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漣漪!13億光年之外的黑洞碰撞,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2020-12-27 騰訊網

十倍於全宇宙光度的能量,傳播數億光年,黑洞碰撞的力量

圖解:黑洞合併概念圖 圖源:scitechdaily

2015年9月14日,漢福德和利文斯頓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以下簡稱LIGO)探測器都觀測到了信號GW150914。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這個信號最初是被所謂的低延遲搜索方法發現的。這種方法通過搜索引力波的波形圖案,而不對波形細節建模以加速分析探測器數據。這些高效搜索方法在信號到達探測器僅3分鐘後就報告了可能的事件。隨後,再將LIGO幹涉儀記錄的引力波數據和理論上的引力波預測波形進行比較。比較的方法被稱為匹配濾波器,用於尋找與測量數據最匹配的理論波形。

上圖展示了這種深入分析的一些關鍵結果,能清楚地表明GW150914是由兩個黑洞合併時發出的。該圖的中間部分顯示了漢福德探測器測得的引力波應變。值得注意的是,測量到的波形(灰色)和由廣義相對論推演的黑洞合併波形(紅色)之間的一致性令人印象深刻。

圖解:GW150914黑洞合併前後引力場變化模擬圖 圖源:LEGO/Georgia-Tech

合併中的黑洞事件視界的各個階段如圖所示:旋進階段,兩個黑洞以螺旋狀相互接近;合併階段,兩個黑洞合併;隨後的衰變階段(震蕩漸停),新形成的單個黑洞短暫振蕩,然後歸於靜止。

通過引力應變數據與理論預測的比較,我們可以檢驗廣義相對論是否能完全描述這一事件。愛因斯坦的理論完美地通過了這一檢驗,所有觀測到的數據都與預測的一樣。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確定GW150914的一些具體屬性:包括合併前兩個黑洞的質量、剩餘黑洞的質量以及和我們的距離。

結果顯示,GW150914來自於兩個黑洞的融合,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是我們太陽的36倍和29倍,合併後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62倍。我們還推斷出合併後的黑洞具有 "自旋",即圍繞自己的軸心旋轉。1963年,數學家羅伊-科爾首次在理論上預言了自旋黑洞的存在。最後,我們還得知了 GW150914的源頭在13億光年以外。LIGO探測器觀測到的是一個發生在億萬年前天壤懸隔的其它星系的真正舉世矚目的大事件!

圖解:黑洞的自旋形態,

X射線強度與能量的關係。圖源:NASA/JPL-Caltech

通過比較黑洞在合併前後的質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驚人的碰撞將三個太陽的質量(近六億億億千克)轉化為引力波能量,其中大部分在零點幾秒內被釋放。相比之下,太陽每秒鐘只將其質量的二十萬億億分之一轉化為電磁輻射。事實上,GW150914在短暫瞬間釋放的引力波的威力,是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和星系總光度的十倍以上。

圖解:卡岡圖雅,來自電影作品《星際穿越》,質量達到了1億個太陽。

GW150914合併前兩個天體的巨大質量提供了兩者都是黑洞的強有力的證據。特別是考慮到兩個天體之間巨大的相對速度和微小的距離,其相對運動速度已經達到了光速的顯著比例,而距離僅數倍於黑洞的特徵尺寸,即史瓦西半徑。

這表明兩個天體在合併發生前不久只相距幾百公裡,當時的引力波頻率約為150赫茲。而黑洞是唯一已知的緊湊到可以互相靠近而不合併的物體。根據測量確定的雙星系統的總質量,即使是一對中子星也不會有足夠的質量,而一對中子星和黑洞的合併頻率則會低於150赫茲。(引力波的頻率與產生引力波源之間距離成反比)

圖解:GW170817,兩顆中子星合併的模擬圖。與兩顆黑洞合併不同,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頻率會小於黑洞合併,但中子星碰撞能產生全頻譜的電磁輻射,這也是為什麼光學天文望遠鏡也能觀測到的原因。 圖源:LIGO

