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公布:752部入選 新發現傳世典籍

2020-12-27 中國青年網

11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已公布,共評選出國家珍貴古籍752部,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3個。本次獲評的古籍涵蓋我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各類珍貴典籍,其中,評選周期中新發現的《乾隆御定石經》為清乾隆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還徵集到了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北宋本《禮部韻略》。

《乾隆御定石經》

評選中新發現珍貴傳世典籍

截至目前,從2008年第一批至今累計了一共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收錄國家珍貴古籍13026部,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3家。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各類珍貴典籍。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簡帛23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古籍29部,宋遼夏金元時期古籍91部,明清時期古籍503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94部,涵蓋于闐文、藏文、蒙古文、彝文、滿文、東巴文、傣文、水文、古壯字等9種民族文字;其他文字古籍12部,涵蓋梵文、拉丁文、德文等多種文字。

本批古籍名錄的誕生過程,也展現了近年古籍普查和徵集工作的一系列新成果、新發現。如在近年古籍徵集工作中,國家圖書館新購三件早期印刷品,其中,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為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南京圖書館新購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湖北省圖書館新購北宋寫金粟山廣惠禪院大藏經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紙墨精良、存世稀少,彌足珍貴。

通過古籍普查,還新發現了一批珍貴古籍,比如孔子博物館藏《乾隆御定石經》,為2019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舉辦碑帖普查編目培訓班時的新發現,確定為清乾隆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重慶圖書館藏明初拓本《汝帖》等,亦為碑帖普查編目中的重大發現;上海圖書館在古籍普查時發現的宋刻殘本《杜工部草堂詩箋》,可與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藏本合璧。

名家稿抄校本也不斷湧現,名家稿本、抄本、批校題跋本遞藏有序,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如上海圖書館藏範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辭、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範欽手跡。

輿圖古籍中,還有一批繪製精美的彩繪本入選。如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形象繪出北京內城城郭、城門、宮殿、官署、王公府第、寺廟,以及縱橫交錯的街道、胡同等,是一幅繪製精細、內容豐富的京城彩繪大地圖。

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也在本次評選中大放異彩,如藏文《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為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選的清銅版印本,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是民族間文化交流互鑑的例證。其他文字珍貴古籍中也不乏經典著作的初印本,如國家圖書館藏1867年漢堡版印本《資本論》(第一卷),為德文初印本,李一氓舊藏,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

饒權表示,下一步,國家圖書館將進一步推進《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的編纂出版,促進普查成果得到全面揭示。加大古籍保護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力度,重點加強對瀕危珍貴古籍文獻的搶救,推動將古籍定級標準納入文物定級標準體系,促進古籍保護與文物保護相融合。

歷時兩年半,專家三審評選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和評審工作於2018年5月啟動,經過全國申報、匯總整理、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網站公示、文化和旅遊部推薦、國務院審核批准等環節,最終評選出國家珍貴古籍752部,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3個。

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介紹,自2018年啟動本次申報和評審工作以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收到全國各級古籍存藏機構共3981部古籍申報第六批名錄,27家單位申報第六批重點保護單位。經過初審、覆審、三審,結合對部分古籍和所有申報單位現場核驗的情況,最終召開評審審議會,評審出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推薦名單,評審出23家申報單位入選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推薦名單。

本次的評選中,專家評審施行了三審制。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李致忠說,評審堅持「三審」制度,聘請各領域評審專家86名,進行集中評審。《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初審於2019年3月中旬集中開展,分經、史、子、集、少數民族語文文獻、簡帛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暨佛教文獻、輿圖等12個專業組分別進行評審。

「評審工作嚴格遵照《〈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申報評審暫行辦法》有關規定,原則上從一、二級古籍中遴選,要求『時代早、流傳少、價值高』,少數民族文字古籍視具體情況,時代下限放寬至1949年。」李致忠說。

