據來表明黑洞的存在。
  • 黑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直播全程回顧
    宇宙中的黑洞自身雖然是不發光的(霍金輻射在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中太弱,可忽略不計),恆星級黑洞系統示意圖 | 圖片來源:http://www.uux.cn/viewnews-9278-page-1.html
  • 人類如果能夠「利用」黑洞,能不能利用黑洞來進行星際旅行?
    想像在遙遠的未來,人類住在了地球以外的地方,在數千光年以外的星球上建造城市,並在銀河中建造多如牛毛的貿易與交通網路。我們的文明需要什麼才能達成這樣的大躍進? 想要達到這樣的盛況,我們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我們要從哪裡找到足夠的能源?
  • 黑洞那麼多,為什麼M87最先亮相?| 5位科學家熱評首張黑洞照片
    就在昨天,北京時間 2019 年 4 月 10 日晚上21點 ,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靚照」在全球刷屏。華麗亮相的M87星系黑洞。圖片來源:EHT這張來之不易的照片,是由全球眾多研究團隊共同合作,耗時兩年,從世界各地望遠鏡獲得的海量數據中「衝洗」出來的。這項意義非凡的研究成果一經公布,就立即在世界範圍引起了轟動。
  • 事件視界望遠鏡+「啁啾」=黑洞照片?揭秘黑洞照片背後的神秘之手!
    揭秘黑洞照片背後的神秘之手!IPRdaily導讀: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晚9:07,註定將成為一個被歷史銘記的時間。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黑洞正式面世,這張拍了5天,用了兩年成像的的照片背後有何神秘隱情?今天就和小編一起解密這張偉大照片背後的神秘之手!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虎嗅網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後不到一年,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史瓦西就從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了今天稱之為球對稱黑洞的數學解,一個黑洞的半徑為2GM/c2。有必要補充一點,荷蘭物理學家Johannes Droste在史瓦西幾個月後獨立地得到了黑洞球對稱解,其數學推導比史瓦西的更簡潔。他是著名物理學家洛倫茲的學生。
  • 人類第一次看到黑洞,要感謝超算
    PB的天文數據,並且模擬黑洞碰撞、星系誕生,是人類想像力的終極武器。由兩個單獨的望遠鏡接收的數據可以編碼黑洞的類似信號,但也各自包含特定於每臺望遠鏡的噪聲。 超級計算機中的相關器將來自EHT的八個望遠鏡的每對可能的數據排成一行。通過比較,在數學上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號。每臺望遠鏡上安裝的高精度原子鐘會為輸入數據加上時間戳,讓分析人員能夠在事後對數據流進行匹配。
  • 鑽入黑洞裡面是一個什麼感受,能看到外面翹首以盼的人們嗎?
    可惜人類有記載歷史幾千年來,從來也沒有人能夠拿出一點證據,證明這些不是胡說八道和騙人的鬼話。那麼是不是有這種幻想的人,又想在黑洞裡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痴心妄想在那裡能否實現呢?研究認為,正常人的明視距離為25釐米能夠看清0.073毫米間隔的兩個物點。也有說在明視距離能夠看清1毫米中的五對線,這是人眼張角的極限。這就是說,雖然有光,看到的這個物體也要足夠大和不要太遠。一個細菌、病毒即便在你的巴掌心,你也看不到;一顆恆星很大很亮,如果在幾萬幾億光年外,你憑肉眼也無法看到。
  • 一文讀懂剛發現的13億光年外黑洞引力波,「時空如何扭曲」
    在之後的這一百年裡,被譽為「人類認知自然最偉大的成就」 的廣義相對論一直在成長中,我們知道了時空的彎曲以及一些由時空彎曲可能產生的奇異事物,比如黑洞、引力波、奇點、蟲洞甚至時間機器。然而,在過去歷史中的某些時期,甚至現在,其中有些事物對它們是否存在提出過強烈的懷疑。就連愛因斯坦本人直到逝世前都還在懷疑黑洞的存在。
  •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滑大教授為主要負責人之一!
    不是一個胚胎的圖,不是一個怪獸的眼睛,更不是一個煎蛋。它是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的照片。1. 對黑洞陰影的成像將能提供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黑洞是具有強引力的,給黑洞拍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強引力場下驗證廣義相對論,看看觀測結果是否與理論預言一致。
  • 凝視深淵:人類史上第一個黑洞演變影像問世!
    天文物理學家曾在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
  • 黑洞到底有多可怕?一個1立方釐米的黑洞能吞掉地球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有一個很小的黑洞,它是不是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呢?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將其具體化為:一個1立方釐米的黑洞能吞掉地球嗎?當它接近地球時,會發生什麼?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有可能看不清?!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不久,德國數學家史瓦西得到了靜態球對稱情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的一個解,解在一個特殊半徑(後稱史瓦西半徑)處存在奇異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模擬圖像。中間的黑色區域是黑洞的剪影。
  • 剛剛,人類第一張黑洞的照片被公布了!
    在茫茫歷史長河裡,仰望星空絕對是人類幹過最浪漫的事兒。
  • 黑洞如此可怕是如何形成的?霍金:用好了能造福人類
    從更大的尺度看,引力是宇宙中一切可見結構的「搭建工」,太陽系,銀河系和整個宇宙都離不開引力,而黑洞把引力利用到了極致!圖:愛因斯坦的履歷1916年,在《廣義相對論》發布不到一年,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就基於此構建出黑洞的數學公式。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在距離地球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中等質量黑洞出現在那裡。 後來,很多相信廣義相對論的科學家們,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確認宇宙中的確有黑洞的存在。但是,人類歷史上,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還是在2019年的4月份。由此可見,黑洞有多麼不容易觀測研究。 正如同星體分為恆星、行星、衛星、彗星等一樣,黑洞也有著多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