作者: quora

FY: 漫步者的友人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剛發現的13億光年外黑洞引力波,「時空如何扭曲」
    因此可以說,LIGO探測設施此次是探測到了發生在很久很久之前,在一個遙遠星系中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 LIGO官方如是說。根據廣義相對論,一對黑洞在相互繞轉過程中通過引力波輻射而損失能量,逐漸靠近。這一過程持續數十億年,在最後幾分鐘裡面快速演化。在最後一秒鐘內,兩個黑洞以幾乎是一半光速的超高速度碰撞在一起,並形成了一個質量更大的黑洞。
  • 愛因斯坦說,我們永遠都不會探測到時空漣漪,實驗證明他錯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預言,像黑洞和中子星這樣的超大質量物體在碰撞時,會在時空中產生漣漪。愛因斯坦認為人類無法探測到這些漣漪,也就是引力波。 但100年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證明他錯了。現在,一個全球天文臺網絡已經探測到50種可能來自猛烈空間碰撞的引力波。天文臺仍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和精確。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這意味著什麼?
    昨晚11點半,美國科學家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他們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波源來自 13 億光年外兩個巨型黑洞的融合!兩個融合的黑洞質量分別為 36 和 29 個太陽質量,合併後為 62 個太陽質量。在經過漫長的星際旅行後,這次合併產生的一小部分引力波信號抵達了地球。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11日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宣布他們利用LIGO探測器於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
  • 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擠壓和拉伸空間,導致時空永久性的扭曲!
    天文學家觀測到引力波是空間和時間的漣漪,由雙黑洞碰撞合併、雙中子星碰撞合併或由中子星和黑洞碰撞等大質量天文事件產生的,因為質量黑洞等大質量天體合併事件,我們人類的儀器靈敏度才能夠探測到,並非是說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引力波(GW)會在經過時擠壓和拉伸空間,並將永久扭曲空間,留下對波的「記憶」。
  • 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奇怪的黑洞被發現,它究竟是什麼?
    2019年4月10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這個黑洞來自於距離地球5500萬年之外的地方,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位於M87星系的中心,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除了超大質量黑洞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其它類型的黑洞。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雖然人類在100多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由於引力波到達地球附近的強度非常弱,所以一直未能被人類檢測到。直到2015年9月14日,才由美國LIGO(引力波探測器)首次測量到來自13億年光年之遙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往屆回聲|引力波:呱呱墜地,未來無限
    其中,引力波作為2016年才被公開驗證的預言,立馬斬獲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往屆參與者關於引力波的討論。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百年拼圖,更是為人類探索宇宙開闢了全新工具。距離地球13億光年以外,兩個黑洞圍繞彼此,旋轉起舞。
  • 一個不到0.1秒的信號 或能幫人類釐清黑洞成長歷史
    9月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攜手探測到了一個約為142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據悉,該黑洞由兩個質量約為85倍太陽質量和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併合而來,其損失的等同8倍太陽質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在宇宙中擴散開來,引領著我們發現了這一「不可能存在的黑洞」。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在距離地球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中等質量黑洞出現在那裡。比方說前段時間,在距離地球70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個本不該存在的黑洞,它的質量超過了太陽的100倍,但是卻遠沒有達到超大質量黑洞的標準,它究竟是什麼?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70億年前發生的故事,被科學家成功破解,這個引力波不簡單!
    這也是人類探測引力波以來,第一次探測到如此強烈的引力波。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終於將這個引力波神秘的面紗揭開了一點。究竟這個引力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對我們人類社會又有什麼影響呢?簡單來說,當一個天體的質量足夠大,對引力範圍內質量較小的天體產生引力時,就會使得這個天體的運動軌跡產生影響。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明白了引力波到底是個什麼鬼,才知道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偉大
    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兩個碩大天體旋轉運動的時候,會影響到周邊的時空,產生擾動,或震動,或波浪。 就像胖子跺一腳,大地顫三顫一樣,也像地震產生地震波一樣的道理,也像平靜的水面上、一對鴛鴦戲水所產生的漣漪一樣。
  • 科學家發現迄今質量最大的黑洞
    (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圖) 引力波的發現是21世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就之一,三位物理學家因為對發現引力波的重要貢獻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自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以來,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的引力波信號。這種時空漣漪攜帶著源的重要信息,引力波天文學也開啟了探索宇宙的新道路。
  • 引力波的前世今生
    圖1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地面探測引力波的裝置除了LIGO 之外,還有位於義大利的Virgo(臂長為3 千米),德國的GEO600(2016 年2 月11 日,LIGO 宣布他們在2015 年9 月14 日觀測到了來自兩個黑洞併合時釋放的引力波,並推測出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為36 及29 個太陽質量,併合後的質量為62 個太陽質量(缺失的3個太陽質量以引力波的能量輻射出來),距離我們410Mpc(410 兆秒差距約為13.4 億光年)。
  • 70億光年外傳來大新聞,8顆太陽質量瞬間消失
    傳說當然是假的了,但最近科學家探測到宇宙中兩顆黑洞碰撞事件,在這場碰撞中,8顆太陽的質量瞬間化為引力波飄散到宇宙空間,看起來與這則神話故事有巧合地方,非常有趣。 如此會導致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宇宙時空中應當存在隨機的引力波漣漪背景。天文學家希望通過這些引力波輻射對多個毫秒射電脈衝星所發出周期信號的微弱影響(即所謂的脈衝星計時陣列,Pulsar timing arrays,簡稱「PTA」),來測定它們的存在。國際上有若干個PTA項目試圖探測這個背景,但到目前為止均未成功。就探索方案而言,這裡涉及的模型、假設、分析方案和技術路線等都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該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等的衛星觀測數據,在一個距離我們約26億光年的星系中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證據。
  •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這10個巨大的黑洞,其中一個很詭異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 LIGO及其歐洲同行的處女座通過引力波觀測黑洞,當巨大的物體振動時,會在時空中產生巨大的波紋。這些設備已經獲得了大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但是在五月份,合作方宣布已經探測出迄今為止最大的黑洞碰撞,是由一個85倍和一個66倍於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碰撞而形成的,此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142倍。
  • 刷了一整天的黑洞,到底是怎樣一個宇宙巨獸?
    此後,他花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才相信引力波是真實的,而人類更是在近百年之後才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而引力波與黑洞的相關理論工作都是在同一年(即1916年)發表的。在那一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解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精確解:史瓦西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靜態、球對稱的史瓦西黑洞。
  • 諾獎季前,引力波再出大動作!並不為拉票
    2016年2月,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如潮水般佔據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之後又橫掃了科學界幾乎所有大獎。唯獨諾獎不為所動,出人意料地授予了三位拓撲相變領域的科學家。後來,諾獎方面給出解釋稱,原因是引力波的宣布時間晚於諾獎申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