初審工作完成後,對其中部分存疑申報書目,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組織專家和工作人員分11條線路進行現場鑑定核驗。2019年6月25日至26日、10月15日至16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按照文化和旅遊部要求,又先後組織了覆審和三審工作,最終確定擬推薦名單上報。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752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文化和旅遊部供圖  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是哪一部?清朝的北京城彩繪大地圖有哪些特點?文化和旅遊部今天在京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23個古籍保護單位入選,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珍貴典籍在其中亮相。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文 | 光明日報 記者韓業庭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3家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日,經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752部珍貴古籍、23個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2020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完整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文旅公共發〔2020〕73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予公布。
  • 中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穫國內有紀年最早雕版印刷品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13日的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會上獲悉,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是中國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一周記丨數位化技術揭示宋代珍貴壁畫 其價值不亞於《清明上河圖》
    此前已有學者發現了壁畫上的「郭發」留名,今年,研究團隊又發現了「王大然」的字樣,專家推測,郭、王等人就是《清涼圖》的作者。民間畫師在《清涼圖》上描繪宮廷生活,而同時代的宮廷畫師張擇端則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民間生活,兩幅畫堪稱「絕代雙清」。
  • 「緗素飄香——鐵琴銅劍樓收藏特展」開展,國寶級珍貴古籍回常熟「省親」
    其中,原鐵琴銅劍樓捐贈國家圖書館的6種珍貴古籍也在此次展覽中展出,它們順利從首都返鄉省親,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吾越多才由續學,斯樓不朽盡在藏」。圖書典籍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精神成果。△2009 年對外開放的修葺一新的鐵琴銅劍樓紀念館2012 年,國家正式立項建設一個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集中國內一批頂尖學者共同參與,通過大規模的複製出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項氣勢恢弘的系統工程。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種左右。鐵琴銅劍樓所入選版本佔到整個再造善本的六分之一。
  • 西北地區珍貴古籍
    為了推動沿絲綢之路西北線各省古籍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過來」,陝西省文化廳牽頭聯合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區文化廳和圖書館,在陝西西安共同舉辦過一場「絲綢之路西北地區珍貴典籍展」。 展覽分三大板塊:一是以展板文配圖形式介紹絲綢之路。
  • 為什麼中國古籍這麼貴?
    此次回購的「大倉藏書」共有931種28143冊,其中古籍904部,包括中國古籍716部26260冊,日本古籍187部2546冊,朝鮮古籍1部2冊。這也是100多年來,中國首次大批量回購留存海外的中國典籍。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1961年,國務院將布達拉宮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西藏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達拉宮宮藏在冊的漢、藏、滿、蒙、梵等多文種珍貴古籍文獻近4萬函。
  • 國家重點保護!南開圖書館:佔地7萬餘平方米,獲建築行業最高獎
    2020年10月23日,國家圖書館原館長韓永進將《國學基本典籍叢刊》500餘冊捐贈給學校圖書館,以表達對母校南開的深情。這套捐贈叢書是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聯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從2016年開始傾力打造的一套叢書,共選入古代經典著作一百種,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均採用存世的宋元名槧、明清佳刻為底本,力求保持原書風貌。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如今,社會文化的大環境日新月異,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的小環境也可謂前所未有: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及續編工程影印出版各類古籍善本1300多種,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全部敦煌寫本實現數位化回歸,「中華古籍資源庫」累計發布1.7萬部善本古籍的影像,各省級公共圖書館同樣在陸續發布珍貴古籍數字資源……面對眾多過去難得一見的唐前寫本、宋刻元槧,當代古籍整理邁越前賢,遠景可期。
  • 南江濤丨《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後記
    從張元濟、王雲五、鄭振鐸等老一輩出版家卓越探索,到水賚佑、許逸民、俆蜀、賈貴榮、殷夢霞等新一代出版人的實踐與理論總結,古籍影印事業薪火相傳,延綿不絕。2008年,我在四川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生畢業,歪打誤撞地進入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遂與古籍影印結緣。在前輩面前尚顯稚嫩,但十多年的時間磨鍊,也讓我成為年輕編輯裡面的「老」人。
  • 影印出版、數位化回歸……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摸清底數,新發現層出不窮海內外僅存的宋版《文章正宗》第十四卷、最早記載釣魚島的中文文獻《順風相送》、南宋初期刻本《後漢書》、對中國佛教史有重大價值的《敕修百丈清規》……近年來,隨著《海外中文古籍總目》各分冊的陸續出版,越來越多沉睡在海外圖書館中的中文古籍被喚醒,一批具有極高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珍貴古籍浮出水面,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的路徑因此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