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

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本批古籍名錄充分展現了近年古籍普查和徵集工作的一系列新成果、新發現。」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說,此次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例如孔子博物館的《乾隆御定石經》,為內府御製墨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髮亮,紙張厚實堅韌,並經染潢,彌足珍貴;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

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此次也收入名錄。這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

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在此次評選中湧現,如上海圖書館的範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辭、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範欽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

同時,一批彩繪本輿圖也入選名目,例如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形象繪出北京內城城郭、城門、宮殿、官署、王公府第、寺廟,以及縱橫交錯的街道、胡同等,是一幅繪製精細、內容豐富的京城彩繪大地圖。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少數民族珍貴古籍品種豐富,例如藏文《仁普地域志》《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其中藏文《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為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選的清銅版印本,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是民族間文化交流互鑑的例證。

饒權表示,從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入選情況來看,23家單位中,既有藏量豐富、庫房條件優越的大型文博機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有在少數民族古籍收藏研究方面呈現獨特優勢的機構,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圖書館、鄂爾多斯市圖書館、巴彥淖爾市圖書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

截止目前,「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已先後評選並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今後,珍貴古籍該如何實現有效保護?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表示,本批名錄和名單公布後,文化和旅遊部將指導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和古籍收藏單位進一步加大珍貴古籍的保護力度,有計劃地對破損珍貴古籍進行修復;促進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不斷改進存藏條件,完善管理辦法,確保珍貴古籍的實體安全。「還要加強對珍貴古籍的詮釋和解讀,通過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中華優秀古籍宣傳活動,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古籍保護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彬斌說。

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

讓古籍資源走向大眾

古籍資源普查是古籍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談古籍資源的活用。陳彬斌表示,目前全國已完成270餘萬條的古籍普查登記,24個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2760家古籍存藏單位完成普查登記。登記完成後將按省份匯總,《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編纂工作陸續開展。

在加強古籍修復保護方面,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先後成立,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清宮徵集、山西省珍貴古籍等大型的古籍修復項目得以實施開展,使360萬葉珍貴古籍重煥新生。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古籍裡的文字只有真正活起來,化身千百,服務社會,才能讓廣大民眾和學界分享古籍保護成果。

基於普查和修復的成果,古籍保護數位化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據悉,文化和旅遊部制定出臺了《古籍著錄規則》《古籍元數據規範》等工作標準;建立了中華古籍保護數字資源庫,全國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累計超過7.2萬部。「以前,專家學者想要查一部古籍,可能需要請假出差到北京、通過預約才能查詢。現在,在網上就能看到很多珍貴版本的古籍。這對於學術研究和古籍知識推廣,都具有重要作用。」陳彬斌說。

饒權介紹,國家和各地古籍保護中心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對珍貴典籍進行再利用,推出了「中華優秀文化百部經典」「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等多種出版成果;同時策劃推出了「甲骨文記憶展」、走進典籍博物館大課堂、「我與中華古籍」創客大賽、中華傳統曬書大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大眾了解古籍、親近古籍、領略古籍之美,進而傳播古籍典籍文化,培育古籍保護意識。

據悉,「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將以實現古籍更好保護和有效利用為目標,繼續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推進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充分發揮中華古籍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記者 賴睿)

相關焦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文 | 光明日報 記者韓業庭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3家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日,經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752部珍貴古籍、23個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文化和旅遊部今天在京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23個古籍保護單位入選,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珍貴典籍在其中亮相。  752部典籍入選 內容豐富價值珍貴  據了解,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和評審工作於2018年啟動,本次評審評選出了一大批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和各系統條件比較好的古籍保護單位,充分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公布:752部入選 新發現傳世典籍
    11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已公布,共評選出國家珍貴古籍752部,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3個。
  • 2020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完整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文旅公共發〔2020〕73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予公布。
  • 中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穫國內有紀年最早雕版印刷品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13日的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會上獲悉,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是中國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西北地區珍貴古籍
    為了推動沿絲綢之路西北線各省古籍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過來」,陝西省文化廳牽頭聯合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區文化廳和圖書館,在陝西西安共同舉辦過一場「絲綢之路西北地區珍貴典籍展」。 展覽分三大板塊:一是以展板文配圖形式介紹絲綢之路。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1961年,國務院將布達拉宮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西藏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達拉宮宮藏在冊的漢、藏、滿、蒙、梵等多文種珍貴古籍文獻近4萬函。
  • 探秘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 楊利群和他的弟子們這樣修復古籍
    「不管什麼樣子的洞,我們都要一點點補起來。」楊利群說,補洞過程是先大洞後小洞,修補時,要做到筆不離手,手不離紙。 修復師們補洞的操作很精準,右手拿毛筆,左手拿補紙,毛筆在小碗裡蘸少量糨糊,塗抹在孔洞周邊,之後,毛筆被夾在食指和中指間,筆尖往上,左手立即將補紙補上,右手按住補紙,左手快速拉下多餘的補紙,再用鑷子小心剔除殘餘的補紙。
  • 古籍善本收藏知識品鑑
    中國的古籍善本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積澱和精華。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品鑑、賞析古籍善本的精華收藏知識,通這篇文章能使您更加珍視古籍善本、更好地傳承國之精粹文化。一、何謂古籍善本古籍善本是指具有一定的文物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古代珍貴書籍。二、古籍善本的分類古籍善本一般分為原刻本、重刻本和影刻本。
  • 南江濤丨《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後記
    文章分為三組:一蠡探編,主要是對我國古籍影印叢書出版史和出版理論的探索;二履冰編,是編輯古籍圖書時撰寫的出版說明、編輯手記等具體感悟;三研酌編,是作者在編輯工作中對所見具體古籍對象的研究和部分書評文字。南江濤(1982—  ),河北泊頭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編審。策劃、責編《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等古籍影印叢書數十種。編有《新中國古籍影印叢書總目》(與賈貴榮老師合作)等。
  • 一周記丨數位化技術揭示宋代珍貴壁畫 其價值不亞於《清明上河圖》
    兩地故宮「天團」攜手5座鐘表修復後亮相北京、瀋陽兩地故宮攜手成立的「古鐘錶修復技藝」傳承「天團」在瀋陽故宮通力合作,近日使瀋陽故宮館藏的5座清宮鐘錶恢復機能、精彩亮相:執羽扇的女童、鳴唱的小鳥、演奏樂器的樂隊……這些百年前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活」了起來!
  • 為什麼中國古籍這麼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和印刷術的國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就有造紙和印刷術,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四大貢獻中的兩項,而中國的古籍善本就是包容兩大發明的歷史見證。  什麼是古籍善本?  學術價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學術領域有獨到見解或較為少見的稿本、寫本、批校本、過錄本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文物價值:有些古書,抄寫或刻印本年代久遠,流傳又稀少,如宋版書存世不多,無論從紙質、墨跡、印刷技能、裝幀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價值。
  • 喜馬拉雅發起古籍喚醒計劃 聽餘秋雨、蒙曼、易中天、傅佩榮講經典
    古籍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是先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3月18日,喜馬拉雅正式發起古籍喚醒計劃,並聯合新浪微博一同招募古籍喚醒人,徵集解讀古籍的音頻作品,旨在扶持傳統文化領域優秀創作者,打破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的距離感,讓書寫在古籍中的文字煥發新活力。