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2021-01-12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包括國家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在內,23家單位入選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饒權當天在發布會上介紹,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主要是基於我國古籍分布不均衡,存藏相對集中的現實狀況,希望通過「以評帶促」,完善古籍書庫標準化建設。

他說,通過命名全國古籍保護單位,帶動了古籍收藏單位加大資金投入,根據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等國家標準新建或者改擴建古籍。近年來通過新建擴充改擴建,首都圖書館、天津圖書館、重慶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廣東省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都已經建成了專門古籍標準化的書庫。促進有關的存藏機構加大古籍保護專門的設施設備配備和更新,有效的改善古籍的存藏、修復、保護條件。倒逼有關存藏機構不斷完善庫房管理機制,加強硬體建設和制度建設,提升古籍保護人員科學化、專業化管理水平。

饒權還表示,評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對古籍採取分級保護措施的重要抓手,通過對名錄的評選一是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備的珍貴古籍檔案,全面掌握全國一二級古籍的基本情況。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分別建立珍貴古籍名錄,有利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對浩瀚古籍中有特別重要價值的古籍進行針對性的分級保護。

據悉,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實施以來,我國先後評選並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各地逐步建立本地珍貴古籍名錄和重點保護單位評審制度,有力促進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

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饒權

相關焦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日,經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752部珍貴古籍、23個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 ...用補天之手為古籍續命|古籍|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張士達|...
    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近日落幕,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完成修復的古籍——館藏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穀梁補註》獲優秀獎。古籍修復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伴隨紙張、書籍的出現而產生;這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行業,亟待修補、保護的圖書浩如煙海……古籍修復保護承擔著修護、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成果的重要使命。
  • 馬雲川館長在「第五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管理人員研修班」上作交流...
    Pic/01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  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發言  11月19日至22日,「第五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管理人員研修班」在大連舉行,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主任或主管館長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對十三五時期古籍保護工作進行總結,對十四五時期「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重點項目進行解讀,並對2021年的古籍保護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培訓班就古籍保護工作十四五規劃組織了座談討論。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說,此次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例如孔子博物館的《乾隆御定石經》,為內府御製墨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髮亮,紙張厚實堅韌,並經染潢,彌足珍貴;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文 | 光明日報 記者韓業庭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3家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文化和旅遊部供圖  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是哪一部?清朝的北京城彩繪大地圖有哪些特點?文化和旅遊部今天在京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23個古籍保護單位入選,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珍貴典籍在其中亮相。
  • 探秘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 楊利群和他的弟子們這樣修復古籍
    ,要先用手術刀剔除焦煳處,遇有字跡的地方,就保留不動。分開的書頁,蟲蛀明顯,舉到光線下能看到幾百個孔洞,小的有如針眼,更多的孔洞則奇形怪狀。「不管什麼樣子的洞,我們都要一點點補起來。」楊利群說,補洞過程是先大洞後小洞,修補時,要做到筆不離手,手不離紙。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公布:752部入選 新發現傳世典籍
    11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已公布,共評選出國家珍貴古籍752部,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3個。
  • 2020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完整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文旅公共發〔2020〕73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予公布。
  • 入行近60年的古籍修復專家:中國古籍再修100年也修不完
    「天下古籍修復的需求大得不得了,再修100年也修不完。」趙嘉福是新華夏造就的第1批古籍修復師,1961年進入上海圖書館,先是跟古籍版本目次學家顧廷龍館長和版本鑑定家潘景鄭、刻石拓碑名家黃懷覺等老師進修,黃懷覺與上圖修復大師曹有福是古籍修復「南派」代表人物。1964年,國度文物局開辦古籍修復人才培訓班,他進了班,追隨北京圖書館修復大師張士達進修,「古書郎中」張士達是「北派」宗師。
  • 「網際網路+古籍」:梨洲文獻館的數位化復活
    陝西安康籍的散文作家陳文芳在微信朋友圈說,「偶然,在網上看到梨洲文獻館平臺,點進去看,發現有一系列的南方家譜,還有諸多古代文人著作,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瞬間有一種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收穫感。」  梨洲文獻館古籍資源庫查閱平臺(http://www.lzwxg.cn),是由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創設的古籍數位化網絡共享載體,目前,處於一邊提供查閱服務、一邊補充完善的狀態。
  • 古籍修復 邱曉剛:在每個朝聖者的心上,都有一片沙漠
    談起這一段泛黃的幼時歲月,邱老師的語氣裡仍然有深深的懷念之情。「80年的時候我參加了古籍修復的第一期培訓班,在上海圖書館,有15個省級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培訓了7個月,回到南圖開始工作。整天就是修書,整天都是和書打交道,我不抽菸不打牌不喝茶不看報,一上班坐著開始修書就不會再動了,南圖這10年對我的修復工作打下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
  • 中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穫國內有紀年最早雕版印刷品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13日的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會上獲悉,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是中國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 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坐熱了,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也在座。2014年起,趙嘉福受聘擔任該院首批特聘教授。在此之前已因肺癌動了一次大手術的他任教不到一年,再次因病動手術,僅僅調養半年,又回到了學校。趙嘉福說,從事這一行一輩子,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
  • 烽火連天護古籍
    為了回顧抗戰時期古籍的命運、紀念在戰爭中保護和搶救古籍的仁人志士,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2015年編著的《抗戰時期古籍搶救保護史跡文稿彙編》,將抗戰時期社會各界人士奮力保護珍貴古籍的史跡進行匯總,詳細描述了全國各地圖書館及藏書樓在抗戰時期開展的護書行動,為後人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
  • 影印出版、數位化回歸……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海外中文古籍總目》是國家確定的「十三五」期間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點之一。從2013年開始,中華書局聯合海外30多家存藏單位普查館藏中文古籍並編纂書目。2020年初,隨著《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圖書館、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中文古籍目錄》的出版,《海外中文古籍總目》分館目錄達到了7種,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圖書館、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等12家海外機構的中文古籍全部著錄成書。究竟有多少中文古籍被國外收藏?這個數字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1961年,國務院將布達拉宮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西藏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達拉宮宮藏在冊的漢、藏、滿、蒙、梵等多文種珍貴古籍文獻近4萬函。
  • 天一閣舉行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圖」
    12月11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在天一閣博物院舉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莊秀芬、原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書記、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出席活動。天一閣博物院專職副書記鄭薇薇主持揭牌暨拜師儀式。
  • 西北地區珍貴古籍
    為了推動沿絲綢之路西北線各省古籍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過來」,陝西省文化廳牽頭聯合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區文化廳和圖書館,在陝西西安共同舉辦過一場「絲綢之路西北地區珍貴典籍展」。 展覽分三大板塊:一是以展板文配圖形式介紹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